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论文

时间:2022-07-11 10:19:39

人文体育观的高校体育论文

1.人文体育观理论概述

1.1人文体育观提出的社会背景

人文精神其宗旨是对人类完美的一种追求,也是人类对自身社会理想、人格理想以及人生理想缺失的关注。人文精神主要体现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凝结的精神境界、理想人格、道德情操、人的价值等,其主要包含道德、人格、理想和信念等。人文精神理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关注的点,它没有确切的指向。纵观古今中外,人文观念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还是“人”,也正是这个核心思想,使得人们更多地在追求一种“人文精神”。新时期人文体育观是人类追求体育精神的一种理念,它是人类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追求更高的精神世界,在此基础上对人文体育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兴起社会文化热潮,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重新认识,开始逐渐从社会科学的范畴思考人文体育观。与此同时,国际上也逐渐开始重新构建人文理念评价标准,越来越多的影响着人类的社会行为模式和价值意识。也就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人类社会逐渐确定了人文体育观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地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逐渐影响着当今社会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2008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

1.2人文体育观的内涵

随着人们对人文体育观的深入了解,人们对体育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认识。人文体育观是人类在认识体育的过程中逐渐加入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新时期体育理念开始逐渐强调以人为本,由社会强制逐渐向群体主动需要转变。体育生物科学和体育人文社会科学是体育两大学科基础,其决定着体育的发展方向和实际效果。在人文体育观念中,主要强调的是人的主体价值,无论是生物社会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人的主体价值一直是人们的理想追求。人文体育观的核心是表现在对人类价值以及生存意义的终极关怀。同时也提醒我们人文体育观强调的是人文关怀。体育实践在人文体育观中占据重要地位,也是促进人类发展的重要途径。

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缺陷

2.1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规定,高校体育课程是集生活与体育技能、文化科学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于一体的教育过程,旨在强调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是培养全面人才和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可以看出,《纲要》中突出强调其“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体育教育对人文观念的重视。但在《纲要》实行阶段面临着很多问题,如教学过程单一、课程体系内容固化、体育教学观念因循守旧等体育教学形式,从而导致体育人文观念落实不到位,这从一方面也反映出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对人文观念关注的欠缺。笔者根据文献调查和数据分析不难得出,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2.1.1缺乏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体育教学应充分考虑健康体育、终身体育的实际需求,逐渐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和意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上增设了一些关于健身体育、群众体育的内容,丰富了体育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加了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机会,这在某些程度上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逐渐加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但其核心教学理念并没有改变,从而导致体育教学仅限于提高学生体质,忽略了对学生健身方法和体育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以及体育能力的培养,使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仅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学实践中去。

2.1.2缺乏对学生主体人格和体育兴趣的培养

所谓主体人格是指人在日常行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个性品质和本质特征。其基本品质主要体现在创造性、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以及独立性。主体教育也就是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对学生进行主体人格教育,注重学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逐渐具有创新、能动、自律以及自主等社会主体品质。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主要表现在: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二是学生在学习体育过程中的主导性。在实际教学中,要尽可能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增加学生的选择机会。但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没有创新性,在日常上课过程中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独立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主体人格的形成需要浓厚的兴趣爱好做铺垫,因此要想充分调动学生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必须让学生对所选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的体育态度对促进高校体育人文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1.3缺乏对学生自我健身意识的培养

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是一周一次,这远远满足不了当代学生对强身健体的需要。因此要求学生具有自我健身意识。然而大多数学生很少参见课外自我健身活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大学生整体体质状况呈下滑趋势,为此教育部、国家体育局联合制定了《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在校大学生体质考核的重要内容,主要从身体机能、身体素质以及身体形态等方面进行综合评定。由此看出,高校体育教学开始越来越重视在校大学生的体质问题。

2.1.4缺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近些年,当今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始收到社会的关注。体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有助于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纲要》中明确指出:学生通过体育活动逐渐克服心理障碍、改善心理状态,逐渐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强身健体”,还要注重对情感品德和心理素质的培养。但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计划中没有确切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健康的思想品质。因此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身体方面的培养,还要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学生心理意志。

