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趋势下传播影响力的建构

时间:2022-09-16 09:42:09

摘要:我们今天感受的媒体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技术的发展推进着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今天在体验着互联网所有的技术的同时,正在感受到它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影响,感受着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的巨大推动力量。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关键词:媒介融合 网络传播 网络功能

媒介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

1995年,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中文版问世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样的描述:“比特(Bit),已经作为信息时代新世界的DNA迅速取代原子,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16年前互联网刚刚对中国公众提供商业服务,即便在当时,我们大家也不会质疑网络信息传播所蕴藏的能量。但是网络数字技术能够重要到形成支撑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要素吗?我们觉得尼葛洛庞帝的这句话说得有点悬。

那个时候我们对互联网没有今天这样的了解。今天我们谁还能离开E-mail,离开Google、百度这种综合性搜索引擎,离开QQ、MSN这种即时性通信工具,而高效率地工作、学习,有滋有味地生活?如果不能,我们真的要重新审视尼葛洛庞帝16年前这个断言的洞察力。

尼康公司三年前推出了一部普及型照相机,不是我们专业新闻工作者用的D3、D3s,是给普通的老百姓提供的消费级别的照相机D90。这个照相机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引起我们专业新闻人的关注,就是它加载上一个地理数据定位模块,就可以保证用这一台照相机拍摄的每一张照片获得精确的海拔高度和地理经纬度的定位信息。

今天尼康公司已经把这个地理定位功能加载到从专业级别到普及级别的各种照相机上。我们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尼康公司为了商业销售而加载的一个玩具。

我们大家一定用过这个工具――谷歌地球。谷歌地球2005年推向互联网的时候,我们觉得这是一个地理工具,甚至是一个大玩具。我们在谷歌地球提供的高清晰度的卫星图片之上,可以看到人类生存的这个星球表面的各个角落和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我们小学、中学、大学就读的校园,我们今天居住的宿舍楼,一切都了然于视野之中。今天谷歌地球提供的卫星图片,是美国国家宇航局2010年2月提供的地面景物清晰度为10米的卫星图片。

但是今天谷歌在干着一件令我们难以思议的事情。它的平台上不光是提供这种清晰的卫星图片,它正在对卫星图片所拍摄的地面上的建筑实施3D模型的重新建构。卫星图提供的是外形顶视图,3D模型却可以让我们看每一个建筑的外部与内部结构的种种细节。为了让你清晰地看到这个建筑在现实空间的景象,谷歌地球提供了360度的全景图片,供你进行比对认知。

如谷歌建造了五角大楼的3D模型图。通过3D模型我们就可以看它的建筑细节和建筑功能。在这个图形之上,谷歌地球能够告诉你每一个建筑的位置和功能。

到现在为止谷歌做了什么事情呢?他们用6700座3D模型复原了古罗马城。今天矗立在罗马城中的古罗马建筑遗址不过360座,我们完全不知道古罗马的城市景观为何物,但是谷歌在数字世界里把它复原了。它凭借的是跟世界顶尖级罗马史和罗马建筑史研究机构的合作。他们对这些建筑实施精准的定位,4个国家的科学家组成联合科研机构,合作建造完成了这个数字古代城市。美国历史学家面对这个数字古罗马城时大为惊叹,说整个古罗马史的研究和教学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他们建造的第一个现代化城市是柏林,用了4.4万个3D模型建筑。第二个也建完了,是德国的第二大城市德累斯顿,用了15万个3D模型建筑。我们一定会质疑:谷歌地球的工程部到底有多少技术人员在做如此大量的工作?

这个工作不光是它的工程技术部做的。谷歌把建造这种3D模型的数字工具放到互联网上,在维基平台上发动全球网民跟它一起建造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数字形态。

对数字建造工具Sketchup、Buidingmaker,在网络上,工具的每一步应用都有非常清晰的指点。你会发现在谷歌的整个模型库里提取建筑构件是那么容易。你的建筑根据就是卫星图片和现场图片的直接参考和比对。

不仅如此,他们对美国、欧洲、澳洲,包括亚洲的一些重要城市的街景实施360度全景图片的提供,如果我们在线,这些街道全景图片可以进行360度旋转。

让我们注意的是,谷歌地球不光提供地理信息,今天在谷歌地球的平台上集成着与人类社会运行相关的各种各样的信息群落。

我们看看它提供了什么信息。

比如,海洋的保护情况。占地球表面积70%的海洋中,只有0.6%受到人类保护。谷歌告诉你,各个国度、各个地区是怎么保护海洋的,有深度数据库支持。

比如,海洋的污染情况。它告诉你,80%的海洋污染都来自陆地上人类的活动。它还告诉你各个国度、各个地区是怎么污染海洋的,有深度数据库支持。

全球碳排放量的情况。它告诉你,每个美国人平均每年排放20吨二氧化碳,每个中国人平均每年排放3.2吨,每个印度人平均每年排放1.2吨。各个国度,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是怎样排放二氧化碳的,有深度数据库支持。

人类消耗的能源中87%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它告诉你各个国度是怎样消耗能源的,有深度数据库支持。

还有全球耕地的衰减情况、全球财富的分配和占有情况、贫困状况。它告诉你,66亿人口中有30亿人每天靠不到2美元生活,以及这些人的分布区、民族所属和国度所属、造成的原因、他们的生存状态,等等。

我们可能要归纳一下了:谷歌地球在做什么?我们看到他们在对人类生存的环境进行着全方位的数字化描绘。与此同时,他们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内容进行着全方位的数字化记录。当他们把人类迄今所认识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行的一切细节置放在时间轴上的时候,一个重要的景观就在我们面前呈现。这就是他们启动了对人类文明镜像世界的建造。

