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23:34:09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困境 教学策略 提高成绩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154-01

中学的古文阅读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古文阅读都是无法回避的内容,而这个内容又是很难提高的部分,所以提高中学古文的学习效率,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从中考、高考试卷看中学古文阅读的教学难度

古文阅读是升学考试的重要考点,在考试中所占比重大。一直以来,中国的教育者都致力于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热爱,希望他们能从古代文学中汲取经验和营养,从而更有利地促进其成长。这种观点反映在教材的编写上,就体现为现代文的篇目和古文的篇目比例几乎是5:5,特别是在高中阶段人教版的教材中,每册书古文教学单元都不少于两个,而且所选篇目篇幅大。反映在中考和高考的试卷上,就体现为所占分数比重大。以吉林省的中考试题为例,总分120分,古文阅读16分,占总分数的13.3%;高考试题总分150分,古文阅读30分,占总分的20%。

古文阅读的知识点多,掌握难,理解难。在《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和《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都强调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从这些表述上看,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掌握古文阅读的要求是全方位立体的,几乎涵盖了文言文学习的所有方面,可以说,如果要达到上述要求,学生的学习量是很大的。

二、教学对策探究

对策一,分析考试题型、考点,有的放矢地指导平时教学。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是有固定模式和考查范围的。以吉林省2013年的中考和高考试题为对象,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古文阅读考试题型:作者的相关信息,实虚词的掌握,文章的内容理解包括文章的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及写作特色的分析把握。另外,中考的课外文言文的内容往往和课内文言文主题靠近或一致,比如吉林省2013年中考课内文言文为《醉翁亭记》,课外文言文为《梨酒》,两篇文章都以“酒”为话题。高考的古文阅读选文则以人物传记为主。

一旦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就应该以这些考点为重点,设置教学内容、环节和练习的重点,训练学生形成适应考试的思维模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出题者的意图,并能够准确应答,提高得分率。

对策二,注意平时积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对古文望而生畏,是因为他们对于古代文学没有兴趣。

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从下面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现实为切入点体会古代的文学优秀,然后再引导学生探究古文的现实意义。比如近些年穿越剧盛行,就可以引导学生从了解真实的历史人物入手,让他们阅读古代文言文的史料。这种形式既满足了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好奇心,又开阔了眼界、锻炼了翻译能力,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古文阅读的厌恶情绪,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有计划地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制订阅读计划。可以引导学生每周读一篇课外古文,初中从短小的寓言故事入手,高中从《史记》入手。通过阅读,可以积累生僻字词的读音、意义和句法等语法知识,可以了解文章的内容、写法,还可以触动学生的人生感悟。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通过提出一定的主题,集中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

对策三,引导学生摸索学习规律,降低学习难度。要想提高古文阅读成绩,单靠题海战术是不行的,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探索一个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如高考的古文阅读通常是人物传记,人物传记中会常常涉及到官职的升迁及罢免,而古代官职的升降是有固定称呼的,如升官用“擢、拔、陟、升、迁”,降职则用“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此外还有官职的恢复、任命、调动等,诸如这些常识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就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自己积累总结。进行同类知识的归纳总结,省时高效,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近年试题一直在改革,就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古文阅读试题也是如此。死记硬背知识显然不能适应当前的考试环境,因而学会知识的迁移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文言文阅读虽然一直是困扰中学语文教学的难题,但是并不是无解,只要认真钻研、努力实践,还是会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之道的。

【参考文献】

[1]满斌.读来古文细细香_高效提升高三古文阅读能力两步走[J].读与写,2010(2):100.

[2]刘汉生.浅谈我国古代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J].教育与职业,2007(23):147-148.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2篇

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八年级下册、九年级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基本的法律常识,了解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这就要求学生对时事新闻要有一定的了解,结合课本的知识,才能更好地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大部分学生对时事的认知几乎是空白的,有些学生甚至从来不看新闻。而中考试题也是重视对社会生活中热点时政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考查。但由于学生对于这些时政知识知之甚少,所以老师讲的很多知识在学生看来就是理论,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这种教学根本不能达到应对中考的目的,更不用说中考取得理想的成绩了。所以,要改变上述这种状况,就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学与时事教学两者的融合。

从八年级下册开始,我在每节课前设计了一个环节,这个环节就叫“法律速递”,到九年级,我将在课前设计一个环节叫“新闻小播报”。我对学生的课前演讲提出明确要求:必须是最近、最新新闻,而且时政内容结合课堂中内容展开。这样有效地把课堂的内容与时政实际结合起来。既增长了学生的知识,又扩大了他们的视野。下面浅谈一下时政新闻走进政治课堂的教学作用:

一、提高学生学习政治课的兴趣,强化课堂教学效果

自从这学期加入“法律速递”后,学生开始关注一些最新的新闻案件。如关注中央2台的“消费主张”和中央12台的“法律大讲堂”等电视栏目。这些新闻案例丰富生动而且还与教材有一定联系,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结合时事讲解,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新闻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运用准确的观点和方法去观察、分析重大热点问题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政治学科的浓厚兴趣。

二、提高学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象,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积累人生的阅历,激发爱国热情

结合时事新闻进行教学,它能赋予学生以锐利的眼光和智慧的头脑,去判断和分析社会政治现象。例如,让学生认识到当前我国教育问题为什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主要问题时,我引用了国家领导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国家强不强,关键是要有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技,才能成为一流的国家”。说完之后,让学生理解并总结教育对于国家有何意义?学生从中很快就归纳出了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促使学生关心社会生活。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3篇

