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的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研究

时间:2022-09-18 05:46:46

体育教育的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研究

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以野外活动常识与野外生活技能为教学内容。以学生能自主组织在远离繁华都市,远离人群居住点的山区、丛林、荒漠、高原、孤岛等野外环境中,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和集体的努力保存生命,维持健康生活能力的训练。它以自身的挑战性、冒险性、趣味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引起人们的广泛兴趣。从2002年到2005年全国有20多所高校将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实验研究。湖南城市学院体育教研室与校团委合作于2004年作为课题也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为研究、探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体系的一种完整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实践依据。

2、开设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意义

2.1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符合现代教学发展观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以教学和实践为主要手段,使学生从中获取生存的基本知识,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竞争的意识,形成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和创新进取精神,最终达到增强学生身心健康的课程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实现教育人性化和教育个性化,实施素质教育,使文化和个性共同发展的思想成为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显著特点。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内容,通过亲身参与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变革的感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能力。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强调健身性、趣味性、挑战性和实用性,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具有途径多样、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等特点。使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2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符合现代课程论体系

从现代课程论的视角出发,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内容符合系统知识、生活效用。兴趣需要和社会发展准则。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教育往,体现教师单向传导的教学过程转为师生共同合作来引导,启发学生获得知识和受教育的过程。这对促进个人良好个性的形成是其他课程内容不可替代的。同时将原有的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竞技性很强的跑、跳、投、攀爬、跨越等基本教学内容,扩展到社会和大自然中,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

2.3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完善和丰富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围绕这一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部门进行了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改革。但是,由于一些体育教师过分注重竞技性,忽视了培养学生实际生存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以及利用多种不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影响了他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由于学习内容丰富、实用、贴近生活,形式灵活、环境复杂,在教学实践中,再也不是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而是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独立完成,因此,整个教学过程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自主型”的模式转化,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不仅突破了体育课程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封闭式格局,而且满足了高校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需要,改革和扩充体育课程的内容。满足高校体育向“多项选择”方向改革的需要,丰富和完善了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体系。

2.4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我国几十年以来,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绝大多数是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如田径、体操、武术、游泳、球类等)和受前苏联体育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程内容较局限。虽然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对这些运动项目内容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造和创新,但依然摆脱不了体育课程资源集中在学校的现象,难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体育课程教学,野外生存生活训练作为高校体育课程的拓展,把原有仅限于学校体育课堂的模拟的走、跑、跳、投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内容,扩展到社会的大自然中。它不仅可以使不同年级的学生同时学习这一课程内容,克服了年级设立,而且可以实现《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高校体育课程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运动健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目标。大学生喜欢追求新兴时尚的运动项目。而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则包涵了野营、野炊、负重行军、攀岩、岩降、定向、漂流、涉水、穿越丛林、搭绳过涧、野外自救、觅食、觅水等内容丰富,精彩的活动,这可以满足大学生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追求。通过运动参与和学习运动技能,使大学生增强体能,塑造冷静果断,坚忍不拔,勇敢探索,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彼此信任,和谐相处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野外生存生活训练”是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

2.5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培养大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基地一般选择在人迹罕见的深山老林、荒岛、沙漠和高原等野外环境中。大学生要经历从未经历过的艰难磨练,遭遇过的严峻挑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饱尝“野外”的滋味,体验“原始”的真谛,感悟生命的珍贵,强化生存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每个人都要身背数十公斤的生活必需品,进行负重行走、穿越丛林、溯溪涉水、搭绳过涧、攀岩、岩降、过吊桥等内容。在其过程中,当有的队员出现体力不支、身体不适、虚脱走不动时,队员之间就必须发挥团队精神。通过给同伴适当的鼓励,分担其随身行李、送水、拿药、搀扶或背驮等方法。帮助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溯溪涉水时,大家一个拉一个“一”字排开趟过去,面对急流与脚下踩着高低不平且滑溜之极的沙石,相互间紧握着双手向前趟,这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使每一个队员感觉到集体的力量具有最强的安全感。可见由于运动兴趣的趋同,大学生在新的运动团体中会建立以运动项目为纽带的新型人际关系,这种人际关系大大缩短了学生之间的距离,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友谊,对今后大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6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培养大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参加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大学生走进训练基地,就会被那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陶醉,呼吸着那充满负氧离子的空气,聆听着鸟儿的歌唱,走在遮天蔽日的丛林中。在这种远离城市喧嚣和嘈杂的生活中,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灵得到洗涤和净化,野外的美景陶醉了每个大学生的同时,也使每个大学生下意识地充当起环保卫士,离开宿营时将可降解的废弃物埋入深坑,同时将不可降解的废弃物用专门的袋子带回,集中销毁。可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既可以陶冶情操,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这是其他形式体育课所无法比拟的。

