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时间:2022-09-29 11:39:02

文化育人,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

摘 要:现代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以文化立校,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教师用文化育人。但目前全球高等教育由于文化的缺失而面临种种危机,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文化育人的工作,首先教师要有厚重的文化积淀,然后通过教学活动化育学生,建设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等教育;质量;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03-001-03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指出,“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颁布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文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育人”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思想。我们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

1 高校教育的危机核心在于文化缺失

清华原校长梅贻琦说过一句话:“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但高校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今年4月底,原武汉大

学校长刘道玉召集了“《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刘道玉总

结了世界高等教育面临的五重危机:第一重危机是对人类的生存危机束手无策或者熟视无睹;第二重危机是面临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对终身学习和“非学校化社会”没有对策;第三重危机是功利主义的专业化教育,导致学生素质严重下降,学术视野短浅;第四重危机是学风浮躁,急功近利,金钱主义盛行;第五重危机是经济危机,债台高筑,纳税人不堪重负。

一个在麻省理工学院(MIT)读大二的留学生的经历很能说明我国大学教育的问题。这名中国留学生中学时获得世界奥林匹克物理竞赛金奖,高中毕业被保送到某著名学府。他觉得大学的日子基本上是在“混”中度过:一个学期选10门,甚至更多的课都没问题,只要考试通过就可以了,但学分拿到后自己的能力是否提高却说不上来。可到了MIT,虽然只选了5门课,但他感到异常地繁忙:每门课老师都要求大量的阅读,有的课还必须做大量的实验,稍微掉以轻心就跟不上,晚上在图书馆熬夜看书到深夜更是十分普遍。这名留学生感叹:“我以前上的哪是大学啊!”

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认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很形象地说:“现在的大学就是养鸡场,天天数你生了几个蛋,没完没了让你填表,然后问你为什么没生一个创新型的蛋。这怎么生得出?”

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而我们的人才却出了问题,每到全国性考试或期末考试,教师、辅导员总是如临大敌,不但要召开主题班会,还要与学生个别谈话,左叮咛右嘱咐,在这样做工作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杜绝作弊学生;很多学生缺少对真理的真诚追求、缺乏使命感、没有担当……曾经遇到一位家长说起,自己带着临近毕业的孩子参加招聘会,孩子转了一圈竟然没有送出去一份简历,家长询问原因,孩子答:“那些单位一点不给员工自由,工资还那么少。”“那你要找什么样的工作?”孩子说:“工资要高,时间要自由,不要太累、太紧张。”家长大怒:“你爹我工作到现在也没有找到这样的好工作!”目前出现的啃老族就是缺乏责任感的突出表现。着一切,不能不促人深思。

我国高教之所以出现危机,我觉得最核心的是大学文化的缺失,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没有灵魂的人是行尸走肉,没有灵魂的教育只能培育工具而不能培养人才。谁能指望缺乏文化修养的教师能培育出勇敢、真诚、认真、踏实、奉献的学生呢?

我不由得想起西南联大,这所在民族危难之际临时组合的大学,其实只是欧洲中世纪大学的活样板:在庙宇或简易平房上课,教授住昆明郊区、呈贡的土坯农舍,入不敷出,需要典当家产养家糊口。但老师们克服种种困难,坚持严格认真的教学传统,闻一多讲《楚辞》时,拿着四易其稿的《天问疏正》给学生逐句讲解;战前清华的严格考试制度仍继续执行。西南联大在8年间创造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的学生中出了两个诺贝尔奖获得者、7个“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和172个中外籍院士。正如陈岱孙先生所言,西南联大的成功归功于同学的求知愿望和教职员的敬业精神,而这二者实植根于以爱国主义为动力的信念和责任感,而这,正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因此,文化育人在当今显得十分迫切。

2 高度重视文化育人

高校的所谓“文化育人”,就是富有文化魅力的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通过专业课程的教育,而是让学生侵淫到整个校园文化中,每时每刻在受教育、在思考、在实践、在成长,最后也成为校园文化的一分子和创造者。我们的高校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就是要树立文化立校、文化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校园里营造一种深厚、特色的良好文化氛围,传递文化、创造文化。