一、命题特点

1. 语篇选材多为时文,题材多样化,信息丰富。

选材包括日常生活、传说、人物传记、社会、文化、新闻、史地、科普、政治、经济等,语言地道纯正,原汁原味,具有鲜明的英语语言文化特点,有较丰富的文化蕴涵,重视社会的热点问题,追踪科技前沿,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使阅读考查更贴近实际生活。体裁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并且各占一定的比例。

2. 坚持把阅读技能作为考查目标。

命题既考查考生对文章字面的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能力,对文章中叙述的具体事实的理解能力(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以及根据上下文对某些词义、句义的推断理解能力和对文章的主旨大意、作者观点、态度的理解及逻辑推断和判断能力。

3. 增加了生词量,加大了推断词义能力的考查。

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或整篇文章才能做出推断,并利用构词法等知识猜测词义,进而在较高级的措辞中探查作者的隐含意思。

4. 考点分布格局恰当,试题设计合理,干扰项设置水平高。

试题设计符合考生的认知水平,有效地避免违背生活常识和语段本意的偏题、怪题;题干简洁明晰,既避免长句、难句,又避免生硬的套语;选项表意清楚,关系合理,答案唯一,避免了模棱两可的选项设计。干扰项只有涉及到语篇的内容才有可能发挥干扰功能。命题人员能把握住这一点,预测到领悟能力差的考生可能发生的失误点,在不少理解题的干扰项的设置上表现出较高的水平。

5. 语篇逻辑上经得起推敲,而且在“深度”上也达到了较高层次。

阅读语段体现出当代英语的特点:用词浅显简练,生动活泼,语句富于变化,避免冗长沉重。常用词的深层或引申意义处理得当。

总之,各地在命题中始终坚持“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稳定中求发展”的命题指导思想,难度稳中求升,信度好,效度高,区分度强。所选文章语言地道,注重内容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背景,测试点的语言层次及问题的设置继续向语篇深层转移,适当平衡了语言能力的难度、深度和广度,反映教学改革的基本精神,充分体现中考的最新命题趋向。

二、解题技巧

在了解近年中考阅读理解命题特点的基础上,同学们还要掌握阅读理解题的一些解题技巧。阅读短文应遵循由整体到细节的原则,按“全文、段落、句子、词语”的步骤阅读文章。可采用速读、细读和复读的三步法找到最佳答案。其科学的解题策略为:

1. 先看题干,带着问题读文章。

首先,迅速阅读题干(即问题),弄清提问指向。了解问题是针对一句话设计的,还是针对一段话陈述的事实设计的,还是要求理解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给文章确定标题,判断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地理位置和相互关系。根据不同的提问指向,确定不同的阅读范围,提取信息或线索进行逻辑推理。

其次,要分清问题的类型。客观信息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找到答案。主观判断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感情基调,作者未加陈述的观点以及贯穿全文的中心主旨的理解等,必须经过对作者的态度、意图以及对整篇文章进行深一层的推理才能解答。

再次,猜读理解题干及选项包含的信息。注意题干的主语、疑问词及重要的谓语,留意问句中的五个Wh-和How等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整合、甄别、分析、对比,筛选、提炼,形成概念,得出结论。有根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此法加强了阅读的针对性,提高了做题的准确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这种方法适于归纳文章中心思想、段落大意、选择恰当标题及事件发生的顺序等问题,特别适用于对图形表格类题材的理解。

2. 速读全文,了解大意和主题。

考生必须在十分有限的时间内运用略读、扫读、跳读等技巧快速阅读,搜寻关键词(key words)、主题句(topic sentence),捕捉时空、顺序、情节、人物、观点,并且理清文章脉络,把握语篇实质,掌握文章大意。阅读时没有必要研读全文,速读的诀窍在于浏览文章的内容提要、前言、标题、副标题、插图、表格、开头和结尾等部分,这样就可以把握文章大意了。带着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碰到生词难句时不要停顿,边读边通过上下文猜词悟义,从整体上去领会文章大意,把握文中主要信息,注意首尾段意及各段主题句,不要过多留意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抓主题句是快速掌握文章大意的主要方法,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主题句往往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则可能在第一句。中心思想题往往直接可从主题句中找到答案。但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

3. 详读细节,理顺思路与脉络。

记叙文多以人物为中心,以时间或空间为线索,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结局展开故事;议论文则包含论点、论据、结论三大要素,通过解释、举例来阐述观点。阅读中以动作、时间、地点、事件、因果等为线索,勾画出一幅完整清晰的文章主题和细节的认知图,把细节问题落实到文中的词句和段落。特别要注意题中的一些关键词,如:that is to say, above all, especially, mainly 等。尽可能在头脑中记住问题,遇到相关的材料时用笔划出来,在空白处写上问题题号,并与问题相对照,选出问题的答案。然后继续往下读,并重复上述步骤。

4. 逻辑推理,做好深层理解题。

有时作者并未在文中说出意图,考生要根据已知信息及生活常识,开拓、挖掘文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出来的意思。可根据字面意思,通过语篇逻辑关系,研究细节的暗示,推敲作者的态度,理解文章的寓意,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深层理解。深层理解主要包括归纳概括题(中心思想,加标题等)和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主要针对一些推论题及寓意题,包括作者的意图、态度等,这是阅读理解中的难点。推理题在提问中常用的词有:infer, suggest, indicate 等,读问题时最好判断出哪些问题能在文章中能直接找到答案,哪些问题需要推理,要做到心中有数。

5. 猜词语义,扫除阅读拦路虎。

猜词是应用英语的重要能力之一。它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理解上下文,而且要有较大的泛读量,掌握或认识较多的课外词汇。同时,我们要学会“顺藤摸瓜”,通过构词、语法、定义、同位、对比、因果、常识、上下文等线索推断词义。