我想整个网络数字技术的最为深刻之处,就在于它使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第二文明形态,也就是在现实文明形态之外有了一个数字文明形态。这个数字文明形态绝对不是简单地对现实文明形态的描述、存储和备份,它有着自己的运行特点、运行规律、运行能量。人类的两个文明形态之间进行着极其复杂的能量交换。

我们刚才说到的尼康公司提供的这部有着地理定位功能的照相机,如果链接在谷歌地球这种空间定位的数据平台之上,对于我们做职业新闻传播工作,或者做职业公共信息传播工作的机构、组织和人员来讲,意味着什么?这就意味着,通过这部照相机所拍摄的任何一张拥有公共传播意义的图片,我们就能轻而易举地在精准的空间定位平台上提取到时间轴上发生的一切事情。今天职业新闻人所追求的“用昨天的背景,解释今天的变动,阐释明天的意义”,这种高等级的信息集成就得到了这种数据工具的支持。

当谷歌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熟悉的另外一个IT企业――微软,一点都没闲着。微软在我们的印象中是做什么的呢?是做Windows系统的,是做IE浏览器的,但是它不光是做这些。它跟谷歌在同一个境界里做着同样的工作。

我们举一个例子。微软开发的一个搜索引擎,叫人立方。这和我们大家用的Google和百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Google和百度是综合性搜索引擎,给予它关键词作为逻辑搜索起点之后,它会把与关键词匹配的所有信息形成列表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Web1.0面对整个网络世界的信息数据所呈现的搜索方法与搜索结构。

人立方跟它不一样,人立方实施的是对象定义级别的搜索。它把对象定义为什么了?它把对象定义为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有名有姓的真实的人。人是什么东西?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讲: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我们来讲,这就意味着,如果我们了解了以人为主体的主要社会活动内容,我们就了解了人类文明进程的核心动态。今天微软的人立方就在帮我们干这件事。

我们做了个试验,把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原主任赵启正先生的名字放到里面实施搜索。结果是什么呢?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赵启正所有公开社会活动所联系的人,一无缺漏,全部都记录在上面;赵启正所有社会活动发生的地点,一无缺漏,全部都在上面;赵启正所有社会活动联系过的政府机构和非政府组织,一无缺漏,全部都在上面。

看完之后有人在惊叹,这比今天这些网民组合起来的无序的所谓的“人肉搜索”精准多了。人立方还把一个人的所有社会活动内容置放在一条时间轴上:某年某月某日某时,一个人做了什么。只要经由互联网公开记录过的信息,一无缺漏,全在这条时间线上清晰准确地显示出来。动态网页之上,我们的鼠标所到之处,这条时间轴上每一个圆点就会弹出一个超链接,告诉你这件事是什么事。

不仅如此,人立方根据所有网民对一个人的一个社会活动的检索密度和媒体对一个人的一个社会活动的报道密度,对一个人的社会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实施定量分析。我们看到2009年2月底3月初,赵启正的社会活动的影响力突现一个峰值。因为什么?原来他被任命为全国政协的新闻发言人,得到全球媒体的关注。

不仅如此,人立方还提供了这样一个功能:六度搜索。六度分割理论是美国传播学界上个世纪中期提出的,他们当时在现实空间里做了非常艰难的试验。这个理论在应用层面上的一个现象性解释是:在这个星球上,任何两个陌生的人之间,不管地理距离多么遥远,不会超过六个人就能建立起直接联系。今天微软在互联网的信息环境之中,把这个理论运用到人的关系搜索之上。

我们做了个试验,把赵启正的名字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名字放到一起,实施关系搜索。发现没超过四个人就建立起了联系:赵启正跟李肇星联系密切,中国的两个重要的新闻发言人,过去工作也多有交往。李肇星出任过驻美大使,他跟美国前总统布什关系密切。美国前总统布什和现任总统奥巴马的关系当然不言而喻。重要的是人立方告诉你,这四个逻辑联系点之间的关系内容为何物。在动态的网页之上,你的鼠标所到之处,这个联系线段立即会弹出超链接,告诉你他们的关系如何发生,具体内容是什么。不仅如此,它对这四个逻辑联系点各自的社会关系网实施解读,即这个人还跟什么人有过什么关系,以及在四个逻辑联系点各自的社会关系圈之中有什么重合。

我们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疑问:在人立方这个搜索引擎上,中国人的重名问题怎么解决?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姓名在不同文字上的配比怎么解决?

我告诉大家,微软的人立方现在只有中文版,原因很简单:微软研究院的那些高级研究人员大部分是我们中国留学生。人立方是他们当年为做博士论文、做学术关系搜索而创建的一个工具。北京奥运会之前他们把它作为一个大玩具奉献给中国网民,之后他们将其扩张成为现在的人立方。这个东西现在仍然是一个Model,是一个模型,一个玩具。只是让大家看看,互联网能干什么。它底层的互联网数据只是十亿个中文互联网网页。可能有人说,十亿还少啊?真的不多。中国大陆200多万个互联网网站的网页总量今天已经接近300亿。微软怕涉足个人隐私领域,因此它今天的底层数据,那十亿个网页严格限制于社会媒体的公开报道。广大的博客群、微博群、网络社区、网络俱乐部等网站的网页全部摒弃在外。如果人立方搜索引擎的底层数据扩张到与日增长的中文互联网网页之上,扩张到Google、百度掌控的全球网络数据之上,它的分析精度和价值我们就要做另外的估计了。

至于微软统一不同语言底层代码的能力,如果我们现在用的是IE浏览器,我们就对此有所怀疑。今天微软已经统一了几十种语言的底层代码。

人立方在告诉我们,今天互联网究竟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我们可能需要归纳一下,人立方至少在做这三件事:首先是展示人的社会关系的结构图景,其次是在描述人的社会关系的具体内容,同时还在记录人的社会关系的动态进程。我们在座的各位,无论本科、研究生学的是什么专业,在中国的地面上一定都修过一门课,这就是哲学。我们能够看到,人立方这样一个与辩证思维逻辑框架高度吻合的信息工具,它所展现的信息结构不仅能够描绘出人和人之间社会关系的线性布局,更重要的是能发掘出人的社会关联的密切程度、人的社会活动的影响范围,以及人的社会经历的演进过程这些更为深刻的信息。就像我们讲到的,公共信息传播的高等级的信息集成,追求的不正是这个境界吗?今天我们已经得到了这种高端数据工具的支持。

