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策略

时间:2022-09-20 06:07:19

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策略

摘 要: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可以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或同化”“概念应用”“总结反思”四个阶段进行,不同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激发策略。概念引入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动机的需要理论,概念形成与同化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动机的 “期望价值模型”理论,概念应用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动机的归因理论,概念总结与反思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动机的行为强化理论。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数学概念 动机理论

一、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概念的课堂教学中,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一定的规律,如果仅仅在概念学习前设置一个学生感兴趣的情景,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而在概念形成、深化、应用、联系等教学活动中忽视了学习动机的激发,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并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因此,对数学概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机激发做进一步的探讨,对于提高数学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数学概念教学的流程

数学概念学习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数学概念的形成;二是数学概念的同化。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如何设计有效的问题情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类比、猜想、归纳、抽象、概括、推广等思维活动,探究规律,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概念的产生过程,提高他们对数学的认识水平,掌握数学思想方法,培养数学能力,这是数学概念教学要研究的首要问题。数学概念的教学一般可以分为“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或同化” “概念应用”“总结反思”几个阶段。基于以上教学流程,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进行,不同教学阶段有着不同的动机激发策略

三、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动机激发策略

1.概念引入阶段

引入数学概念是理解和运用数学概念的前提。根据需要动机理论,这个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从学生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出发,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和数学美感,从而使学生产生满足好奇心,寻求了解、解释和理解的需要,激发起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

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原则:(1)注重情景的趣味性和数学美感的体验。问题情境应该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图文并茂、精彩纷呈并颇具匠心,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审美体验,激发兴趣;(2)注重数学概念的实际背景和知识背景。把数学概念设置在一个具有实际意义和数学知识背景的情景中,可以使学生了解学习这个数学概念的意义和价值;(3)注重情景产生的认知冲突。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必须能够引发学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满足好奇心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专注于概念的学习。

2.概念形成或同化阶段

数学概念形成是从大量的实际例子出发,经过比较、分类从中找出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再通过具体的例子对发现的属性进行检验与修正,最后通过概括得到定义并用符号表达出来。数学概念的同化指的是新知识点与新概念与原有的认识结构中的有关概念相互发生作用,实现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从而使原有的认知结构发生某些变化。

这个阶段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列举例证、探索研究和概括定义、分析特征,一般是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合作,以完成数学概念的形成或同化。这一阶段的动机激发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J.布罗菲的学习动机理论。J·布罗菲建立了动机的“期望×价值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完成一项任务的动机取决他们对能够成功完成此项任务的期望和他们对参与这一任务形成的价值判断。

根据这一理论,在概念形成或同化阶段,教师应该尽量使教学活动具有价值和高的成功期望,以避免学生拒绝、逃避或掩饰,尽可能投入主要精力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阐述。一是提高学生的成功期望。提高学生的成功期望,对于学习动机的激发无疑是重要的。教师在进行概念同化或概念形成的教学时,应该深入了解自己的学生,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问题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①问题能够激活学生原有的概念等知识,作为教学的起点,特别是同化一个新的数学概念,更需要原来的概念作为基础;②问题的设计具有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渐接近概念的本质;③问题具有探究性,学生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辨析,逐步剔除概念的非本质属性,以正确理解概念;④问题的难度适中,既有足够的挑战性,又不会因为太难而使学生受挫。通过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减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恐惧心理和厌倦心理,产生高的成功期望。二是增强学生对于参与教学活动的价值认同感。首先,为了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小组进行有效的活动,争取使所有取得进步的学生都获得教师和小组成员的认同,而不仅仅是学习优秀者,适当地组织小组间针对数学概念开展辩论、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外部动机。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揭示数学概念的内部价值,指出它在其他领域或社会上的应用前景等,创设富有意义的教学任务和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应强调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必须围绕数学概念的学习而展开,将个人学习目标和分组学习研讨相结合,并帮助学生达到这些目标。

3.概念应用阶段

数学概念的运用有两个层次:一种是知觉水平上的应用,另一种是思维水平上的应用。数学概念应用的设计应注意精心设计例题和习题,可以有以下几个层次:数学概念的识别、数学概念的简单应用、数学概念的灵活运用。

这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学生练习,加深理解概念,应用概念解决问题,以使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有更为深刻的理解。因为学生解决问题会有成功和失败,所以,动机的归因理论对于这一阶段的动机激发具有指导意义。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

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在指导学生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应指导学生进行归因训练,以激发学习动机。对于概念应用的练习要分层设置,A层练习针对概念的简单再现,要求学生从形式上认识概念,比较简单,绝大部分学生会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归因时,可以帮助学业成绩好的学生归因于问题简单和自己的努力,而对那些学业成绩差的学生,可以指导他们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B层练习针对数学概念的初步应用,大部分学生会做,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热情和期待,以及非言语信息特别是目光接触,鼓励学生,并指导做对的学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因素,个别没有掌握的学生要归因于运气和任务难度,保护他们的学习热情。C层练习针对概念的灵活应用,难度较大,可能只有部分学生能够解决,教师不能简单的要求学生进行归因,而是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明晰解决问题的思路,尝试解决,只要有自己的见解,教师就应该积极地评价学生,使学生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业成绩。需要强调的是,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罗森塔尔效应),因此,教师对于学生的高期待是学生正确归因的重要保证,尤其是对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注意他们细微的进步,多一些肯定评价,避免能力的消极评价。

4.总结反思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数学概念及其包含的数学方法与思想,并与原来的知识相联系,建立起数学概念的知识网络。经历了概念引入、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概念应用的学习阶段,学生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教师可以适当引导,根据动机的行为强化理论,使学生因积极参与概念学习而得到强化如表扬、奖励,强化学生的外部动机。只靠内部动机进行学习是理想化的,外部动机对于学生的概念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奖励学生应该具有针对性,指出学生在概念学习中的成功之处,哪怕是一种大胆的猜测或者尝试,也应该得到真诚的赞赏。通过教师及学习小组的相互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更好地欣赏自身与概念学习相关的行为,强化概念学习中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理性思考、团队合作的学习行为,逐步优化学习动机。

上一篇:谈篮球远投训练中的心理学问题 下一篇:活动教学在管理学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