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证大:邱志杰个展“庄子的镇静剂”等

时间:2022-09-29 10:08:45

[13 楼] bhwuliao [ 回复] 2008-07-09 10:21

乍看一下,貌似这是一个规模庞大的工程,从考古坑一直到装置到图片资料再到版画,想必这花了许多的功夫,但仔细逛逛看看,这个展览到底要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讯息呢?是南京大桥上自杀的人多,还是中国比美国自杀的人多,抑或者更深层次?

展览以大量的文献,影像资料做为基础,可是这与艺术,抑或当代艺术有何联系呢?虽然这些资料有一定的震撼力,可是与那些跳下南京大桥的人相比,那些事实的现场是否更加有震撼力呢?那么这些文献资料在这个展览中是作品,还是只是文献资料呢?

我想整个展览最重要的部分莫过于那个考古坑,可是这又是什么样一个角色呢?是装置还是场景,他想说的至少我完全不明白。

当然整个展览中,那些版画,又类似于装置的草图是让我觉得有意思的,我想那些装置如果真的能够制作出来应该是一些有趣的东西,同时在进入那些展览版画的房间的过道上,左右两幅写真也是有意思的,“当爱烟消云散,我只有忘情”“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哪里”这两句貌似无法接上的话,却在这小小的走道中给人想象的空间,边上的视频也很好的把这个艺术行为完整的表现了出来。

对于展览还有许多的细节有待我们再去看,再去挖,可是,这样的展览它真正的内容在哪里,他跟艺术家的关系,他想表达想说的,还有它的价值,这些我想知道的东西在哪里?我想我可以把马达加斯加的首都在那里擦去,然后写上:邱志杰的庄子镇静剂在证大?

[21 楼] 金锋. [ 回复] 2008-07-10 00:48《邱志杰南京长江大桥自杀现象干预计划之一:庄子的镇静剂》,我觉得是一个人在营造的“身心史诗”,在祭祀与救赎之间,成了一个人的“后感性”诉求。

我试图想挖掘出老邱展览真正撼动人心的所在。一些问题是自然出来的:是他创作上的方法论吗?是他实地求证所体现出来的工作量吗?是他诗意的想象吗?是他从一个点向四面八方延伸开去的能力吗?是他历史考古的逻辑吗?是他词汇错位搭配的“后感性”冲动吗?是“镇静剂”中他所私有的一种游戏精神吗?是道家谶语在今天的救赎吗?所有这些,我觉得我既熟悉,又非常地含糊。

或许就展览本身来说,许多人有他非常熟悉的视觉的经验部分。我说的是展览所采用的历史博物馆式的呈现方式――是图片、实物与现场解说这样的方式。而制作部分用力最大的是考古的现场复制,我觉得,这个阅读经验也是大家所不缺少的。这两部分基本搭建了老邱展览的整体。而邱在这两大部分之中所做的,在我看来依然是他后感性工作的延伸,但这次延伸用的好像是词汇的镶嵌:煤、乌鸦、蝴蝶、葫芦、针头、文字、草图、自制的墨、闹钟以及其他。无疑,观者的阅读想象只能在象征、隐语、历史谱系以及典故中加以展开。这也同样无疑地给误读提供了现场与借口。因为这最终的解读权还是在老邱手中。这是不是精英知识分子守卫自己家园的最后堡垒呢?这是不是可以叫做“实验阅读”呢?老邱是在乎身心介入的。但当这样的身心是一个诗人的作为时,这个逻辑是不是也在中断交流呢?除非观者也要有诗人的境界,能从这些隐语中读出自己内心的某些故事来,否则,观者要去猜测的又是什么呢?

在老邱的草图中可以看出他日后的其他计划。我觉得大致是思路与这次个展类似。老邱的知识实力依旧是他作品创作的强大支撑。他依然是在现实与历史的对应中,复制与收集大量的旁证,以此使得现实的关注点有着历史的厚度,并显得这个关注带有研究的质味。这是老邱创作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真正像老邱气质的部分,就是如何附着上一些“老邱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将以不同的方式呈现。但所有这些,假如没有很好的身体,没有对第一现场的亲知亲躬,没有对文本的上下贯通,一般人是轻易做不来的。而恰恰这些,对老邱来说的轻松的。但我依然含糊的是,老邱这个个案对今天的创作来说,它真正的建设性在哪里呢?我除了看到“诗化的考古”之外,所谓的“干预计划”总显得有些浮泛。

