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对策的调研报告

时间:2022-09-17 06:21:17

民营经济对策的调研报告

20*年,*市实现GDP281亿元,完成财政收入32.58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19.8%、45.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172亿元,增长62.2%;进出口贸易总额71亿美元,其中出口32亿美元,分别增长96.8%和93.5%。近三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销售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幅分别达到15.7%、45.1%、37.3%、40.4%,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以两年翻番的速度递增。在势头迅猛的发展中,*民营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市经济总量中民营经济已占70%左右。去年11月,省委书记李源潮在*调研时称赞说,*民营经济“起步早,速度快,效果好,成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今年年初,*市为了勇当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努力实现民营经济的新突破,提出了民营经济“超越计划”的主要目标,就是用两年时间,力争实现民营经济的自我超越、各镇之间的相互超越,以及实现超越浙江省民营经济发展先进县——绍兴县,保持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的地位。

一、绍兴县民营经济发展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

经过改革开放25年来的发展,绍兴县民营经济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内源式向开放型发展,在以素质的提高带动数量的新扩张的大背景下,近年来“亮点”频闪,主要体现在:民营科技型企业引领产业发展新方向;“走出去”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许多民企采取多种形式引进外资或与国际著名品牌“联姻”,走“民外合璧”的道路来提升综合实力;上规模民营企业不断涌现;股份制企业发展迅速;集聚化发展带动块状经济的提升。应当说,绍兴县民营经济的发展在企业规模、治理结构、产业组织和国际化经营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深层次变化和新的发展趋势。至20*年底,全县民营企业户总数达29020户,民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25.16万/户,注册资本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170家,注册资本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37家,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民营企业18家。这说明绍兴民营经济总体上先于*走出原始资本积累阶段。在民营企业制度及治理结构方面,绍兴县一批民营企业已开始开放股权或走上资本经营的路子,管理结构和治理结构正逐步走向制度化、社会化和专业化。在产业组织方面,绍兴县在某些行业以专业化产业区为载体的一批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逐步发展为核心企业,并向以其为主导的企业网络或战略联盟性质的生产协作体系过渡,企业的竞争行为也开始从以产品同质性为基础的恶性价格竞争逐步向以产品差异化为基础的品牌竞争过渡,“小而散”的产业组织正处于重构完善之中。在创新方面,绍兴县一批上规模的民营企业正实现以产品设计的模仿创新为主的方式向以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为主的方式转变。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建起了研发中心,有些民营企业的研发中心已成为省或省以上的研发机构。在国际化方面,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需要,通过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和全球范围的资源配置,开始成为绍兴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和趋势。

今年年初以来,绍兴县民营经济发展的重点又放在了五个方面:在坚持高强度技改的同时,提高投入产出率;在坚持培育规模企业的同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坚持投资结构多样化、有效化的同时,提高利用民资的档次和水平;在坚持超前规划的同时,围绕“两大中心”(打造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和国际纺织品贸易中心),调整民营经济发展重点;在坚持发展二产的同时,着力培育扶持服务业。

二、*民营经济与绍兴相比存在的主要差距

从绍兴县民营经济在企业规模、治理结构、产业组织、技术创新和国际化经营等五个层面所出现的深层次新变化、运行新特征和发展新趋势来看,*民营经济与绍兴相比现阶段还面临的诸多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

1、*民营企业属典型的传统企业制度性质,管理体制和治理结构不能给企业创新提供有效的微观制度基础和机制。全市民营经济是靠民间资本原始积累自然演进形成的,企业制度及其治理结构具有典型的传统企业性质;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大多数是个人拥有或合伙的单一经营单位;产权结构封闭,以家族式管理为主,没有形成层级制的支薪经理职业企业家阶层,内部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企业的股权设置不完整,股权流动性低甚至没有,难以吸引投资者。这种传统类型的企业最大的缺陷是大多缺乏规模扩张、直接融资、非价格竞争和创新这四种现代企业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