互联网上还有一种更强大的力量,就是信息分析。如信息分析工具之一百度指数。它可以对我们想要研究的任何一个领域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基础数据实施定量分析。

做个试验,2009年上海发生的“钓鱼执法事件”,我们就把“上海钓鱼执法”这么一个粗放的名词放到这个分析工具中进行分析,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什么呢?大家看:一周来、一个月来、一个季度以来中国网民对这件事情关注热度的变化曲线呈现出来了,这是基于互联网网民对这件事情的搜索密度实施的定量分析。我们还能看到中国媒体一周来、一个月来、一个季度以来对这件事情报道热度的变化曲线。

我们想,在传统社会学的调查方法中,我们要做多少样本,支付什么代价才能够做到这件事。今天有互联网了,我们居然几秒钟之间就能看到这么一个定量分析图。

它还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还能告诉我们中国各大城市关注这件事情的网民总量,北京多少人,上海多少人,广州多少人,深圳多少人。这种单一维度的数据对我们似乎没有明显的社会学意义,但我如果把北京市的市民总量跟关注这件事情的网民总量实施比例分析,上海市的市民总量跟关注这件事的上海网民总量实施比例分析,我们立即就能发现各大城市的市民所具有的政治敏感度的差异,这个事情可就有重要的社会学意义了。

百度指数不仅能够提供以上信息,它还能告诉我们关注这件事情的中国互联网网民的性别比例、年龄差异、职业分布、学历层次。大家一定会有一个疑问:这些信息可靠吗?这些分析是依据什么做的?肯定是注册信息。注册信息能信吗?谁在互联网上实名注册?今天中国互联网网民的不少快乐不就建立在匿名的基础上吗?但是,我要说,今天中国互联网应用的状态,是互联网应用的早期状况,今天的美国人不是这么看的,2007年他们就不这么看了。

2007年中美互联网高层论坛机制建立,这是国务院新闻办提请中央批准的,我认为这是富有专业远见和政治责任的。一个是互联网运行规则和基础设施的提供大国,一个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大国,两个大国之间的信息交流,其意义一定会超出两个国度。国务院新闻办的领导讲,学界应该有人参加这个代表团,清华大学请了熊澄宇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指名我去。我所在的那个分论团的主持人是微软的安全信息战略官彼得・库伦。我们6个人发完言之后,他就说交流可以开始了,一瞬间有些冷场,很正常,我们大家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包括我们的互联网的阅历都不同。我第一个举手:“你身为微软的信息安全的最高行政官员,你认为互联网的安全核心问题是什么?”他想都没想,干净利落地回答:“隐私保护。”我问为什么,他说:“我们在这里不能展开这个问题,这个场合是你们与公众交流的场合,我说得过多对大家不公平。”这事就这么过去了,没能展开。论坛结束,我从洛杉矶回国,顺路看一下我的弟弟,他在美国做计算机工作近20年了。他从机场把我接回家的路上,我迫不及待地跟他讲了这件事。我说这个位置的美国人今天讲了这么一个观点,问他怎么看。他说这是今天美国计算机行业的共识,不是彼得・库伦的个人观点,美国整个计算机网络界就这么看这个问题的。因为随着网络技术的深度运用,网络渗透到每一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时段,甚至会对一个人的动态生命信息实施管理。那个时候的黑客侵入和今天盗取银行账号让你丢几块钱完全不是一个概念,那时可能会导致一个现实生命的基础信息被篡改,一个现实生命在空间的蒸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国计算机网络界认为,网络的安全核心问题是隐私保护。

2010年4月在欧洲参加一个学术论坛,我讲到物联网技术有可能对新闻传播造成的影响。听众中有一个传媒领袖举手说:“高老师,荷兰人已经用这个技术养猪了。”他们给猪安上一个主动信息芯片,能够让猪的动态生命信息直接抵达养殖者的电脑终端,养殖者能够看到这些猪的动态生命信息,从而对养殖的环节进行科学控制。这是互联网技术深度运用的前景,真是到了这个阶段,互联网分析工具所做出的分析结论的真实度和深刻度,就跟今天不能同日而语,而这真的是一个趋势。

前段时间,我们国家提出了手机实名制,社会上有什么反响?大家认为这事对,早该管了,多少人曾经蒙受过各种各样的损失。互联网在深度应用中为了保护公民权益的最大实现,恐怕要跟在现实空间中一样,考虑公民责任和公民权利的统一。

信息分析工具还有其他的种类,百度指数不是独创,谷歌趋势比它更早。谷歌趋势能做到什么程度呢?能对一个国家内的网民在一个限定时间内最为关注的社会问题、对时事热点进行排名。这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网民对社会新闻关注热度的排名,我们能够看到法航的大西洋空难、罗京逝世等好几百个链接,它能告诉你多少人关注它。这就意味着不管我们今天媒体的头版如何编排、大型门户网站的新闻专题如何设置,老百姓关注的是这些。不仅如此,他们会对各个领域社会公众关注的热点实行定量分析。

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股市、汽车、住房、农业、环保等各个领域都有热点问题的排名。只要你设定了关键词,就能看到基于网络数据的分析结果。看到这个景象,我们不得不想一个问题:今天究竟是谁真正了解社会运行的真实现状和基本趋向,究竟是政府还是媒体?政府和媒体无疑有这个责任,但是今天的政府和媒体能达及网络分析平台的观测范围和分析精度吗?