常青:无动于衷

[10 楼] guest [ 回复] 2008-07-13 17:25

整个展览没控制好,孙原彭禹在一楼给《老人院》这个作品围出一个空间,让人排队进去看,等人精疲力尽地排到了,看了作品再上楼,楼上又没有空调,已经没什么气力看其他人的作品了。

从空间里放老虎、空间里放烟,孙原彭禹的作品都有干扰他人的气质,策展人没有清醒地看到艺术家的这种气质,没有很好的协调他们作品和其他作品的关系,是重大失误。

其实该给孙原彭禹搞成个展。

[9 楼] guest [ 回复] 2008-07-13 13:00

孙原、彭禹的作品在仿效马里齐奥. 卡特兰,因而也就具有了卡特兰作品所具有的缺点。作品不是靠艺术的直觉,而是靠观念意义和语言游戏来生效,缺乏艺术创作本身的力量。所以有时候换个角度看孙、彭的作品,你会觉得像儿戏。但这对于普通观众产生刺激也已经绰绰有余了,实际上费这么大劲只是做了一些“逼真”的假人而已,这种极端和“狠”是空洞无力的,有时恰恰暴露了作者在创作上的软弱无能。

上海比翼:邵一个展“走光”

[楼主]: 小mo [回复] 2008-07-15 10:20

金峰――走近邵一

邵一个展《走光》有三件作品组成:一是把二手橱柜改装成针孔相机拍摄的图片装置;二是用铁皮桶改装成针孔相机拍摄的图片装置;三是收集时期家用的广播喇叭混杂播放采集(偷录)到的各种声音。另外,邵一开放了他的工作现场――暗室。观众假如不知道图片的生成过程,就很难理解现场作品的摆放为什么会如其所是?但理解了作品生成的逻辑关系之后,观众也许依然会问,难道这样做就很有意思吗?这个意思在哪里呢?我想,有这样的质问是自然的。

在拍摄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回归摄影的起点,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有许多人在做。但在“巧、拙”之间做到像邵一这样平实的,还是不多见的。“控制地把一个游戏玩平实了”,这意味着人就是这个游戏的工具,应该不再有思想了。如果有思想的话,也就是一开始找到的“不再思想”的一组关系或是方式,之后人只是容在这组关系与方式之中,是个工具,如其所是地归在工具栏中该在的地方。这种控制与克制有点像邵一行为中的“坚持”。邵一作品中的意思,在我看来就是不让意思向意义过渡,保持一个看来是一种关系的状态。这点我觉得邵一做到了。也正是因为做得平实,做得把“巧”的部分有所遗忘,才转换出也许邵一不一定认可的其他的气息:文人气。图象的黑白感,一些自然的“飞白”,若隐若现的城市的“颓废感”,观者自有玩味,是文人气中的玩味。

前波画廊:邬建安个展“九重天”

[8楼] guest [回复] 2008-07-15 20:05

剪纸、皮影、壁画、石窟、工艺、神话,

邬建安不认识吕胜中,那么他是棒的,其作品有很多存在的理由和意味。

但邬建安是吕胜中的得意门生,却依然在延续其师的方式,即使材质更多样、更突破,题材更精炼、更综合、更试验,观念更现代或者更后现代,都已经失效了。

传统是猛药,但煮过一遍再煮,哪怕再精致的锅,煮的还是药渣子。

[9楼] guest [回复] 2008-07-15 20:07

吕老道炼丹房里的小道童,偷了仙丹得了长生,还是不敢下界为妖

广东美术馆:吴山专个展

[6楼] guest [回复] 2008-06-24 00:06 查看作者资料

现场有人哭,有人无语,有人假装的寻找上帝。好的艺术家是能代替大麻。

[10楼] guest [回复] 2008-06-24 14:06

20年过去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在80 年代的前卫英雄们享受成功并且追忆怀旧的时刻,在资本充斥中国艺术界的伟大的空虚时刻,吴山专仍然是红的。

[5楼] guest [回复] 2008-06-24 14:12 查看作者资料

吴山专作为1985 年代新潮时期重要人物,他并没有被大家相应地了解。“吴山专”的同辈人们已经很明显地开始复制他们的作品,创作力已经枯渴了。在这个时候,还具有批判性和创造力的艺术家还剩下谁,还有谁在延续当时的艺术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在追问的。 ――Guest 引自《南方都市报》对高士明的采访

上一篇:身体的隐语 下一篇:国内展讯 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