2.2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解析

体育的主要功能是具有增强体质、强身健体,从而使人掌握一定的技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学校体育教学仅仅是“身体教育观”,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高校学生对于体育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师徒相传”的形式接受体育教育,从而忽视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张扬的个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对高校体育教学没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只是简单地认为体育和人体生理活动有关,忽视了体育对身心健康的价值。

2.2.1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教学目标

《纲要》中明确了高校体育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课程目标包含了提高素质、学会保健、掌握技能、增进健康、养成习惯、参与行动等。它取代了以掌握体育基本技能为主的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尽管高校体育教学在进行着不断的改革,但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改革效果不尽理想。目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中注入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是以讲授动作技能和体育基本知识为主,缺乏一些人文色彩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掌握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忽视了学生能力、个性以及情感方面的发展。

2.2.2教学内容缺少终身性和实效性

高校体育教材的编排主要以运动技术和优质教育为主,在内容选择上强调竞技,注重运动项目自身的分类,但这些竞技项目健身效果差,趣味性低,以及其技术要求高、规则严密等特点使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从而影响学生对体育教学的积极性。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的传递,忽视学生自身特长的培养。这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设计不能体现出学生主体,存在重科学、轻人文的不足;教学内容单一,涉及终身体育、体育文化、娱乐体育和身心健康的内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在个性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往能力以及自主参与能力方面受到一定的制约。

3.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构建

3.1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

人文体育观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及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其中以人为本的思想是指对体育的认识中加入人文精神。高校体育教学一定要顺应体育发展的新需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指导思想,强调人自身的发展,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健康第一”的思想是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要求。“健康第一”的思想主要是针对我国应试教育提出的一种指导思想,其注重强调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注重身心的全面发展,体现出高校体育教学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的基本出发点。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旨在强调终身体育。终身体育主要包含两方面:一是人自始至终都在参与身体锻炼,使体育成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在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下,以体育的整体化、体系化为目标,在不同的生活领域、不同的时期参与体育活动的实践过程。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和自我锻炼意识。更加注重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培养目标多元化的思想是相对于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单一化提出来的。《纲要》中明确提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是指向社会适应、心理健康、身体健康、运动技能以及运动参与五个领域,从而也是培养目标由原来的“生物学”逐渐扩展到“社会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个学科。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决定着体育教学的基本方向。过去高校体育教学注重科学性和生物性,培养目标相对单一化、机械化,如今体育教学已经拓展到心理、社会等多个领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出体育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运动的兴趣,培养学生自我锻炼意识。

3.2人文体育观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构建措施

3.2.1教学内容突出健身性和终身性

在人文体育观的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身心的全面培养,建立以人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逐渐在教学过程中淡化竞技,增强学生健康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全面了解体育锻炼对心理和身体上的积极作用。通过体育学习,掌握体育健身的基本方法和体育知识,从而达到终身锻炼的目标。体育教学内容要注重主动性、终身性和健身性的选择。

3.2.2根据学生之间差异选择个性化教学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因此要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独立性能力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环境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对话式、参与式、探究式、启发式等,从而确保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受益。

3.2.3教师应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的考察

关注学生进步幅度对培养他们体育兴趣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终身教育目标并不仅仅是用运动项目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更是对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体育教学评价要体现在学生进步幅度和体育意识、能力的培养。单一的技术技能考核忽视了学生先天的个体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限制学生个性发展。另外,评分标准也难以体现出学生后天学习的进步幅度。体育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是能力的发展和体育意识的发展,即实践能力、体育理论、体育情感以及体育态度的全方位发展。

4.总结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工程,其最大的变革是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人文体育观的改变,即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注重“以人为本”,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终身性,减少竞技项目,在教学方式上注重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评价中要注重学生体育意识和进步幅度的考察,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个体意识,从而使高校体育教学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作者:周英单位:金陵科技学院

上一篇:应用型高校体育论文 下一篇:居民公共体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