今天,由于整个技术的发展,如此强大的信息力量,会集中在每个社会成员的手中,不仅是媒体记者和政府官员,而且是普通老百姓。

我向各位介绍两个个人信息使用终端的开发厂商,一个是Google,它开发的是G系列,这个终端可以保证用户在精准的空间定位平台上提取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大家说没用过G1,我们用的是G5、G6,G1是它的样机,等投入市场时,这种沉重的键盘已经被敏感的触摸屏取代了。

还有一个开发厂商是微软,它开发的是Phone plus,显然是有通讯功能的信息使用终端。我最早得到这个信息是2007年的春夏之交,消息来源极其可靠,但消息无法证实。那年首届中美互联网论坛恰恰是由微软主办,中国代表团抵达西雅图当晚是欢迎晚宴,代表微软高层出席晚宴的不少是我们的中国留学生。那一瞬间我感慨30年前邓小平同志的远见:果断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当时有些部门领导还在疑虑,说要是去了不回来了怎么办。小平同志讲,早晚要回来,就是不回来,也可以用各种方式为祖国和全人类工作。晚宴上,大家有一种亲近感,我们中一些是同代人,有共同的经历,有的还是校友,于是气氛就十分轻松。我做了25年的记者,落下了一个毛病:心中储存不了公共疑问。我就问了他们这个问题。我说:“我问一个事情,你们完全可以说不知道:微软是不是在开发一种叫Phone plus的个人信息使用终端?”他们说:“我们就在这里确认吧,我们正在做这件事。”

转眼到了2008年,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由中国主办,地点是上海。我深更半夜在浦东机场下了飞机,跟微软中国区总裁坐在一辆车上赶往会场。我问他:“你们那个Phone plus进行到什么程度了?”他说:“你真是做新闻工作的,忘不了这件事,已经进行区域试验了。”

我又问:“什么区域?”他说:“四川的农村。”我们可能关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每6个月的中国互联网络状况调查。那个调查向我们展示,2006年以来,中国互联网网民中增长最快的是中国的农民,跟中国手机的用户增长完全同步。我们再想一下,世界如此顶尖的IT企业开发的个人信息使用终端,把试验区定在中国西南的农村。我们是不是已经可以预感,我们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何等深刻的信息传播的革命。

我们能够看到,信息技术正在影响着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和经营等各个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介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有序的过程,国际新闻学界把这个过程进行学术定义,就是媒体融合,英文是Media Convergence。

媒体融合具体讲的是什么呢?我们给它一个定义,是否可以这样描述:我们今天感受的媒体融合是现代信息技术所推进的,信息传播的技术手段、功能结构和形态模式的界限改变。

我最早听到美国人讲述媒体融合的时候距现在有5年了,那是在2005年。

那一年,我们学院跟世界上第一所新闻学院、1908年建院、被美国新闻界称为美国新闻记者摇篮的密苏里新闻学院缔结姊妹学院关系。

合作协议签订后,我选听了他们几节课,我选的第一节课是罗杰・费德勒讲的电子报纸的制作。罗杰・费德勒是被称为“美国电子报纸之父”的人。那节课上他讲的是他领导的团队对印刷了97年的《密苏里人报》实施的数字化改造。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可下载阅读的多媒体的电子报纸,我们可能会觉得它的形态已经是太简单了。但是2005年我们感觉它还是让人耳目一新。

它更像杂志,它有精准的目录设置,和今天我们看到的都市报的头版主要标题引导都不是一个概念。按照这样精准的目录引导,我们可以选择阅读任何一篇想要阅读的文章。如果阅读完一篇文章意犹未尽,那么它将依据在线数据库对这篇文章的相关内容提供深度数据支持。

这样的报纸是多媒体的信息集成物,同时是通过网络远程传输,高速下载,下载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终端之上让人们离线阅读的多媒体杂志。

我们可能会看到,这样的电子报纸在整个计算机屏幕上就占着中间一个部分,并没充满屏幕,这显然不是为计算机屏幕制作的东西。当时,罗杰・费德勒在他的课堂上出示了阅读这种电子报纸的信息终端,实际上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iPad。我们当时看到那么轻巧的一个东西,在上面可以看各种电子报纸、电子杂志,收看各种移动电视信息,收听广播信息,甚至可以极其流畅地浏览Web1.0技术生成的各种网页。

密苏里新闻学院一直被位于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视为“农民”,认为这个新闻学院太过于传统,乃至于传统得有点落后。但是如此传统的新闻学院为什么做了这么时髦的事?罗杰・费德勒在课堂上讲,就因为他们看到了美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个统计数据,这个数据向人们告知,1994年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商业服务到2004年的10年间,美国传媒市场各类印刷媒体的用户数量趋势性减少,没有哪一年用户数量比上一年有所提升。而与此同时,各种数字化媒体的用户数量却趋势性增长了。因此,密苏里新闻学院认定,人类信息传播的一次革命已经达及临界,出现前沿征兆。

除了数字化《密苏里人报》这个报纸之外,密苏里新闻学院还做了另外两件重要的事情。一是会同美国主流大报《洛杉矶时报》和IT界顶尖公司苹果公司,三方联手开发新一代电子报纸的技术标准。我给我的同事们写信,说各位请注意,美国人又在定标准了。什么叫标准?标准就是大家都要服从的东西,Windows就是标准。二是他们创建了一个媒体融合专业,并在这个理念下,对他们的所有实务课程体系实施改革。

我回来后跟我的学生说:“首先从你们印刷版的新闻周报改革开始,把它做成可下载阅读的数字化多媒体杂志。”结果我没有想到,最大的阻力居然来自学生,他们跟我讲:“老师,每个月6000元的印刷费还是出吧,我们看到印刷媒体就有天然的陶醉感,我们闻到它的气味就有无限的享受。”我说:“各位都别给我来这些小文人般的诗句了,我对印刷媒体的感情比你们深得多,我本人还爱竹简呢!我会去刻吗?时代变了。”

