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儿童歌曲创作浅析

时间:2022-09-10 06:52:33

近代儿童歌曲创作浅析

儿童歌曲,顾名思义。是写给儿童演唱的歌曲,但儿童究竟是指多大年龄的孩子?我国《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给出的“儿童”定义是:较幼小的未成年人1年纪比“少年”小。其中“少年”指“人十岁左右到十五六岁的阶段”。我国的儿童组织――少年先锋队的队员年龄在14岁以下。社会大众一般公认的儿童年龄段为0-12岁,因为此类人群正处在学龄前和小学阶段。年龄比较幼小,一些儿童活动都是针对这个年龄段的人群而设定的。

儿童歌曲,则是儿童文学中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它篇幅短小,内容多反映儿童的生活情趣;音韵流畅,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于流传。那么我国的儿童歌曲创作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呢?

1904年,清政府为了挽救自己即将覆灭的命运,被迫接受“维新派”提出的部分改革主张,公布了由张之洞等人制订的《奏定学堂章程》。新型教育体制开始在全国范围逐步推广。以“学堂乐歌”为主的新型音乐教育体系于1907年后开始逐步向各级中小学校推广。

学堂乐歌运动的代表人物沈心工、曾志和李叔同,都创作了不少的儿童歌曲。但当时的创作多采用欧美、日本旋律,配以中文歌词,属于“旧瓶装新酒”的创作形式。曾志恚在1903年出版的《江苏》杂志上,发表了《练兵》《扬子江》等6首乐歌作品,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部分学堂乐歌作品。沈心工在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执教的25年问,共编写、创作了180余首学堂乐歌作品。代表作有《体操――兵操(男儿第一志气高)》:“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竹马》:“小小儿童志气高,要想马上立功劳。两腿夹着一竿竹。洋洋得意跳也跳。”还有,《蝴蝶来》《龟兔》《萤火虫》等。

国学大师李叔同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同时也是国内第一位用五线谱作曲的作曲家,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李叔同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第一类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第二类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第三类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其作品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影响极大。

学堂乐歌是20世纪初期中国音乐艺术领域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是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真正开端。通过学堂乐歌的编创和教育运动,使得20世纪中国新型学校音乐教育体系全面建立,这种自下而上的变革,其成果改造了当时中国现实社会音乐教育体系和音乐创作体系。通过学堂乐歌的教唱运动,使现代文化观念得到广泛传播,较为全面的实现了“寓教于乐”,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儿童歌曲创作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音乐家黎锦辉。

这是一位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成长起来的新音乐家,为了改革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和推广国语,一生热衷于儿童歌舞音乐事业。他的儿童歌舞音乐有两种类型:一是由儿童化妆表演、歌舞一体的“儿童歌舞表演曲”,共24部。代表作有《可怜的秋香》:“暖和的太阳,太阳它记得:照过金姐的脸,照过银姐的衣裳,也照过幼年时候的秋香……”《好朋友来了》《寒衣曲》《努力》等。二是由儿童表演,并兼有诗歌、音乐、舞蹈等综合艺术形式的“儿童歌舞剧”,共12部,代表作有《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月明之夜》《神仙妹妹》《小小画家》等。其中,《麻雀与小孩》是黎锦晖的第一部儿童歌舞剧,该剧的音乐部分运用了选曲填词的创作方法,在近代音乐史上被视为中国早期歌剧的萌芽。

黎锦晖的儿童歌舞音乐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反映出五四新文化运动所提倡的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在艺术创作上很好的继承和发展了自学堂乐歌运动以来,注重儿童音乐的艺术传统。代表作《可怜的秋香》,形象描述了牧羊姑娘秋香悲惨的一生。主人公在童年时失去父母,青年时失去丈夫,晚年时又失去了孩子,作品深切表达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同情,针砭社会时弊,风格质朴,催人泪下,感人至深。

黎锦晖善于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选择作品的题材并构思情节,创作的脚本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音乐风格清新明快、生动活泼,宜于少儿接受。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儿童歌舞音乐创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黎锦晖也是一位优秀的音乐教育家和独具慧眼的伯乐,由他创办的“明月歌舞团”,培养出周璇、白虹、严华、姚敏、黎锦光等歌唱家及作曲家,聂耳也是从这里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

