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调查论文:略论学生体育调查及强化

时间:2022-09-14 03:20:29

体育调查论文:略论学生体育调查及强化

本文作者:李广周工作单位:重庆三峡学院

调查方法及样本选择

共设计出15项指标。针对问卷设计出的三个体育人文意识维度和15个具体指标,请五位教授进行结构效度检验,检验结果令人满意。遂即在三峡学院对同一批5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前后两次,间隔一周的关于问卷的信度检验,结果显示该问卷信度达85%以上,可以实施相关问卷调查。在重庆五所高校中,随机抽取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共1536人,对其进行有关体育人文意识状况问卷调查。问卷回收后,剔除无效问卷117份,剩余有效问卷1419份,有效回收率达到了92.4%。问卷根据受调查者的选择来判断程度状况,采用Linket量表方式,按照回答递进程度,分为五个层次:很浓厚,较浓厚,一般,较淡薄和寡淡。其中有两项是对高等院校学校体育“人文意识”整体感的调查,正面提问学校体育“人文意识”程度高低,其余四个单项为满意度调查,包括范围有对体育“人文意识”的重视程度、体育课堂理论人文教学、体育教学“人文意识”感受、“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管理服务、“以人为本”的体育课程设置等问题。

调查结果与分析表

总体分布情况分析从上表1调查结果分布看,现代大学生的体育人文意识分布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正态分布,即两头小,中间大。然而我们再仔细观察其具体分布特征,则会发现,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分布上,处于“一般”水平的占据绝大多数,达37%之多;其次是人文意识较淡薄的群体,接近五分之一为此类。两者相加,超过半数,即相当多的大学生在接受了高校高等体育教育后,在其运动技能、体育知识、身体素质达到一定水平后,其体育人文意识状况尚停滞于较低水平。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观点出发,我们不难解读出,为什么那么多大学生,在接受了十多年规范的中小学及大学学校体育教育后,一旦其脱离了校园这一特定生活环境,其自主体育行为即告终结。究其原因,是淡薄的体育人文意识使然。在关乎大学生能否终身体育方面,大学生的内因最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局部情况看,相当多的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淡薄,其所占比例不容小觑表1调查结果显示,有11.3%的受调查大学生的体育人文意识极其淡薄,这表明高校中有超过十分之一的大学生在体育人文意识方面缺乏有效的教育引导,致使其对于体育人文性内涵长期处于无意识状况。这与高校学校体育局限性有关,也与之前的中小学体育教育也不无关联。这一结果与大学生本人肯定有直接的关联,但与长期教授其体育课程的各类体育教师也不无关联。有这么多大学生的体育人文意识处于盲区地位,这是一个值得广大体育教育者深刻反思的问题。我们不得不追问,当前的体育教育是否需要重新设定教育目标?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中“以人为本”理念调查状况分析“以人为本”作为体育人文意识主要维度之一,其实质主要指以人的生存、发展为本,关心人,重视人的价值,鼓励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简言之,即关心人,尤其关心人的精神生活。从体育人文意识这一维度的调查结果看(见下表2),大学生对于通过体育实现个体健康生存与发展方面较为认同,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对于运动的价值意识相对明确。当然仍有近五分之一的大学生对此持消极态度。这与大学生仍处于其生命力最旺盛时期,运动与健康关联并不明显相关。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中“张扬人的理性”理念分布状况“个体理性”作为体育人文意识另一维度,主张通过体育参与张扬人的理性,尊重科学,正视体育运动的实际价值。从“张扬理性”这一体育人文意识维度的调查结果看(见下表3),呈现了以下特征:大学生对于通过体育运动促进自身全方位发展方面认同度有限,持积极观点者仅占三分之一,观点相对中庸的占大多数。这一结果充分显示,大学生对于通过体育参与获得个体发展的体验程度有限、认知度不高,加之我们在日常体育教学中,未曾涉及此方面内容的宣讲或深度解读,使得大学生对于体育运动的诸多益处心存疑惑。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中“超越性”理念分布状况“实现个体超越”作为体育人文意识较高维度,主张在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基础上,通过体育运动实现更高理想的超越性精神追求。从这一体育人文意识维度的调查结果看(见下表4),呈现了以下特征:该维度的理念分布呈现出较为均衡的分布特征,持积极、一般、消极态度的大学生比例基本均等,各占三分之一。说明部分大学生对于通过自身的体育运动参与,最终求得国家、社会、民族和谐发展方面有一定认知,其较高层次的意识水平尚待提高。

