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中听、读、做、思习惯的培养

时间:2022-09-10 03:35:31

数学课堂中听、读、做、思习惯的培养

摘 要:习惯是个的基础,学习习惯是学习品质的心理基础。习惯养成后产生的力量是一种自然的力量,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听、读、做、思习惯,贯穿于数学课的全部教学活动中,从多方面,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指导,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键词:数学学习习惯;倾听;阅读;善思

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自学能力、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条件,必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读、做、思数学习惯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的新内涵,学会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习惯,是其他活动的基础。良好的倾听习惯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认真倾听才能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以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1.指导方法,学会倾听

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认真听。首先要让学生做到心静,这是倾听的前提条件,还要强化听的意识。学会倾听要做到三心,一是专心听,二是耐心听,三是细心听。在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把同学的发言经过选择、转化成自己的东西,还要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梳理、归类。

2.创设情境,乐于倾听

兴趣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对于好动、活泼的儿童来说,倾听无疑是无趣的。优秀的教师就要想方设法从这种无趣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教学时笔者经常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结合课题引入一些故事。

二、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的习惯

数学阅读是一个人较为重要的能力,也是新课程强调的一种重要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略数学美,追求和创造美的数学,让学生在数学阅读中绽放智慧之光。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学生一入学就带领其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具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2.引导学生读懂题意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要加强读题指导,使学生养成认真读题、抓住难点理解题目的良好习惯。在学生阅读数学材料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做到“心到”“眼到”“手到”,养成专心致志、读书用脑,动手动脑,边读边思,眼手脑并用的良好习惯。笔者是这样要求学生读题目的:(1)快速阅读,把握大意;(2)仔细阅读,整理信息;(3)简化信息,理清思路;(4)解决问题,回顾检查。总之,数学教学要以读为手段,思为核心,抓住重点,咬文嚼字细读研究,最后达到对材料的真正理解。

三、培养学生认真做的习惯

作业不应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每一次作业都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问题的不断生成、不断得以解决中成长,在知识的不断运用中,在知识与能力的不断互动中,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完成作业的过程可由以下几个步骤组成:

1.端正态度,明确要求

在进行学生作业规范化训练时,突出时间上的要求―及时,态度上的要求―认真,思维上的要求―独立。同时紧紧把握住演算草稿和检验答案这两个细节,对学生严格要求。

2.认真审题,仔细运算

审题就是了解题意,弄清题目中所给的数据信息、运算符号、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题目的要求。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有利于学生形成做事细心、踏实的品质。如:做计算题,要训练学生看清运算符号及运算顺序,这样有利于学生准确、快速计算,提高计算能力;做应用题要审清题目里的已知条件是什么,同时还要审清问题是什么以及题目中的数量关系,以便列式计算;做判断题要审清题目里的每一个字或符号,并同已掌握的概念作比较以便作出判断。

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课程应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创设情境,激发思考欲望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

2.鼓励学生,让学生主动思考

新课程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应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帮助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成果,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养成思考的习惯。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听、读、做、思学习习惯并非一朝一夕能养成的,要靠教师精心打造。只有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参考文献:

王建波.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上一篇:试谈幼儿数学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下一篇:一笔一画写好字 一生一世做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