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四三”模式提高教研实效

时间:2022-09-13 12:59:27

创新“四三”模式提高教研实效

教研活动是以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实践性研究活动。通过组织教研活动能使课程理念、要求及时传达给广大一线教师。这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是实现理念与实践沟通的有效途径。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许多全新的理念。对于小学品德学科来说,这种变革显得尤为巨大。对于广大的一线教师来说,需要通过有效的教研活动给予传达。然而,从教研现状来看,形式单一、主题随意等问题普遍存在,这对学科的发展极其不利。为了解小学品德教研的现状,特别是发现其中的问题,我们组织了区域品德教研现状的调研,并根据调研所得,结合课改要求,实施“四三模式”,改进并创新教研方式,促进了教师发展,提高学科教学效益。

一、品德教研中存在的问题

品德课在小学中往往没有像语文、数学课那样受到重视。在校长眼里,它常被视为“小学科”,在教师心中,它常被视为“副课”,即使在教学实际中遇到问题、困难,重视的程度也不够。为了解具体情况,笔者做了一个关于小学品德学科教研状况的调研,调研发现还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喜忧参半:师资队伍的特殊。小学品德学科在每周课表中仅占两课时,因此在师资的配备上,学校往往以语数教师兼课为主。在参与问卷调查的125名品德学科教师中,有124名为兼课教师。从年龄分布来看,教龄在3至10年的有38人,占30.4%,教龄在11至20年的有48人,占38.4%。从学科分布来看,除了品德学科,担任语文教学工作的有106人,占84.8%。可见,品德学科教师队伍是学校一支年轻而重要的生力军。然而,兼课导致的后果是教师对教学兼顾不够,有28.5%的教师反映,由于精力不够,无法深入开展品德学科教学研究。

雾里看花:教学方法的错位。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感觉最大的困惑是,作为活动型综合类课程,对于其教学方法、学科特点难掌握,而相应的培训与研究却没有及时跟进,在参与问卷的125名教师中,最近一年内仅有44人参加过学科教研活动。教研活动的缺失导致教学方式难以有效跟进。有的教师以语文课的教学方式上品德课,读读、议议、记记,学生索然无味;有的教师以声色俱全的教学媒体占据课堂主体,教学目标、行为指导难以有效体现。

形同虚设:教研组织的无序。教研组是学校开展教研活动的基本单位,然而在调研所涉及的18所学校中,仅有5所学校反馈有品德学科教研组。在与几位分管校长的交流中获悉,由于任课教师兼教其他科目,因此品德教研组难以建立。在问卷上,有28.5%的教师反映,由于精力不够,没工夫深入开展品德学科教学研究。此外,由于较多学校缺乏骨干教师引领,所以教研组活动难以开展。随着市局要求的联片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在推荐教师参与活动的人员选择上随意性较大,人员不固定,获得的信息比较零散,起不到回校再培训的作用。

高耗低效:教研方法的无效。由于较多学校缺乏骨干教师引领,教研组活动难以开展。另外,受传统教研活动方式的影响,所谓教研活动就是听课、评课,活动主题散漫、随意,活动形式粗放、离散,甚至成了个别教师的作秀。这样的教研活动,效果甚微。从调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渴望有经验的骨干教师的引领,希望能观摩到学科带头人的优秀课例,或提供优质教学录像;或以课例为载体,倾听专家对教学问题的多方会诊。不少教师也希望以教研活动的途径开展“同题异构”等教学评比活动,或借助网络的优势,设立相关交流平台,开展及时性的咨询、问答,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反思。

二、提高品德教研的具体策略

根据调研所获得的结果,按照课改的要求,我们根据区域的特点和小学品德教研活动的具体实际,着力于“四三模式”,努力实现品德教研的务实和创新。

1.“三基”让教研成为教师的内需

教研活动应该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使“要我研”变为“我要研”,教研活动应该是教师获得成长、体现自主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为此,我们以“三基”促使教研成为教师的内需。

第一,基于教师成长。品德教研活动要以促进教师专业进步为目的,才能够激发教师参与的兴趣和动机。小学品德学科教师以兼职教师居多,他们的初始专业以语文、数学为主,为此,可用“一转三式”引导他们由其他学科意向转向品德学科,把品德教学和教研视为一种必须、一种生活。“一转”就是引导一部分教师把专业意向转向品德课程,或者转为品德专职教师,把教研的兴奋点转移到品德课程上来。“三式”则是对具体对象分类、分层,并加以引导培养的方式。一是“天女散花式”,即面向全体品德教师,围绕小学品德教学的各个方面开展主题教研活动,为每位教师的发展创设平台;二是“锦上添花式”,即面向骨干教师,组织开展以总结、提炼骨干教师经验、教学特色为主的教研活动;三是“雪中送炭式”,面向某些在业务上存在不足的教师,采取缺啥补啥的办法,助推他们成长。

第二,基于主体角色。品德教师是品德教研活动的主角,在教研活动中笔者首先做到维护教师的“三权”,使他们成为主角。一是规则制定权,包括教研活动的组织过程、评价方式等,都充分听取品德教师,尤其是中心组成员的意见,充分尊重他们的意愿;二是话题确定权,教研活动的主题和话题都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以调查表的形式充分征集研讨主题;三是话语权,尤其是对课堂教学的点评,充分听取一线教师的意见与心声,尊重个性化思考与建议。每位教师都有参与交流、表达自我的机会。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再引导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共性的、有价值的问题进行讨论,将对问题的分析和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作为教学研究的载体,进行连环跟进的指导与研究。