导致目前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水平低下的原因调查分析

教育非均衡发展是造成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淡薄的致因之一调查显示,大学生中部分人群体育人文意识淡薄的原因主要与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教育发展不均衡有关。部分来自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偏低的地区的大学生,由于该地区学校相对忽视体育教育,甚至部分农村高中在高中三年间,体育课形同虚设。连基体育课的传授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体育技能的基本教育功能尚且无法保障,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更加无从谈起。我国各地相差较大的教育环境造成了来自此类地区的大学生在体育人文意识教化方面仍处于启蒙阶段。另外,当前我国教育存在发展的偏向性,社会和学校对体育文化教育普遍存在重视度不够的现象。据调查,67.8%的人忽视体育教育,只注重文化知识教育。56.4%的学校目前对学校体育教育重视度不足。在相关中学生调查中,有82.6%的中学生重视文化科目学习,忽视体育教育,有86%的家长认为重视文化教育,将学校体育教学视作可有可无的内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存在显著差异性由表1调查结果显示,体育人文意识处于“很浓厚”状态大学生分布占14.5%。细分其中不同性别人群,我们发现男女大学生间在体育人文意识方面存在较明显差异。分类统计显示,有15%的男性大学生认为自身体育人文意识“很浓厚”,在女性中这比例仅有10%。可见在当前为数有限的体育人文意识较高群体中,男性对体育人文意识的认可度比较高,女性对体育人文意识作用的认同相对偏低。这种分布状况是可以理解的,目前男性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比女性高,因由此造成两者在体育人文意识方面产生了差距,这属于正常情况。但是在体育发展过程中,性别差异造成的体育人文意识的认可差异,可能会影响今后体育人文精神在女性中的发扬。可见大学女生的体育人文意识亟待提高,我们不应忽视对高校女生的理性的体育教育。相对滞后的教育模式是造成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淡薄的另一致因本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大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模式相对滞后,以教师为绝对主导的传习式体育教育模式仍主导学校体育教育。究其原因,体育教育过度重视显性教学效果,满足于浅层次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恐怕是推脱不掉的原因之一。传统的注重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体育模式下,学校体育也追求达标与技评,似乎体育教育除了达标与技评,其他皆不重要,皆可抛弃。这种对体育教育的粗线条认识理解导致学校体育重表而轻里,忽视了对体育运动真正主体———人的教化。体育一旦忽略了育人,体育的功效则将会大打折扣。当前青少年普遍对体育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这与其体育人文意识普遍淡薄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体育人文意识不足,还在于体育育人宣传作用不足。体育发展的价值在于体育的育人作用,国民对体育参与性不高,很大一部分程度上在于体育文化宣传不够,或宣传只停留于表面,这造成了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浅薄。

