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材料作文范文

时间:2023-10-26 15:16:31

中考材料作文

中考材料作文篇1

一、巧妙借用句子内容,大胆创新

高考作文中如果直接引用课文句子内容,有时不能很好地切合题意,效果自然不佳。但如果借用句子内容,大胆分析,有创意地找到材料与题意的最佳切合点,这样往往能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一句“两虎相斗,必有一伤”的句子,直接用来论证“现代社会需要合作,才能获得双赢”的观点,就不能很好地切合题意,但把句子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运用,效果就不一样了:

在现实中,面对强手,我们该如何做?漠视、毁灭还是合作?切记强强联合会凝聚成更强大的力量,正如蔺相如和廉颇;但如果两虎相斗,必有一伤,两强相斗,则必互相内耗。双赢还是两败,不难选择。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不要漠视,也不要贬损,因为古人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

大胆创新,巧妙借用句子内容,强有力地论证观点,作者的智慧尽显。

二、巧妙借用语段内容,整合延伸

课文语段内容一般比较零散,不能集中与观点高度统一,高考作文中如果直接引用,不仅繁琐,而且会弱化文章的说理效果。但如果能对课文语段内容进行大胆整合,发挥想象,补充渲染细节,既能使语段内容与材料高度统一,又能体现作者的思维和智慧。如莫泊桑的《项链》中:“他动手借钱了,向这个借一千金法郎,向那个借五百,向这里借五枚鲁意金元,向另一处又借三枚。他签了许多借据,订了许多破产性的契约,和那些盘剥重利的人,各种不同国籍的放款人打交道……她丈夫在傍晚的时候替一个商人誊清账目,时常到了深夜,他还得抄录那种五个铜元一面的书。”这几段内容就可以这样整合延伸:

玛蒂尔德婚后的最初阶段,根本就没有懂得爱的真谛,她不仅看不到丈夫对她的爱,反而总是处处挑剔丈夫。倒是十年的相濡以沫,使她真正体会到了爱――来自丈夫的无私的爱。是路瓦栽先生在妻子因丢失项链而束手无措时,立刻马不停蹄地四处寻找;当确认项链难以找回时,是他毫无责怪和怨言地冒险到处签借据,他俩买了项链如期还上;在漫长的十年中,他也是急妻子之所急,想妻子之所想,无怨无悔,省吃俭用,深夜抄写书稿挣钱,勇敢地承担起了偿还债务的责任。路瓦裁先生理解妻子的焦虑和恐惧,以最真挚的爱体谅和呵护着妻子,与她共渡难关,使玛蒂尔德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也使她真正懂得了爱的含义。“飞来横祸”将路瓦栽夫人拉回到现实中。如果让她一直想入非非,让她对自己家里的一切、小女佣和丈夫持续不满下去,后果会是什么样呢?不是离婚,至少是抱怨不断,家无宁日。路瓦栽先生对妻子的理解、体贴和爱慕终于使妻子懂得了什么是人生最宝贵的,懂得了爱不应附带任何条件,而是无条件地奉献和付出。(《患难收获真爱》)

这样整合出来的材料还何愁无效?这样的课文语段,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只要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就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整合延伸。

除了整合之外,还可以对语段内容进行或反对或赞成或深化或补充式的评论,并且注入自己的观点。

三、巧妙借用句式,化腐朽为神奇

如果学生完全不用旧材料而全用新材料,毫无疑问,这是雪上加霜。但是如果能巧妙借用一些句式,就一定能达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比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个句式:“不必说碧绿的菜畦……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在高考作文中可以借用这样的句式“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前面两个“不必说”用旧材料,后面“单说”用新材料,前面略写后面详写。如要论证“身残志坚”就可以这样写:

不必说霍金坐在轮椅上只用三根手指做物理研究,也不必说谢坤山在失去双臂时用嘴咬画笔学绘画,单说千手观音邰丽华就足以让人感叹……

中考材料作文篇2

审题,是作文第一件要事。只要你动笔写文章,就存在一个审题问题。题目一到手,铺纸提笔,随心所欲,这是很不可取的。首步走稳,行文顺畅;首步走错,全篇受挫。

综观2013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作文题型主要有两大类: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新材料作文。我们针对这两大类型谈谈如何审题。

一、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的审题

命题作文主要有单纯的命题和配阅材料的命题两种。但近几年由于命题作文在审题上难度较大,单纯的命题在2013年高考作文中已没有了,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也有点销声匿迹。2013年只有天津卷在一枝独秀,但作为高考备考,我们还是要注意一下这种题目的审题。

在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中,材料与命题的关系是我们审题的重点,材料往往是对命题的解释起限制作用,所以要重视配阅材料的审读。

对于配阅材料的命题作文审题,我们以2013年天津高考作文题为例来说明如何审题。

(一)审清配阅的材料内容,明确材料的内涵

天津卷配阅的材料:首先对“学而知之”进行了解读,这里就是暗含考生,你的题目就是依葫芦画瓢,后面的内容对命题进行了限制,指明了方向。首先要考生确定“知之”中的“之”所构思的范围就是“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而“____而知之”中的空要写上就是上面内容的途径。

(二)审清命题作文中的题目

可以按照单纯的命题作文的审题方法,“____而知之”

1.逐字逐词研究题目,明确题目中各个字词的含义,初步了解题目的含义。如填写你“玩”,我们考生必须分析“玩而知之”这里的每个字的含义。“玩”,是知之的途径;“而”在这里是连接两者之间的关系。“知”,就是获取、掌握或懂得;“之”,就是“知识、技能或道理”。