6. 巧用排除法答题,注意检验答案。

要排除以下选项:

(1)与文中陈述的事实相反的选项;

(2)文中完全没有提到的内容的选项;

(3)与全文内容或句子意义不沾边的选项;

(4)不合情合理或荒谬的选项;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三年级 中考复习 课程设计

初三语文的总复习课,通常有三到四个月时间,需要复习的是三年六册书。当时间来到初三最后一个学期时,学生重新翻阅初一初二的课本,很多内容已经变得遥远而陌生,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初中阶段所有的语文内容疏通条理,深入挖掘并查漏补缺,我想最重要的一点是发动学生,教师100%的着急,远逊于学生100%的努力,如果能够让学生把他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效果一定不错,所以复习课必须突出目标性和民主性。

一、常规复习方式

从大的流程讲,各校或者各教师自己通常是先对六册书进行一遍纵向的复习,然后再进行一遍横向复习,横向复习的资料通常是包括从汉语拼音到各类作文在内的分类复习,教师会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对每一个内容作或长或短的课时安排。在这个横向归类的复习课里,我觉得平时的阅读课中所使用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依然可以主打运用,并且效果很好。我一般采用的流程是:1.老师提示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目标;2.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做,这些题目主要针对学生以前学习中出现的普遍性的问题;3.自主练习完成后,小组合作交流练习题中学生自己不能完成的题目,要求提问题的人必须先说出自己思考的部分,想了些什么,不懂的在哪,而回答的人必须说清楚理由,为什么这样回答;4.全班交流,如果还有问题就在班上提出来,照样处理,最好学生自己能解答,如果不行,教师加以提示,再不行即由老师解释;5.教师作总结,在订正了普遍性的错误之后,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要给学生概括各种题型的回答方法;6.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问题,提出来按照3、4步处理;7.布置课外巩固练习。

这样的流程主要是以解决问题为重点,另外还有一种以疏通知识条理为主的课堂流程:1.也是首先出示复习的内容和复习的目标;2.师生共同回忆这些内容的知识点,主要以学生的讲述为主,教师只作提示,并且在板书的时候千万不能按教师自己的理解整理排列,只按照学生的说法零散地书写;3.让学生分别按照自己理解,对所提及的知识进行梳理,在这个环节我常被学生们的想法给镇住,不少思路不是专家和教师能提出来的,有些尽管幼稚,但是非常切合这一年龄段的学生的想法,这样的梳理思路显然更实用;4.学生交流自己梳理的结果,选出适合班上大部分同学的一种来推广应用,其余的供同学们参考,如果是自己觉得最有效的,就可以收归己用。

这两种流程应根据需要选择,还应根据学生在复习时的表现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使教学与学生达到最佳的契合。

二、诗歌欣赏复习

对于专题的诗歌欣赏复习,教师首先必须像帮小孩填写高考志愿的家长一样,研究近三年来的考试动向,包括出题数量的多少、题型的趋向、内容的侧重、评分的标准等,结合六册教材的诗歌作一综合设计,我通常会在此基础上,按照这样一个程序展开诗歌复习课:1.复习旧知,主要是背诵和默写两种方式,一方面带着学生走进情境,另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诗歌的准确的掌握情况;2.介绍诗歌的中考要求,主要是自己课前的研究结果,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明白中考诗歌时该重视什么,并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强调;3.做复习资料上的习题,做完之后学生交换批改,批改时按照中考标准,对每一道题的每一个步骤,直至每一个字词,都严格要求,使学生能身临其境地理解评卷老师的态度和方法,从而精确明白自己该怎么做;4.精选延伸至课外的内容,做与3相同形式的练习。

经过上面的大梳小蓖之后,大部分学生突破了诗歌欣赏的重点,但是还会有学生留下一些难点,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其中的一项,针对这一问题,我专门设计了一个课时来解决:首先构思了一个表格,把诗歌的表达技巧按照表达方式、结构模式、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四类分成四个纵列,每一列下面罗列出各自的小类,在开始上课的时候,把表格用大屏幕展现出来,仅看这样的理论分类,学生很快回忆起原来的语文知识。

三、文言文复习

初中文言文的难度其实并不大,内容相对比较简单,中考的侧重点是落在字词句上,对这些散落一地的字词句的复习,我觉得更需要依靠学生的力量,老师要做的重点是在几节课的时间内,为学生梳理出一条复习之路,然后检查学生走在这条路上的情形就好。于是我在仔细研究本年度考试大纲、历届考试内容的基础上,理出几个大考点:文学常识、字词、默写、句子翻译、文章内容等。然后把每一个考点疏散到一篇或几篇文章中,各个击破。以句子翻译课为例,我依然会首先提示本节课的复习内容和复习目标,然后把之前分配好、与之相联系的三篇文章发给学生,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难的六个句子,最重要的四个句子(这是因为如果学生到这时还觉得有难句的话,多抓难句就达到了查漏补缺的目的),一句句进行翻译,翻译时要让原文中的每一个字都落实到译文中,尤其要抓关键字,使句子意思正确,而且句子必须通顺,最好能够流畅,还有点文采。这样的翻译一定要动笔写,不能单是口头翻译,因为口语表达跟书面表达是有一定距离的。为每个学生解决完十个句子之后,总结规律,举一反三,再由他们发散到所有六册书的文言文,思考后提出他们的疑惑。最后一个步骤要求学生在按规律对照完全部文言文之后,至少能提出一个深思的问题,最好还有答案,这些问题常常会给大家更大的启发。

