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蔬菜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提高途径分析

时间:2022-09-17 07:21:29

中国蔬菜产业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提高途径分析

摘要:技术效率的提高是促进当前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经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2003―2006年期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上下波动,2007―2008年开始呈持续上升趋势,规模效率下降是造成技术效率损失扩大的主要原因。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水平一般,生产要素投入冗余较多,规模效率不高但规模报酬递增。因此,为提高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除合理配置蔬菜生产中的要素投入,还应适当提高我国蔬菜的生产规模。

关键词:中国蔬菜;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数据包络分析(DEA)

0 引言

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是决定蔬菜生产效率的两个因素。近些年来,由于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的不断增加,蔬菜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情况如何仍待考察。关于技术效率,Farrell在1957年给出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即在生产技术和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按照既定的要素投入比例,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的最小成本占实际成本的百分比。在此文中,Farrell还首次提出了以生产前沿面为基础计算生产单位效率指数的测量方法。之后A.Chames将其测量思想推广至多种投入、多种产出的情况,开发出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DEA自创立以来,与其相关的各种概念和理论取得了很快的发展。除了DEA理论研究的发展,王兵等发现DEA最初主要应用于公共部门的评价,现被广泛应用于私人部门技术效率的测量中。

农业部门是DEA应用最为广泛的部门之一。国外学者运用DEA进行了大量农业部门技术效率的研究,总结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农业生产单位的技术效率的分析;二是对农业部门自然资源利用技术效率的具体研究;三是宏观角度的技术效率变化及技术进步与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其中部分学者对中国农业部门生产技术效率进行了研究,如KhemR.et al.对中国多品种混养鱼塘的水产养殖技术效率进行DEA分析;Chih-Ching Yang利用DEA方法分析了我国台湾省养猪场的技术效率;Po-Chi CHEN et al.利用中国29个省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生产率指数DEA方法对1990―2003年期间中国农业部门生产效率增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效率的提高与市场改革、教育和灾害缓解有关。

国内DEA在农业部门的应用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研究范围涉及种植业中各种作物的生产技术效率测量,养殖业中家畜的生产技术效率测量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量,其中部分文献还具体分析了技术效率变动的影响因素及技术效率提高的途径和对策。关于中国蔬菜的生产技术效率研究,张涛运用DEA方法测算并比较了2000年中国与日本的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得出该年我国蔬菜生产的平均技术效率为0.83,低于日本的平均水平,但部分农户的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不比日本平均水平差。李勤志等同样采用DEA方法对我国主要生产城市1998―2005年期间的马铃薯生产技术效率变化进行了测算,得出我国马铃薯的生产技术效率在此期间实现了正向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0.8%。除以上文献外,暂未发现其他有关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研究文献。

本文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现有研究进行拓展:①采用DEA方法对2003―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变化进行测算及分解,考察近6年我国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变动情况。②具体分析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探讨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途径。

2 方法概述及数据样本说明

2.1方法概述

数据包络分析(DEA)是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判断决策单元(DMU)是否位于生产可能集的“前沿面”上的效率评价方法。DEA模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不变规模报酬的CRS模型,一类是可变规模报酬的VRS模型。CRS模型是假设在固定规模报酬的条件下来衡量整体效率的。但由于固定规模报酬假设与现实决策单元的生产过程不符,Banker等学者(1984)去除了CRS模型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假设,建立了规模报酬变动条件下的VRS模型,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即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其中规模效率是指某一生产点与其规模有效点比较,规模经济性的发挥程度;纯技术效率则反映了某一生产点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相对于其他技术有效点的水平。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值在0与1之间,值越大说明效率越高。

用(Xs,Ys)和(Xt,Yt)分别表示时期s、t的投入和产出向量,D0(Xt,Yt|C)和分别表示不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时期s和时期t生产点的距离函数。D0(Xs,Ys|V)和D0(Xt,Yt,|V)分别表示可变规模报酬假设下,时期s和时期t生产点的距离函数。根据Fare等(1994)技术效率是不变规模报酬下距离函数的倒数,s时期技术下产出角度的技术效率为1/D0(Xt,Yt|V),£时期技术下产出角度的技术效率为1/D0(Xt,Yt|C)。s时期到t时期的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可以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和规模效率变动指数。技术效率变动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及规模效率变动指数的值存在大于1、等于1和小于1三种情况,分别表示效率上升、不变和下降。本文中各效率值及效率变动指数值的具体测算由DEAP2.1软件完成。