2.分析题目的结构形式,抓住题目中心词语,仔细推敲,分解题目的暗含的内容。在这里你就要对“玩而知之”进行结构分析,“玩”,是知之的途径,“玩”是什么?“之”是什么?你如何把握两者的关系。

3.思考题目所提示的文章体裁,选材范围,中心内容。如果你写记叙文可以填写比如“打球,参加夏令营,做家务,给妈妈写信,做了一天的家庭主人,演讲比赛”等。不管怎么立意,一定要强调是通过以上这样“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或懂得道理”,如议论文写常规内容“实验而知之”,可以写实验能巩固课本的知识,实验能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实验还能培养同学间的合作能力。

(三)把握题目与材料的内在联系,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通过材料考生明确学而知之的意义,明确了“____而知之”的范围以及含义。在素材方面,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去考虑:横杠上可以填写“玩,交往,实验,旅游,游戏,读书……”,学生的生活范围有多广,就能填多少。

该题留给考生的写作空间较大,如从思维过程切入,可以谈“思而知之”“疑而知之”;从生活体验出发,可以谈“乐而知之”“挫而知之”;从求知方式入手,可以谈“读而知之”“网而知之”;从知行关系着眼,可以谈“行而知之”“用而知之”,等等。

二、新材料作文的审题

新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所谓新材料作文,是给材料,给要求,不给话题。从形式上讲,材料给考生提供了构思的蓝本,“要求”给考生规定了构思的范围,免得考生思维无章法,成文太随意。它的要求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这种题型开放程度更高一些,它把话题的拟设权和选择权都交给了考生,这是高考作文的命题的主流。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的方法:

(一)明确材料的类型

在高考中题目所给的材料往往不同,但近几年来大多数材料主要是以下几种类型:1.平实的叙述性材料,2.比较含蓄的隐喻型材料,3.给几个不同材料,4.引语式的材料。

(二)推敲材料,要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理清材料蕴含的道理

材料作文所提供材料是写作的依据,包孕着文章的主旨,写作者必须把握住材料的中心——它是文章的灵魂。简单的说材料的主旨就是你要写的议论文的论点,你所写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当然有的材料给出不同的角度,但这些角度就是我们立意的依据。

1.推敲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理解材料的表层含义。命题者在命制试题时,往往将自己对材料的理解认识、感情倾向融合在材料与提示中,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因此,要想准确恰当的审题立意,必须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意图。

2.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挖掘材料的内蕴实质,深入理解题旨。作文材料的主题是内在的,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意义的高度概括,不是随心所欲地可以判定、人为地“贴”上去的东西,更不是单纯地“主观意念”的产物。因此要想深入开掘材料的内涵及本质,还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将思维引向深入。比喻、寓言性材料是寓义性材料,其题旨和意图是隐含的、不外露的,要先概括材料大意,只有更深一层地理解分析它的寓义,才能正确地把握题旨和意图。

(三)审清要求语

命题人对作文提出的要求,是考生写好文章的前提条件。必须按要求去写,不能有任何的随意性。近年来要求越来越宽泛,大多坚持“三自”的原则(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但也有作一些限制的,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自选文体”是告诉我们除了可以选择自己最擅长的文体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而外,我们还要注意文体的规范,即写记叙文要像记叙文,写议论文要像议论文,不能写得“四不像”。要求也是阅卷人的给分点,要有强烈的分数意识。

(四)明确作文题目意图,确定选材范围,中心内容

2013年高考作文题目中这种类型的作文可以说是一统天下,其中有两类:

一类由材料引出观点。

2013年广东省的作文就审题来说,角度可以多种多样,可从四种人的四个角度任选其一来写。比如从富翁的角度说,可以赞扬他的行善之心、慈善之心,是如何体现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第一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对别人的信任和感激之情;从第二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要经过思考鉴别之后决定取舍等;从第三种受捐助者的角度说,可以谈当今的信任危机,进而分析其原因和危害,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也可以说虽然贫困但不受嗟来之食,有骨气。其中每个角度又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小角度,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角度来写。

另一类对材料的内容就事论事或是一事一议。

如2013年江西省的作文:围绕“中学时代,学生有三怕:一怕奥数,二怕英语,三怕周树人,但有些学生却喜欢前面的‘两怕’。”这一现象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议论,也可以记叙,题目自拟,字数700。考生必须以这三个现象来写。

中考材料作文篇3

问题总是一体两面的,材料的多向性给予学生更大的写作空间却也产生了一定的误导性。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作文只能是限定范围、即场发挥。学生过分信新材料作文的多角度,则可能忽视其限制性,一不小心就超出了材料的延伸范围。在写作实践中,新材料作文常常存在着这样的尴尬:学生感觉良好的作文最终被判偏(离)题,百般辩解不得其果;另一方面,教师在评阅新材料作文也时有疑惑,难有衡定标尺,对一些观点似是而非的作文难以定夺。自然,加强作文审题教学和训练是必要的,以保证作文的观点在材料的辐射范围内;但有些学生即便立意谨慎,牵引材料和分析道理的过程中仍然可能“走”得太远。可见,延伸过远的偏题行为不仅发生在审题时,也发生在行文过程中。