大家已经看到,《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关闭,《芝加哥论坛报》关闭,《纽约时报》印刷版也将在“确定的将来”停止印刷。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在座的各位都问问自己:“今天谁还主要通过在报摊上买一份报纸来了解新闻?”新的一代年轻人信息获取方式和信息依赖渠道改变了。现在互联网网民中35岁以下的网民占到了80%多。技术的发展推进了社会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我们今天在体验着互联网所有的技术的同时,正在感受到它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的影响,感受着它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注入的巨大力量。

互联网信息传播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互联网信息传播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推动,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动了公民知情范围的扩大。当然中国公民信息权利的实现动力并不仅仅是来自互联网,中国改革开放提供的物质文化基础、最高领导层的执政意志、整个人民不可遏制的发展欲望都推动着公民知情权的实现。互联网在这里面功不可没,包括面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的信息公开制度。中国领导层讲,关于中国社会公共危机的信息管理原则,汶川地震应该成为模式。这里面会有各种障碍,我们需要看的是趋势。

二是公共表达的空间不断扩大。公共表达不仅关系到维护人类的基本权利和尊严,而且是公民参与社会事务的前提条件和基本要求,是人类的自由创造得以实现的基础。

2008年两会期间人民网架设的21条网民通向中国各级领导层的信息通道,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页面上,国务院各个部委和办公室全部都在上面。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任何一个中国普通网民的个人意见都可以抵达这个问题领域的国家最高行政管理层。各个部委对这个通道的信息处理是有明确的工作规范和时间限定的。

2008年我们举办北京奥运会,国际奥组委有一个硬性规定:举办国必须聘请举办国以外的100名外国志愿者参与举办国奥运会的媒体运营工作。北京奥组会媒体运营部的部长是孙维佳同志,他研究生期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我们是同学。

这时,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们学院和美国的密苏里新闻学院不是姊妹学院吗?能不能帮我办一件事,邀请他们的学生来北京当志愿者,参加北京奥运会的媒体运营工作”。邀请信发出之后,美国学生踊跃报名,一周之内报名已满。

这些美国学生起程开赴北京之前,他们的国际交流部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我们这么多学生去北京可不光是为了做志愿者,他们是要修一门跨文化传播的课程”。他们说:“希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能够提供两个关于中国社会问题的专题讲座,这个课程将列入学生的学分考核。”我让他们准备好一纸证书,写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为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哪些学生开设了哪两门课程。我想,多少年了,一直是我们到美国人那里去修学分,现在他们到我们这儿来修学分了,而且是这个级别的新闻学院,我觉得这对我们是重要的。

第一次讲座我来讲,题目定的是《中国新闻业的发展与中国社会文明进程间的关系》。那节课我至今还印象深刻。那帮美国孩子下了飞机第三天开始听课,常年在美国生活,第三天正是时差感觉最严重的时候。我当时已经准备好这堂课有一半孩子睡觉了,结果没有人瞌睡。

看到人民网两会期间的这个页面的时候,那么多美国学生站起来拿着相机拍照。我说这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报的网站架设的中国老百姓的信息抵达中国官方的渠道。

人民网的另一个页面,上面有中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党政一把手的个人信箱。这意味着中国老百姓可以将自己的个人意见直接通达各个省、市、自治区党政一把手的个人信箱。每个省、市、自治区党政机构对这条通道的信息处理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包括处理这些信件的时间规定和程序规定。

三是公共监督权不断加强。由于传媒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公众的监督范围在不断扩大,监督的途径在不断拓展,监督的效力在不断加强。全领域、全天候、全进程的公众监督已经在中国的社会生活中呈现端倪。

首先是对政府的监督,这对政府工作产生了直接的促动。今天政府工作是置于公众的监督视野之间的。汶川地震之后陕西西乡粮食局做了一件伤天害理的事情,他们往救灾粮中掺假,并且缺斤短两发放,知情人的一个帖子立即触动了党和政府的监察机构的神经。一周之内查实处理。一些地方官员豪华的个人住房,立刻就会被一张手机照片投放到互联网上,引起公众的关注,同时也会触动检察机构的神经。

其次是对公共事务的监督。如号称中国最牛的钉子户,这整个项目都谈完了,地基都挖空了,他就是不搬。一个等公共汽车的小青年拍摄了一张手机图片,并把它放到了猫扑网上,从那里开始传播。这件事情引起了世界媒体的关注,包括西方媒体的摄像机都对准了这个房子,看到最后会怎么办。社会变革时期发生的事情所具有的戏剧性,往往比任何小说家设想的还要戏剧。就在这个人坚守之际,《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通过了,这个人立即打出五星红旗,说“共和国法律支持我维护私产”。有西方国家的媒体报道这件事情说:“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的最为深刻的变化是什么?不是城市里林立而起的高楼大厦,不是与日扩张的高速公路网,而是每个公民维护自己权利的意识。”

还有一种监督是对媒体的监督。我们有那么多假新闻,发现者不是新闻管理机构,甚至不是我们的媒体和新闻学界,而是网民。如《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这张照片,中国网民就质疑,说藏羚羊是多么胆小的动物,怎么面对轰鸣而过的火车还能那么步履悠然、列队而行?于是网民就把这个记者在两年间在可可西里地区拍摄的所有公开发表的照片调出来实施数据比对,包括地面上每一块石头的形状。全部比对完毕,最后拿出三个证据说,这张照片不是一次拍摄的新闻照片,是经过PS处理的。这位记者的代价是他此生离开新闻界。

在今日中国诸多的公民参与社会监督的事件中,我们可以发现,整个事件的过程、关键事实的验证、不同角度的质疑、各种观点的争辩,都通过互联网媒体平台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由此推进着整个社会的观察与思考,最终演进成中国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实施全程监督的社会变革进程。