2.2数据样本说明

鉴于蔬菜品种繁多难以统计,本文“蔬菜平均”是指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统计蔬菜成本收益时所定义的“蔬菜平均”,即西红柿、黄瓜、茄子、圆白菜、菜椒、大白菜、马铃薯等7种大宗蔬菜的平均。通过FAO数据库查询可知,2008年这7种蔬菜收获面积及产量分别占我国蔬菜及甜瓜收获总面积及总产量的43.59%和38.12%,因此通过这7种蔬菜来考察我国蔬菜的生产技术效率具有较大代表意义。另外,我国蔬菜生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郊区及农区商品蔬菜基地。由于数据可获得性限制,本文主要以我国各省份大中城市蔬菜生产投入产出数据为样本,考察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

在选择蔬菜生产投入产出变量时,本文以每亩蔬菜的主产品产量为产出变量。以蔬菜生产过程中相对重要的生产要素:肥料费(化肥和农家肥)、劳动用工量(标准劳动日)、农药费、租赁作业费(机械作业费、排灌费和畜力费)以及其他直接物质费用(种子费、农膜费、工具材料费)的每亩投入量(费)为投入变量。指标选取尽量采用实物量形式,以费用形式表示的物质投入指标分别用各城市所属省份相应年份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折算。数据资料均来自于2004―2009年《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

3 2003―2008年中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变动的测算与分析

3.1 2003―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变动分析

根据上述投入和产出指标数据,本文运用DEA方法测算了2003―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变动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及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可知2003―2006年期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波动中有小幅下降,2007―2008年开始上升。2003―2008年蔬菜平均年均技术效率变动指数值为0.989,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为1.006,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值为0.984。因此,规模效率下降是造成蔬菜平均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

3.2 2003―2008年我国蔬菜分地区生产技术效率变动的测算与分析

另经测算,2003―2008年期间,东部地区蔬菜平均技术效率变动指数、纯技术效率变动指数以及规模效率变动指数值分别为0.974、0.997和0.977;中部地区上述指数值分别为0.989、1.002和0.987;西部分别为1.012、1.021和0.992。2003―2008年期间,我国东部和中部蔬菜平均年均技术效率都出现微幅下降,其中东部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者下降共同造成的,中部仅是规模效率下降造成的。西部地区虽然规模效率也微幅下降,但纯技术效率的上升使得该地区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有所上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全国各地区的蔬菜生产规模效率全部有所下降,这从侧面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蔬菜生产规模已难以适应蔬菜生产发展要求。由于一定技术水平下土地生产力限制了蔬菜生产的集约度,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蔬菜生产的集约度可以在一定程度提高。但东部和中部要素投入过多,超出了集约度的有限增长,产生较多要素投入冗余,造成了该地区技术效率的下降。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蔬菜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较少。在技术进步的情况下,蔬菜生产的集约度与要素的投入水平逐渐协调,投入要素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利用,因而技术效率即表现为逐年上升。

4 2008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和提高途径分析

4.1 2008年中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

下面对我国2008年蔬菜生产技术效率进行具体测算。比较蔬菜平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规模效率偏低是造成2008年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低的主要原因,而纯技术效率偏低是次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这7种代表性大宗蔬菜的规模报酬都是递增的,这意味着提高蔬菜的生产规模可以提高我国蔬菜生产规模效率,从而提高我国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

分别分析2008年中部、东部和西部蔬菜生产技术效率。从蔬菜平均来看,东部地区蔬菜平均生产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值分别为0.709、0.845和0.830;中部地区分别为0.735、0.841和0.872;西部地区分别为0.804、0.901和0.885。西部地区无论是纯技术效率还是规模效率都是3个地区最高的,因此技术效率也是最高,这主要与西部地区蔬菜生产要素投入的低冗余有关。

