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时间:2022-06-23 07:30:08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一、小学生运动猝死现象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小学生运动猝死事件频发,达到触目惊心的地步。在网上通过百度搜索,仅在2008年6月至2013年6月的5年时间里,全国有关小学生运动猝死的报道就达35例。例如,2009年6月22日,浙江省宁波市某小学四年级11岁的小女孩小琪(化名),在学校参加体育集训,跑完800米后猝死;2010年6月29日,广东省深圳市某小学一名二年级名叫小王(化名)的男生在上体育课时猝死,后经查实该男生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这些小学生运动猝死的事例不得不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小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很复杂,有来自学生先天性疾病的原因(而家长在关注孩子健康方面的意识不足),也有来自学校管理不善、体育教师教学管理不到位等原因。而其中以体育课疏忽造成猝死居事故之首,共有21例;课间活动5例,体育竞赛3例,其他原因6例。在这35例运动猝死事件中,已知学生有病史的8例,未知病史的27例。可见,对学生已有病史不了解的占到了77%。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针对小学生运动猝死频发现象,作为体育教师,我们要引起高度的重视,并加以深入的思考。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让他们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身心健康,而且还要在教学中渗透以人为本、珍惜生命意识的教育,让学生学会健身的安全意识和部分生存技能与方法。同时,教师还应采取措施,加强学生病情档案管理和体育教学管理,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让学生学会科学健身,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促进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质量。

三、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策略

1.建立班级学生伤病情档案

在上述案例中,导致小王猝死的主要原因就是他患有先天性心脏病,他的病状是突发性的,教师毫不知情。如果该学生家长已知孩子的病情并预先告知体育教师,任课的体育教师就会在体育课中尽量让其少参加或不参加比较剧烈的活动,可能就不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作,也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上演。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生命安全,每年必须请正规医院的医务人员到学校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体检,或者结合《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测试组织体检,体检结果学校不仅要存档,而且要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其他对生命具有潜在威胁的病症的学生进行专门建档,并告知家长、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特别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有了这些学生的健康档案,就能建立相应的预防方案,就能在上课中做到预防为主、安全第一。

2.要唤起家长对孩子具有潜在威胁生命病症的重视

学生的体质和健康状况是不均衡的,有少数学生患有严重疾病(比如心脑血管方面的),或刚刚动过手术、身体还没有痊愈等各种状况。这些都决定了他们不能和其他正常健康的学生一样参加所有的体育运动项目。但是部分家长对这些危害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没有向教师说明,再加上体育教师没有做好预防工作,上体育课时很可能会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学校和班级要向家长宣传孩子潜在病症的危害,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身体状况,提高家长防范孩子潜在的威胁生命病症的能力。

3.建立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

体育教师平常的教学都是对健康学生实施的,较少考虑有身体疾病学生的具体情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出:“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我们要因材施教,关注体质较弱或特殊体质的学生,合理安排他们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对于不能正常上体育课的学生,必须做全盘、细致的安排。同时,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对学生“察言观色”,及时发现有体质问题的学生的身体反应情况,经常提醒这些学生注意中场休息或中途退出。切不可因“一视同仁”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体育教学的课堂在室外、在操场,这给教师的课堂组织带来了挑战。因为既要把运动相对激烈的体育课上得有趣、有效,又要防患于未然、确保安全,的确不容易。为此,体育课必须建立良好的、切实可行的课堂常规(如点名制度、课前有无生病请假制度、见习制度、着装制度、考核制度、使用器材制度、游戏规则、组织纪律教育等),使这些常规制度人人遵守,并成为体育课的上课习惯。同时,教师还应该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切不可把课上成“一个哨子几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放羊课;要通过课堂常规,让学生上安全的体育课,保障他们的生命安全。

4.开展生命意识教育和生存技能教育

首先,是生命意识的教育。体育教学过程既是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学生个体体验独特的生命的过程。在体育课上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纪录片《 生命的起源 》,让学生了解生命诞生的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来之不易。还可以播放有关唐山大地震、四川省汶川大地震等纪录片,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可贵,唤起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其次,是生存技能的教育。体育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做好自我保护。在体育课中,教师不仅自身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意识,同时有责任和义务教育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可以结合课堂教学教给学生一些生存技能,比如创设游戏情境,开展“抗洪抢险”游戏:让学生滚过海绵垫,快速跑一段距离,再跨越一个障碍到达终点……学生在紧张、愉悦的游戏中学会了滚翻、快速奔跑、跨越障碍等基本生存技能。再比如,在进行各种姿势跑的练习中,可以让学生弯腰捂住鼻子前进,通过练习引导学生遇到火灾时学会逃生。又比如进行攀爬技能的教学,可以在学生进行爬杆练习过程中,告诉他们遇到洪水袭击时可以立刻爬上树,再想办法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在“急停”游戏中,可以让学生掌握听到哨声后双手抱头蜷着身体蹲下,模拟地震发生时可以用这个动作躲在桌子的三角地带自救。这些技能的教学,既是体育课的基本内容,又是学生的生活技能,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体育教学不仅要教给学生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在体育课中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技能(如学生在跑、跳、投的过程中受伤的应急处理),使学生学会一些应急自救的生存技能,学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比如,有人身体擦伤,如果是轻度擦伤,并且伤口干净,一般只要涂上碘酒即可。如果有人流鼻血,可先让受伤者坐下,头后仰,暂时用口呼吸,鼻孔用纱布塞住,并用冷毛巾敷在前额和鼻梁上,一般即可止血。如果有人骨折或脱臼,救助者的动作要轻巧,不可乱伸乱扭。可以先冷敷,扎上绷带,保持关节固定不动,再请医生矫治。高年级的体育教学还可以开展“支援前线”游戏,模拟抢救伤员的情景,从而教给学生遇到伤员时的应急处理方法。通过相关游戏,可让学生学会最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提高生命意识和生存能力。

5.提高学生的心肺功能

从学生运动猝死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多数是因为学生患有先天性疾病,特别是先天性心脏病。对于身体正常无疾病的学生,我们应该指导他们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科学健身,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因此,体育教学应为增强学生体质服务,实施更加有效的教学。在体育课上要坚持有目标身体锻炼,发展学生心肺功能,提高锻炼的综合效果。体育课堂教学应有运动教学与身体锻炼,不能只教而不练,也不能只练而不教。一定要通过良好的组织、科学的安排,让学生有目标加以锻炼。通过有一定负荷运动量的锻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使身心协调发展,同时培养合作、互助、平等、宽容的精神,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小学生运动猝死现象应引起社会各界、学校、家长、教师的高度关注,虽然小学生运动猝死原因有很多方面,但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加强生命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只要我们加强体育教学的管理,做好各种安全防范措施,并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引导学生科学锻炼身体,培养他们勇敢顽强的品质,小学生的生命质量就一定能得到提高。

(作者单位:宁德师范学院附属小学,福建 宁德,352100)

上一篇: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础 下一篇:提高问题质量,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