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理性

时间:2022-05-06 09:52:59

【前言】诠释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理性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轻体力的活动,比如:保健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等。而在这些项目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这些活动非常普及,且占场地器材少,运动量、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因而在任何...

诠释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理性

特殊群体是指特殊身体状况的学生(如有残障或通过医生诊断有各种不适于剧烈运动的疾病)。而体育特殊群体不是单纯指多病身残的学生,而是指身体肥胖者、身体瘦弱者、体质差多病者、运动能力低下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和不喜爱体育健身懒散者,这些类型均属于体育特殊群体。随着我国人权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特殊群体走入了高校,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但他们由于自身的原因往往成为体育教育的弃儿。虽然现在很多高校都提倡和开设保健课,以有针对性的为特殊群体学生服务,然而由于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多数高校对体育特殊群体不够重视。

一、高校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现状

1.忽视特殊群体体育教育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形式,大部分是与正常学生在一起进行自主活动,他们大多希望自己能和正常学生一样,融入活动中。特殊群体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主要有三种:偶尔参加体育活动、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和不参加体育活动。特殊群体学生因为身体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他们偶尔参加体育活动,也有些为了改善或弥补某些生理上的缺陷,增加体能,这部分学生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主要是存在心理障碍,他们常常对集体活动有自卑感、畏惧感,把自己封闭起来。调查表明,很多高校为了便于体育教学开展,经常让特殊群体学生免修或与其他同学练习相同的项目而不考核没有针对性的为特殊群体开设适宜课程。

2.参与项目、方式少

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主要集中在一些非剧烈性轻体力的活动,比如:保健课、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太极拳、体育舞蹈等。而在这些项目中乒乓球、羽毛球、健身跑(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这些活动非常普及,且占场地器材少,运动量、运动负荷相对较小,因而在任何学校都可以开展,特殊群体的学生都愿意参加。调查发现具有良好保健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太极拳、太极剑所占的比例较少。其主要原因一是高校缺乏专门的体育保健教师;其二是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活动没有得到院校应有的重视,所以这些体育活动没能在高校很好的开展。

二、完善特殊群体学生的体育教学

1.分层次教学,满足特殊群体学生健身需要

对待特殊群体学生的教学要与以往体育课程重结论、轻过程,强调学生学习的一致性,忽视个体需要的教学模式相比,应有所不同和区别对待。当代体育教学倡导的是,多样化的快乐体育将替代“模式化”体育教学,各种有氧健身活动取代体能训练等等,精选重视体育健身必备的体育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削减繁、难的陈旧的内容。每个学生在完成规定的内容后,可根据需要在拓展新的内容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可根据自身条件(场地设施、师资力量、学校传统等)选择拓展性的内容进行教学,为特殊群体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这种富有灵活性的内容安排,改变了所谓“吃不饱”、“吃不了”或“吃得无知无味”的状况,能让学生精力充沛、劲头十足的进行练习,达到入趣、入情、入境的境界,充分满足体育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体需要,实现个性化的教学。

2.教学中要加强体育健康知识的传授与宣传

体育特殊群体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体育健身方法、手段的选择的科学性上还存在着误区,据有关研究报道,有79.1%的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不知道要做准备活动,85.7%的学生运动后不知道要进行放松活动,87.2%的学生认为只要在锻炼中达到一定的运动量和强度,就能达到健身的效果;对多大的运动量和强度最为适宜,如何判断、控制运动量和强度,61.4%的学生表示不知道。以上数据表明,体育弱势群体学生对怎样进行科学锻炼的方法了解得甚少,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科学进行体育健身知识的讲解,提高体育特殊群体学生体育锻炼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与手段。同时,还要大力宣传体育锻炼对健康水平的积极影响,使学生明白通过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其健康水平,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体育健身习惯与终身体育意识。

3.根据不同群体学生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

运动处方教学是从个体差异出发,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针对性强,可优化教学,它可利用多种多样的身体练习及形式,解决一切与学生体质健康相关问题的教学活动。在体育教学中运用运动处方,会给学生带来一种不同以往的新的教学模式,摆脱了学生早已厌倦的竞技化教学内容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更能切合学生实际、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的个体,由于体制上存在的差异,其体育锻炼的目的、手段和方法的采用也是各不相同的,体型肥胖者需要通过体育课改善自己的体格形态,减轻身体负担,提高健康水平;身体瘦弱者需要通过体育课的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强健体魄的目的;体质差多病者及先天性疾病者则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掌握一些康复性体育保健知识、技术、技能和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手段,从而起到改善体质状况、提高健康水平;运动能力低下者则需要通过体育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了解特殊群体学生的基本情况,建立特殊群体学生的个人档案,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对象制定不同的运动处方,并加以实施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4.合理评价,激励特殊群体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积极性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考试评价只是评定学生的最后的成绩,不是站在教育的立场上,不能对学生的进步进行全面的评价。这种“终结式”的评价体制,其弊端是没有体现个体差异,不利于特殊群体的进步。对于特殊群体学生的成绩考核与评价,既要客观反映特殊群体学生体质与健康水平,又要考虑特殊群体学生能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因为评价体育教学效果首先是一种教育评价,即必须从现代教育的一些基本原理出发进行评价,使其能反映出学生的各种变化,激发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鼓励特殊群体学生持续不断的向新的目标迈进。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评价的激励性、注意评价的及时性、评价的启发性;及时对进步快、成绩提高快的学生给予评价和鼓励,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并令其帮助其他学生练习,在此情况下更能激发其他特殊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热情,增强信心,培养终生体育意识。学生的考试成绩,教师也应根据学生在平时的各种表现,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进步、有所提高,就应给予合格。改变以往“终结式”的评价体制,这样能使每个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在艰苦的锻炼中品尝到成功的乐趣,从而使特殊群体学生对体育运动保持长久的兴趣和源源不断的运动欲望,积极健身,提高其健康水平。

5.促进体育健身专长的形成,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体育健身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体育健身的前提,所以高校体育课程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健身爱好和专长,促进学生的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从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方法的更新,都特别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和专长的培养,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健身,以全面发展体能,掌握体育健身方法和技能,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体育教学中运动技能的传授,要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学”,也要教会学生学习运动技能的方法,知道“怎么学”。传授运动技能的途径、手段和方法要多样化,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还要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并通过反复练习,使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教材和运用教材等几个阶段融合贯通,达到思维与练习、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掌握运动技能。从而使特殊群体的学生也养成体育健身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三、建议

1.每位体育工作者都应充分认识到特殊群体的体育活动是全民健身计划的一部分。高校在进行技能教育的同时,切不能忽视特殊群体。

2.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各种媒介,以科学的、健康的观念改变人们的传统观念和健身意识,对特殊群体有充分的认识,尤其是要注意克服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嗜好,杜绝恶习、陋习,保持良好心态,促进身心健康。

3.为特殊群体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创造良好的运动场所,保证足够的体育器材,并研制一些适合各类残疾、体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所用的器材。

4.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应与学校医院联合起来,特殊群体学生进行严格检查,区别对待残疾、体弱的学生,为今后参加体育锻炼提供重要依据。在教学中开设特殊体育教育课程,制订相应的体育锻炼计划。

上一篇:创新预防医学人才培育思索 下一篇:体育专业篮球普修课程可行性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