作文教学中,师生都渴望为新材料作文的延伸范围划定一个边界。只是思维延伸往往具有不可控性:当时觉得可行,过后又发现不可取;不同人有不同标准,边界模糊难达成一致。也就是说,作文写作并兀确凿边界。尽管如此,考生写新材料作文时为保证立意准确,分数可观,却应有一种勿跨过边界的警惕感。树立这种“边界”意识,要求处理作文材料有更清晰、更规范的方法和原则。

结合以上实际情况,我们有必要循着新材料作文延伸、延展的这个线索来斟酌如下问题:如何分析材料阐述的内容,怎样探究材料背后的深意,怎么牵引佐证观点的论据……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有据地指导学生准确立意,谨慎行文。

一、紧扣材料就事论事,易而较泛

不论是原来的材料作文,还是现在的新材料作文,都具有“缘事而发”的特点。要保证符合题意,最简易的做法便是尽可能针对材料本身就事论事,自然减少了过度引申造成偏题的风险。

那么,就事论事的写法是否符合新材料作文要求呢?细数2014年17道全国高考作文题,其中9道作文题的要求明确提出不脱离(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内容”实际上就是材料的表层意思,“含意”才是需要进一步延伸的深层理解。分析这句话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作文可以紧扣材料表层“内容”来写,也可以围绕材料深层“含意”来写,鼓励向材料深处挖掘的同时也并未完全否定讨论材料本身内容。就事论事的写法正是侧重材料的表层内容。

就事论事,顾名思义是剖析事件本身。具体到材料作文,是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白己的看法,言之成理,持之有据。例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材料为“高中阶段同学关系”调查数据和分析,考生就此发表看法,这恰恰是当年评分标准中所认定的“切合题意”要求;2013年江西卷作文题,以评析材料中所示的“中学生三怕”为主体的作文自然是稳妥切题、不偏不倚;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作文的主要内容同样可以停留在讨论“游客喂食动物”这一行为;2014年湖南卷,材料讲述“最美乡镇干部”心系人民创造最美风景的故事,作文亦可就此发表看法。应该说,作文的内容聚焦材料本身,这是一种简易的行文方式。

就材料论材料的方式虽然简易,但不能以一制万。这种写法比较适合于以现象、事件、调查数据等为材料的作文题目。就事论事重在一事一议,能够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生做出价值判断、表达自己立场、分析问题事理、理清道理逻辑的能力。就事论事就是指考生的写作对象必须是试题材料所展示的内容,可有不少作文还是应由实到虚、以小见大,探究材料的深层指向。例如,寓意型和观点型材料本无“事”可言,自然不能就事论事。也就是说,就事论事确实没有普适性。除此之外,就事论事毕竟多是泛泛而谈,停留在对材料的浅层次论述,缺乏对材料进一步的拓展,内容单薄,思想不深。对于部分缺乏思维锻炼的学生不失为一种求稳的行文方式。对于要求更高的学生,则应明确把就事论事的写法作为针对特定材料的短期做法或是考场“头脑短路”时救场的无奈之举。

就事论事作为一种写作方式,同时也是处理新材料作文时慎熏保守的表现。尽管这种写法分值不可能高,但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与之相对,推广、鼓励这种写法也不足取,毕竟从材料到观点所呈现的思想广度和深度也是考场作文考量的重要指标。

二、抽象概括上位概念,拒绝笼统

新材料作文不是随意从某处引用一些文字就可以命题的,其材料一般有较强的指向性,常蕴藏着特定的人生道理和社会话题。相较于可能浮于表面的就事论事,命题人和阅卷者更愿意看到学生能够从材料出发,找到这些有价值的道理和话题,书写有深度的文章。

文章无高下之分,考场作文则有分值之别。考场作文立意见真章、辨高下也不是什么秘密。于是,写好新材料作文必须拓宽、扩展、延伸材料以找到更好的观点:从纷繁的论述中理清主线,从实在的现象中抽取从属话题,从单一的表象中挖掘深意。这是重点也是难点,作文离题的乱象大抵发生在这个环节中。

众多审题方法、延伸路径都在探寻材料的特定指向和作文立意的范围。厘清这些纷繁的审题方法和延伸路径,大抵也是在“抵达”材料的上位概念的过程。所谓上位概念,就是把具体材料的“这一个”推演出的上层“这一类”。具体而言,就是事件属于什么性质,事实属于什么现象,讨论内容属于什么话题等。抽象概括出上位概念,相当于找到了材料讨论的外延,明确了承载的空间,将材料放同了讨论的坐标系。广东省2014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张玉金教授在分析当年高考作文时就明确指出:“‘含意’可以指上位概念或同一上位概念下的其他同一层次的相似事物。”

其实,我们通俗说的“写到点子上了”中的“点子”指的正是材料的上位概念。学生需把握好这个上位概念,才能获得进一步联系现实或者自身阅历的自。2013年重庆卷作文材料是:大豆难以引起食欲,且会使肠胃胀气。人们将其变为豆腐,易于吸收,可供烹饪多种美食。材料内容简单而模糊,不少学生难以下笔。其实,只需抓住大豆成为豆腐这一过程的上位概念即可,那就是变(变化、变形、转化)。当然,近几年的作文题日也凸显出对思辨性的考查。于是,不少材料的上层概念就不那么单一纯粹,而是具有浓厚的思辨色彩。2014年广东卷描述了这样的困境:黑白胶片时代照片少却常引起人们深情同忆,数码时代照片多却稀释了感情。这也直指“科技与生活方式”或“科技发展与人的情感体验”的纠葛。上位概念并非玄而又玄的说法。有时为了减轻审题难度和引导学生思维,上位概念就直接出现在材料中,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关键词。

