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老年

时间:2022-09-15 10:14:10

文化强老年

一个国家老年文化的底蕴丰富与否,将直接影响到整个老年群体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也与一个国家的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一个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支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老人是社会不可或缺的财富,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前进和老人们的创造和付出分不开。他们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是社会的财富和持续发展的基石。一个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必须重视老年群体的文化建设。

文化“大繁荣”

离不开老年文化

2011年1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为文化大省的四川,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了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既需要狠抓经济建设提升硬实力,也需要狠抓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提出了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

非物质文化的守望和传承者。作为活态文化的非物质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传承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对四川也是如此。

2011年的3月,当明媚的阳光洒向大地时,这里的麦苗正绿,油菜花开始放黄。菜花、麦苗与散落在民宅上的各种年画相互映衬。这就是距离成都只有八十公里的德阳市孝德镇射箭台村,国家4A级旅游区。在这里,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个曾经和中国大多数地方一样贫穷落后的农村,而且遭受了“5・12”特大地震摧残的极重灾区。走进“绵竹年画村”村口,沿途可见一排排青瓦、白墙、朱漆的川西风格的民居,一幅幅“双狮闹春”“老鼠嫁女”“三星高照”等年画描绘在白色的墙壁上。地震中,年画村遭到了严重破坏。如今,年画村经过苏州援建,已建成了包括年画广场、景观大道、年画博物馆、民间年画坊等8个子项的年画新村。

让绵竹年画这门古老技艺成为现代“年画产业”,从而带动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的带头人,竟然是绵竹年画目前年龄最大的民间艺人,已过耄耋之年的陈兴才老画家。

绵竹年画起源于明盛于清,鼎盛时期年画艺人逾千人,至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县尚有上百家作坊从事年画制作。随着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年画市场逐渐萎缩,目前绵竹从事年画制作的家庭只剩下陈兴才一家。正由于有了他的坚守,2006年绵竹年画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陈兴才老人被文化部授予绵竹年画传人称号,老人所在的射箭台村也被打造成了名闻遐迩的年画村。

四川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也是最多的省份之一。类似于陈兴才老人这样默默守望,从不放弃,在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生活要求不断提高的时候,一批批的非物质文化和老艺人渐次浮出。茂县李兴秀的“绣庄”、夹江县的竹宣纸制作技艺、成都86岁的邹忠新和他金钱板艺术等等,每一个文化,每一项非物质遗产的背后,都沉淀着一批老年人的坚守和不变的追求,守护和弘扬着我们的文化更为璀璨夺目。

农村老年文化扛起一片天。“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那是相当的热闹!”当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里的这句台词因为说法夸张,已成了脍炙人口的搞笑用语。然而在四川安岳县岳新乡的一个四面环山的山坳里,当大戏开锣时,这却是实实在在的场面。

虽然寒风刺骨,气温很低,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村民们看戏的热情。很多人都是拢着手,缩着头,津津有味地看着台上的演出,脸上露出喜滋滋的表情。这样的场景在四川各地的乡村随处可见。

给村民演出的,并非什么专业的文化团体,他们大多数都是农村老年自发成立的演出团队。据统计,在四川目前的农村,活跃着老年文艺队等老年协会组织已有近一万家。

老年文艺队的成立,是农村社群文化的表现。它表达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村人的生产、生活方式,满足了农民的文化表达需求。他们表演的文艺形式多样化,有反映劳动场景、劳动人民生活方式的秧歌舞;还有较为艺术性的群体娱乐节目――打腰鼓,以及戏剧、言子、来源于生活的快板、表演唱、小品等等农民们喜闻乐见的节目。这些老年文艺队不仅在本村拥有很高的声誉,而且也经常到外村、外乡去演出。

近年来,全国老年文化活动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赞扬和老年人的普遍欢迎,基层老年群体参与此类文化活动的热情极高。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切入点,在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老年文化团队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扛起了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一片天。

老年文化建设当行

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765亿,基数大,文盲率也很高。从受教育的程度看,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显示,农村没有上过学的老年人占51.4%,私塾占4.1%,小学占34.7%,初中占8.3%。高中占1.3%,大专以上占0.2%,农村老人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城市。

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已直接影响了一代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在我们这一注重传统文化的国度里,广大的老年人不仅需要物质上的赡养,更需要精神生活上的赡养。老年人不仅需要人格的尊严,也需要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丰富。很多事例表明,老年群体的精神品格与生存状态及文化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我国的老年文化生活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建设还很薄弱,还缺乏一个良好的适宜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社会文化环境,还没有形成一个积极向上的老年文化的群体意识,还需要下大气力增加老年文化建设的基础投资,充分挖掘潜力,积极培育老年文化的社会市场,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文化生活的品位。