中国公民对社会公共领域实施全程监督的过程,会有无限的周折、坎坷,甚至迂回,但是我们要看趋势,中国在进步。

四是公共参与的机会不断增多。在社会文明进程的意义上讲到“公众参与”的概念,是指公民依照维护自身利益的原则,参与所在生存环境中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

我们请大家直接看案例,两会期间人民网架设的中国普通网民个人意见抵达中国最高权力机构和最高议政机构的信息通道。我参加过十几年两会报道了,我知道人大代表的一个议案需要多少人大代表的附议。今天普通老百姓的个人意见可以直接通达这些机构,人民网已经把提案纸给你提供了,你只需要输入你的意见。提交后,就可以直接抵达全国人大和全国政协的信息收集机构。

互联网推进社会变革的第五个作用我想跟大家重点讲一下,这就是公共协商。

经过改革开放30余年的今日中国,已经被多元价值体系、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政治信仰、多元经济结构、多元利益关系所覆盖、所支撑、所驱动。

这样一个多元化社会运行模式所生成的无限活力与复杂矛盾,在给社会带来巨大推进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频繁的震荡力。在交织着各式冲突的社会运行过程中,公民直接参与的公共协商作为保证现代社会良性运行的基础机制变得日益重要,它不仅成为化解现实矛盾、冲突、保证社会平衡运行的重要途径,而且也预示着从代议民主机制到协商民主机制的更为高级的社会发展趋势。

我们来看非常极端的例子――2008年的“3・14”拉萨事件。拉萨事件发生之后,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西方媒体对这个事件集中进行了歪曲报道,对中国实施了非常激烈的政治攻击。

CNN对于拉萨事件的歪曲报道,这么强大的媒体,如果没有互联网,我们能怎么办?今天有了互联网,两个清华大学的工科硕士建立了一个“反CNN”网站,这个“反CNN”网站每天对CNN关于问题报道的不实之处、歪曲之处实施点评。

关于国际互联网的整个运行状况,有一个监测统计网站www.省略/,这个网站监测发现,“反CNN”网站成为那个时段全球互联网网站中点击率提升最快的一个网站。

在互联网上,网民们可以直接批改《纽约时报》的新闻,告诉你这个照片中记录的事情不是中国发生的事情,是尼泊尔发生的事情。

那篇报道原文讲的是中国警察正在把一个人拖上卡车。网民们就会提示说:“你看这个警察像中国人吗?这是印度发生的事情。”

2008年我给密苏里新闻学院的学生讲课的时候出示了这些照片,原本安静的课堂突然哗声一片,那些美国学生大声说:“CNN怎么可能这么做呢?”我说:“各位很遗憾,CNN在拉萨事件的报道中就是这样做的。不仅CNN是这么做的,BBC也是这么做的。”

最后是CNN的时事评论员卡弗蒂的话把中国人彻底得罪了。假如我们没有互联网,CNN的时事评论员讲什么,我们谁能知道?就是知道,我们谁能懂?我们就是懂了,又能怎么办?

感谢互联网。今天有了互联网,情况就不一样了,卡弗蒂的话会被翻译成精准的中文,中英文对照,提供在中国每个网民面前。大家看完之后大为吃惊,这完全是不顾事实地挑拨中国人民和美国人民之间的感情。而在这样严肃的时事评论节目中,他们竟然可以用“暴民”和“匪徒”这种词汇来咒骂一个民族。

这些新闻信息的变形会导致重大的冲突。激动的中国年轻人开始做出他们的反应,他们开始聚会、开始抗议。

更激烈的年轻人提出抵制家乐福,这个时候情况不一样了,几个月之后我们要举办奥运会。这个时候气氛不对了。我们要感谢互联网,它提供了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公共协商。

我们看两个中国记者在他们的个人博客上发表的文章,一个是《中国青年报》的摄影记者贺延光,他的博客说,现在中国与世界已经如此紧密地连成一体,还提出抵制家乐福这种简单的口号,这不是愚昧无知就是别有用心。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的文章讲的是:“明天我肯定不去家乐福,但是不是为了抵制它,而是因为明天我要去三亚迎接奥运火炬,中国人只有全心全意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才能抵消这个世界对我们误解乃至敌视的力量。”

我们真要感谢互联网,能够提供这样一种公共协商的渠道。最后的结果是让我们都经历的,我们举办了一场让世界赞叹的奥运会。中国的地面上,家乐福和麦当劳每天还在平静地迎来送往着中国的宾客。至于CNN,那年5月16日,他们的总裁在CNN的网站上刊登了书面道歉信。

从这些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公共协商中,基于平等、理性、公开、求同存异原则所进行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将推进公民间全程信息的知晓、不同意见的表达、公共利益的共识和个性需求的尊重。

互联网信息传播正在推进着协商民主境界的实现,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环境中,人们在赢得自主意识的同时也形成着对政治共同体内其他成员的了解与尊重,由此建造起政治共同体内社会成员之间基于思维理性与实践理性的协商机制与协调关系。

今天,中国人民正在伴随着日益丰富的信息交流,学习着对于自身和对于他人的尊重,学习着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协调,从而体验着一种把握自身命运的全新的经历。在这番经历中,他们正在获得一种从未拥有,而在现代社会为维护自身利益必须拥有的重要的思维方法与行为能力。

当公众直接参与社会描述、社会分析、社会监督、社会建设和社会协调之际,一个尊重公民权利地位、推动公民权利实现的公民社会的建构便呈现出端倪。

2011年以来,微博成了影响力巨大的信息传播的新方式。微博开启了网络信息传播的核裂变时代。因为每个社会成员的公共信息传播的能量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被全面激发了。

在一个随身携带的手机平台上,人们可以进行即时的公共信息传播。这个小小的个人信息终端如今已经成了个人的信息集散平台、个人的公共对话平台、个人的与社会关系平台。

互联网信息环境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受到了深刻的震荡和影响。第一,个人信息的公共传播平台开始普及,公民媒体时代到来。第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信息传播影响力的立体效应呈现。第三,信息传播能量迅速转换为社会变动状态。

