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夜色

时间:2022-10-01 11:28:59

倒是开车的司机师傅让我感受了另一个上海人的形象。

平日从家回学校,多是赶公交、地铁,今天因为有事耽搁了地铁的末班车,所以难得打了一次的回来。车费固然不菲,可倒是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一次柔柔的而又略带几分寒意的晚风伴着我在这夜的都市中穿行。已是晚上11点多了,夜色中的上海远没有白日的拥挤与嘈杂,可五彩的霓虹、明亮的街灯、不时从身边飞驶的车影依旧显示这所城市的繁华和热闹。不过,我并没有太在意这些,倒是开车的司机师傅让我感受了另一个上海人的形象。

我本来准备到南站或是徐家汇,看有没有公车回校。一问,这个师傅很热情地告诉我可以先到徐家汇,看有无“拼车”走的可能。开始,我还不太明白什么叫“拼车”,说了我才理解,原来就是和别的等车人合伙搭伴走的意思。上车后,我不断地拨打查询电话,希望能查到关于夜间车的消息,可结果114以及相关的问询机构均显示繁忙中。

查询的同时,我与司机攀谈起来。先从他是否本地人说起,因为他的口音和我平时所听到的上海话很是不同。结果,他明确地告诉我――他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宝山的。我很奇怪,他的口音为什么与其他上海人差异很大,他很是自信地告诉我,他的口音才是地道的上海话,所谓“阿啦桑海因”(我是上海人)这样的发音其实是苏北、宁波一带的口音,并且告诉我,真正的上海口音与河南等地是很接近的。我问为什么,他很不同一般地说了一句“我们原来都是大宋的子民”。好家伙,一句话,带出了千年的历史和浓浓的文化。这倒真是让我有些始料未及。论年龄,这位司机师傅不过30来岁,打扮是一般的工作装,脖子上戴的一条粗粗的项链隐约透出几分市井常见的味道。没想到,一张口倒是不一般。他很健谈,说到口音的问题,他还细述上海各区说话的差异,并十分有研究地告诉我――其实每隔15公里,人的说话就会有差异;间隔越多,差异越大。这倒确实,过去我在上课时,记得就讲过“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问题。

边聊着天,他边娴熟地驾着车。车速足有70多码,这让平日打的不过四五十码的我颇为担心。按理说这种情况下,我不但不应再与其攀谈以免分心,而且也应该提醒他慢行。我刚说完让他注意安全、慢行的话,他很直接地告诉我,按照开车人的习惯,说这话不中听。我意识到,可能这是一种隐性的行业习惯,同时也感到此人的直率。

可能是一种下意识的,他的这种热情、真率极大地增加了我对他的好感。这再一次丰富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这个城市居民的印象。

车开得很快,到了一段路口的时候,他突然问我是不是老师?我很奇怪他为什么这么问,但还是没有告诉他实情。不过,他却给我讲了曾经送过的一位老师的故事。那是一位带孩子去看木偶戏的老师,到了下车的时候却发现全身上下除了两张戏票,一分钱没有――竟然忘了带钱包。这是双方都没有想到的。后来,他同意对方留下自己的地址以备日后还车钱。说到这里,这位司机师傅似乎很有几分赞叹地告诉我,其实他没想到对方真的会把钱寄给他,没想到人家后来不但寄来了钱,还写了一篇文章谈及此事。他似乎有些留恋――不是那几十块钱,而是那个老师。

大半个小时的路程就这样在时断时续的谈话中很快到了。他调转车头,消失在茫茫夜幕之中,我也很快回到宿舍。可坐定之后,我依旧在想这么一位不知姓名的司机师傅。是他,让我在这趟短短数十分钟的旅途中不是呆呆地凝视窗外;是他,让我知道当教师原来还有着这样的社会信任;是他,让我在这钢筋水泥的世界中还了解到一份朴实而又纯真的人情人心。

上一篇:探寻市郊古村 下一篇:朝墙的抽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