总之,初三复习课的课堂设计必须紧紧围绕复习来开展,只有在“复”字上面下功夫,巧妙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取得很好的复习效果。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 键 词】 积累;感悟;运用;赏析

近年来,中考文言文阅读比较注重在语境中考查学生的语感和对文言词语的理解,注重将文言文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从整体上考查积累、感悟、运用、赏析四种能力。因此,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握命题方向,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有的放矢地复习备考。

一、紧扣教材,注重积累

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多数取材于课内,少数取材于课外。课外文言文的选文一般比较浅显,课内文言文基础知识掌握得好,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也会提高。因此,学好课内文言文是中考文言文阅读备考的关键。复习时必须紧扣教材,引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积累文言知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文言实词的积累。中考文言文阅读试题中要求解释的实词多数是书下注释,因此,应引导学生熟记注释并积累文中的关键词语。在此基础上,还要整理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其中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释义等。

2. 文言虚词的积累。文言虚词在很多省市的试卷中都以不同形式出现。在初中阶段,应该掌握的重点虚词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

3. 文言句式的积累。主要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它们和现代汉语差别比较大,要着重复习。

4. 文言名句的积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阶段“必背古诗文50篇”。积累文言名句不仅是完成默写类试题的需要,也是理解文章思想内容的关键,更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方法。对于教材中那些要求背诵的篇目、重点语句,要让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背下来,而且还能准确无误地默写下来,做到不丢字、不增字、不写错别字。

5. 文化常识的积累。这些内容不一定直接考查,但是在文言文阅读中会以不同形式出现,如古代岁时节令、传统风俗、人物典故、名号称谓、历史地理、官职衙署、天文历法、文化典籍、古代文体等,因此复习时要注意积累。

二、把握要点,重视理解

翻译文言文的要求是准确、通顺,在此基础上尽量做到语句优美,符合原文语言风格。翻译时可以采取“留”“换”“补”“增”“删”“调”“扩”等方法,力争做到“信”“达”“雅”。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1. 不要把解释当作翻译。尽管我们在翻译文言语句时,要根据句子的主要词语来翻译。但是,不要简单地根据句中的解释来翻译,而要在字字落实的基础上兼顾全句的意思,如句式特点、文化常识等。

2. 注意词语的古今义。有些古今意义差别比较大的词语,不仅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命题者常常关注的考查点,需要在备考时进行整理和积累、牢固掌握、灵活翻译。

3. 注意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确定词语的意义来进行翻译。此外,还要把握“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翻译原则,准确把握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近年来的中考试题,在一定程度上吸取和借鉴了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式,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悟和全面理解。复习的时候,在文义疏通的基础上,要结合整篇文章来理解思想内容、段落大意,特别是要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有自己的见解。

三、利用诵读,培养能力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之一,不仅有助于学生读准字音、揣摩语气、掌握断句,而且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语感,加深对文章思想、情感的理解,并达到熟读成诵、积累名篇名句的目的。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和复习过程中应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使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读出文章的停顿和节奏,揣摩文章的语气和文意,感悟文章的思想和情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的工夫做到了,解答默写、断句、解释、翻译、理解和运用等问题就很容易了,理解和感悟能力自然就会提高。

四、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练习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有一种“循环巩固提高式”的训练效果比较好:第一步,以教材篇目为单位,梳理文言文基础知识,牢固掌握课文复习要点。第二步,以文言文专题试卷的形式进行练习。试题是教师根据教材实际、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独立命制或以备课组为单位集体研制的,题型和难易程度尽量与中考试题接近,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第三步,答疑式讲解。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养成独立探究问题的习惯,形成学习能力。第四步,文言文阅读阶段性检测。一个阶段的复习结束后,以单元或整册书为单位,进行阶段性检测。第五步,总结测试情况,查缺补漏,进一步巩固学习成果。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题量和答题时间要适度,不要因大量、枯燥的练习引起学生厌倦,致使复习效果不佳;试题尽可能以完整阅读题的形式出现,注重对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这样,经过不同层面的多次反复,学生不仅可以牢固地掌握文言文知识,而且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对于九年级的学生而言,文言文是中考必争之地。历届中考证明,凡是文言文部分分数高的考生,语文分数都较理想,所以积累和巩固文言知识,并运用相关知识和技巧去解决考试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才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 王艳玲. 中考备战如何复习文言文[J]. 语文天地,2014(5).

[2] 张兴东. 中考文言文考点破解[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4.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6篇

在中考现代文阅读测试中,说明文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来解说事物、阐明事理而使人获得知识的一种文体。它通过揭示概念来说明事物特征、本质及其规律性。纵观近几年各省市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考点的设置,在继承和保持“传统”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最显著的一点是,近几年各地语文试卷中说明文阅读选材内容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逐渐增多,这是阅读考查的一个新的动向。选择体现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章,既能考查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语文能力,还能考查学生对与语文相关的本土的历史、地理、风俗等方面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渗透。说明文阅读考点如下。

基础性考点: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获取有益信息,简要概括主要内容或要点,把握文章中心。2.明确说明对象,准确把握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3.把握文章思路,了解结构类型,正确划分段落层次,准确区分说明顺序。4.能准确识别各种说明方法,理解其作用。5.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理解其表达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开放性考点:1.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2.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推断和想象。3.针对生态环境等情况,拟写警示性的标语、建议或公益广告等。4.针对文章的某个方面或某段内容,自己设计题目并做出回答。5.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答题。6.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现实生活进行反思、审视与判断。