现代高校校园文化,应该是由高校、部门的每个成员(包括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的价值观与行为模式所形成的独特文化,是校园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高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学特点、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文化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犹如空气,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文化散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总在不经意间牵制着高校的各种抉择,影响着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关系着校园变化的细微末节。无论是精神还是信念,只有在对高校各个层面(包括领导、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整体”发挥影响,并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体现时,才能称得上是“文化”。 它影响着校园里每一个成员的价值信念和个体成长,也关乎学校、部门的发展路径和终极追求。

高校校园文化固然可以通过一些外在的形式,如标语、口号、宣传栏、文艺演出、体育活动等,在学校、部门里营造一些文化气息,但真正的校园文化绝不是那么简单,真正的文化是人们自觉行为背后的观念与思想,是一种内在的精神。

高校校园文化具有非功利性、互动性、渗透性、传承性的特点。高校文化具有巨大的价值,但其实质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师生爱校如家,教师倾心从教,学生全心向学,师生视校园的不端如同眼睛里的沙子,师生爱惜学校的名誉如同爱护自己的身体,校园文化的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校园文化是师生互动的结果,领导的作用是关键、教师的引领是核心、学生的参与是主体。校园文化象春天的细雨和和熙的春风一样,飘散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渗透在教师、学生、员工的观念、言行、举止之中,渗透在教学、科研、读书、做事的态度和情感中。校园文化一经形成之后,必然传承下去,不因时代、社会制度不同而消失。

一所高校有自己特定的校园文化,而每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由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家长文化、党员文化、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等多方面内容组成的。如我们的学生社团秀异剧团,成立至今已数个春秋,学院大力扶持,成员细心维护,每次参加省内外的赛事都夺得大奖,每学期都有专场演出,形成了团结向上、求美创新的社团文化,在这个团队里,没有长幼、级别,有的只是对艺术创作的爱好、对话剧艺术的执着、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所以,每当老队员离去大家都依依不舍、新队员一进入就很快融入,很多队员毕业多年后仍然津津乐道自己在秀异的点点滴滴,感谢自己在团队里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成长。

3 建设高校校园文化

高校要切实落实文化育人,就要在办学中体现深厚的人文关怀,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充满浓郁的教育情怀。

我们昆明理工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成立于2009年9月,是学校整合学科,适应国家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形势的重大举措,学院设有艺术设计(含室内设计、景观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动漫四给方向)、工业设计、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绘画、播音与主持等专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与社会文化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学生具有很强的动手及创新创业能力。早在党的十七大就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国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云南正建设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昆明已经成为东盟合作区域的中心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也正加速前进,于是,我们提出建设学院的文化品牌“艺传视界”,其内涵就是“新视点奇眼界,与守旧划清界限;宽视阈高境界,与低俗保持距离;美视觉、靓世界、妙艺传”,即师生一起用心创造,用真、善、美战胜假、恶、丑,在创造中享受美,在审美中得到愉悦,在快乐中奉献聪明才智,在奉献中体会人生的乐趣。我们紧紧围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科能力培育品牌,鼓励师生手拉手创新来展示品牌建设成果,为此,我们设置了“馨”、“灵”、“奕”三大板块,其中,“馨”即温馨、深情,要让学生热爱参与、主动参与、充分参与;“灵”即创新、灵动,激发学生的活力、潜能;“奕”即活动效果的新奇、美妙。使学生通过活动实践理论成果、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活动展示自己的学科水平、青春风采,永葆真、善、美之心,真正在活动中成长、成熟、成才。让学生毕业离校多年后一想到“昆工印象”,就忘不了“艺传视界”。总之,就是要大张旗鼓地提高师生综合素养,建设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建设增光添彩。