20世纪30-50年代,随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及音乐创作的发展,一批优秀的作曲家应运而生,随之创作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儿童歌曲。

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黄自,是这一时期学院派作曲家中的佼佼者,创作有《玫瑰三愿》《长恨歌》等一批优秀作品。1930年,他受聘任教于上海国立音专,为国家培养出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作曲人才,如贺绿汀、谭小麟、陈田鹤、刘雪庵、江定仙、钱仁康等人,都是黄自的学生。就是这样一位留学海外、德高望重的专业作曲家,在受聘为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部委员会及中小学音乐教材编订委员会委员期间,满怀热情的投入到全国中小学音乐教材的编审及创作之中。他为《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创作了歌曲28首,课文56讲,为孩子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歌曲有《西风的话》:“去年我回去,你们刚穿新棉袍。今年我来看你们,你们变胖又变高……”《踏雪寻梅》:“雪霁天晴朗,腊梅处处香。骑驴灞桥过,铃儿响叮当。”《醒狮》、《雨后西湖》等。黄自的作品结构短小、曲调活泼,既反映出无尽的童趣,又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许多作品至今仍传唱不衰。

家喻户晓的作曲家聂耳,也作有几首成功的儿童歌曲。其代表作《卖报歌》以跳跃的节奏、活泼的音调,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的报童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既有艺术性又有写实性。深受各时期儿童的喜爱。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在抗日的烽火中锻炼成长,他的作品绝大部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贯穿着抗日爱国的主题。其创作的儿童歌曲有《祖国的孩子们》《谁来跟我玩》等。代表作《只怕不抵抗》:“吹起小喇叭,哒嘀哒嘀哒!打起小铜鼓,得龙得龙咚……”铿锵有力、斗志昂扬,描绘了儿童团员们不畏,英勇杀敌的战斗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催人振奋。

“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道哪儿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由作曲家李劫夫创作的《歌唱二小放牛郎》,以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作品很快传遍全国,这首歌和少年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作曲家宋扬创作了《读书郎》:“小嘛小儿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这些歌曲旋律优美,反映时代特征,健康向上,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意义深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是歌曲创作取得重要成果的时期,作曲家们以高度的热情和新颖的创作手法,歌颂着新中国诞生这一欢欣鼓舞的时代,表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新生活。

首先要介绍三位女作曲家,第一位是瞿希贤。瞿希贤,中国电影音乐学会顾问、中国音乐家协会儿童音乐学会名誉会长。她非常重视为少年儿童创作歌曲,其代表作有《早操歌》《我们是春天的鲜花》《快乐的晚会》等。特别是歌曲《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欢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以对比的创作手法,真挚感人的旋律,荣获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音乐作品一等奖。另一位女作曲家是黄准。她创作的《劳动最光荣》:“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花儿醒来了,鸟儿忙梳妆……”获全国儿童歌曲奖;《在老师身边》荣获第二届全国儿童歌曲评选一等奖。第三位是原人民音乐出版社副总编辑、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会长、《儿童音乐》主编、女作曲家李群,她创作有《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啊吹向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和《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在这阳光灿烂的春天。高举鲜红的旗帜,立下伟大的革命志愿……”等,这些歌曲以其生动的音乐形象,阳光开朗的音乐风格。清新悦耳的旋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这一时期的儿童歌曲代表作还有:获全国第二届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选一等奖和1992年“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由作曲家张文纲创作的《我们的田野》:“我们的田野,美丽的田野,碧绿的河水,流过无边的稻田……”作曲家石夫创作的《娃哈哈》:“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多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笑开颜……”著名作曲家刘炽为电影《祖国的花朵》创作的插曲《让我们荡起双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荡漾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著名作曲家王云阶为电影《护士日记》创作的插曲《小燕子》:“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我问燕子你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朝鲜籍作曲家郑律成创作的《我们多么幸福》:“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的学习多么快乐!晨风吹拂红星红旗,彩霞染红万里山河……”等。这些歌曲,很多已传唱三代,经过岁月的洗礼仍焕发着勃勃生机。为孩子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童年回忆。

20世纪80年代后,伴随着时代的风雨和社会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也发生了较大变化,歌曲创作进入多元化发展的格局。