【答题点拨】

做说明文阅读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明确对象,抓住主要特征

阅读说明文,不管是整篇还是整段,都要首先从整体入手,阅读事物说明文,要把握文章说明的是什么事物,即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阅读事理说明文,则要弄清文章说明了什么事理。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事理,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如何找准说明对象呢?事物说明文标题往往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和结尾的总结句。事物说明文指出被说明事物即可。事理说明文指出说明内容时,可以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对象加内容)。除了找准说明对象,还要抓住被说明事物或事理的特征。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构造、形态、性质、变化、成因、功用等方面。一般来说,说明文要说明的要点,往往就是事物或事理的特征。

分析说明的对象及其特征,考生易犯的毛病是不从整个语段或全文着眼,不抓中心句。

二、仔细辨别,判断说明方法

对文章所运用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常用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打比方、列图表、下定义、引用等。其作用的表述形式为“该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该句的倾向性(主要内容)”。说明方法的固有作用是指该说明方法本身具有的特定作用;倾向性(主要内容)是指体现出的作者对事物、事理作阐述说明时蕴含的思想感情或主要表达的意思。在说明文中,这种倾向性(主要内容)一般就在本段中,很少涉及其他段落,同时还具有“趋前”(一般在说明方法所在句之前)的特征。

常见说明方法的特定作用介绍如下: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8.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9.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10.引用——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A、引用具体的事例 (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 (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解答辨析说明方法类试题,考生的主要失误有:说明方法与修辞方法混淆;下定义与作诠释混淆;打比方与作比较混淆;综合运用几种说明方法的会漏写;对所用说明方法的作用把握不准。

三、概括要点,理清说明顺序

概括要点时,要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勾画出来。概括要点时最好用完整的句子,意思要简明扼要。

要了解说明顺序的基本常识: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1.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用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2.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3.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逻辑顺序具体分为:由主到次、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从特征到用途、由一般到特殊、从概括到具体等。

辨析说明顺序,首先要认清说明对象。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其次要把握语言标志,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变化的词语,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等。

解答辨析说明顺序类试题,考生的主要失误是将说明顺序与文章结构(常见结构形式有:总分式、并列式、递进式等)混为一谈。

四、分析语言,体会其准确性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落实 减负增效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身体和心理急速发展,世界观、人身观、价值观逐步形成。这一时期的生存状态如何,将对一个人今后的发展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学生成长中的关键人物——教师,不能只让学生知道学业的艰辛,不能只让学生体味成长的烦恼,更应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感受创造和成功的喜悦,让他们健康、快乐、幸福地成长。

“增效”是指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让学生在课业负担相对减少或不变的情况下获得身心素质、道德素质和智能素质的更大提高。“减负”主要指减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减负增效”是一个系统工程,所需的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当然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间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这个工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持之以恒,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只有这样成效才能不断显现。

一、吃透《说明》,明确方向

《淮安市中考语文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是教学、考试的风向标,是中考命题的直接依据。教师必须对《说明》烂熟于心,同时也要让学生做到知己知彼。如果学生连中考语文考什么都说不清,道不明,其知识库必然是零乱的,学习时也必然是忙乱的,考试当然是慌乱的。因此,每年《说明》一出台,我就对《说明》进行认真研究,将新旧《说明》放在一起进行对照,对《说明》中新修订的内容,予以足够的重视,从而调整平时教学的思路。同时,还把《说明》中的知识点、能力点进行分解,哪些是初一年级就必须掌握的内容,哪些是初二年级的,哪些是初三年级的。考虑到每年的《说明》修订内容不大,所以我从初一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说明》,熟知《说明》,尤其是初一年级就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形成的能力,更要让学生了如指掌。三年下来,学生对《说明》已非常熟悉,做起试题来不再有陌生感和畏惧心理。

教师还必须熟知近三年来各大市的中考语文试卷,这些试卷不仅对来年中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而且有利于平时的课堂教学。每做完一份试卷,都要认真分析试卷的结构、特点,以抓住试题中的稳定部分,落实这些知识点、能力点。教师在平时编制试卷时,应渗透自己对《说明》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把握重点。学生明白了该学什么、会考什么,学习的目标明确了,学习的劲头也就大起来了。

二、狠抓课堂,讲究实效

“增效”是共同的追求,而“减负”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减负”就是减少作业量,使学生从繁重的作业中解放出来,其实这充其量是对了一半。“减负”还应减轻学生听课的负担。那么,如何让学生入情入境,欲罢不能呢?这就要教师付出课外工夫。教师自身素质是课堂效率高的有力保证。教师上课要富有激情,充满活力。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必然充满了对学生真诚的爱。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必然能够不断地实践和探索。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必然有优美幽默的教学语言。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总是能够根据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况千变万化,又自然贴切,生动流畅,语气语调抑扬顿挫,亢奋高扬,能产生巨大的磁力,紧紧把学生吸引住。确定好三类学生后,备课时要研究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不同的学习目标,设置分层作业。A类为基础练习,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这部分全体学生必做;B类重在技能训练,提高速度(A类、C类学生选做);C类为探索性问题,重在提高综合能力(A类学生不做,B类学生选做)。如在教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设计这样的三类作业:A类:文学常识、字音字形、名段名句默写、雪后捕鸟一段阅读理解;B类:辨别词语、修改病句、口语交际、课文第2段的阅读理解;C类题:课文探究、品味语言、联想拓展、课外语段阅读。这样分层安排作业后,就能适合各类学生。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尊重学生,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教师可以建议,但应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可自己再次调整层次,尽可能使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提高。