概括出材料的上位概念,自然就不是流于表层,而是有深挖意识,应该是一种谨慎规范的延伸。至于怎样围绕上位概念来写,自然还要看功力。从学生的写作实践来看,学生即便具备了由实到虚、由个到类、由表层到深层的延伸意识,却仍然会出现失误。特别是从概括材料得到一个普遍的道理后笼统论述,不着边际。合理延伸新材料作文,是要在上位概念统摄下,不任意拔高,不笼统论述。总结起来,还有几点需要注意:一是同归材料,不宜转移。材料的上位概念囊括了材料,但毕竟包括了其他内涵。如果没有精确把握,则可能在论述中发生偏差。例如一则讲述“古村落消失和保护”的材料,可以从“保护古村落”这种行动推向“保护传统文化”这类现象。只是有些学生从我们应该保护民族的根本――传统文化,转向论述“人不能忘本”,这其实就是概念把握不准,存在偷换概念或视点转移。二是谨防空泛,不宜扩大。从材料中得出观点,行文围绕观点展开,这是一般的做法。问题在于,有些观点和话题过于宽泛,不接地气,不免丢失了材料的个性。2013年广东作文题就容易出现这个问题,富翁捐助自然是帮助的一种体现,但立意不能扩大到“帮助”层面,例如扶老人过马路,帮爸妈做家务,借同学一支笔等帮助举动,离材料就很远了。三是避免空泛,莫写话题式。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所以不同,就在于材料不仅是一个引子,还是作文的隐线。在写新材料作文时,还采用话题作文的贴标签式写法,是忽略了材料的整体内容,是对材料的断章取义。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以“禁止喂食野生动物”的禁令为起点讨论“规则”这一话题,基本上是符合题意的,但就“禁令”论“规则”,没有触及材料所描述的人因喜欢而喂食这种“情(喜欢)与理(规则)”的两难,多少有些遗憾。

三、类比迁移同层事物,追求神似

对材料进行延伸,就是在“含意”层面进行加工。延伸时,可以纵向深挖,抽象概括上位概念,那么,也可以横向拓展,类比迁移同类事物。所谓类比迁移,是指在审题时恰当地推理、引申,得出合理的立意方向;也指相似联想或相反联想,生成丰富素材支撑观点,充实文章内容。类比迁移的过程,是由此及彼,由物到人,由单一到丰富,由简单到充分,由材料到现实,实现了材料平面剑立体的塑造。原材料的“所指”意图不能改变,考生只能在此基础上延伸…能纳入总轨道的“能指”联想,追求神似的类比迁移就是其中的关键一步。

将类比放在审题环节,就是将材料生活化、现实化,自然而然地得出观点。可以筛选、概括主要人物主要事件,适当类比延伸,迅速构造作文的框架。仍以2014年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题为例,材料中的一个角度是“喂食动物会使动物丧失觅食能力”,可以直接对应现实中“过分呵护孩子会使其难以成才”;材料也可以从这个角度来解读――“接受喂食的动物丧失了觅食能力”,则可以类比到“依赖父母难以适应社会”,也就是说“自立,才能更好地成长”。材料中的观点有时语焉不详,为将其明确化、清晰化,就需要这样进一步类比延伸。

类比其实更多地用在援引素材、寻找论据的过程。由材料引发联想、比较,能够不断生成有效的事例。这是类比结出的十硕成果。类比材料、联想素材时,直接正面的联想称为之相似联想,如果是相反相成的联想则称之为相反联想。反思“古村落消亡”这个问题,直接联想剑古镇的商业化、传统工艺品的难见踪迹、新国学的庸俗化等等,直接触碰剑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及其承载物)的伤害,这是相似联想。曾有一个材料,讲述四川小伙子邓启明放弃华为的高薪工作,同家陪母亲卖黄粑。材料中邓启明的做法,也揭露了农村老龄化、空巢现象的困窘,这是相反联想。类比的结果,明显推进了中心观点的论述。可见,这样一环扣一环的类比延伸不仅稳妥,还能推进问题的深人。

中考材料作文篇4

一、新闻时事抓情节 立意角度要独特

新闻时事类材料作文往往将现实生活中的时事和新闻热点进行合理概述,让学生在对材料进行分析思考、审题立意之后,结合材料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作文。对这样的材料作文,我们要把握其主要情节,并通过对情节的分析探寻主旨,寻找立意角度。如2012年高考重庆卷的“保安救人”这一材料就是选取自2012年4月20日《参考消息》上的时事类材料。对其我们梳理、思考后可以形成“……因,导致……果”的论题,如果考生只就“善良”、“坚持”、“善行”等方面立论,就有失偏颇了。另一方面,时事类材料作文折射出一定的生活现象,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他们的认知联系着;因此,学生容易朝一个角度去审题立意,如此,可能造成大面积立意“撞车”现象。因此,学生在确定立意时要深思熟虑,不要抓住一个立意就匆匆下笔。如何能够避开立意撞车呢?就要尽量放宽视角,高远立意,挖掘材料想要揭示的现象本质,找出有深度、有高度的立意。就该作文题而言,如将“善良”与民族文化精髓联系,那么,文章就有厚重感和深刻性,就可能避开围追堵截,一枝独秀。