蒙古族作曲家潘振声,曾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儿童工作者、全国优秀少年工作工作者、全国先进儿童少年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其代表作包括《小鸭子》:“我们村里养了一群小鸭子,我天天早晨赶着它们到池塘里,小鸭子向着我就嘎嘎嘎地叫,再见吧小鸭子,我要上学了……”《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好妈妈》:“我的好妈妈,下班回到家,劳动了一天,多么辛苦呀……”等。尤其是作品《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这里有红花呀,这里有绿草,还有那会唱歌的小黄鹂……”已成为世界儿童乐坛中的“世界名曲”。他的创作思路开阔。反映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热爱学习、拾金不昧、爱心感恩……无一不体现出作曲家对儿童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作品独具匠心、寓教于乐、耐人回味。

其他优秀的儿童歌曲,有歌唱幸福生活的,如刘庄的《小鸟小鸟》:“春天里,有阳光,树林里,有花香,小鸟小鸟。你自由地飞翔……”女作曲家寄明的《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我们欢乐的笑脸。比那春天的花朵还要鲜艳;我们清脆的歌声,比那百灵鸟还要婉转。谁见了我们都要称赞,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徐锡宜的《老师你好》、《七色光之歌》:“太阳太阳,给我们带来,七色光彩。照得我们,心灵的花朵,美丽可爱……”付林的《小螺号》:“小螺号,嘀嘀嘀吹,海鸥听了展翅飞。小螺号,喃喃喃吹,浪花听了笑微微……”有反映天真童趣的,如女作曲家谷建芬的《采蘑菇的小姑娘》:“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冈……”《歌声与微笑》:“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有热情高亢、充满斗志的儿童歌曲,如由寄明作曲、定为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的、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该作品于1980年被评为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一等奖。有反映国家大事、见证历史变迁的儿童歌曲,如李海鹰的《七子之歌》:“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等。这些作品都以其清新悦耳的旋律、紧贴时代脉搏的内容、健康高雅的格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从沈心工到李海鹰,历经了近一个半世纪。其中《可怜的秋香》创作于1921年。《西风的话》创作于上世纪30年代,《小燕子》创作于1957年,《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创作于1961年,《歌声与微笑》创作于1989年,《七子之歌》创作于1999年……这些儿童歌曲伴随着几代人的成长,许多歌曲至今仍为小学音乐课本所采用。

这些作曲家的身份和创作领域也是非常多样化的,他们中有教育家(如沈心工、李叔同等)、有理论家(如黄自等)、有社会活动家(如曾志等),创作体裁和内容涉及艺术歌曲(如黄自的《玫瑰三愿》)、合唱作品(如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军队歌曲(如郑律成的《中国人民进行曲》)、抒情歌曲(如聂耳的《梅娘曲》)、影视歌曲(如黄准的《一支难忘的歌》)、通俗歌曲(如谷建芬的《绿叶对根的情意》)、器乐作品(如聂耳的《金蛇狂舞》)等。但这些作曲家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为孩子们创作出过旋律优美、朝气蓬勃、又富于现实教育意义的好作品。几十年过去了,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儿童歌曲的创作状况令人担忧,能唱、会唱、觉得好听的,还是那些老歌。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社会因素、个人创作的选择因素、价值因素等。近现代知名的作曲家,创作重心或是影视音乐、军旅歌曲和主旋律歌曲,或是亲情歌曲、艺术歌曲、大型器乐作品……但对儿童歌曲创作却关注甚微。我们多么期望这些大师也能关注一下儿童歌曲的创作,也能为孩子们写点作品。

优秀的儿童歌曲不仅可以扩大孩子的音乐视野。丰富感知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还能够让儿童在音乐学习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为德育打好情感基础。人在儿童时期所接受的音乐教育,往往会作用于他的一生,一首短小的歌曲,往往有巨大的力量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是潜在的,但它的教育效果却是明显的,效应也是长期的。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的教育、爱的教育,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趣味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会使人感到生活的乐趣,更加热爱生活。愿全社会都来共同关注儿童歌曲的创作,愿更多的作词家、作曲家们多关注儿童的音乐需求,播下更多爱的种子,为孩子们留下更多美好的旋律和记忆。

上一篇:谁的香味等 下一篇:临空经济 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