2、以无核心原子型企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小而散”的产业组织导致的市场过度竞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民营企业规模普遍偏小,符合原子型假设,产业组织比较松散,因而导致企业以仿制竞争为主,在土地等资源使用上出现拥挤现象,缺乏从家族式传统管理、自然营销向现代管理和现代营销转变的动力和能力,难以获取以批发经销(或经营)为主的规模经济优势,经济绩效相对较低。

3、*民营企业普遍以产品同质性为基础的价格竞争问题比较严重,导致全市民营经济的市场绩效日趋下降。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还属传统企业性质,规模较小,缺乏创新能力,缺乏建立建设品牌和现代营销体系的能力,企业生产的产品以同质性为主或产品差异间隔很小。全市丝绸轻纺、电缆光缆产品在国内以至国际市场上的民营企业加总的市场占有率比较高,但具体到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相对规模的分布也即市场占有率却普遍不高。这导致企业往往只是与其他企业开展向下的恶性价格竞争,而缺乏影响和控制市场价格的市场势力,造成全市民营经济的市场绩效有下滑的趋势。

4、民营企业研发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中低档产品质量垂直差异化的市场拓展路子越走越窄。*民营企业内部高级技术人才极少,企业申请的专利中实用新型专利和发明专利偏少。这导致企业创新主要通过对市场产品经过模仿获得,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企业产品差异化严重不足。而随着中西部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来自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逐步兴起形成的替代竞争,以及江浙一带民营经济的迅速扩张带来的要素成本上涨等多方面因素,中低档产品市场份额将逐步收缩,*民营经济原有的中低档产品质量垂直差异化的市场拓展路子正面临严峻挑战。

5、以一般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贸出口额偏低,开放水平和层次不高。近年来,*民营企业外贸出口增势较快,但间接出口民营企业多,自营出口企业还不到200家。20*年,全市民营企业占全市出口比重的还不足1%,许多企业只能做二手、三手单子。

6、*民营企业从创业型经济向创新型经济转型,面临严重的创新要素供给缺乏的瓶颈。2001年至今,*民营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在“做大做强民营经济”的推动下,形成了丝绸纺织、电缆光缆、新型建材等一批特色行业。到20*年止,全市民营经济在工业经济中已经占据逾2/3的份额,为打造“*速度”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但*民营经济要实现“超越计划”,正面临以人才、技术、管理等为主的创新资源(要素)供给瓶颈,这是*保持全省民营经济“领头羊”地位的保障和关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对*民营经济实施“超越计划”的若干战略设想

1、实施体制创新战略,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开展以企业制度、治理结构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理革命”,重塑民营经济的微观制度基础,重构体制和机制优势。引导和推动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逐步开放股权,吸引外部人才和投资者;家族式的治理结构逐步与制度化、专业化、社会化管理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和治理结构嫁接;通过管理信息化和开放股权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管理竞争力。通过推行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实施应用)、SCM(供应链管理系统实施应用)、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实施应用)等管理信息化手段,实现业务流程合理化和组织结构扁平化,以管理信息化推动管理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引入高级管理人才,推进上规模企业的管理层级化和专业化。加快实现由封闭性的股权结构向开放式股权结构转变,鼓励和支持上规模的企业通过引入社会资金、管理入股、技术入股、相互持股、上市等方式开放股权结构,推动民营企业向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企业转变。

2、实施产业组织创新战略,推动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战略联盟,构筑民营经济实现“超越计划”的市场势力和经营优势。引导和推动民营经济围绕核心企业或龙头企业进行企业整合和产业组织创新,打造优势企业群。企业整合和产业组织创新的目的是要解决企业间的过度竞争、企业规模偏小、产品差异化不足和品牌实力不强问题。坚持扶优扶强,在土地等资源分配上向大企业倾斜;鼓励大企业通过控股、参股、品牌整合、建立战略联盟等方式与中小企业实行价值链分工协作体系上的规模经济。提高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以获取弹性生产协作体系上的规模经济,引导民营企业从传统销售模式向现代营销转变,鼓励和支持上规模民营企业进行品牌投资和组建自有营销网络,以更好地开展产品差异化战略,获取批发经销(经营)上的规模经济。

