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市郊古村

时间:2022-09-12 01:37:51

铁杆哥们徐君,是我的摄友驴友。

我们有个共同爱好就是探访古镇,这几年虽然自诩跑遍江南大大小小的古镇,但仍然难免挂一漏万。

前段时间上海某报登出一幅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的古村落召稼楼的照片和介绍文章,我们傻眼了,不用说去,连听都没听说过。可惜,该报仅刊登了召稼楼的一幅照片和数行文字说明,未披露更多细节。于是从电脑搜寻有关召稼楼的信息:

召稼楼在上海市闵行区浦江镇革新村,东接南汇周浦镇,西距杜行镇4公里。始建于明朝嘉靖、万历年间,至今已400余年,明工部右侍谈伦在此建楼鸣钟以召农耕,因名召稼楼。

据明朝《国朝献征录》载王鏊所撰的“通议大夫工部右侍郎谈公伦墓志铭”称:“公谈姓,讳伦,字本彝。其先有仕宋为博士。博士生宗遂,宗遂自开封扈宋南渡。家吴兴,复迁上海,族日蕃大 。”

从上文可知,始建召稼楼的谈伦,当年也是中央部级离休干部呢。

该墓志铭原立于“杜行乡鹤坡塘”,今尚存,保留在上海博物馆。

召稼楼水道四通,航行方便,姚家浜贯穿镇中,古桥保安桥把镇上的南、北街连为一体。光绪初,有店铺60余家,居民百余户。

村里建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的奚氏礼耕堂,镇南有梅园,镇西有谈家牌楼,即谈氏故居朋寿园故址,今已湮没。奚、谈、沈三姓望族世居,奚氏列第相望,民国闻人曹汝霖、黄炎培幼年均就读于奚氏家塾。

上世纪20―30年代召稼楼有店铺60余家,50年代剩小店数家,现在,村里仅剩一家供销社改制的杂货店了。

召稼楼衰落原因很简单――运输方式的改变。从前,货运主要靠内河,几乎所有的江南古镇都沿河而建,都曾经繁荣过。近代工业革命后,铁路公路的出现,取代了内河货运的垄断地位,因此,靠近铁路公路枢纽的村镇就开始快速发展为城市,例如石家庄,本来是个小村,因京广铁路的修建,石家庄迅速繁荣,现在已经成为省会城市了。而靠河道的古镇均因运输方式改变而衰落,尤其是偏远的古镇。召稼楼就是如此。该村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南一隅,距市中心至少30公里,而且它的行政建制是村而不是镇,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行政建制是镇,则就是方圆十几里内数十个自然村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反之,就是一个村子了。

召稼楼离浦东不远,约20公里,在周浦镇附近。从沪南公路转沈杜公路,经过“三得利”啤酒厂――该厂的水塔和大型发酵罐是地标,再前行数百米,从沈杜公路左侧的一条小路进入。

这个村子可以说在上海是极为罕见的,全上海的大部分古村落早在、和改革开放以后被农民拆除一空改建新房,所以当我们走进宁静的庭院,简直不相信这是在上海!

据说闵行区政府将对召稼楼进行保护修缮,可能作为旅游景点开发经营。我想,最好请古建筑高手来做。否则一定是把真古董折腾为假古董。

江南地区,古镇甚多,仅上海就有30多个,现在的古镇,都把旅游作为卖点,但太多共性太少个性,清一色的小河古桥老宅窄巷名人旧居民俗博物馆,人们开始对古镇的千人一面有点审美疲劳了。

希望召稼楼能够另辟蹊径,走出一条新路。

上一篇:从“炒楼大王”到“创投新军” 下一篇:上海的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