网络信息传播推动的全新的信息交流方式呈现了,网络信息传播推进的全新的智慧创造模式呈现了,网络信息传播推动的全新的社会关联呈现了,网络信息传播推动的全新的社会运行结构呈现了。

2008年6月20日总书记视察《人民日报》时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我们能够看到,中国的最高领导层没有把互联网仅仅看成一个工具、一种媒体,而是把它看成一个国度文明进程中的基础环境要素。

Web3.0时代,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

纵观人类的信息传播史我们可以发现这样一个演进规律,就是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往往都引发了信息革命,而信息革命的发生往往又成为社会变革的前导力量。15世纪古登堡的印刷机,最初印刷的不过是200本羊皮纸的拉丁文《圣经》。而正是这部印刷机,开启了人类印刷媒体的时代,文明的信息可以进行社会传播了。西方历史学家评价,它敲响了黑暗的中世纪的丧钟。

今天我们目力所及可以看到的网络技术的发展趋势至少有这几个方面:一是多媒体信息集成,丰富信息传播形态的主流化趋势;二是移动网络传播,拓展信息传播自由的主流化趋势;三是全球信息交互,满足个性信息需求的主流化趋势;四是网络数据分析,开掘信息使用能量的主流化趋势;五是全球网际协作,建造宏大信息工程的主流化趋势。

Web2.0技术时代把每一个人的信息权利放到技术目标的设定之中,满足每一个人的个性信息需要成为网络技术发展的核心动力。比如微博,你可以加你认为重要的人,那是你的社会圈子。有的学者提出,微博开启了个人门户网站的时代。Web2.0还带来一个更深刻的改变,就是激发每一个生命创造信息的能量、创造智慧的能量。比如维基技术。像谷歌地球的强大的信息集成平台,那不是它自己独立完成的,它是和世界范围内的各个专业机构、政府部门、专业组织、大学包括个人等,合作建造起来的信息集成平台。谷歌提供的是一个信息集成的宏大的动态建设的结构。

维基百科是另一个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案例。当2001年维基百科提出用全人类的语言撰写一部全人类的知识的总和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在痴人说梦。这怎么可能呢?我们的文化背景、价值尺度、生活阅历、民族特性完全不一样,在一起召集会议都有困难,这是要写一部全人类的百科全书,这事能干成吗?

但是大家看看6年之后,维基百科是什么规模?到2007年,维基百科已经拥有270多种语言版本,总条目超过900万条的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百科全书体系。现在它的体系更加丰满。为了让各位认识它的规模,我们可能要进行数量对比,不然我们无法知道近千万词条是什么概念。

世界上有号称A、B、C的三大权威的印刷版本百科全书。《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光盘版只有9.8万个词条;《美国百科全书》比《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几乎少了一半,一共4.5万个词条;《科利尔百科全书》比《美国百科全书》又少了近一半,2.5万个词条。三大百科全书的词条总量加起来还不及维基百科的零头。

此时,我们都会有一个疑问:三大印刷版百科全书是由世界顶尖级专家编撰而成的,那是权威工具书。维基百科是什么人编撰的?网民。没有任何组织的“乌合之众”,每人都能去撰写和修改。这种东西可信吗?

美国《自然》杂志面对这种公共质疑进行了一个调查分析。他们从维基百科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各提取42个和科学技术相关的词条,就是有客观标准答案的词条,进行错误率的比对分析,结果发现,维基百科平均出现的错误和《大不列颠百科全书》相差无几。尽管《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这一调查结论表示质疑,但是《自然》杂志对他们的调查结论坚信不移。

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互联网是不是基于人类的创造本能而具有一种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功能。如果我们对人类的物种有更深刻的了解的话,那么这个物种的本质是什么?是破坏还是创造?如果我们大家相信人类有共同的发展欲望、有共同的生活理想、有共同的伦理道德准则,我们不是可以有无数的艰难曲折中达及我们共同利益所设定的目标?

Web2.0技术已经呈现出如下的技术演进路线:传统媒体垄断信息传播正在因公众的参与而走向媒体与公众共同运营的信息传播的新的时代。

公众甚至不像在Web1.0时代,只是在公共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后面附加一个跟帖。不是这么简单了。公众已经通过最便捷的个人信息终端,直接参与整个新闻的传播过程,甚至是新闻信息的直接提供。去年的舟曲泥石流发生时,90后的孩子用手机在现场直发微博,报道新闻。去年夏天吉林发生的水灾中,网民拍摄的二人困于洪流之中,一人有幸被救,另一人不幸被洪水卷走的视频信息,投放在网络上给了人们如此强烈的震憾。今天的新闻传播正在因技术的发展而发生着重大改变。

我们已经处于网络技术所推动的一个更加剧烈的变革时代。2005年国际电联提醒全世界:

“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全域计算和全域通讯的世纪,我们的组织、社区和我们自己都将在这样变革的世纪里受影响发生变化。”

“人和物之间、物和物之间的新通讯形式诞生了。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ICT)的世界加入了新的维度:过去任何人之间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信息交换,现在加入了任何物体。”

“各种连接会因此翻番增加,并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动态的网络――物联网。物联网既非科幻小说,亦非商业骗局。它是建立在坚实的技术优势和广受认可的全域网络前景之上的。”

到了物联网时代,在哲学层面上我们所说的能够脱离人的主观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将向人类主动发出它的存在信息和运行信息。当然物质世界的这个智慧能力是人类开发的信息技术所赋予的。

物联网的运行机理是,人类将全程获取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及运行信息,在这个信息采集的基础上,进行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信息分析,社会各个领域将根据这些信息的掌握和分析,更全面、更透彻地了解世界,从而为人类社会的高效运行、为人类与客观世界的和谐共生提供信息控制基础。