2.7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城市化,生活在高楼大厦“丛林”中的大学生生活安逸舒适,与野外的接触越来越少,使其在艰苦环境中锻炼的机会减少。生存能力降低。因此,怎样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在激烈竞争的社会中与人友好相处,对大学生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现在的大学生普遍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渴望与外界交往,具有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的特点。而野外生存生活就是让学生在崇山峻岭或人迹罕见的荒山丛林中,徒步穿越丛林、悬崖速降、徒手攀岩、搭绳过涧,野外自救,野外采集等。使大学生在摸、爬、滚、打中“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在不断体验欢乐与痛苦、成功与失败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可贵,在考验自我,相互鼓励,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信念,达到其不断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人生追求。同时,也会感到全身筋骨、肌肉得到超强的刺激和锻炼,使得身体内各器官系统的机能状况得到增强,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3、高校开展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3.1培养合格的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师资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作为一门新兴的体育课程,在教学中体育教师此前很少接触这个运动项目。在教学中不单纯是强身健体和心理素质锤炼的过程,仅是简单地了解野外生存生活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是不能顺利完成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教学,所以,对高校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专职教师应先行一步,获取包括天文学、地质学、旅游学、心理学、社会学、植物学、医学等跨学科知识,参加登山协会和户外运动协会组织的知识讲座,高校主管部门加强专职教师的课程培训,这样有助于向学生传授野外生活技能、卫生、保健、安全急救、植物判断等知识,有助于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过程中遇到情节错综复杂的突发事件的解决。

3.2处理好野外生存生活中伤害事故的责任认定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的实践活动是在远离学校和居民点,人迹罕见的原始丛林、山区、荒漠、孤岛、高原等自然环境中进行,在不完全依靠外部提供生存生活的物质条件下,依靠个人与团体的努力维持健康生活能力和保证生命安全。因此,在实践活动中将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也不可能避免各种突发性事件及其伤害事件的发生。我国现行的法律对此没有明确的界定,也无专门的法规可依,如果处理不当,不利于保护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合法权益,易激化学生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矛盾,伤害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因此,立法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适应的法律或法规,使在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实践活动中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有法可依。同时也可使学校、教师、学生根据法律与法规的要求,加强责任意识,管理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预防伤害事故的发生。

3.3加大经费投入,添置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设备

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的教学特点之一,就是将课堂教学与野外实践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所包含的生活、活动和安全技能教学所需要的场地器材是传统学校体育教学设施无法保障的。如宿营设备(帐篷、防潮垫、睡袋、灯具等)、烹调设备(炊具、餐具)、技术设备(绳索、上升器、O型铁锁、8字环、滑轮、挂钩等)、安全设备(安全带、安全帽、救生衣、关节防护具、医药箱等)、联络设备(对讲机、GPS、指南针等)。以及基地的攀岩墙、高空跳板、荡板和障碍板群等设备,它是保证野外生存生活训练各项技能教学的顺利实施,野外实践活动顺利进行及安全的必备器材。

综上所述,野外生存生活训练课程体现了现代教学发展观与课程论体系,符合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完善和丰富了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它不仅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完成身体与心理两方面的培养与锻炼的目的,而且能使学生在生存生活能力、应变适应能力、团队精神和环保意识等方面得到加强与培养。但野外生存生活课程的开设受到师资、安全、经场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在全国高校中普及开展还不是时机。

上一篇:诠释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理性 下一篇: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可行性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