三、编制学案,筛选资料

所谓“学案”就是辅导学生自主学习课程的方案,旨在提供课前预习、学习过程的消解疑惑和课后巩固提高的全程跟踪辅导,通过精心设计的启发式问题、延伸拓展的测试、系统化的知识结构、丰富的课后阅读和背景知识等,来帮助学生较深刻地理解所学课程,培养其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其素质。一般可设置以下栏目:

1.自我展示:主要是本课的基础知识,包括字音、词义、修辞、语法、名句默写以及口语交际和综合实践活动。依据本课时所涉及的课文,从中选取命题材料,编制出4到5道题。

2.问题探究:依据课文内容,由教师预设好问题,让学生解答,也可以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学习,并自主提出疑难问题,等待在课堂集中解决,这需要在学案篇幅上留有余地。

3.拓展视野:此部分要体现分层要求,把本课时的知识点进行准确的覆盖,并且有一定的延展性和综合性。

4.课堂小结:学生课堂学习中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的自我总结,包括心得、体会和反思等。

5.课外巩固:供学生课后使用。练习的题型除传统的选择、填空、简答、计算以外,可设置一些讨论题和开放性的题目。练习的最后部分设置预习题。

以上栏目也可以根据具体课文作一些调整。这种有计划的系统学案编写已成为减负增效的重要途径,教师有必要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不断收集、整理、筛选资料,最后整合出一份符合学情的讲义,为学生节约自我整理资料的宝贵时间。实践证明,这样做的成效是显著的。

四、自编练习,各个击破

教师平时要不断总结经验,掌握“热考点”。常考的东西一般是重要的,而重要的东西往往常考,不要因为中考已经考过而忽视该方面的学习,要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只要对学习能力有提升作用,就义不容辞地教授。此外,教师绝不能满足于已有的东西,凝滞的经验有时会成为前进的阻力,单纯而大量地训练老题型、老思路,是中考学习做无用功的重要原因。所以,教师要高度关注学生易错题,注意收集整理,重新编写相关练习,进行训练。

以上仅仅是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所作的一些有益尝试,已取得初步成效。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学生理应成为学习的主人和自我发展和创新的主人。我想,如果我们教师能从学生角度出发,多想办法,切实减少学生现有的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减负增效”一定会产生绿色效益。

参考文献:

任欣伟.行走在教育理想与教育实践之间.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9).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8篇

综观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在古诗文名句默写方面涉及到的考点主要有:(1)默写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名句;(2)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或默写课标规定的古诗文;(3)诵读或默写教材中的经典课文或精彩段落;(4)默写比较熟悉的课外古诗文名句。

涉及的题型主要有:

(1)记忆型默写题:给出诗、词、文的上句或下句并注明篇名,要求考生默写出与之相对应的诗、词或文中名句;给出诗题和诗人,要求考生默写出全诗。(2)理解型默写题:提供具体的情境、要求等并注明篇名,要求默写出与之相一致的诗、词或文中名句;按照提示填写古诗文名句;根据具体语境补写古诗文名句。(3)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要求考生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一个或几个诗句。

考查的内容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一般为《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定要求必背的50个篇目以及现代诗文经典篇目。

【应对技巧】

针对中考中默写名句的试题,考生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扎实落实,篇篇过关

考生要能背诵、默写初中7~9年级必背的50个篇目。但考生千万要记得,光会背还不够,还要能正确书写,这就要求考生真正做到“篇篇落实,篇篇过关”。落实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检测是最直接的方法,如考生可以自我检测,先背后写,认真批改,及时订正;可以互相检测,同桌之间互相监督,互背互改:可以小组统领,小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制订背诵进度表,表中包括组员的名单、背诵的篇目或范围,安排小组成员在一定的时段内背诵、默写等。

二、总结规律,形成系统

针对记忆、理解、开放型默写题,考生要对知识进行梳理,做好归纳总结,使之形成一个系统,既便于理解,又便于记忆。

1.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归类,理清中国诗歌发展的脉络。

2.按作者归类,把同一作者的作品放在一起比较异同。通过归纳比较同一作者的作品,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诗词意境,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按主题归类,把最重要的名句按其所表现的主题归类,如按“塞外风景”归类,按“友情”归类,按“忧国忧民”归类,按“政治抱负”归类。这样进行归类后,便有利于解答“写出某一方面内容、或某一主题的几个诗句”这种开放性的题型。

【真题讲解】

1.(2014・北京卷)默写。

(1) ,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2)长风破浪会有时, 。(李白《行路难》)

(3)毕业在即,请你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 , ”的诗句,向你的同学表达即使将来相距遥远,长久难见,也会保持深厚友谊的心意。

解析:这份试卷的名句默写以记忆型题型为主,其中(1)(2)题都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填出与之相应的句子。而第(3)题是理解型考题,考生首先要能准确背出整首诗,领会题目的意思,这样才能写出相应的句子。解答这类考题应在理解的基础上做,难度稍大。

答案:(1)采菊东篱下(2)直挂云帆济沧海(3)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2.(2014・浙江舟山卷)古诗文名句填空。[要求(1)~(3)必答,(4)(5)选做一题]

(1)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 ,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诸葛亮《出师表》)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

“ , ”,借明月寄托对好友的思念;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 , ”,借明月表达美好祝愿。

(4)静默的山会说话,只要我们用心聆听,细心品味,就会领悟到许多生活的道理,如古诗文中“ , ”。(写出连续两句)

(5)“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马年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歌,催发了人们对珍惜时间的思考,让人不禁联想起古诗文中“ , ”的名句。

解析:(1)(2)是纯记忆型的考题,而第(3)是理解型的考题,(4)(5)则为开放型默写题(归类型)。考题以选做题的形式出现,降低了考试难度。

答案:(1)天涯若比邻 (2)受任于败军之际(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4)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山不在高 有仙则名 或(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5)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或(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综合训练】