提升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的策略之选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们对体育人文精神理解不深,只是停留在冠军和优胜者上,忽视运动场上不断超越自我和奋力拼搏精神[4]。可见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在体育教育方面还存在误区。大学生对于体育促进国家团结,实现民族振兴等方面的人文精神培育认识有限,这也是以后体育发展应该注意强调的重点。高校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状况既是深刻目前我国运动参与主流人群对体育价值深度理解的真实写照,更是将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内在源动力所在。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关乎我国国民现今及将来我国体育发展,对我国全民健身运动及国民体质健康发展具有直接和间接影响,可以说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是未来我国体育价值变化的先行指标。因此,探讨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极具社会意义。本次调查在与数位高校体育教育资深专家座谈基础上,归纳各专家针对我国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薄弱情况提出的应对策略后,形成了以下策略之选:以人为本:是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的体育教育意味着必须促进人类的自我完善与发展。体育运动所蕴含的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伦理、体育思维方式、体育行为方式等,都是对体育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对体育人文精神的标识。它的核心理念就是“和谐”。体育人文精神具有引导健康的体育文化和体育价值、激励个体全面、协调发展、推进人的社会化进程的重要价值[5]。实践证明,体育发展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促进了社会文明的传承。但不可否认,体育尤其是竞技体育也是一把双刃剑,运动很可能会带来运动伤害。因此,体育的发展必须符合人类发展规则,体育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适应和协调,否则,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弘扬体育精神,充分发展体育人文精神和个性化竞技体育发展显示人类的个性。没有发展个性,就没有人类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是站在全民族的基础上的,实现人类的自由和全面发展,这是体育发展的根本目标,个性化显示了体育与一般活动的区别。在某些层面由于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淡化了体育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降低了体育促进人发展的功效。体育的发展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协调各方面的关系,充分体现体育的人文精神价值,使其真正达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6]。为了实现体育“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体育发展应走出“金牌至上”的误区,并实现“以人为本”等多个功能目标。体育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逐步从单一价值向多个价值集成过度的多元函数。然而,我国体育发展过程中,也越来越偏离人文精神和个性化,体育发展越来越趋向以“国家为本”作为唯一价值判别标准。我国目前的体育虽然也重视为人文精神服务,但为祖国争光的政治功能的过分强调使体育的其他功能逐渐被遗忘,体育发展成为单一值函数。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体育发展实现人文精神的重要转变。要向全社会广泛宣传体育的价值观,宣传体育的育人效应,增强国民对体育活动的社会意识,让社会关注青少年的体育活动,让一些家长支持其子女参加体育活动。这既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培养,又有利于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7]。倡导和谐社会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以人为本的体育生活方式,是社会实践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健康生活形态。体育发展的人文意识的价值在于体育发展满足了人类社会健康发展,满足了人类发展的生活所需。它是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体育人文精神的作用改造了人类生活的坏境,体育人文意识渗透人类生活,促进了人类生活更加健康的发展。科学体育发展,不仅仅塑造了强壮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塑造了一种社会文化氛围。在体育文化氛围中,塑造了体育对社会化功能的突出贡献。体育发展关注人类健康体育的人文意识,增强了人类健康同时,促进了人文精神的培育。倡导和谐社会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就要重视体育发展对人类优良品质的培养。体育活动中蕴含着勇敢、上进、拼搏、公平和正义等一些优良的品质,这些又恰恰成为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促进体育发展,就是要把这种优良的人文精神呈现出来,让国民理解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理解奋斗精神的重要性,培育国民良好的体育人文精神;倡导和谐社会下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就要重视体育发展对人类发展社会功能属性,体育发展满足了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需求,体育发展带动了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的发挥。体育活动的开展,特别是竞技体育发展本身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创造了社会财富,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在竞技体育崇拜经济价值的体育价值观盛行的年代,体育道德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在本来纯洁的校园中学习、生活,让他们远离“肮脏”的背离道德行径的社会现实,让他们在体育人文精神的照耀下养成良好的体育道德修养,从而内化并迁移成为自我的道德品质[8]。体育活动的开展,同时也是一项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它所折射的人文内涵和科学精神,促进了现代体育发展。体育科学精神的张扬与人文精神的失落,导致了它们在近代的背离和分化。体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整合汇融已成为其发展的主旋律,体育人文精神为体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人文方向;体育人文精神和体育科学精神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既相对独立、各具特点,又相互渗透、相互包含[9]。同时在体育发展中,爱国主义教育和体育道德教育,生命的价值教育功能也会呈现,体育的人文价值功能必能促进我国人类文明的不断传承。强化“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教学从本次调查结果看,体育人文意识主流分布令人担忧,大学生体育人文意识相对比较单薄,大多数人的体育人文意识急需进一步强化,这应该引起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应要重视人文精神的有机融入。通过全方位体育教育,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基本生存能力,改善人们生存环境,调节人们生活节奏,推动和完善人格塑造,培育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等等。同时加强体育人文意识发挥,提升民族素养,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安定团结,推动社会文明发展。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不仅仅是增强体质,对培育学生优良的品质和良好的道德伦理观、体育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是十分有意义的,体育人文精神是体育价值的重要集中,这就需要在教学发展过程中,强化对学生“以人为本”的体育人文精神教学。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在体育教学目标中,建立多元化教学目标,充分考虑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共同发展,实现体育人文精神在教学中作用的发挥。纵观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下的体育教学,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程兴趣不高,学生的主体作用难以发挥的现象。从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应等多个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逻辑系统中,人文性的缺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10]。课堂文化要充分体现个性、人道主义精神,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素质聚合力,促进其人格的形成。而“体操课课堂文化”是一块待开垦的宝地,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份丰厚的资源,必能促进班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必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体育人文精神[11]。

当前体育人文意识观点单薄,体育人文文化氛围弱,是影响居民体育发展的核心因素,也是一个难点。增强全民健身意识,塑造大众文化氛围,扩大体育文化舆论势在必行;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差异,特别是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差距偏大,挫伤了农村居民体育健康的积极性。加大体育基础设施健全,增加经费投资,缩小城乡体育设施差距,对促进全民体育发展又推动作用;政府是体育人文意识发展执行者和调控者,全民健身推广中,政府在明确全民健身意义,塑造全民体育健身氛围,推广全民体育工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上一篇:教师角色变迁的体育标准透析 下一篇:体育人才论文:论校内体育与人才培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