二、漫画寓言悟寓意 立意注意点突破

漫画作文也是新材料作文的一种。其可能有少量提示性文字,更主要的是将一定含义的图画形式呈现在考生面前。学生写作时,要抓住漫画形象,尽可能将其想要表达的含义揭示、表达出来。因此,深刻理解漫画的寓意是立意的关键。我们要正确理解漫画的画面意,抓住其中人物、景物或器物的特征,并联系现实生活、社会可能有的现象及人物进行思考,从而得出漫画中的隐含意。一道漫画作文,可能有着多个角度,可以有多种理解方法,如2010年全国卷1高考作文:《有鱼吃还捉老鼠?》可以从“吃鱼的猫”选角度,可以从“捉老鼠的猫”立意,也可以将其对比着眼。但是我们写作时必须着力一点,面面俱到则内容繁杂,反而不利于中心观点的阐述和凸显。另外,我们注意不能就猫的事情谈,要联想、引申,将其与实际生活中的人与事联系起来。因为,漫画往往是对生活的人、事进行批评、讽刺的。当然,我们的联系也是根据漫画而得出的,如果脱离画面寓意,无论怎么和生活实际联系都可能会偏题、走题。

另一类寓言类材料作文,其本质上和漫画类是非常相似的。只不过它是由寓言故事来组成,通过幽默、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其寓意。我们像做漫画题一样,要把握、挖掘寓言的主旨,紧扣其要表现的核心含义进行立意。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材料,学生要抓住老鱼和小鱼对话的深意,抓住其一点突破;也要联想想象,联系社会生活、社会现象和身边的人、事进行审题立意。

三、哲理生活寻关键 立意鲜明且深刻

哲理性材料作文侧重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而生活类材料富有生活气息,主要考查学生生活体验和感悟能力。它们在2012年考场上所占比重较大。对它们,我们一定要整体理解,局部突破。通过对关键性词语、句子的理解来寻找立意。江苏各大市模拟时都注意到新材料作文,今年南京、盐城一模的作文题就是牛顿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考生不知道从多个角度思考,进行审题立意。较多学生都是从“谦虚”“自我评价”角度进行立意写作,结果写出的议论文,观点雷同,多是不鲜明、不深刻泛泛而谈。其实这则材料可从“自知者明”、“正确认识自我”、“善于发现”、“敬畏之心”等多方向、角度立意。这些都是从其关键词语中找出的立意方向。因此,学生审题时,不能“一叶障目”、“丢三落四”,遗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造成立意偏差、立意千人一面。2012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是一道生活题,其中妈妈的“你是担心摔倒,弄脏衣服,注意力不集中。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是关键句,“甩掉了多余的顾虑”的理解更为重要。其实生活的感悟语言,是一关键句。抓住它再联系生活、社会现实我们就容易立意。对这两类材料作文,抓住关键很重要,另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作文,要写好这一作文必须准确理解和落实关键词“微光”含义。及将“微光”这一比喻落实为信念、理想、志向等之光才行,继而鲜明地提出观点,精准地寻找有力论据,展开合理论证。

总之,以新材料作文形式命题是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的趋势,老师和同学要认真对待,提前谋划。只要我们把握新材料作文的类型及其可能有的审题立意角度和方法,并能够找出与生活或者自己的阅历联系最近的方面进行立意,就可以写出较好的考场作文。

参考文献:

[1]唐之方.新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2]郭海荣.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J].考试(教研版),2012,(08).

中考材料作文篇5

一、材料解析题的一般特征与材料分类

材料解析题的突出特点是“新”,通过提供给考生一定的新材料,让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作答。第二个特点,材料解析题通常由史料和设问两大部分组成。设问可分为一问一答式、多层次设问式、表述成文式等几类。而史料部分,一般由一段或数段文字材料、图形材料或多种材料构成。在平时训练中,有必要引导考生进行分类,从而探索其中规律为解题服务。

按呈现方式,史料的类型主要可以分为四种:

一是文字材料。文字材料作为最主要的形式,又可分为三类:西方译文、文言文和现代文。由于思维方式差异,特别是一些外交条约、文件、回忆录等故意隐瞒真实意图,需对西方译文材料细心观察、思考。而对于文言文材料,应结合古汉语知识及古代史相关内容,了解段落、句子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不必像语文课那样斟字酌句。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障碍较少。二是图表材料。这种材料比较常用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主要包含统计表和统计图两类,如产业分布地图等。 三是图片材料。一般分为历史文物图片、照片、摹本、拓本,也可以呈现为历史文件图像、历史场景、画面、漫画和地图等。四是混合材料。即把以上几种进行组合而成的综合材料。

以上几种形式的材料,都需要考生仔细阅读,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的提炼、整理和综合分析,并充分利用提取的信息,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和论证。

二、平时训练解题的一般方法

高中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法,一般而言,大体上有以下几步。

1. 看设问。

有人建议先看材料,但是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比较,认为先看题目、看设问,效果比先去看材料要好。一般来说,材料解析题难度并非由材料决定,而是由所设问题决定的。一些考生反映史料难看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史料没有标题,难理解其主旨。其实,史料的标题常常体现在设问上。设问的角度不同、限定词隐蔽,答案的要求就不同,因而难度的差别也就很大。不要一头扎在材料中,读完了还不知道问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应先看设问,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才是较好的做法。通过看设问,先弄清问题指向,审清要求,再选择依据教材知识或者引用材料原文回答,抑或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灵活作答。

以2013年浙江高考文综卷第38题为例。若先看了此题设问,就很清楚,三个小题分别是依据三则材料设置的,三小题的设问主要有“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再去读材料就很有针对性。

