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结合论文:大学生媒介结合思索

时间:2022-09-22 08:15:20

媒介结合论文:大学生媒介结合思索

本文作者:薛双芬 单位: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

目前我国媒介素养教育所包含的知识体不完整,外国相关教材无法参考,高校又必须尽快建立起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体系,并需要编写适合大学通识教育的媒介素养教材。作为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教材应该更侧重实战方面,要求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着重培养学生正确利用媒介的能力。考虑到高校某些学科的统一性和当前媒介融合的时代需求,各高校可在思想政治课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修改教学大纲,增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除了通识类教材外,还应当组织专家编写适合新闻传播专业的媒介素养教材。开设全院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从200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在全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公选课开始,我国内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正式拉开帷幕。由于我国高校资源区域发展的不均衡,高校媒介素养课程开设情况也不同。目前高校一般都开设网络和影视艺术全校公共课,开展通过相关课程的教学及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计算机知识竞赛、网络道德论坛、网页制作大赛、参加电视节目制作、开展校园DV大赛、举办影视作品赏析等,提高学生的影视文化素养,锻炼学生获取、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能。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开设媒介素养课程。

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院校可以先在部分专业中开设选修课进行实验,待条件完全成熟后再设为全校的公共必修课或通识教育课程;没有条件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院校可以先采取举办学术论坛、专题讲座等形式;条件成熟的院校可以直接开设面向全校的媒介素养教育公共必修课程。这样可以分层次逐渐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正规教育体系。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各高校开展媒介素质教育研究和教学的经验和资源各不相同,所以必须通过校际交流和合作,才能够实现教育经验和资源的互通有无,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均衡地开展。2008年5月25日,在、教育部指导下,《中国青年报》携手国内重点高校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其宗旨在于为各高校校园媒介搭建一个交流、共享、提高、互惠的合作平台。各校可以通过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共享资源,互通有无。总之,高校应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培养和配备专门的师资,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估体系,使媒介素养教育真正实现规范化管理。

政府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成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坚强后盾。当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倾向于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相关机构来组织实施媒介素养教育,所以我国政府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出台清晰的、权威的政策性文件,制定相关的配套法规,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和指导。构建良好的政策环境。目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就是资金和人才缺乏。国家政府根据情况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以保证适当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扶持重点高校出版国家一级教材、建立教育与研究实验室、开展专业师资培训、举办国际性高层次的研讨活动等,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只有在这样的宏观管理政策的指导下,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根据指导思想和政策要求实施具体的媒介素养教育。而政府的整体规划和监督也可使高校媒介素养教育避免流于形式,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完善法律法规。虽然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媒介法》,但基本上散见于《宪法》、《民法通则》、《刑法》、《著作权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以及国家机关颁布的法规、制度、政策中。大学生使用媒介时必须懂得与媒介有关的法律法规,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对媒介素养教育能起到规范和保障作用。此外,媒介机构、网络运营、大学生等必须加强自律,自觉学习法律法规,减少因媒介引发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媒介单位应该为大学生提供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平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媒体本身的关注、支持和参与。由于媒体拥有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在媒介素养教育知识的传播上,可以形成覆盖最为广泛的信息网络,因而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中各种媒介应该承担起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责任。大学校园作为传播科学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有着较为丰富的媒介资源。校园传播媒体以其信息量大、出现频率高等优势,形成的舆论传播环境对学生有着持久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高校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校园网、电视台、广播、校园报刊、宣传板等媒介推广媒介素养知识;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媒介信息的制作,从事日常的采、编、播等工作;利用学校的团组织、学生会、学生社团等组织活动,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将校园媒介环境作为阵地和平台,掌握相关媒介知识和技能,让学生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目的。媒介单位吸引大学生参与媒介运行过程中来。高校除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校园网为中心的活动基地,还应该为优秀的学生提供到社会上实践锻炼的实习基地。高校需要与社会上的媒介单位建立长期的联系,以获得良好的建设基地。除了这些措施外,媒介单位也要为大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岗位,鼓励和吸引优秀的大学生积极参与到媒介运行过程中来。二、从接受主体来说,大学生应学会正确使用媒介资源。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校园资源。在校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校园媒介资源作为他们接触和参与媒介实践活动的阵地和平台,真正成为媒介活动实践的主体,并开展各种形式的媒介实践活动。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在第二课堂上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通过制作学院小报、DV比赛、校园博客、播音主持,参与晚会策划、小品大赛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意识、道德与法律意识。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示威的自由。”大学生在充分享受国家赋予他们的权利时要遵守相关的法规。尤其是在当今的“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而微博使用的低门槛、传播迅速快,使谣言、黄色新闻肆虐,使用者也易被别有用心的信息所蒙蔽,丧失正确的立场。所以在校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信息时,一方面需要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道德修养,反对传播色情、泄露国家秘密、非法出版和非法播放行为等。另一方面需要懂得《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防止犯罪。

从社会实践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接轨。与家庭接轨,培养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观。从国外媒介素养的发展过程来看,英国等国从小学开始就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而我国现在连专门开设媒介素养课的高校都很少,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匮乏。所以除了在学校设置媒介素养课程外,家庭教育也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80后”、“90后”都是伴随电视长大的一代,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子女的媒介素养观。在看电视时,可以与子女讨论国内外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现象,提高子女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培养分析、解读信息能力。与社会接轨,学生有较好的实习媒介基地。大学生一方面通过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课堂教学、讨论与媒介实践,可以提升媒介理论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前热点信息的分析、解读,可以敏锐地感知社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新趋势,然后做出自我的角色定位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与需求。除了高校内部媒介资源和社会上的媒介单位积极吸纳大学生到自己单位实习外,大学生也要自觉地融入社会中去。而社会上各种媒介更是为大学生提供了锻炼自身和贡献自身的平台。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工程项目,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至关重要。高校、政府、媒介单位等传播主体,应该采取相关措施,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大学生作为接受主体应学会使用和正确利用媒介资源;从社会实践来说,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与家庭、社会接轨。

上一篇:素养思政论文:大学生素养思政教育思索 下一篇:教学构造论文:大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构造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