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

时间:2022-09-18 03:57:34

新课改下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

摘要:德育评价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合理的德育评价会进一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传统的德育评价存在着种种弊端:评价重结果,轻过程;过多强调共性,忽略了个体差异。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在德育评价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本文就新课程指导下德育评价方式的转变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 新课改;转变;激励型评价;多元型评价

新课改正轰轰烈烈地进行着,新的课程评价标准也不断趋于成熟,而德育教育的改革却并没有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足够的重视,德育的评价机制明显滞后于现实的德育工作新形势,德育教育特别是其评价机制与新课程理念极不协调。为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实践进行了一系列思考,认为新课程理念下的德育评价应做如下的转变。

一、从道德知识评价为主到道德行为评价为主

道德教育评价应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在知行统一中评价学生的道德,缺少了道德实践环节的评价是不完整的。因为,道德知识的考查只是反映了学生道德知识的记忆水平,而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导之以行”,也就是为了引导道德实践。因此,学生只有在实践中以主人的身份去听、去看、去做,闻其声、见其形,才能引起他们思想上的共鸣。实践不仅满足了学生表层的行为习惯,也能在学生道德情感、道德良心和心灵世界的建构上起到重要作用,能使他们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道德需求,在内心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实践体验既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更是一个人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它使学生通过自主体验认识道德知识,通过真实的感受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缩短了知识传授与反馈的过程。

二、从重视评价结果到重视评价过程

传统的评价是终结性评价,是对学生的一种结论性评价。新课程理念倡导过程性评价,重视对学生生活、学习,以及各项活动过程的评价,因为中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学生的道德素质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如果一味地按照终结性评价的静态结果对待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其评价目的肯定达不到,甚至以偏概全,影响学生的发展。注重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有助于推动学生道德的自主发展。比如,以往班主任在对学生的德育评语中普遍性地出现以下结论性语言:该生团结同学,勤奋学习,乐于助人;该生对班集体工作缺乏热情,学习目的性不强等。这样一锤定音的评语(结论性评语)会给学生误导,有的学生会沾沾自喜沉湎于“好生”,有的学生则郁郁寡欢沉溺于“品质不良生”。假如代之以“你逐渐学会了与同学交往,学会了与他人的沟通,也懂得了与他人的合作”“交往”“沟通”“合作”这些都对学生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再比如:“今后如能更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加强与同学的合作,把自己融入到班集体中,会有更好的发展。”这既暗指了学生的不足,又肯定了学生今后进步的可能性,给学生的发展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三、从目标型评价到激励型评价

目标型评价,即评价主体事先制定一套对学生德育评价的理想化目标,然后以此为依据对每一位学生进行测量,符合此目标的即为好生,不符合的即为“品德欠佳”的学生。这样的评价机制本身就显得呆板,是为评价而评价,失去了评价的真正意义。对学生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因此,评价体制必须凸现其激励性。比如可以在班级中设立“星级学生”竞赛表,粘贴在教室墙上,对学生中任何一个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表现或行为表现上有较明显进步的,都可记上一颗五角星,这样学生的积极行为可以随时得到肯定的评价。然后每周进行一次小结,一周下来得到星星数量最多的为“一周之星”,一学期下来,星星数量最多者为“五星级学生”,第二档次的为“四星级学生”,第三档次为“三星级学生”。各档次的人数可多一些,力争让全班多数学生都能进入“星级学生”行列。这样做,给每位学生都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行为表现不好的学生,只要进步了,也有机会获“星级学生”的称号。因此对每位学生的激励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这一点已经被实践证明了。

四、从单一型评价到多元型评价

首先,从德育评价主体来看。以往的德育评价往往以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评价为评价,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也会带来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因此评价主体应尽量宽泛一些,形成评价合力。例如,在班级“星级学生”竞赛中,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提出建议,然后提交全班同学通过即可。这实际上就把对学生的德育评价权交给了全班同学和教师,评价主体也就变得非常宽泛,增强了评价的客观性和可信度,学生对这种德育评价的满意度也大大提高了。

其次,从德育评价手段来看。以往常用的是教师给学生写学期或学年评语;组织各类积极分子的评比,开表彰大会或通报表彰等。其实评价手段可细化到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任何环节,教师可抓住某一个细节,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及时的激励性引导。

再次,从德育评价内容来看。新课程目标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的是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注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因此德育评价机制就应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具有现实的导向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是十分丰富的,可包括亲情、友情、责任心、抗挫折能力、创新意识、协作意识、自制意识和能力等,因此德育评价必须涵盖这些内容,甚至更加宽泛。

参考文献:

1.刘玉祥.学校德育评价的探索[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7(09).

2.张晓莉.发展教育论指导下的德育评价[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S1).

3.叶飞,李会松.德育评价: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J].中国德育,2006(06).

4.张其志.实施发展性品德评价应注意的问题[J].教育评论,2004(03).

5.葛晨虹.我们怎样进行道德评价[J].齐鲁学刊,2001(03).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作文的批改方式 下一篇:如何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小学语文教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