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问题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30 03:04:25

提高问题质量,打造高效课堂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建议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小学生的语文阅读经验和生活体验都有限,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差,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显得尤其重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以问题引导为主,具体说来,就是教师结合文本特点和学情,设计出一个又一个能够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启迪学生思考的问题,使学生进入文本,体验情感并有所感悟,最终正确地理解课文,获得思想的启迪。由此可见,要提高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课堂问题设计的质量。教师明确“如何设计问题”和“设计什么问题”,对于提高设问质量、打造高效语文阅读课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多角度设计问题,引领学生找到解读文本的突破口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主要为记叙类文本。由于记叙文体的特点明显,教师在设置导学问题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多角度选择切入点来设置问题,引领学生找到文本阅读理解的突破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紧扣文题发问

小学语文阅读文本,其文题往往能够体现文本的主要内容或主题,文题通常可以看作是文本阅读的一扇窗口。教师可以紧扣文章题目设置问题,引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也可以通过审题和释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作者的写作思路,从而获得对文本主要内容的初步感知。笔者在教学《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下同)一文时,在揭示课题之后,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这篇课文的题目是一句话,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时候和什么情况下对谁说的?产生了什么结果?”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之后,就把文章的几个记叙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串成了一句完整的话,帮助学生初步把握了文本的主要内容,还帮助学生复习了记叙文的六要素。

2.抓住线索发问

文章线索是将文中各个事件贯穿起来的一条脉络,起到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文本,结构简单,线索清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线索入手设置导学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发现作者组织和安排材料的方法,弄清楚各段落之间的联系,理清文章的结构。进而发现记叙文谋篇布局的一些规律,实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的目的。《 剪枝的学问 》一文是以“我”的感情变化作为全文的线索来组织材料的。因此,笔者在教学时,就紧紧围绕“情感变化”这条主线,设置了“剪枝究竟有着什么样的学问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和探究,最终明白了作者“设疑问—理脉络—知剪枝—赏桃园—明道理”的写作思路。

3.抓住关键词句发问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或句子,抓住它们就像拿到了打开解读文本大门的钥匙。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理解,在学生获得对文本的初步感知之后,教师可以通过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设置问题,避免漫无目的的发问和滥问。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让学生从整体上观照文本,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深层感悟。《 大江保卫战 》(五年级下册)一文中的末尾一段是 “大江,永远铭记着1998年的夏天,铭记着我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就是一个揭示文本主题的关键句子。笔者在教学时,就抓住这一句子设置了如下问题:“‘铭记’是什么意思?1998年的夏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夏天?你从哪里看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大江为什么会永远铭记1998年的夏天和人民子弟兵?”学生根据问题阅读和探究,逐渐从心底感受到了人民子弟兵的英勇无畏形象和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江保卫战。

4.在看似矛盾处发问

语文阅读文本中常常会有一些看似矛盾的地方,让学生读起来感到困惑,其实,这恰恰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构思所在,也是教师引发学生思维的生长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发现并利用这些看似矛盾之处设置导学问题,帮助学生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正确全面地理解文章内容和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笔者在教学《 夹竹桃 》(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就利用文本开头作者看似矛盾的表达(“夹竹桃既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是,对我来说,它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来设置问题:“夹竹桃既不名贵,又不是最美的花,为什么会成为作者最留恋的花?”引导学生探究夹竹桃的内在品质——可贵的韧性和给我带来的美好幻想,从深层次获得对作者思想感情的领悟。

二、多层次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精心设计主要问题,引导学生抓住解读文本的“牛鼻子”

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磨合,因此,课堂提问就要精心设计主要问题,引导学生走向文本的“高峰”,抓住解读文本的“牛鼻子”。主要问题宜少而精,如果满堂问,问题必然散碎,学生无法获得对文本整体性的理解。“少”和“精”源于整合和提炼,“少”可以是一到两个,“精”必须能统帅全篇,在对全文的阅读引导上能抓住解读文本的“牛鼻子”,牵一发而动全身,还能够激发出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唤醒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

笔者在教学《 轮椅上的霍金 》(六年级上册)一文时,在上课伊始就向学生提出了如下问题:“看到霍金的图片,哪些词语会自然地出现在我们的脑海里?”问题迅速唤醒了学生头脑中对于霍金的散碎记忆,经过师生的共同梳理,最后将其归类为外表的“长期禁锢、彻底变形、完全瘫痪、不无悲悯”、品质的“生活强者、身残志坚、不屈不挠、深深敬仰”、称号的“物理天才、宇宙之王、科学巨人、顶礼膜拜”三组词语。这些词语连起来构成了有意义的词串,词串又清晰地体现了文本的结构线索,使学生在复习巩固词语的基础上,再次回顾了文本的整体内容,为后续的学习做了必要的铺垫。这一问题看似很小,实则也是一个能够让学生迅速把握文本结构特点以及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的主要问题,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作用不言自明。围绕这一主要问题,可以生发出许多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的细节问题。比如“文本是怎样表现霍金作为物理天才的传奇色彩的?”“人们对于霍金为什么会产生顶礼膜拜和不无悲悯这样看似矛盾的心理?”等,这些问题的答案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读和讨论才能明确,对促进学生的深入阅读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围绕主要问题设计细节问题,引导学生深挖文本的内涵

一篇文本的教学,如果不能设计出一个能够牵住文本“牛鼻子”的主要问题,课堂提问必然会显得过细、过滥,还可能造成学生对文本内涵的肢解。如果仅仅依靠一个主要问题,同样很难带领学生深入地阅读文本,一些具体、深刻的闪光点很难被挖掘出来,文中一些细微的情感、情绪的变化也无法让学生获得体验。为了使主要问题凸显其阅读引导的统帅作用,使课堂教学更丰满、更有生机和活力,教师在为文本设计了有效的主要问题之后,还应该围绕主要问题,抓住文本的关键细节,设计一些对主要问题具有支撑和深化作用的细节问题,引领学生深挖文本内涵,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笔者在教学《 天游峰的扫路人 》(六年级下册)一课时,备课的时候就设计了一个主要问题:“你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我本认为这一问题能够很好地带动学生对全篇的阅读,但是在课堂上,这一问题抛出之后,并没有出现预期的效果,学生似乎没能从问题中得到太多的启发,很少有学生主动走进文本进行探究。于是我及时进行了调整,让学生重点关注描写天游峰的句子以及作者和扫路人的对话,并设计出如下两个细节问题:①天游峰石阶这么多,扫起来是很辛苦的,可是老人为什么说得那么轻松,不觉得苦?②为什么作者说过了30年再来看老人呢?老人能活到100岁吗?学生通过对这两个细节问题的研读,很快体会到扫路人的自信豁达和乐观开朗,获得了对主要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也逐渐获得了对文本深层意蕴的感悟。

当然,提高课堂设问的质量,还需要教师从掌握课堂设问的原则和方法等更多方面加强修炼,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变得高效。

(作者单位:赣榆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新城校区,江苏 赣榆,222100)

上一篇: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下一篇:小学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