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时间:2022-09-15 11:39:19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研究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如何运用互动交往策略,使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呢?本文就师生互动的含义、意义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师生互动;含义;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124

一、师生互动的含义

“师生互动”是一种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师生互动不是教师对学生或学生对教师的单向、线性的影响,而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交互的影响。同时,师生之间的这种交互和影响又不是一次性的或间断的,而是一个链状循环的连续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师生互动旨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起来,不仅要让他们“在思维”,更要让他们“会思维”。由此可见,师生互动并不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其实质是教学原则和教学思想的体现。因此,广义地讲,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和谐的互动状态,凡是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来完成认识上两个飞跃的各种教学活动和措施都可以看成是师生互动。

二、对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反思

传统课堂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的教学,师生关系实质上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师生间缺乏广泛的、全面的、深入的情感交流和精神、道德、人格等方面的交流,学生只能被动地服从教师的权威,是一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关心的是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非智力思想因素等等。在课堂上,教师习惯于高高在上,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来活动,学生也习惯于俯首帖耳地服从,像一群木偶任由教师摆布。教师的话常常是真理,不容质疑,学生不能有和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更不能和教师讨论和争辩,课堂教学活动常成为教师的个人表演,而学生的主体活动空间和权利差不多被剥夺殆尽了。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围绕完成自己的职责,教材、教学方法等的选择只考虑教师怎样上好课,不考虑学生的学,教师只想改造、塑造学生,充当“园丁”角色,把学生当作“花朵”,把学生当作是知识的“容器”不断地灌输。教学时,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的设想做出回答,教师的任务就是努力引导学生,直至得出预定的答案。学生在教学中实际上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

三、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意义

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教学中师生间和谐、友好的互动是学生个性心理得以发展的重要背景和条件,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的熏陶,也要学会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对于教师来讲,教学的目的不是为“教”,而对于学生来说,师生互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的体现。在课堂上,师生之间有更多对话和商谈的机会,学生在与教师的互动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教师也会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感受教学带来的自豪感。新型的课堂必须强调课堂互动,以学生发展为根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师生在沟通和交往中有互动,体现各自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课堂才能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四、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策略

1. 注重师生角色互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上,应转向扮演教学中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等多重角色。教师角色的转向是为了改善学生在学习中的弱势地位,让学生在教师指导、帮助、促进、引导下,其能力不断增强,经验由少至多,学业得以发展,人格得以完善。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学生从知识容器的畸形地位中解放出来,赋予学生知识探索者的角色;把学生从纯粹的被灌输对象中解放出来,赋予其教学活动中的合作者的正确定位。只有当教师的角色转变了,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参与。因为只有平等参与,交往双方才可能向对方敞开精神,彼此接纳,无拘无束地交流互动。教师只有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倾听学生的发言,才能实现与学生的真正沟通、交流,师生之间的知识和感情层面才能产生碰撞和共鸣,形成实质上的互动。

2. 组织课堂教学中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常言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喜爱,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也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反之,如果师生不能产生情感互动,学生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也就根本谈不上有效的教学。在课堂上,有一些教师喜欢用命令的口气来指导学生训练,其实这是很不明智的,因为生硬的命令很容易剥夺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打击他们的训练热情。所以,教师必须始终做到“目中有人”,从心灵深处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从课堂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做起,要以一种商量、协商的口吻进行对话。例如,“你说得真好,老师要向你学习”、“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你们同意吗?”这样的话语使学生与教师的心拉近了:“老师,我不同意这种看法,我认为……”“老师你说的我还是不理解,我还是觉得我有道理!”这样的积极互动,势必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其投入到学习探究中,进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3. 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

“教学”,顾名思义可简单理解为“教”与“学”,师教生学,但归根究底,“教”是为了“学”。“教学互动的根本在于善教与乐学”。善教才能使学生乐学,善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讲究教学艺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还学生学习的自,才能激发学习兴趣,主动探讨问题,促进教与学的协调发展。

(1)让学生多观察

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观察力是人们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构成人智力的一个重要成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某一个知识点以前要善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促进其观察力的发展。例如,在对“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观察“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图像,通过图像的观察和研究,鼓励学生先找出“反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图像的区别,再考虑它们(下转第127页)(上接第124页)有何性质?这种通过学生自己观察总结出来的结论,比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的知识更加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当然,教师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对于不妥的地方适时纠正和补充。

(2)让学生多探究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是在数学教学中实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它提倡的是在课堂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是引路人和倡导者。它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死读”与教师的“死灌”,而是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究与发现,学生应按自己的个性,从自己的角度彻底搞明白“是什么?为什么?”例如,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三根木棒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大多数学生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时,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些长短不一的木棒,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发现并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三角形的,从而自然地提出问题:三条线段满足什么条件才能组成三角形呢?让学生继续进行探究,从而得到三角形三边关系。

(3)让学生多发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师生互动必须是在教师指导或引导下的“数学”的“过程”、“再创造”过程,要实现真正的师生互动,则必须让学生开口说话。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的“几何命题证明”时,由于求证一个命题要分三步:①按题意画出图形;②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在“已知”中写出条件,在“求证”中写出结论;③在“证明”中写出推理过程。其中的第一步许多同学能做,第二步出现的问题很多,这时教师不能让学生拿到命题马上去做这三步,到第一步做好后应停下来先让学生说一说“已知”、“求证”,用几何语言表达清楚,对于不严谨的地方教师及时修正补充,这同时也在逐步培养学生的几何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充分尊重学生,允许不同的学生存在学习上的差异,简单题让基础较差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题让中等学生回答,较难的题让优秀生回答,全面动员全体学生尽可能开口说话。

(4)让学生多动手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动手,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去体验、去感悟。

(5)让学生多讨论

由于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讨论是情感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方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讨论是学生参加教学过程主动探索知识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与学生的真诚交流是很重要的。真诚交流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殷切期望和由衷赞美,期望每个学生能学好,由衷地赞美学生的成功。教师始终都要对学生寄予一种热切的期望,并要让学生时时感受到这种期望,进而使学生为实现这种期望而做出艰苦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以肯定和赞美的态度对待学生,善于发现并培养学生的特长,对学生已取得或正在取得的进步和成绩给予及时、充分的肯定评价,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进取心,不断将教师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学生自己更高的要求,实现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发展。

师生互动是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进行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动态关系,是一种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转变观念,不断创新,在课堂教学中要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做到教学相长,建立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

(作者单位:广西北海市铁山港区南康镇初级中学 530617)

上一篇: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之浅见 下一篇:基于职业胜任力的MBA教学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