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言”的完美结合

时间:2022-09-14 11:47:36

摘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可以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因此,学习应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教师必须在重视文言文中词句的落实的同时,巧妙地处理好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二者不可偏废,在课堂上应更好地做到二者的结合。

关键词:文言文阅读 鉴赏 自主预习 思想内容 人物形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070-01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文言文阅读与鉴赏有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疏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另有“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重视文言文中词句的落实的同时,巧妙地处理好学生对文章内容的领会,二者不可偏废。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做到二者的结合呢?我认为指导学生充分预习自学和课堂有效结合非常重要。

在对文言字词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往往只注重讲解文言知识,让学生掌握文言实虚词的用法、文言句式、翻译句子,天长日久地训练,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这样的课堂不像是语文课堂,缺少了一些语文的精神气,一味的追求了做题的效率,忽视了对古人人文素养的吸收,语文课成了学生训练做题的场地。其实,我们应该完全可以有计划地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对于文言知识,我们可以让学生先通过有关工具书查阅并做好笔记,找到难点,以备提高课堂效率。这样既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他们独立自主地解决了阅读中的障碍,总结了学习的方法,增添了学习的信心。下面就结合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课时的做法,简单说明一下。

上课前笔者先布置预习,通过学案的形式,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把文中的实虚词和句式整理出来,做好详细的记录,不明白的在书上做好标记,一上课笔者会让学生互相质疑答疑,对共性的问题在讲解文章内容时重点解决。其实课前学生已把大部分的知识点掌握好了, 笔者拿出一部分时间进行提问,以便让学生对已积累的文言知识加以巩固,让他们把文中典型的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几个特殊句式牢记在心,以备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时做到灵活运用。

然后,笔者让学生结合学案概括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在学案上以问题的形式,引领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加以分析理解。其中,第一个问题:“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这句话对蔺相如的出场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赵国太强大,秦国人不敢去;秦国人胆子小。最终联系课题他们终于全面地明确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蔺相如的勇敢及对赵国的重要作用。然后,笔者又找一个学生起来解释这句话,看语序与今天我们说话的语序有什么不同,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翻译,便会发现“可使报秦者”(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是“人”的定语,定语放到了后边,正常语序应该是:求可使报秦者人。所以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然后再进一步联系以前所学的同类句式进行巩固,如: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这样,有重点的分析难点,分析透彻,学生才能从根本上学会思考的方法。第二个问题:“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赵国城后,采取什么办法从秦王那里要回和氏璧的?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学生面对这个问题表现得异常活跃,有的说直接抢回来,表现出那种勇夫的性格特点,有的说质问什么时候给十五城,当然大多数说应采取的智取,但又找不出具体的方式,此时再让他们分析蔺相如的做法,确保和氏璧回到自己手中,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蔺相如的聪明才智,还能发现自己的措施与蔺相如的差距。在此基础上来理解蔺相如的“璧有瑕,请指示王。”中“指示”的“指给……看”意思也就很明显了,这时笔者又让学生造一个句子,用上“指示”一词,学生造了一个这样的句子“今天领导有什么指示?”这个句子中“指示”的意思是上级给下级的指令。一对比就能突出古今异义的区别了。第三个问题:“司马迁是怎样刻画渑池之会上蔺相如的形象的?”学生首先回答了语言描写,然后再根据“前”“前进”“张目”“跪请”等词语找出了动作描写:接着再让学生解释“前进”的意思,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古今意思的不同。有的学生还想到了对比的方法突出蔺相如的形象。于是,笔者便运用这个方法让学生展开了分析,学生找出了文中的几处对比:秦王与赵王对比,秦王酒酣,请赵王奏瑟——盛气凌人;赵王鼓瑟——胆怯顺从,唯唯诺诺。秦御史和赵御史对比,秦御史前书——主动记录,示秦强,录入史册,公然侮辱赵国;赵御史,顾召书——被动,胆怯,退缩。秦之群臣和蔺相如对比,秦人多势众,有预谋在先,齐祝寿提无礼要求;赵,唯相如一人而已,仓促应战,随机应变,针锋相对,而能力挽狂澜,保全赵国尊严。在分析对比的过程中,学生充分理解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对人物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第四个问题,面对门客的指责,蔺相如是用什么办法说服他们的?说明蔺相如什么样的思想品质?学生诵读了这两个句子: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在这两个句子当中,有一个固定句式需要强调,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先让学生翻译句子,你看我与秦王相比怎么样?弄明白“孰与”的作用,接着强调这个固定句式。同时这个句子当中还有两个知识点,“先”和“后”的用法,通过让学生翻译句子体会它们的用法——意动用法。同时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也充分地感受到了蔺相如的爱国精神,认识了作品的积极意义。

面对《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么长的一篇课文,只要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有针对性地引导,文言知识掌握起来不会浪费很多时间。同时,利用解决四个问题的方式就把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给概括出来了,学生也充分领悟了作品中优秀的文化底蕴。一节课就做到了重点突出,方法得当。

上一篇:中考文言文节奏划分的解析 下一篇:关于高等数学教学中情景创设方式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