2.读材料

带着问题看材料,查找有效信息。读材料一般从粗读和精读两方面入手。凡是材料部分的内容都应读到、读懂,包括材料的标点符号、注释、材料出处、按语等,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必须训练考生用定位分析法来解题。定位分析法就是把问题放在特定的位置上进行分析,或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或置于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甚至过程中分析的方法。定位分析法主要有时空定位、背景定位两种。“时”指朝代、年代、世纪、年号、阶段等,“空”指具体空间位置。时空定位是看材料后需要马上采取的步骤,否则严重影响答案的组织范围。背景定位则需要多角度分析材料反映的社会背景,弄清楚当时的阶段特征。

3.取信息

取信息,就是结合设问要求,对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提取。史料固然新颖,也会和高中所学知识发生联系,不会超出中学历史所学知识的范围。要经常地指导和训练考生,尽可能地从新材料中搜寻“问题”信息。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等线索,并归纳出材料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以及作者对事件的立场如何。提取有效信息时,注意分段或分层提取有效信息,或从关键词中提取有效信息。如前述“明清时期江南经济”、“长江三角洲”等关键词。

在看了设问、新材料、提取有效信息之后,接下来,就该规范组织答案了。这是解题方法训练中的最需要落实的一步。

4.行文规范性训练

(1)行文原则

思想性和准确性。行文不能出现错误观点,特别不能搞错材料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主观判断。运用好群众史观和唯物史观,注意处理好现象和本质、共性和个性、必然与偶然的关系,不可偏执一端。注意结合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或现代化史观组织文字。用词作答力求准确,所答确为所问。行文书写一定要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和设问的限制条件作答。切忌脱离材料、不时空定位、不认真提取信息,直接凭感觉答题。

全面性。答案要符合唯物辩证法,全面考虑问题的正反面和复杂性,忌片面下结论。

(2)规范性训练

行文规范,就是规范地描述、阐释事物,表明自己的观点。很多考生平时知道怎么做,一到考试就词不达意,文字啰嗦凌乱。这主要是因为缺乏规范性训练的缘故,需要专门进行针对性、多次性训练。

第一,专门术语训练

一是学科术语解读训练。比如分清设问中的“原因、背景、条件”、“目的与动机”、“作用、影响、意义”、“综述、概述、简述”等的不同。

二是行文要用历史专业术语作答。比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就不能随便写成“封建主义中央集权”或“封建君主专制”。而“重农抑商”、“君主立宪制”等等大量历史术语,都已约定俗成,行文时要注意严谨用词。

第二,要点化训练

归纳要点,可以直接引用材料中的某些语句或关键词来回答,也可以根据材料反映的主旨从教材知识中寻找答案,更多的时候则要求对材料进行提炼后,依据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把它同教材中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组织答案,这时候行文的要点化就要求考生文字功底较佳。

第三,条理化训练

有了要点,不代表有条理。条理化训练是最后必要程序。条理化包含序号化、层次化、段落化、导引词的合理运用等。

中考材料作文篇6

作文命题的题型主要有命题作文(包括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也叫“新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从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情况看,材料作文有加强的趋势。2010年和2011年“新材料作文”都占50%至60%,而2012年,全国17道作文题中有16道是“新材料作文”,比例高达95%。2013年,江苏卷也开始尝试。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材料为立意的来源。新材料作文与材料作文不同,主要区别在一个“新”字上。材料作文开篇需要引材料,其实是写读后感;新材料作文不需要开篇引材料,也不需要将材料作为议论文的例证,只需从材料中得出文章的立意。话题作文的材料,可用可不用。新材料作文的立意必须来自材料,只是每个人选取的角度不尽相同。

2.有较大的自由度,即“三自”:自主立意,自定文体,自定题目。话题作文有明确的中心话题,只要围绕这个话题立意即可,让考生构思作文立即有立脚点,降低审题难度。新材料作文没有提供范围和立脚点,要求考生自己全面理解材料,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难度显然增加。

三、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细解

新材料作文一般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对此可作这样的解读:

1.全面理解材料。对材料的理解要准确,不能片面、主观,不能局限于某个词,而应着眼于整个材料。

2.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是多角度的,应该在众多立意中选定一个最佳角度。这里的“最佳角度”指的是最容易驾驭、最有意义的一个角度。那么从众多立意中进行筛选,原则是什么呢?①着眼于材料的整体。审题要有全局意识,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只言片语,否则很有可能出现走题、偏题现象。②最容易驾驭——自己有话可说。有些材料可能会涉及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并无明显的主次之分,而是平行并列的关系。那么,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在众多的立意中,我们要选择离自己的人生阅历最近,最有话可说,且能说到位、说好的那个角度。③最有意义——要反映社会问题,含有人生思考,而这一点是2013年高考非常看重的。高考考纲中对“深刻”这一点做了这样的说明: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要求提出自己领悟的正确观点,表达自己的深切体会。或透过现象,揭示本质;或点明原因,论述结果;或指出规律,预见发展;或抓住关键,切中要害。总之,能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3.自主确定立意。立意自定,要选择最有话说的、尽量新颖的立意。我们拿到材料往往首先想到的立意,通常也是别的学生能够想到的,是最容易雷同的。

4.确定文体。选择自己最有话说、最适合材料本身的文体高考提倡写标准的议论文、记叙文、散文等。我们应该根据材料的特点、自己的特点,选择好的文体。

5.确定标题。标题自拟。

6.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要准确理解材料的含意,立意要与材料的含意相符。确定了一个立意,可以将立意带入材料中加以检查,以求最大限度地贴紧材料。