3、实施技术创新战略,通过区域性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构筑民营经济发展的制造优势。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在信贷贴息等方面对技术改造支持的同时,重点转向对企业“研究与开发”的支持;尤其是要鼓励和支持以专业化产业区为依托的各类共性技术的研发;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在研发方面的各类技术合作和联盟;鼓励和推动民营企业到上海或境外设立各类研发机构;鼓励和扶持各类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民营经济的自主创新主体。要积极扶持科技型私营个体企业。鼓励创办私营高科技企业,培育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技术先进、主导产品优势明显、在同行和同类产品中市场占有份额较大的私营科技型企业。要加快风险投资体系建设,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业绩突出的私营科技企业到创业板上市。支持私营科技企业通过平等竞争,承担国家各类技术创新项目和基地建设。要引导私营个体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引进国内外的先进技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加大产品的开发创新。

4、加大力度实施和调整“科教兴市”战略及其重点,突破民营经济进一步提高、发展面临的创新资源供给约束。以*民营经济实现“超越计划”必须突破创新资源供给约束为主题,调整“科教兴市”的战略重点,调整高中等教育结构,在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尤其要加大力度培养各类中等工程技术人员;改善人居条件和创业创新环境,着力解决城市配套功能,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并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加强对民营企业经营者的培训,造就一批既懂生产管理,又懂现代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全面启动和鼓励民间私人资本直接投资,兴办实业。要放宽从业人员限制,鼓励科研人员、大中专毕业生、机关辞退职干部等投身个体私营经济。要放开投资领域,搞活投资市场,切实加大对民间私人资本投资的宏观引导和服务。

5、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引导*民营企业树立名牌意识,打造一批在全国乃至国际上有影响的知名品牌、驰名商标。以大企业(集团)为重点,力争用较短的时间创出1-2只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迅速成为行业龙头,发挥对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以名牌为纽带,加快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吸引战略投资者加盟,形成加快发展的资源优势。对新获得名牌产品的企业,要实施奖励政策。力争到2005年底,全市有1—2只产品进入中国名牌产品行列,新增5—6只江苏省名牌产品和15只左右的苏州市名牌产品;省级著名商标数量达到15件左右,苏州市知名商标50件。

6、正确引导*民营企业走“窗口在上海,基地在本地”的发展路子。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和国际经济、贸易、金融、航运的中心,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市场发达,这类要素禀赋的区位优势日趋凸现,是*民营企业走向现代大企业从事决策、研发、销售等中心活动的最佳区位;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和销售中心建在上海,是*民营经济实现“超越计划”突破创新要素(资源)供给约束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两地区域性价值链分工双赢的路子。

7、实施民营经济融资多样化战略,完善金融服务。要推广多样化信贷支持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实行信贷方式创新,以适应民间投资主体的间接融资需求;鼓励建立为民间投资项目提供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业务的机构,推行各种工程保险和经营保险。积极探索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规范房地产抵押贷款的运作,允许以建设项目的收益权、收费权及受让后获得的经营权为质押,或以项目资产折价为抵押,进行贷款。支持采取多种融资方式,鼓励民营企业进行跨地区、跨部门的资产重组;支持实力较强的民营企业通过海外上市,吸收外资入股等形式从国际资本市场融资。大胆探索并发展区域性金融机构,构筑中小民营企业发展需要的地方金融体系。

8、支持民营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全面提升*民营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在鼓励中小型民营企业发展出口贸易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大企业逐步使用自己的品牌出口,鼓励和引导上规模的民营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和销售网络,使*的产品真正走向世界;鼓励和支持上规模的民营企业选择技术合作、共享营销网络、引进管理等途径实行“民外合资”,把产品打进国际市场或开展跨国经营。同时,积极组织民营企业举办或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展销会、招商会,并从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中对统一布展和组织给予补贴。

上一篇:市企业上市工作的调研报告 下一篇:经济产业集群的现状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