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3-09 08:45:32

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宋朝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创新思路的可能。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93-02

化学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通过创设“学生心理安全”的问题情境、探索问题情境和矛盾问题情境,在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层次上,架设多彩生活与枯燥理论之间的桥梁,让学生自主、自愿地解决认知矛盾,从而达到掌握知识、训练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我们应注意给学生营造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自己一系列思维的加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以下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学生心理安全”的问题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精神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心理安全”的隐形环境,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如好奇心、求知欲、成就感等,而这些都是激发创新能力的内在动力。有学生总结,上课回答问题的准则为“宁可沉默、绝不答错”。在学生看来,没有准备的沉默比经过努力的错误更能让他们在其他同学面前保住“面子”。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学生不敢问、不想问,经常出现满堂沉默的现象。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身上是普遍存在的,它的形成与学生在高中这一重要的阶段中的长期被忽视是分不开的。这就需要高职高专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些“心理安全”的隐形环境,逐步降低或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际教学中来。在讲授有机化合物溶解性时讲到有机化合物通常易溶于有机溶剂,难溶于水。请同学们举出身边的例子。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与生活密切相关,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也很少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因此学生在回答这类问题时,很少有心理负担,也都能想到一些实例。学生们回答的很简洁,举出的实例有炒菜时油和水互不相溶、衣物上的油渍可以用酒精、汽油除去等常见生活问题。这时有个学生小声的说,这个东西还能做个工艺品。声音不大,其他同学也没在意,但我却听到了,并且感觉到这个学生有了不同于其他学生的新想法。于是我立刻叫这位学生起立,让她给大家描述一下她所说的工艺品。此时大家都用好奇的眼光看向她,学生有点紧张,我微笑着鼓励她。静了一下,她开始连说带比划的描述了一种工艺品。在一个密封的容器内,两种带有不同颜色,互不相溶的液体,上下分为两层。在距离容器上下底端1厘米左右的地方有一个刻有均匀圆孔的隔断。当将容器倒置时,原本上层的液体通过圆孔,形成比圆孔稍大的球状由下向上浮起。直至全部浮于上层。随着她的描述,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了一幅画面,无数鲜艳的球状液体像气泡一样从下向上缓缓浮起,真美啊!而这时已有同学不自觉的“哇”了出来。很简单,很常见的一个性质,通过这位同学的描述,立即生动、鲜活了起来。其他同学立即用崇拜的眼光看向她,而她自己也情不自禁的微笑着,看得出那是有成就感的微笑。其他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了起来。在随后讲有机化合物其他性质时,学生也都保持着情绪高涨、精神振奋,毫无压力、尽情思维的良好势头,并不时的有新的想法冒出。这样通过简单、有趣的生活问题,既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发现生活美的激情,又有利于创造学生安全、宽松的心理氛围、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新思维和想象。

二、创设探索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学生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加工,将原有知识归纳、总结规律,结合新问题,就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并且综合的对象越多,范围越广,见解也就愈普遍、愈深刻。在讲化学反应速率,设置问题情境。为什么有的化学反应需要加热?有的反应需要增加压强?请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实例,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可能因素做出猜想,并设计实验证明猜想。实验是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实验的猜想、设计、验证和总结过程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培养创新思维的过程。学生举例:冰箱使食物变质速度变慢,扇风使火势更旺,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更快。由此猜想温度、浓度对反应速率有影响。设计实验验证猜想。取大小相同的锌粒与浓度不同的盐酸溶液反应,比较反应速率的快慢,验证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取3份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硫代硫酸钠分别放在室温、40℃和60℃的恒温水浴中,分别加入同浓度、同体积的硫酸溶液,秒表记录出现浑浊的时间并进行比较,验证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归纳,总结浓度、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趋势。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学生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有更深的认识,既巩固了基本的化学理论,也能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三、创设矛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日常概念里,人们常常认为甜的物质就是糖类;食盐中加的碘为单质碘;高压锅炖菜快是因为压力大;北方金属暖气上涂的“银粉”是单质银等。而实际上,这些错误的观念经常会影响学生对正确概念的理解。那么教师在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错误的概念或观念,创设恰当的矛盾问题情境,使学生生疑,引发学生认知心理上的矛盾与冲突,促进其向科学概念的转化。这些巧妙的“矛盾”,常常会打开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激发学生的创造心理,使学生在创造中寻找乐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并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卤素碘时介绍单质碘为紫黑色固体,极易升华,碘蒸气有毒。碘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碘会导致甲状腺疾病及对儿童智力发育有潜在损伤。因此,国家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全面实行食盐加碘。学生听完后,立刻就问,刚才不是讲过碘有毒吗?难道咱天天都在吃“”?还有的学生提出:“不对呀老师,那食盐不都是白的吗,单质碘也不是白色的啊?”“碘极易升华,那咱做菜还不能炒了?否则不都升没了。”面对这些由新知识与原有概念产生的矛盾问题,我提出让学生先抛去日常认知(碘盐中的碘为单质碘),转而以具体地、有说服力的科学知识(碘为紫黑色固体,极易升华,并且蒸气有毒)为依据,判断食盐中所加入的碘是否是碘单质?同学们很快就确定,绝不可能是碘单质。我又提出,是否可以用实验来验证?最好在家里就能做的实验。学生想起以前学过的碘与淀粉变蓝,于是就有学生提出,在泡过土豆丝的水里加盐,如果水变蓝,那么就证明有单质碘,反之则没有。这样学生通过生疑,进而学会用科学理论推导并结合实验验证,产生由弱到强的创新思维,使思维强化阶段的有效性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问题情境正是触及了学生的情感领域,促进学生认识与情感的相互结合,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了桥梁和阶梯。

参考文献:

[1]柳俊.创设心理安全的创新环境[J].成才,2001,(10):15.

[2]许俊娅.化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8,(3):135.

[3]周恩芳.化学教学的创新重在问题情境的创设[J].2010,(11):88.

上一篇: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 下一篇: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措施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