7.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借鉴别人的构思,或文章的2∕3以上雷同。

四、浅析2013江苏高考作文

1.初步印象。2013年是江苏第一次尝试新材料作文,江苏作文一贯体现人文情怀,在2013年依旧介绍朴素的故事,并不起眼的细节,展示出人文大爱与生态情怀。

2013年江苏作文有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从关注生活走向关注自然,二是从关注主体走向关注客体,三是从关注自我走向关注生态。这三者流变中都贯穿了一个不变的人文情怀。

2.审题。作文题目是: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地退到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1)初步思考。如何理解材料:首先要明白材料中的关键词:探险者、山洞、蜡烛、蝴蝶。其次要认真思考关键句:小小蜡烛影响了蝴蝶的生活环境。这个句子是帮助考生提炼主题的,或者说,是命题人为降低难度,为学生提示一个切入的角度。这个提示很重要,应当显示命题人有意为之的“匠心”。

(2)深入思考。材料的关键词中,“探险者、蜡烛”是“社会”因素,“山洞、蝴蝶”是自然因素。其关系,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关键句的提示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正在影响自然的发展。有了这样一个宏观的认识,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寻找到落笔的切入点。

另外,一群探险者来自人类,走向自然,而且是自然的深处,那里有着未曾涉足的纯净,他们止步了,没有惊扰另一群地球公民,等蝴蝶飞走了,飞向了更深处,探险者再来此地的时候,方才大悟,没有想到一只小小的蜡烛也会有这么大的破坏。可一切已经改变,蝴蝶已经煽动了翅膀,煽出一处失衡的生态。

生态的维护离不开人文情怀,蝴蝶是见证者,见证着代表良知依存一族的人类反思自身对于自然的破坏。以人文为视角,透视生态破坏的可怕与现实,立足当下,从生态情怀的高度观照社会开发与发展,一定能写出深度。

中考材料作文篇7

【关键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7-0047-01

新材料作文也叫题意作文、后话题作文,是介于旧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之间的一种新的作文命题形式,是在材料作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作文样式。这种命题形式从本质上讲,是材料作文,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讲,又与话题作文类似;它给定材料,但不给定话题,要求既不像材料作文那样“过死”,也不像话题作文那样“过宽”。它既继承了材料作文的一些优点,又弥补了材料作文的缺陷。过去的材料作文,都是限定文体,而现在是文体不限。过去的材料作文,总有最佳立意,而现在的可有多个立意,已经不存在最佳立意。命题人给出供写作的材料(一首小诗,一则寓言故事,名人故事,时事新闻,一种自然现象,一次科学实验,一幅漫画等),但不给话题,要求考生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

新材料作文较话题作文来讲,显然是加大了审题立意的难度。由于前几年高考主要考话题作文,备考中老师主要指导学生进行话题作文的训练,不知不觉中漠视了对学生审题立意能力的培养,以致部分学生看到新材料作文之后,不知道如何审题立意,写出了偏离题意的作文。随着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多样化,新材料作文备受命题专家青睐,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很有必要加强对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训练,从而培养正确审题立意的能力。

一、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三原则

1、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即审题立意时必须从材料整体出发,全面把握所给材料的意旨。忌据材料局部“断章取义”立意作文。如2007年全国高考卷I,所给材料是一幅漫画,部分考生没有从整体上去把握漫画的寓意,仅就漫画中的“西瓜皮”去立意,谈乱扔垃圾的危害,保护环境的重要性,这样的立意显然与所给漫画的真正寓意不相符。

2、筛选性原则。

所谓筛选性原则,即命题人所给的材料有几个不同的审题立意角度,在写作时,要对不同角度的立意进行筛选,选取自己占有材料丰富、见解新颖深刻的立意角度去写。如2006年全国高考卷I,命题人给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模仿老鹰抓羊的乌鸦有不同的认识,写作该材料作文,就有三个立意角度:一是要正确认知自己,不要盲目模仿(从牧羊人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二是要大胆追求,勇于超越自我(从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角度);三是既要正确认知自己,又要有勇于超越自我的精神(综合牧羊人和牧羊人孩子对乌鸦行为的认识)。那么,选取哪个角度去构思作文,这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哪个角度占有的材料丰富,能够将问题分析深透,或哪个角度较新颖,见解较深刻,就选取哪个角度去写作。

3、创新性原则。

所谓创新性原则,即立意要有独到新颖之处,要有不同于一般考生的见解,避开“大众化”,选取新视角,开拓新思维,发表新见解。但创新不可脱离原材料,观点要能自圆其说,否则,立意就偏离题意了。

二、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六个方法

1、抓关键语句法。

即抓住所给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正确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关键语句要么是所给材料中议论性的语句,要么是材料中反复出现的语句,要么是人与人或物与物之间的对话,要么是转折复句“但是”后面的分句。

2、由果析因法。

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和外在的原因。因此,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多角度立意法。

所给材料中有多个人或物,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行为,从不同的人或物的角度考虑,可以提炼出不同的观点,立意时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并力争使文章立意新颖深刻。

4、辨明关系法。

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

5、寓意(诗意)解读法。

所给材料如果是一则寓言故事或一首诗,那么审题立意的关键便是对所给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能否正确解读。解读寓言故事的寓意或诗歌的诗意,既要立足文本,不脱离所给材料,又要善于联想和想象,由物及人,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思想情感、价值认知等,还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去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同时,提倡个性化感悟,要敢于发别人所不敢发之“高见”。