第三,基于“有我”意愿。“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研活动组织中,教师的兴趣与意愿是决定活动效果的重要因素。要想使教研活动取得实效,问题必须真正来自教师的体验,因此,“有我”应是教研的关键。故在教研活动中应做到“三以”。一是以研究教学生活实现“有我”。以“教学生活”为研究内容,关注学生、解读教材、教学设计、优化课堂等都成为着力研究的内容;二是以行为跟进,从而实现“有我”。在教研活动中引导教师将获得的感受和启发化作行为跟进,使其得到成长;三是以自我表达实现“有我”。引导教师善于反思、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用自己的话语阐述教育现象、规律,形成自己的观点与风格。

2.“三联”让教研更有宽度

“三联”教研是我市品德三级教研方式的有效体现。更重要的是“三联”教研具有民间性质,更真实,更实在。

第一,联校教研。近年来,我

市小学根据地域就近或办学特色相近的原则,每两三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轮流承办、定期开展学科业务交流活动。联校教研活动对于以兼职为主的品德学科教师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交流机会,不仅通过听评课、沙龙等业务活动提高学科教学水平,还能开阔眼界,汲取他校之长,推动学科之间的有效互补,实现共赢。

第二,联片教研。就是以视导片为活动单位组织校际教研,它有效弥补了市级活动参与面受限、校级活动专业引领不够等缺点。联片教研作为一种新的教研方式,有新的管理组织与机构,成立了由视导片片长为组长,各校分管校长为组员的领导小组,采取逐级管理,分层落实,促使每一次活动组织有序。从时间上看,由于视导片内各学校地域接近,所以减少了路途的奔波,增加了教学研讨的时间。联片教研,有效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不仅充分挖掘了本片学科骨干教师的作用,还通过外请其他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作讲座的形式,有效引进了教师资源。

第三,联区教研。就是将交流学习的视角与范围进一步放大,与其他县市区的学校缔结交流关系,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收益。吴江市与太仓市就缔结为“互学县区”,双方教研员制定了协作交流计划,采用互访的交流方式,组织骨干教师交流团,以课堂教学、讲座的方式开展互访活动。

3.“三微”让教研更有深度

小学品德教师的教研活动应该是以解决教学的具体问题为主,因此,我们以“三微”来引导教师,力求深度研究。

第一,微型课题。就是教师为解决一个具体的、较为微观的现实问题而确立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的研究对教师来说是一种自觉的教育教学研究,它能在短时间内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与提高教师的工作方式,甚至改善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让教师在充实而快乐的实践中提升生命质量。

第二,细微枝节。以往听评课,教师关注的往往是教学环节,记录的都是教师的教学组织活动,而对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细节却很少关注。如我们在教研中发现的“30多个‘是不是’的口头禅”,“上课时我总是离不开讲台”等都是被人熟视无睹的细节。而关注有教学意义的细节,却需要一双慧眼。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和艺术往往通过一个个的教学细节表现出来,所以组织教研活动就要对其课堂进行仔细分析,将细节放大,细细琢磨、耐心品味,从而领会其中的教学奥秘。

第三,微格研究。课堂观察是一种微格研究,可以使教研活动由粗放化向精致化转变。作为一种新的听评课活动,以其明确的观察目的、细致的观察分工、详尽的观察分析、求实的策略建议,赢得教师的欢迎,从而成为吴江市品德教研的有效方式。课堂观察的过程,是教师积极反思的过程,不仅反思课堂的教训与不足,也反思课堂的经验与成功。课后交流既是听课者的集体反思,更是开课者的个人反思。课堂观察活动改变了教研方式,也改变了教师的教研态度。“改进学生的学、改变教师的教、改善教研方式”是课堂观察的独特功能。

4.“三精”让教研更精致

为切实改变小学品德教研中存在的粗放化、随意性问题,我们力求做到“三精”,使教研活动更精致。

第一,组织精心。“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通过教研活动,能使参与教师之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而要实现双赢,则需要精心组织教研活动。对于活动组织者来说,要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与内容,活动方式也要因教师而异。如我市在组织品德学科核心组教师活动时多以论坛、沙龙的形式,围绕某一主题,以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进行个性化阐述。而对于青年教师则多采用案例式、同课异构等研讨方式。对于参与教师来说,则要进行客观评价与讨论,杜绝人云亦云的现象。

第二,过程精细。教研活动的过程管理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为此,要精心设计活动,引导教师全程参与。首先,在活动前,通知和要求教师提前熟悉听课内容,并根据活动主题做好相关材料的准备工作,了解这一研究主题目前获得的研究结果、存在不足等。其次,在活动中以分组交流、教师代表交流或每人填写听课评议表的形式,为每位教师评课议课提供机会。最后,在活动后利用QQ、论坛的形式对活动或研讨主题开展后续讨论,弥补了现场研讨时空和参与人数不足的劣势,有效拓展教研空间。

第三,思维精深。一次好的教研活动是教师思维碰撞、认识提高的过程,而要获得提高,必须积极思维,深入钻研。在小学品德学科教研活动中,教师听的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关起门来是一家,所以不说两家话,以下是我对某某老师这节课的几点建议。”经过深思熟虑后,评课者善于追根溯源,善于归因,根据听课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展开思索,并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授课者在接受建议后能做到行为的跟进,对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深度反省、理性提炼,有的甚至还进行二度修改,努力提升自己。为了使教师思维精深,我们加强与专家的联系,以得到理论的指导。每学期的小学品德学科教研活动,都开展面向一线教师的理论培训活动,从课程纲要到教材分析与解读,力求从理论的高度使广大一线教师明晰课程的特性,全面把握课程理念。同时,积极聘请上一级教研部门的教研员作为学科研究的顾问,邀请其作讲座、上示范课,将更多更广的信息带给小学品德课教师。

作者单位 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

上一篇:多媒体的应用让英语阅读课更精彩 下一篇:论模糊管理对中小学课程管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