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产业化的法制研讨

时间:2022-09-10 09:51:03

媒介产业化的法制研讨

作者:付鑫羽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硕士研究生

在传媒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当代,如何让传媒产业在保障公民权利、控制政府权力、促进民主方面发挥作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时代性问题,宪法作为一切法律的根基,法律位阶处于最高地位,因此宪法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是从法律的最高层面上对媒介产业实施最权威、最根本的规制,也就是对公民的表达自由实施最权威、最根本的保障。因此,不能忽视对作为公民表达自由重要渠道和工具的媒介产业的宪法性保护,否则可能对我国传媒业的健康发展、公民权利的保障、政治民主化建设造成消极影响。反垄断法垄断是指经营者在特定市场内滥用支配地位或者与其他经营者合谋,排除或者限制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违反公共利益的行为。随着传媒产业的大规模兼并收购和集团化发展,人们日益关注传媒产业的垄断问题。在我国,传媒行业中存在特殊的垄断结构,其垄断性质也比较复杂,既有国家法定垄断支配的市场,也有行政性垄断支配的业务。反垄断法作为规制市场垄断行为的法律,亦被称为经济宪法,是任何产业主体都应当遵守的核心法律,其对市场垄断行为实施强有力的规制,因此,我们要加强《反垄断法》对传媒产业垄断行为的规制,加强对传媒市场的强制交易、价格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方面的规制,为传媒产业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保障传媒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违反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违反公认的商业道德,损害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垄断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在于,垄断行为是指排除或者限制竞争的行为,是竞争的对立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是市场主体违反商业伦理,进行不正当、不合法竞争的行为,但仍然属于竞争的范畴。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越来越激烈,不正当竞争行为也成了传媒产业领域常用的手段,主要表现为仿冒他人的栏目、节目或报刊设计、广告业中暗折扣普遍存在、虚假宣传、商业诋毁等。不正当竞争行为如果不及时治理,则会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瓶颈。因此要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营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公司法基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我国的传媒产业划分为公益性传媒产业和经营性传媒产业。公益性传媒承担党和国家的宣传任务,在我国不进行经营性活动,主要从事以服务社会为目的公益性活动。而经营性传媒在我国作为企业法人,是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完全可以按照我国《公司法》规定的公司组织形式,成立国有独资公司、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使之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依照我国《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商业传媒的投资者可以作为公司的股东,并按其投入的资本数额享有资产受益权、重大决策权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同时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股东投入的资产形成公司的法人财产权等。我国传媒产业应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改变国家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传媒产业之间的经营管理模式,改变国家与经营性传媒企业之间的行政隶属关系,使它们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参与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并逐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营性传媒产业格局,促进媒介产业的快速发展。外商投资法90年代初我国相关法规明文规定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等禁止设立外资企业。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我国传媒产业的法律规制带来相应的影响,WTO的一系列相关的基本规则自然成为我国制定和执行传媒产业法律政策的重要基础,我国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对传媒产业的相关规定必然要随着时间的推移,以我国入世时作出的相关承诺为基础相应调整。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在中国承诺开放的传媒产业领域内已经开始允许外资的进入,如近年来,国外资本可以涉及中国内地的电视节目制作等。但是,当前在逐步放宽对外资进入我国媒介产业准入的同时,我国也要在相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中加强对外资媒介产业市场经营活动的进一步规范。(六)行政法因为传媒业生产特殊的公共产品,因此传媒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关系。一方面,各国政府都会对传媒业进行一定的管理和规制。在我国,对传媒产业市场准入实行严格的行政审批制,新闻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执行审批权,对传媒产业的市场准入进行行政审批。另一方面,就我国目前政府对传媒产业的规制而言,需要行政法对政府公权力的行使予以规制,以防止在传媒领域公权力滥用对公民自由权利的侵蚀。2003年《行政许可法》颁布,按《行政许可法》规定,国家应当以法律或者行政法规的形式决定设定的行政许可事项,我国传媒业当然在行政许可的范围内。传媒产业中的行政审批制度,要用法制化的手段,按照透明的原则核准传媒产业的进入,合理地配置政府控制传媒的权力与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进一步使我国传媒产业行政审批制度规范化、公开化、法制化,最终实现我国传媒产业经营许可制度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在传媒产业中,消费者权益指社会成员作为大众传播的受众者所应享有的权利和利益。如报纸读者的消费者权益,广播听众的消费者权益,电视观众的消费者权益等等。由于媒介产品的特殊性,其消费者权益也有不同于普通产品的特殊性。传媒产业的消费者权益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传媒产业的服务内容、一个是传媒产业提供的相应物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内容既指向媒介传播中的新闻和广告信息以及各种知识、资料、情报的信息,又指向媒介载体本身。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规定了消费者享有的九项权利,现实生活中在传媒产品消费领域,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形主要表现在受众消费者的安全时常受到损害,如长期接触传媒造成的近视眼、脊椎病等;名誉权、肖像权等人身权受到损害等;在传媒产品消费过程中,传媒受众者处于弱势地位,容易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公平交易权受到损害,诸如报纸缺版,有线电视滥播广告等。针对传媒产业中消费者权利被侵害的各种情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通过设置上述九大消费者权利,对我国传媒产业的消费者进行保护,促进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使。知识产权法大众传媒与知识产权关系密切,作品的媒介呈现本身就是大众传播的信源及其表达方式。不同的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充实着知识产权的内涵,衍生了媒介知识产权的诸多权利,如传播者权、邻接权、汇编权等。当前中国传媒产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传媒内容和表现形式被剽窃、非法使用的现象严重,原创的积极性受到挫伤,知识产权纠纷不断,这些最终使得传媒产业生产力无法解放和释放,影响传媒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传媒产业领域内,建构更加完善的媒介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和法律保护机制势在必行。我国政府应该及时找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与传媒市场经济体制需求之间存在的不适应点,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健全并落实相关的运行机制和配套政策,促进传媒产业在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保护下进一步向前发展。

“20世纪期间,在整个西方世界,大众传播的发展可以说是科学和法律的共同产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依法规制传媒产业是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基本要求,传媒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也要求法律和观念上的双重保障,但是,目前我国传媒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政策和制度制定的随意性和人为性。因此,加强在传媒产业领域法律的调整性和规范性,建立起完备的法律规制体系,营造良好的产业运行法律环境,对保障我国传媒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十分重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即国家应制定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可以说有法可依是走向法治国家的第一步,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法治国家,法法治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建立健全媒介产业化法律制度,使传媒、受众、经营者、管理者都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的规制下运作,才能使中国传媒业真正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没有健全的传媒产业法律制度为传媒产业的发展提供保护,为传媒产业领域的执法、普法、法律监督提供法律依据,那么,将会导致危害传媒产业发展、扰乱传媒市场的行为得不到法律的惩罚或者使惩罚丧失法律基础,因此,健全完备的媒介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对于媒介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上一篇:构思公路桥梁筹划 下一篇:国外现代物流及法制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