6、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对于这样的材料,审题时学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既可以联系事物(对象)的正面立意,还可以联系其侧面和反面立意。

中考材料作文篇8

新材料作文给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广阔、自由的表现空间,但也正是这种自由和广阔让一些考生难以把握自己写作的航向,以致出现挂一漏万、偏离中心、面面俱到、轻重倒置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势必影响作文的质量,使作文得分偏低。下面,我就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一个简单的分析,并就如何规避这类现象介绍几点措施。

一、新材料作文中的常见问题

1.不能准确提炼主题

有不少的考生,或因时间所迫,或因心里紧张,不能对材料进行认真仔细的分析,也不考虑材料的主旨,从材料中随意抽取一个词语作为自己的写作话题,从而导致偏离题旨。

2013年江苏高考卷的作文材料是: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不少考生对这样一则内容浅近的材料都未能读透,一些考生看到材料中“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一句便以为是烛光让蝴蝶找到了更好的归宿,于是误将烛光理解成爱的象征,对其大加颂扬――结果酿成了“下笔伊始”便偏离主题的悲剧;另有一些考生不去检讨人对蝴蝶的侵扰,反而责备蝴蝶的“娇气”,将主题定为“要培养抗干扰能力”,这就跟不去批评守株待兔者不劳而获反责备兔子走路不看方向一样失之偏颇;还有一些考生因为看到了“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一句便将主题定为“细节决定成败”,其实“影响”与“成败”还是稍有差异的,这样的立意虽不能说完全走题,但至少不能说很准确。

2.完全抛开材料背景

有些考生虽然能够找出所供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地确定作文的立意,但却在随后的构思与写作过程中,往往会“跟着灵感走”,从而不顾材料的背景,结果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2013年全国课标Ⅰ卷作文所供材料的是:一位商人发现并买下一块晶莹剔透、大如蛋黄的钻石,他请专家检验,专家大加赞赏,但为钻石中有道裂纹深表惋惜,并说:“如果沿裂纹切割成两块,能使钻石增值;只是一旦失败,损失就大了。”怎样切割这块钻石呢?商人咨询了很多切割师,他们都不愿动手,说风险太大。后来,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答应试试。他设计了周密的切割方案,然后指导年轻的徒弟动手操作。当着商人的面,徒弟一下子就把钻石切成两块,商人捧起两块钻石,十分感慨。老切割师说:“要有经验、技术,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

这则材料的最后一句话实际上已经基本限定了文章的立意:干好一件事,经验、技术重要,勇气更重要,剔除功利之心尤其重要。考生要看出这一点是不难的。但在写作中,不少考生由“不去想价值的事”而“引申”到了无私奉献、安贫乐道、小人喻于利等等,这就完全抛开了材料的背景,自然也就偏离了主题。

3.忽视提示语的指向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对材料只是泛泛而读,忽视了对相关提示语(这样的提示语多在段末出现)的研究,只重视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忽视了命题者的思维指向,因而造成失误。

上文提到的2013年江苏卷作文材料的提示语便是“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可是很多考生就是没有从这句话中读出“小大之辨”这一立意。

再比如2013年北京卷所供材料是一组文学家与科学家的对话――科学家:假如请爱迪生来21世纪生活一个星期,最让他感到新奇的会是什么?文学家:我想手机会不会让他感到不可思议呢?科学家:我同意,手机是信息时代的一个标志物,简直称得上是一部掌中电脑,丰富的功能一定会让这位大发明家感到新奇。文学家:手机的广泛应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或许这也是爱迪生意想不到的吧。

这段材料中的关键词已经很明显:“手机丰富的功能”对人们“交往方式、思想情感和观念意识”的影响。可是一些考生忽视了这样的提示语,而对材料中“穿越”的情节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作文中精心编织各种离奇的情节,以显示爱迪生的落后;还有一些考生将目光落在“发明”一词上,作文详尽分析了创造发明的意义,论证了只有创新才能促使“中国梦”的早日实现,这也同样偏离了材料的内涵。

二、新材料写作中误区的规避

要想规避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在新材料作文的写作中就必须坚持下面这三项原则:

一是抓材料关键要素的原则。我们写作时确定的话题和主题,一定是材料构成内容的要点,而不是只言片语、细枝末节。材料要多读几遍,做到通盘掌握,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以致“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更不能穿凿附会,将自己的错误理解强加给材料。

二是文章结合材料背景的原则。新材料的话题,不能脱离一定的背景。一旦离开了特定的背景,其话题就有“越轨”的危险。而这个背景,就是命题材料本身给考生提供的话题范围。作任何形式的“引申”和“宕开一笔”时都要回头看一看材料,看看有没有越轨。

三是严格遵循提示语的指向原则。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大多写得清楚明白,没有明白写出的,也会有暗示性的提示。对于材料中的这些关键语,考生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在写作中刻意求新、求深的同学一定要注意:新和深的前提是不偏离命题者的立意指向。

概括起来,写新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做到:读懂材料,抓住重点;准确立意,不离背景;严守提示,不闯红灯。其实,高考作文重点还是考查写作能力,在审题上一般不会过多地折磨考生,大家只要注意以上几点,平时注意多读,多思,多练,一般是不会进入误区的。

三、考场佳作欣赏

【2013年江苏卷考场佳作】

一叶知秋

江苏一考生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尘”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尘”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尘”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尘”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尘”,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搏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上一篇:大学生心理素质范文 下一篇:地道战的观后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