4.2 2008年中国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冗余及技术效率提高途径分析

分析我国中、东、西部地区每亩蔬菜的生产投入冗余情况,中部地区蔬菜平均每亩投入冗余最高,西部最低。

东部地区每亩蔬菜平均肥料费、用工费、农药费、租赁作业费、其它直接物质费用的投入冗余分别依次为41.153元、9.674元、20.217元、9.395元和6.962元;中部地区分别依次为63,925元、20.663元、11.16元、6.779元和17.455元;西部地区分别依次为12.331元、4.341元、15.631元、4.755元和8.181元。其中东部地区肥料每亩冗余比例最高,其次是农药费、用工费、租赁作业费、其它直接物质费用。中部地区也是肥料投入每亩冗余最高,其次是每亩用工费、其它直接物质费用、农药费、租赁作业费。与东中部不同的是,西部地区农药投入每亩冗余费最大,其次是肥料费、其它直接物质费用、租赁作业费、每亩用工费。上述差异可能与各个地方的自然及经济环境有关。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劳动力价格较高,在投入上偏重物质投入,因此物质投入冗余较人工费用多些。中部地区经济较东部差,劳动力价格一般,在投入上人工与物质并重,各项投入冗余都较多。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蔬菜生产物质投入较少。除农药外,其它各项物质要素投入冗余都比其他地区少出许多。农药冗余相对较多可能与该地区蔬菜生产过程中农药施用技术相对落后有关。而每亩人工费用冗余较小可能与其生产技术条件有关,且因物质投入的相对偏少,蔬菜生产过程中劳力的投入由于替代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各地区各种蔬菜生产投入冗余较多,表明目前我国蔬菜生产要素投入及配置并不合理,技术效率损失普遍存在。全国蔬菜平均每亩要素投入中,肥料费存在39.136元的过度投入,用工费存在11.560元的过度投入,农药费存在15.669元的过度投入,租赁作业费存在6.976元的过度投入,其它直接物质费用存在10.866元的过度投入。结合前文的结论,为达到蔬菜生产技术高效,各地区蔬菜生产需在现有要素投入水平下相应减少肥料费、每亩用工费、农药费、租赁作业费、其他费用等各项投入冗余数量,并适当提高本地区此种蔬菜的生产规模。

5 政策含义

本文结合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分析了2003―2008年期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情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①2003―2006年期间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波动中有小幅下降,但2007―2008年开始上升,规模效率下降是造成技术效率损失扩大的主要原因。分区域来看,我国东部和中部蔬菜平均年均技术效率都出现微幅下降,其中东部是由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者下降共同造成的,中部仅是规模效率下降造成的。西部地区规模效率也有小幅下降,但纯技术效率的上升使得该地区技术效率有所上升。②具体测算2008年我国蔬菜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低是造成我国2008年蔬菜平均生产技术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中部地区蔬菜每亩要素投入冗余最大,西部最小。东部地区投入冗余从大到小依次是肥料、农药、每亩用工、租赁作业、其他直接物质费用。中部地区依次是肥料、每亩用工、其他直接物质费用、农药、租赁作业。西部地区依次是农药、肥料、其他直接物质费用、租赁作业、每亩用工。③蔬菜生产规模效率不高但规模报酬递增。

根据以上结论,当前提高我国蔬菜生产技术效率应重点从以下方面着手:①通过科普教育,纠正蔬菜生产者高投入即可高产出和高产出即高收益的错误观念。②在全国范围(特别是中部和东部地区)普及科学施肥技术,并积极推广蔬菜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西部地区需重点推广),通过加强生产环节中的栽培管理,提高肥效、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减少肥料和农药的投入需求的同时也增加了生产用工需求,部分解决了用工冗余短期难以转移的问题。③通过土地流转或合作经营等方式,促进我国蔬菜生产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我国蔬菜生产规模效率,进而促进我国蔬菜生产的技术效率的提高。

上一篇:发达国家强化专利权行政保护的经验及启示 下一篇:组织间关系理论与方法在水资源治理中的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