一、记忆型默写

1.__________,不亦乐乎?(《论语》)

2.学而不思则罔,_____________。(《论语》)

3.____________,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4.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_____, 。(孟子《鱼我所欲也》)

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

, , ,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6.夫战,勇气也。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7.苟全性命于乱世,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8. ,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诸葛亮《出师表》)

9.芳草鲜美,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______________,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11.______________,然后有千里马。

___________,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

12. , 。

, 。(王安石《登飞来峰》)

13.__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文天祥《过零丁洋》)

14.相见时难别亦难, 。(李商隐《无题》)

15. , 。

, 。(龚自珍《己亥杂诗》)

16.登斯楼也,则有 ,

,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二、理解型默写

1.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借“

, , ”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

2.《岳阳楼记》为我们留下了一些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其中形容国泰民安的词句是:“

”,形容建设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的词句是:“ ”,形容水势浩大的词句是:“ ”,形容景色或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词句是:“ ”,表示心胸开阔、精神愉快的词句是:“ ”。

3.我国古人对待生死的价值观,今人仍为推崇。请写出下列两位古人在这方面的相关名句。

(1)孟子《鱼我所欲也》:生,亦我所欲也,

, 。 ,

(2)文天祥《过零丁洋》: ,

4.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紧扣“ ”这一主旨,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正反、虚实两方面写主人高雅情趣的句子是“

, 。 ,

”;与古贤名室类比的句子是“ ,

。”

5.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写月光清澈透明,竹柏倒影清丽淡雅,点染美妙意境的句子是“ , , ”。

6.曹操在《观沧海》中通过丰富奇特的想象创造宏伟意境,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是“

, ; , 。”

7.周敦颐在《爱莲说》中形神兼备地描写了莲的形象,其中用莲的高洁、质朴比喻君子既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饮酒》中表达诗人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思想情趣的名句是“ , 。”

9.李白《把酒问月》中有“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诗句,苏轼的《水调歌头》从这句中脱胎而来的诗句是“ ,

。”

10.在《宣州谢I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最能抒发诗人李白豪放情怀的诗句是“ , ”。

11.李商隐《无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

12.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以落花自比,表达自己虽被迫辞官却不忘报国的名句是“

, 。”

13.孔子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引用《论语》中的“ , ”表示要随时向周围有长处的人学习。

三、归类型默写

1.古诗文中有很多描写山、水、花、鸟的句子,请任选其中两项,各写一句。

山: , 。

水: , 。

花: , 。

鸟: , 。

2.古诗文中描写夏季景物的名句有很多,请写出一句: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文中有许多表达诗人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三句。

(1) , 。

(2) , 。

(3) , 。

4.古诗文中抒写忧国思乡的名句有很多,请你任意写出两位诗人(或词人)的诗句。

(1) (作者)“ ,

。”(诗句)

(2) (作者)“ ,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9篇

关键词:阅读课;反思;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6-0093-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6.060

英语课程标准把阅读技能目标描述为:朗读各种文体、英文诗词、报纸杂志、原著及各种商品说明书等非专业技术性资料并理解大意,找出或获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图、观点和态度的相关信息。进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策略,形成阅读兴趣,最终提高阅读能力。然而纵观现在的阅读课教学,仍然存在着以下弊端:1. 对文章中的单词处理形式单一。只是让学生一味地读、背、记,导致学生单词记忆效果很差,影响了对短文的理解。2.对短文内容的处理时教师逐句翻译,让学生记录,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译文。3. 针对文中的短语和重点词的处理方式是,举例讲解,学生记笔记。学生缺乏创新性的练习,也无法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短语和词。

针对以上这些弊端,我从以下方面入手逐步调整阅读课模式。

一、在使用教材方面,要开阔眼界

1.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不能过易或过难。

2.课外阅读材料要有趣味性,要选择对学生有吸引力的、学生都喜欢的话题。

3.要选择带有时代感的与时俱进的语篇,话题要有新鲜感,不与现代生活脱节。

4.在选择课外阅读材料时还要注意阅读内容的多样性,内容要涉及生活、科普、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新闻、广告、文化习俗、传说故事、人物传记等方面。

5.在选择上还要兼顾各种体裁,如表格、海报、图画等体裁都可以成为我们阅读课的材料。

6.对阅读材料的质量要严格把关,我认为要尽量使用原版英文材料

二、激励动机,启发思考

在阅读课中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乐读、愿读。比如在阅读课前设置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对文章充满好奇与期待,忍不住要读下去。对于单词学习,采取与短文捆绑式的教学,不必再单独地讲解单词,而是在文中让学生去理解,去猜测其意思;让单词学习不再孤立,从而有益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中考的阅读理解中,每篇稳重的生单词量是3,而且实际上比这个数量还多。如果我们平时不注意训练学生通过语境来判断词义的能力,在考试中势必会影响对文章的理解。

三、细化阅读步骤,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

首先,是朗读。大声朗读在阅读中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教师要示范朗读。教师在带领学生朗读完一遍后,学生会对文章有了一个大概的理解。其次,学生细读,教师要提问点拨。第二遍要求学生自己慢慢细细地阅读,与此同时,教师要给学生设计出巧妙得当的问题来帮助学生抓住文章重点。其间,也可对学生采取个别指导以训练他们的联想思维方式。最后,让学生们共享交流,各自发表不同见解,最终达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学生独自阅读文章时,教师要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一般我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1.阅读全篇,了解文章大意。2.带着问题快读,找出文章主旨。3.带着问题细读,分层理解,解决问题。4.快读,得出重点词和重点句型,可用笔划出,并练习使用。