2009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白宫举行的美国工商界领袖会议上,邀请了两个人来做主题发言,最重要的一个主题发言是IBM的CEO彭明盛做的,他讲的就是IBM在全球声张的智慧地球的理念。

IBM提出的世界智慧运转的三个维度是:

第一,我们需要也能够更透彻地感应和度量世界的本质和变化。

第二,我们的世界正在更加全面地互联互通。

第三,在此基础上所有的事物、流程、运行方式都具有更深入的智能化,我们也获得更智能的洞察。

当这些智慧之道更普遍、更广泛地应用到人、自然系统、社会体系、商业系统和各种组织,甚至是城市和国家中时,“智慧的地球”就将成为现实。

2009年2月,美国经济振兴计划面世,其中投资百亿美元的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美国国家电网的智能化改造计划,被国际社会视为奥巴马政府科技维新战略的方向性预示。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实施的美国国家电网的技术改造,为的是使整个国家的能源使用更有效率。

我们大家一定注意到,前段时间,中国国家电网和IBM启动了同样类型的合作。欧盟、日本、韩国都已经制定了物联网建设的规划。

我们国家最高领导层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建设,2009年8月7日,总理赴中科院无锡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调研。总理在调研时提出了把传感网络中心设在无锡、辐射全国的想法。说:“在传感网发展中,要早一点谋划未来,早一点攻破核心技术。”

2009年11月3日,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在谈及要科学选择新兴战略性产业时,他明确提出:“要着力突破传感网、物联网关键技术,及早部署后IP时代相关技术研发,使信息网络产业成为推动产业升级、迈向信息社会的‘发动机’。”

总理视察三个月后,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在无锡建成了中国物联网研发中心,今年1月,中国物联网的实验研究院建成。

互联网向中国公众提供商业服务的15年之间,我们有幸经历了技术革命和社会变革交叠演进的过程,互联网技术应用和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重叠在一个历史时空之间,造成了非常奇异的景观。

我们可能要梳理一下,从Web1.0到Web3.0,我们经历了什么?

在Web1.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信息总量剧增、全球信息互联、信息综合提供、网络数据检索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泛传播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信息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其主要的信息提供模式仍然是以机构为主体的公共传播。我们感受的是信息总量的急剧增长,信息获取的及时、全面、精准和便利,大型门户网站和网际搜索引擎在满足我们综合性信息需求的同时,帮助我们在整个互联网的信息海洋中实施导航、检索、诠释和分析。

每个人与世界范围的信息联系起来,人类极大地扩张了自己的观察视野。

Web2.0时代,我们体验的是媒介形态多元、个体传播强化、网际协作普及为其主要特征的网络社会形成的时代。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

这一时代信息的提供模式从形态上看是以视频信息为主的多元媒体形态的融合,从信息传播的渠道上看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宽带网络的应用,从信息传播目标上看是以满足人的多元社会需求而进行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从网络信息的结构的演进功能上看是网络社会结构的形成。

Web2.0时代,我们感受的是人与人之间信息交流时空界限的突破,个人信息传播能量的扩张,个人与群体之间通过网络建立起各式关联,网络社会的属性清晰显现,网络世界与人类社会之间的能量交互变得更为顺畅、更为直接、更为强大。

Web3.0时代,我们将要体验的是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这个时代我们感受的将是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

这个时代将生成一个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全方位连接起来的信息交互网络,我们感受的是由此生成的超大尺度、无限扩张、层级丰富、和谐运行的复杂网络系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聚融的全新的文明景观。

在这个或许可以被称之为Web3.0的时代,人类将赋予物质世界自我表述、自我展现的机能,在与客观世界的直接信息交互的基础上,获得更高级别的与物质世界和谐共生的智慧。

到那时,媒体、新闻工作一定会发生更加重大的变化。我们过去讲,媒体是做什么的?媒体是要向公众告知他们的生存环境变化,处于公众与他们生存环境之间的工作位置。而当整个物质世界能够根据不同群体,甚至每一个人的需要直接送达其的存在信息的时候,媒体还能像今天这样运行吗?无论如何,我们现在要考虑这些问题。

我觉得,未来的信息传播过程一定是由多元维度结构支撑的。

信息的组合方式,具有时空的多元维度;

信息的展示方式,会具有媒体的多元维度;

信息的采制方式,会具有工具的多元维度;

信息的获取方式,会具有终端的多元维度;

信息的使用方式,会具有目标的多元维度;

信息的生产方式,会具有协作的多元维度。

我们可能要考虑在这样一种新的信息传播的形态之下,我们专业工作的位置,包括我们社会责任的实现途径和方式。

互联网平台所承载的信息采集技术、信息导航技术、信息整合技术、信息诠释技术将把每个社会成员与人类的数字世界连接起来,从而推进每一个生命的能量与整个人类文明能量之间的沟通与交互。

在观察互联网信息传播之际,我不免会产生一点联想,我看到互联网的运行本质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崇尚的社会理想有惊人的相似。当年德国社会办了一个刊物叫《创世纪》,要请恩格斯给他们题词,而且请求恩格斯写一句最能代表共产主义理想本质的话。恩格斯直接抄写了《共产党宣言》中那段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描述:“在那个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剥削的联合体内,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由发展将是其他社会成员自由发展的前提条件。”

这是共产主义理想的本质:推进每个生命获得解放,在此基础上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今天,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发展让我们看到每一个生命价值的被尊重、每一个生命潜能的被开掘、每一个生命理想的被成全,正在成为网络数字技术追求的目标。

我们生存在这个时代的人是有幸的,我们正在履历着互联网的技术革命和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交叠演进的历史过程,我们正在亲身体验这个激荡人心的时代。(本文为作者在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政治家办报专题培训上的内容整理)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校:施宇

上一篇:艺术的幸与不幸 下一篇:网络新闻深度报道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