夯实物质基础,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老年文化。老年文化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福利工程,又是一项综合的、多元的社会福利性质的公共设施投资。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让老年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较快发展,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区文化设施。鼓励创作老年题材的文艺作品,增加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这些论述十分鲜明地阐述了老年文化建设的社会意义,那就是倡导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是丰富老年人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有效手段。因此,加强老年文化建设,也是我国综合治理老龄问题的一个积极对策,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我国《老年法》第32条规定:“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因此,其资金筹措的原则应该是:“国家投资,全民支援,老有所为,以为促建。”具体说来,就是以国家投资为主,因为这是国家文化福利事业的设施。同时,它又是全民性的文化设施,也需要大家支援的一部分,争取全社会的支持。如在社会上发行福利奖券、债券、集资等形式。

地方各级政府要本着坚持村镇建设、经济建设和环境建设的“三个同步”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兼顾”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度超前,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老年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步伐并加强管理。当然,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是以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前提的。只有农村经济整体水平提高了,当地政府财力雄厚了,才有实力加大对农村老年文化建设的投入。

把农村老年文化建设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先后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对在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文化各项工作做出部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农村老年文化是重中之重。毕竟,如今的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外出打工,剩下的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传承数千年以来中国的“孝道”、“家族传承”等文化。

但是在精神层面而言,他们的文化生活却是十分贫乏。读书看报、欣赏戏剧、观看影视、学习才艺、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等,对他们来说简直成了一种奢望。

丰富农村老年文化生活,是繁荣农村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发展的需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随着社会进入老龄化进程的步伐加快,农村老年人口也呈上升势头,做好农村老年文化工作,填补农村老年文化工作的空白,既是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更是为了提高未来生活质量的需要。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同时,要形成共识,加大投入,有步骤有计划地做好农村老年文化工作。像在乡镇村组建立老年活动中心、开办老年学校,组织老年人开展歌咏、书画大赛等,只有这样真抓实干,才能真正让农村老年文化生活丰富起来,才能真正使农村以人为本,协调发展。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正在进行中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诗篇,农村文化尤其是农村的老年文化建设则是这一诗篇的灵魂。在新的历史时期,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将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无限精彩看“夕阳”

“你的马过河了,杀!”在四川安岳通贤镇一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里,一群中老年人正围在一起走象棋。中老年文化活动中心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100多人,建立了图书阅览室、室、乒乓球室、健身广场等,是老年人安享晚年的乐园。

“想不到,俺还能像城里年轻人一样用上电脑,真为俺们老年人着想!”山东泰安邱家店镇徐家庄村年过六旬的老人冯增金摸着赠送的液晶电视机、计算机说,现在的老年活动室“越来越好”。这是2012年12月22日新华网上的一则消息。

为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倡导全社会为老年人多办好事、实事,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老龄办、山东省财政厅等部门共同启动了以向农村贫困老年人和农村老年活动室赠送彩电为主的“银屏惠老工程”。从第一期“银屏惠老工程”向山东农村贫困老年人赠送彩电500台,到目前,三期“银屏惠老工程”共带动社会各界为山东农村贫困老年人赠送彩电1.2万多台。“银屏惠老工程”一方面旨在改善农村部分贫困老年人文化生活,另一方面也可以引导全社会尊老敬老,关心老年人精神健康状况。

早在1999年,文化部就发出了《关于加强老年文化工作的意见》,就加强老年文化工作,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问题作出了部署。如今类似山东的“银屏惠老工程”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做为老年文化工程的主人――老年人也在积极投身于其中。有的甚至代表着中华民族走出了国门。

在巴黎举行的“北京风情舞动巴黎“盛装游行的队伍中,有一支北京宣武区新秧歌表演团,团员中年龄最大的62岁,平均年龄52岁,她们不服老,在游行中表演得舒展大方,十分动人,以至有的法国老太太当表演结束时,上前热情地与她们亲切拥抱,而且连她们表演用的花棍,也都被观众给要走了。这一事例,让人感到,在当前我国的社会文化活动中,老龄人群是不甘寂寞,也不甘落后的。应该说,宣武区新秧歌表演团能够登上国际文化交流的舞台,表明在老龄人群中,蕴藏着一种极大的积极性,他们渴求适合于自己特点的文化生活,并且自力更生组织了许多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

如今社会上正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由中老年人自发组成的歌咏队、秧歌队、舞蹈队,还有许多活跃着的棋友、牌友……至于在个人家中、在社区文化室中挥毫写字、泼墨作画的人,则更是屡见不鲜。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日子里,在各地举办的书画展上,其中不少作品都是出于遍布全国的老同志之手。这一切,都在烘托出一个可喜的事实――在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中间,有一批奋斗过大半生的老龄人,正在创造和享用着一种既古老又新鲜的文化形态――老年文化。

建设老年文化、丰富老年人文化生活,是我国文化工作的一项长期任务。今天“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号角已经吹响。在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将成为中华民族最有生机、最具活力的要素,而随着老年人的不断充分参与,老年文化将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显得更为光耀。

上一篇:外公的微笑 下一篇:且看黄花今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