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陕北盐业与陕北社会

时间:2022-09-21 05:17:10

近代陕北盐业与陕北社会

摘要: 食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盐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盐业的发展同当地的社会和百姓生活联系紧密。近代陕北风起云涌,社会急剧变化,陕北盐业对于在保持陕北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教育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近代;陕北;盐业;社会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98-01

1近代陕北盐业保持了近代陕北社会的稳定

陕北盐业稳固了晚清政府在西北的局势。由于天灾、人祸的原因近代陕北爆发了回民起义,同时陕西省内的各起义军同北上的捻军,甘肃、新疆等地的回民共同配合,在陕甘蒙与清军激战,使得西北地区的战事异常紧张。在临危之际,陕甘总督左宗棠于同治12年设立“花马盐厘局”,[1]征收盐税,以缓解用兵的财政危机。尽管回民起义声势浩大,但由于各种原因的存在,使得回民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在清政府平定回乱的过程中,陕北盐税起到了财政上的支持作用,稳定了晚清政府后期在陕北的社会稳定,掐灭了燎起西北战火进一步蔓延的火种。

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陕北盐业起到了稳定边区的重要作用。关于盐业的重要作用,在1942年12月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所作的《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关于发展盐业报告》中说:“盐是边区很大富源,是平衡出入口、稳定金融、调节物价的骨干。很大一部分人民赖盐以交换货物”。抗战初期,陕甘宁边区和八路军、新四军的财政开支,大部分来源于国民政府调拨以及华侨、国际友人的捐赠,外援占边区经济总收入的51.6%。进入抗战相持阶段后,特别是从1940年起,国民政府不仅完全停发军饷,而且对陕甘宁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断绝边区的一切外援,陕甘宁边区的财政难以维持。除此之外,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生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非生产人员的增加,带来了购粮款大幅度增长,占年财政收入18.86%。陕甘宁边区面临着严重的供给不足问题,严重影响边区的社会稳定。食盐是当时边区政府能够从国统区换取粮食、医药等紧缺资源重要的途径之一。为了实现边区的稳定,边区政府通过征收食盐税、建立盐业公司、实行统购统销的食盐专卖政策在经济上同进行了一场经济战场的较量,最终边区政府取得了边区物价的稳定,货物种类丰富的胜利局面。边区政府时期有效的盐业举措为中共平抑边区物价、打破了对边区的经济封锁、稳定边区社会作出了贡献。

2近代陕北盐业推动了近代陕北的经济的发展

近代陕北食盐的生产、运输促进了近代陕甘宁蒙经济的发展。花马池,位于陕、甘、宁、蒙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十分的特殊,便于驮运。加之食盐又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盐工或商贩卖出食盐换来各自所需的粮食或货币。在出售食盐的过程中,有就近销售,也有销往食盐紧缺的延安府、榆林府、汉中府、甘肃府等地。花马池的食盐在运往各地的过程中,形成了向南向北向西的运输路线。花马池像一个圆点,商队以盐利为目的开始了向各地线的辐射,形成了以三边为中心,穿越陕甘宁蒙各地,贯通了陕北与陕南的商贸交通路线,促进了陕甘宁蒙商路的繁荣和食盐市场网络的形成。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盐税支持了财政,提高了百姓生活,发展了边区经济。盐税是边区政府成立后征收的最早的税种,对于财政极其困难的初期边区财政是非常重要的。盐税在边区财政中的地位可以通过盐税在工商税收中所占的比例表现出来。1937年,占工商税比例为100%;而后,1938年、1939年、1940年、1941年和1942年分别占到:68.5%;67.3%;56.8%;46.3%和12.8%。[2]盐业税是边区政府在特殊时期为解决边区财政采取的措施,它既充实了边区财政,又为繁荣了边区市场提供了充分的条件。盐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3近代陕北盐业促进了近代陕北教育文化事业的进步

晚清时,自左宗棠经营西北设置花定厘盐局开始征税,税收的一部分应用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创设了定阳学院。它的创始人正刘文,在清朝屡建军功,因病退休寄居定边。当时左宗棠设花定盐局时,他向张道台提起,要求以公家房数间租给盐局,年需制钱两百串,并须预支三年租金六百串,以此作为基金,给地方人士谋求福利,设定阳书院。三边文人学者多系该书院所培养。[3]虽然这所学校规模并不大,但为定边培养出了许多有文化的人,盐税取之且用于百姓的教育之中。在陕甘宁边区时期,一部分盐税也投入到边区的教育之中,在相对落后的食盐产区组织学校,请教员给盐工的弟子讲授文化知识,提高盐工子女的教育。1943年解放日报曾发表了一篇文章——《三边盐税去年超过两倍,盐民生活改善纷纷送子弟入学》,文中说:“盐业区人民经济生活提高,纷纷送子弟入学,定边三科特于十一月初在盐场堡设小学一处。记者抵盐场堡城垣时,即闻读书声,心中甚为感奋,当即进入参观,见其教员正督教盐民子弟高声诵读。当即叩询该校近况,据云现有学生十七名,除两名稍识字外,其余均系发蒙。现在正招收盐民子弟入学,不久将有一大批儿童入学。该校课本甚为缺乏,现用教材全由教员手抄,因而教学均感困难。又该校成立得到盐务局帮忙甚大,除共计房舍外,更助以桌椅板凳,以及经费食物。据老盐户云:盐场堡已将百年无学校了,而近年来在政府及盐务局的帮助下,竟然闻读书之声,全盐区莫不兴奋异常。”[4]

盐业发展,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关于盐业生活的文艺创作,繁荣了边区文化事业。其中以公木为代表,他以陕北寻常百姓打盐为题材,写出了许多反映陕北盐工打盐情景的诗、词。公木本人在子洲县的十里盐湾住了两个月,在这里他创作热情高涨,创作出许多内容丰富的秧歌词。在他的《盐工曲》中,直接反映了盐工在旧社会的苦难生活:“十冬里北风灌空肠/六夏里太阳烙脊梁/马勺勺里撒星星/水桶桶里担月亮。”在《十里盐湾》中有打盐场景:“熬一锅白盐熬一锅汗/撒一勺清水撒一勺泪”。在《人人都说种盐好》则是揭露盐主盘剥盐工:“人人都说种盐好/种盐人苦处谁知道/这行营生利不小/掌柜的肥了咱瘦了……胡子一撅饭到口/掌柜的为啥这样牛/只因为肥肉吃瘦肉/只因为黑手套白手。”这些反映陕北打盐工人生活情景的唱词,为我们呈现了盐工鲜活的生活状态。

参考文献:

[1]定边县档案馆编.《定边盐业资料汇编》[M].

[2]黄正林.陕甘宁边区乡村的经济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工商税收史料选编·陕甘宁边区盐务局工作报告(第三册)[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

[4]《解放日报》[N].1941年9月28日.

上一篇:一体式氧化沟污水处理技术 下一篇:专科医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资助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