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9-18 10:17:43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教学”的思考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强、抽象思维程度高、有严密系统性的科学。它客观上要求教师按教学的规律办事,即结合学生的实际与教学目的、重点、难点,遵循循序渐进和可接受性原则。然而,同一班级的学生知识和能力结构参差不齐,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要想达到这一目的,良好的“课堂提问”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把课堂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按学生学习情况分成若干个问题,再分解到各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中,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研究、进行探索,使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并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既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又能开发学生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下面笔者就教改过程中的探索与思考谈一此意见。

一、全面了解教学,精心设计是关键

教师应全面了解教材的各个环节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紧扣教学目的,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分层设计成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利用身边的具体事实或与学生讨论或教师共同操作,来挖掘问题的结果,并思考、寻找其中蕴藏的科学规律,总结规律。对问题的设计教师不应只注重结论,而应注重体现动态的过程,应在学生已经具备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诱导学生主动思考,或用操作的方式去寻求问题内在的规律性。所以怎样精心设计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是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学生的回答不符合教师备课中或预想的要求,教师立即要其他学生回答,直至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设计好的“答案”为止,这样的提问与教师的讲授就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没有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另外教师要走出一节课总是马不停蹄地提问,把每一个要教学的内容分得很细,每一步都给学生搭好“台阶”的误区,问题的设计应合理、科学,提问对象不能随意,提问时机要把握准确,不可忽视对重点、难点的点拨和讲解,注意问题的设计与提问的时机,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提问对象;提问的时机要成熟,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探索其中的奥秘,体验探索的乐趣,从而获取成功感和自信心。

二、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

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数学学习是通过思考进行的,学生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而思考问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值得注意的是,教师提出问题后,应该给学生多少思考时间?实验表明,思考时间若非常短,学生的回答通常也很简短。但若把思考时间延长一点,学生就会更加全面和较为完整地回答问题,这样正确的回答率就会提高。当然,思考的时间是与问题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密切相关的。目前在课堂学习中,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思考时间,要求学生立刻回答,当学生不能立刻回答时,教师便不断重复问题,或者另外提出一些问题来弥补这个“冷场”,这就干扰了学生的思考。“冷场”往往是学生正在思考,表面冷静,实际上此时大脑思维活动却很活跃。

三、所提的问题要有普遍性

问题太难,不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实际情况,就会造成“冷场”,达不到目的;过浅,学生对答如流,无助于思维的锻炼。国外研究表明:探测问题的难度可用公式:1-(通过的人数÷全班人数)来算,如果得数在0.3―0.8就可视为适中,如果得数在0.3以下或超过0.8则是要求太低或过高。

四、提出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教师要依据内容精心设计,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使学生达到逐步理解,重视学生的思维发散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向未知进行迁移。因为学生的基础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教师提问应充分考虑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被触动,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都能体现思考的积极性。

五、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如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让学生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再彼此互通独立见解,展示个性思维的方法与过程,在交流中反思,使自己的见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的能力。同时,指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倾听他人的思路,从中得到启发,进一步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维。

六、提出的问题要有利于让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的基础,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以让每一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为主。学生主动学了以后会提出哪些问题、发表哪些观点是不能完全预测的,学生会在哪些方面发生争执,产生困惑,是否会冒出连教师都没想到却十分有意义的建议和聪明的方法,同样也不能完全预测。这就使原来具有极强确定性的课堂教学变得相对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了。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角色不仅是“教”者、“述”者、“问”者或指导者,而且是“学”者、“思”者、“听”者,更是整体学习活动进程的灵活调度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判断者和组织者。学生也从单纯的“听”者、“答”者的传统角色中走出来,充当“问”者、“论”者、“思”者等角色,还可能承担组织部分学生间共同活动的重任。

七、所提出的问题要将知识与实际相融合

教师应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融合,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世界本身就充满知识,探究它更需要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感受到知识不仅在书本上,而且在生活中;学习不只是为了考试,也不是简单地应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检验,并发现问题,解决新的问题,产生新的知识内容,提高和完善自己。

八、提出的问题体现出课堂的教学动态与艺术

独特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将教育与艺术有机地结合,教师扮演“艺术家”的角色。教师应用艺术为课堂注入活力,唤起学生的仰慕与共鸣,与教师产生共振。教师应将艺术延伸到课堂教学,为课堂提供新的生命力,同时将教育融入到艺术中,使教育更有色彩,知识结构与学习结构产生多角度、多维度的深化。

总之,提问与被提问的灵活运用,是组织好课堂教学的一门艺术。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应忌烦燥,更忌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盲目地提高,或者说,盲目地追求课堂的“热闹”,其实有时恰恰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于学生的答案和结果,教师要理智地评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求同存异,用自己的行为证明科学,让学生领会探究问题的机智、勇敢,将教学实实在在地延伸。

上一篇:关于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的改革 下一篇:多媒体在《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的改革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