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时间:2022-09-23 05:48:54

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摘要:新课标提出中学生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中考加大考查文言文的力度,其中文言文的朗读节奏成为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总结了文言文节奏划分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中考 文言文 节奏 划分

中图分类号: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62-01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语文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对文言文阅读教学提出了简要而明确的要求:“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优秀诗文80篇。”根据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可见,文言文在基础教育语文课中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在各地区历年的中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阅读所占分值也是稳中有升。因此文言文的阅读也正日益受到老师和学生们的重视。但初中学生不大喜欢文言文,原因是教法简单,教师逐字逐句的翻译,要求学生弄懂每个字的意思,还要掌握名词做状语、定语后置、倒装句等语法知识,教师尽管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昏昏欲睡,效果很差,真是老师叫苦,学生喊累。

文言文教学的第一步是诵读,但是,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的。尽管课文中加了标点,分了段,也不能完全反映古汉语的构词规律。读清文言句读,正确把握停顿节奏,便成了诵读文言文的首要任务之一。

文言文的停顿有两类:一是句间停顿,就是用标点符号来确定句子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内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的内在关系确定朗读节奏。 其实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规律和方法,具体如下:

1 文言文中的虚词处要停顿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来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它们是句首关联词、语气词或总结性的词语,如“夫”、“盖”、“故”、“然”、“若夫”诵读时应稍加停顿,例如:⑴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⑵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夫、盖、故后都要停顿。

2 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

有些古今异义词朗读时必须分开,这样的词语在古汉语中往往是两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古汉语的单音节词,发展到现在大都演变成双音节词,朗读文言文时,因而需要停顿。例如:(1)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而乡邻之生∕日蹙(《捕蛇者说》)其中例(1)中的“今天”是“如今天下”的意思,与今义“今天”的意思不同;例(2)中的“生日”是“生活一天天”的意思,与今义“生日”不同,朗读时,它们都必须断开。

3 根据文言文句子的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古汉语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谓语——补语”来停顿,这样才会使语意明晰。在主语和谓语,谓语和宾语、谓语与补语,谓语和状语之间,一般需要停顿。动宾之间结合紧密时可不停顿,如“故克之”《曹刿论战》;宾语有定语修饰或限制时,就需要停顿;几个状语之间可不停顿,如“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出师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一般不停顿,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

(1)主语——谓语之间要停顿,例如:池∕非不深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辩日》

(2)谓语——宾语之间要停顿,例如: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3)谓语——补语之间要停顿,例如: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醉翁亭记》

(4)谓语——状语之间要停顿 ,例如: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5)句首状语之后要停顿,如;①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②中/轩敞者为舱。《核舟记》;①中“已而”是状语,表时间;②“中”是状语,表方位;

(6)并列短语之间要停顿,如:①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岳阳楼记》;山肴/野蔌《醉翁亭记》例①中的“岸芷”与“汀兰”,“郁郁”与“青青”是并列短语;例②中的“山肴”与“野蔌”是并列短语。

4 需要着重强调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岳阳楼记》);(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1)中“先”后停顿,是为了强调忧在别人忧之前的主旨;例(2)中“出”紧密关联着整个句子,应停顿,以突出整个句子的意思。

句中语气词之后要停顿

像“也”“乎”“之”等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朗读时在其后应停顿。如:(1)在乎/山水之间也《醉翁亭记》;(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例句中的“乎”和“之”作语气助词,在句中起舒缓语气和停顿的作用。

6 省略句中省略的地方一般要停顿

如:(1)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2)其一∕犬坐于前(《狼》);(3)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例(1)中“以”后省略了“之”;例(2)“一”后省略了“狼”;例(3)“使”的后面省去了宾语“扶苏”,在省略的地方需要停顿。

7 古代的国名、年号、官职、人名、地名等后应作停顿

如:(1)晋/陶渊明/独爱菊《爱莲说》;(2)虞山∕叔远甫∕刻(《核舟记》)。例(1)例“晋”是年号;例(2)中“虞山”,山名。“叔远甫”,姓王名毅字叔远。“甫”,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它们之后要停顿。

8 句中关联词语之后要停顿

句中出现“虽、故、则、若、而、是故、然则”等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往往在这些关联词语后面停顿。如:(1)人不知/而不愠;(2)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3)有时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前也要停顿,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文言文的朗读停顿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及古代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以上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能生搬硬套,要熟练掌握文言文朗读停顿方面的知识,多多诵读文言文以提高自己的语感,善于对文言语句从语法、语意方面分析,才能恰当处理文言语句的朗读停顿,希望笔者的上述浅见能给读者带来些许的帮助,如有不周之处,还请同仁批评指正!

上一篇:做一个会激趣的老师 下一篇:“文”和“言”的完美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