四、阅读课要体现人文情怀

在《新课标》中,不仅规定对英语语言知识有了解掌握,同样也强调了文化意识和情感态度的培养。那么,在我们的阅读理解课中也要体现这点, 以下是我关于提炼教材的几点想法:1.以人文为背景,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升华,帮助学生对情感和人文素养的理解。2.以情感为目标, 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拓展,引领学生读情感和人文素养的思考。3.以活动为载体,对教学内同进行情感加工,激发学生。4.以生活为纽带对教学内容进行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情感和人文素养的内化。

五、阅读理解的测试小窍门

中考地理常识考点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高三数学 首轮复习

高三首轮复习正紧张有序地开展着,怎样在高三短暂的时间内搞好数学复习,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考出较好成绩,这是我们共同所关心的焦点。为搞好高三数学的首轮复习,数学教师应结合考点,紧扣教材,以加强双基教学为主线,以提高学生能力为目标,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联系、应用,同时结合高考题型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制定课程复习目标与学生发展计划

高三数学首轮复习是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复习知识的过程关键在于优化知识结构和构建整个知识网络结构,使其达到全面、扎实、系统、灵活,即知识点覆盖全面;每个单元知识学生能透切地理解、巩固、深化;知识前后联系,有机结合,完整、系统,使学生初步建立明晰的知识网络;增强学生的小综合训练,克服单向性、定向性,初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灵活解题的能力。复习的直接目标是解决高考中的基础题,其根本目标是为素质教育提供必要的准备。因此在复习中主要应抓好对基本概念准确记忆和实质性的理解,抓基本方法、基本技能的熟练应用,抓公式和定理的正用、逆用、变用、巧用,抓基本题型的训练和熟化。学生在首轮复习中也要制定好个人自己的发展规划,规划在这一过程中自己应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水平,数学思维应提升到什么高度,学生要咬定目标不放松。

2.首轮复习中教师必备的要求

高中数学首轮复习是整个数学总复习的序幕,也是数学复习的关键。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高考考试标准,明确“考什么,怎么考,考多难”,考试标准上对于高考所要考查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题型比例和题量都有明确的说明,甚至对题目的能力要求、做题目用多少时间都有说明。教师只有熟悉考试标准,复习中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其次,教师要熟悉和研究近几年新高考试题,掌握高考试题的结构与特征,明确哪些内容在近几年的考题中已经出现,哪些还从未涉及过,哪些知识点常考常新,逐一排查,找出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教师要充分利用图像、表格、框图,使学生在头脑中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对概念、定义、公式、定理要让学生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融会贯通,熟练提取,力求做到“提起一根线,带起一大片”。第三,教师在复习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为核心,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考试常识和艺术的渗透;立足基础,突出通法,揭示知识发生、发展和深化过程,充分展示问题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到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归纳解题方法、技巧、规律和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实现自我完善,争取收到做一题得一法、会一类通一片的效果,使整个复习过程成为锤炼学生思维习惯、提高数学素质、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的过程。

3.首轮复习中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3.1阅读教材,做好预习准备。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预习完成复习资料上的基础训练题,可以了解每一次课的知识系统,知识结构,问题类型及方法、技能,明确本课的重难点,弄清自己的薄弱环节,能带着问题听课,为听好课做好充分准备(即了解自己对本节哪些知识了解,哪些不了解,哪些方法清楚,哪些不清楚)。

3.2灵活解题,联想思维。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总结解法的发现,即思路是如何打通的,解法是如何发现的。明确对数学问题的分析处理方法,明确解题的各个环节,熟悉各种数学语言识别与转换,能够选用合理简洁的算理和算法。

3.3总结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建立知识网络,离不开数学概念,概念的获得要有科学的方法。概念的获得有两种不同形式,一是概念的形成,即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生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例证中独立发现,这种获得概念的方法叫概念的形成;二是概念的同化,即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呈现,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理解新概念,这种获得概念的方式叫做概念的同化,概念的同化应该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最基本方式。要牢固地掌握一个概念,必须把获得概念的两种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熟记概念的定义,又要掌握概念的特例,还要掌握概念的反例。

3.4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实现应用能力。

数学高考中涉及的思想方法有:分类讨论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化归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反证法等。学生只有掌握这些数学方法,才能升华解决数学的方法。

3.5注重解题规范性,提高解题准确率。

规范的解题主要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否则,在以后的检测乃至高考中,即便答案正确,但推理过程紊乱、书写步骤不规范、语言表达不准确,同样会导致失分而得不到应有的分数。

3.6建立良好的心态。

学生还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心态,以提高复习的功效。

4.首轮复习应注意的效果

4.1首轮复习提高功效是关键,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是全面复习、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夯实基础,建构良好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体系。其次是抓纲务本、落实教材。第三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第四是注重解题规范性、示范性,提高学生解题准确率。第五是注重例题的典型性、代表性。

4.2指导学生合理有效地使用复习资料。

再好的资料也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所以对每本复习资料都要选择有代表性的题目进行讲练,以达到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方法、培养基本能力的目的,从而引导学生对知识横向推广、纵向引申,形成知识框架。

4.3提高运算能力。

数学高考历来重视运算能力,80%以上的考分都要通过运算得到,所以需要学生考前独立、完整、准确地做一些运算题,从而克服畏难情绪。

首轮复习中,还应尽可能选择一些典型的题目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以开阔解题思路,拓展思维空间。

上一篇:八年级下学期地理总结范文 下一篇:高中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