3.1 “文化育人”,首先要化育教职员工

总书记指出,要讲究奉献、淡泊名利。这种精神,我们在高校工作的每一名员工都必须传承、发扬。

首先,教职员工必须要精通业务。一说到业务,有的人以为只和从事教学的教师有关系,其实,任何一个岗位都有相应的业务要求,每个人只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就能提高部门、单位的工作效率。如果不熟悉业务,很容易导致官僚化,办事推诿,工作得过且过,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根本谈不上依法管理,更谈不上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了。如果做领导的,呕心沥血为学校、部门的发展操劳,不计个人得失,其他教师自然愿意团结在领导的周围,为学校、部门的发展献计献策;如果做管理、服务的,能开动脑筋做好本职工作,为师生工作提供便利,自然能够营造出高效、和谐的工作环境;如果搞教学的,认真抓好每一个环节,杜绝照本宣科,严格要求学生,注意提高学生的能力,学生自然不敢偷懒,能够勤奋学习。

其次,教职员工必须要求真务实。有的人业务能力很强,可仍然达不到育人的效果,原因可能就是因为浮躁,只做规定动作,准时上下班、按时上下课,对规定的绩效点千方百计完成,除此之外就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愿多出一分力。做管理的,要努力提高管理的质量,为教学质量的提升铺设绿色通道,让师生体会不到被管理,而又能“不逾矩”,因为“逾矩”就意味着自找麻烦;做服务的,要努力满足师生的合理需求,努力提供尽善尽美的服务;做教学的,要一门心思求学科的真理,不能仅仅把做学问当成谋生的手段。求真务实,就是在任何环境、情况下都坚持本真,面对任何人都做到“只向真理低头”,面对任何事都坚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底线。

再次,教职员工必须要淡泊名利。有的人是抱着成为大款的打算进入高校工作,所以把本职工作当成了副业,一下班、一下课就忙不迭地追求自己的“主业”去,哪管工作是否做得完美、教学是否达到目标?有的人是想谋取高官进入高校,整天想着讨哪个领导的欢心得到提拔,工作自然讲究花架子,上级看得到的事就抢着做,上级不注意的事就拖着不做或者令人代做。这样的教职员工自然会给学生负面影响,长久以往逐渐放弃对真、善、美的向往,变得急功近利,好逸恶劳。进入高校工作必须热爱教育事业,把名利放在一边,专心搞好本职工作。

3.2 “文化育人”要通过教职员工的引领化育学生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正像总书记说的“要坚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通过言传身教,不是命令式而是潜移默化地,让学生自觉地认识到要提高综合素质,既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政治、心理品质,又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知识丰富、能力过硬,能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的能力,还要体魄强健,心智成熟,把个人的发展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自主地发展、特色发展,成为一个素质高、修养好、能力强、健康的人。我校倡导“学贯中西文化,融通科学人文”的通识教育理念,在教学培养方案中不但有学科基础课、专业课,还有校级平台课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素质与创新教育,就是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当然出发点有了还要讲究方法,如,这样的安排是否落实了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现代高等教育要求?是否真正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有助于培育出满足学科、行业需要的人才?校级平台课建设是否到位,是否提供了激活学生思维的广阔平台?……

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成为自觉自主发展的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教会受教育者实现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因此,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刻板的知识点。我国教育鼻祖孔子就提出“因材施教”,是非常合理的引导学生自主发展的方法,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各有所长,人无完人,教育者的目的不是磨灭个体,而是要发展个体,挖掘出个体的潜质,激活个体的内在能量,调动个体的积极性、创造力。所以,我们在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书育人时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简单化、说教式、死板化,要观察、了解、理解每一个个体,这样育人才有实效。

文化立校、文化育人,说起来就八个字,但要做出来需要学校、部门里的每一位成员努力奋斗,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文化的内涵、精髓,在工作的每个环节落实,这样就能能办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不负社会、学生的厚望。

参考文献

1甘阳等.中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M].三联书店,2006.

上一篇:试论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 下一篇:我和妈妈都爱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