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

时间:2022-09-09 03:46:56

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探索

【摘 要】分析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加强领导、完善制度、提高待遇、提高素质等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关键词】地方高职院校 辅导员队

伍建设 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2C-

0101-02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多年来,各高职院校坚持党的领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切实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高职院校的成长,辅导员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具体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不断适应高职院校发展和成长的需要。

一、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地方高职院校多是由高等专科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升格或合并而成,缺乏对辅导员队伍重要作用的认识,缺乏管理辅导员队伍的经验。当前,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待遇较低,缺乏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地方高职院校主要是由当地市级财政支撑,建设速度较慢,办学条件跟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和一线城市的高职院校。对辅导员工作性质,许多人不能正确而深刻地认识和理解,工作成绩很难得到肯定,一些学校领导片面认为辅导员工作就是班主任工作。在待遇方面,辅导员不能与专业教师同工同酬,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也不是很好。辅导员往往对学院重大事件的决策了解比较少,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职称的评选和晋升机会较少,培训机会少。因此,学校和辅导员互相认同感较低,导致辅导员在学校没有归属感,使得他们很难认同学校文化,思想认识有时与学校不一致。

(二)制度和机制不健全

地方高职院校建校时间不长,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制度和机制还有一个积累探索的过程。所以大部分地方高职院校建立的大多是一些表层的、直接的、短期的制度,如队伍建设规定、激励奖励制度、考核制度等,但对于一些有利于辅导员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和机制还有待健全和完善,如经费保障制度、职务晋升制度、培养和培训制度、参与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参与学院建设与决策制度等。由于管理上存在主观性、随意性等问题,学校有时出现制度朝令夕改的现象,制度的变化不是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而变化,而是根据人的主观意志和需要去改变。同时,辅导员工作制度和机制制定后,执行力比较差,时常发生有令不行,有行不果的现象。

(三)队伍不稳定

引起辅导员队伍不稳定的重要因素是辅导员的角色冲突。第一,责任的“弥散性”和工作成果的“无形性”造成的冲突。思想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工作成果往往是综合的,而不是单方面的,在许多人眼里,教育管理学生的所有责任都是辅导员的责任,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员成了各层次管理人员的“终端”,责任可以无限扩大。但是,这些工作成果往往是“无形性”的,学校的安全稳定、建设和发展成就在辅导员身上体现不明显。第二,工作的繁杂性与个人事业方向的冲突。辅导员工作由于责任“弥散性”,决定了工作内容的繁杂性。大量繁杂的管理事务耗损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使他们很难抽出身来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管理知识进行完整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分析,对已掌握的丰富的学生思想教育、实践活动、管理经验材料没有充足的时间整理、分析,他们理论水平、工作能力难以迅速提高,繁重的工作任务和强大的心理压力使得许多辅导员深感疲惫,工作热情逐渐减退,工作成就感低,成就动机难以实现,引发职业倦怠和角色模糊。而且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大部分是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而来,他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缺乏提前规划,社会阅历又不够丰富,职业理想还不稳定,基本上是处于适应社会、积累经验、选择人生、寻找发展机会的人生阶段,辅导员本身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不明确,发展定位未确定,因此部分辅导员只是把目前的工作当做学习的平台,把岗位当做“跳板”,一旦有更好的发展机会往往会“跳槽”。第三,角色的不定性与评估的欠公平性的冲突。辅导员角色的不定性是由于高校各职能部门对辅导员工作要求和角色期望不同造成,既是教育者、组织者、引导者,又是“保安”、“家长”、“保姆”。而对辅导员进行评估工作中,出现了重结果不看过程和初始条件、重静态效果不看动态发展进步、重总结性评估不进行分析性评估等现象。不公平的评估结果影响了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四)辅导员素质不高

部分辅导员缺乏正确的政治思想和观点,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存在不足。当前的辅导员中,一部分是从师范院校毕业的,他们在大学学习过教育科学理论课程,如心理学、教育学、教材教法、教育管理等,但由于缺乏教育教学实践锻炼,缺乏责任感和终身学习习惯,不注意在实践中学习、思考、体悟、积累,因此教育科学知识未能在工作实践中运用。另一部分辅导员是毕业于理工院校,很少学习和接触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形成一种先天的知识缺陷,在工作中很难得心应手。

部分辅导员缺乏职业教育思想与理念。由于辅导员大多是毕业于一般综合性本专科院校,对高职教育的性质、培养目标、特点,对职业教育的背景、地位和作用,对职业教育的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等都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对职业教育教学特点的不理解,会影响辅导员学生管理的理念、行为和技能的形成。

部分辅导员综合素质不高和能力不强。辅导员年轻,有理想,有热情,有冲劲,但由于缺乏社会阅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特别是一些核心能力,如政策方针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自我教育能力、处理学生问题特别是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等还跟不上工作需要。

二、地方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策略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一是要深刻认识到辅导员工作性质与特点。辅导员工作特点相对于专业教师和其他基层管理者而言,是一种高压力的岗位。首先,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偏低,问题行为较多,心理问题较多,突发事件多,如发生意外伤害事件、暴力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等,而这些问题的直接面对者和问题的基础处理工作者就是辅导员,而这些问题的处理给辅导员造成很大的压力。其次,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是开放的、动态的、灵活的,辅导员的管理事务多而繁杂,除辅导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之外,学校许多杂务都会落到辅导员身上。最后,辅导员的工作时间长且缺乏规律,机动灵活,随时待命。

二是要认识到辅导员队伍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担负着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责任。学校要重视辅导员队伍的领导和管理,应该由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和决策,并纳入党委工作规划和计划中,辅导员的任命、聘用、使用、管理、解聘等工作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进行。

三是要认识到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工作者,而不是“事务员”、“临时工”。

(二)制定完善的制度

规章制度是队伍建设的保障,建立完善的辅导员队伍建设规章制度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制定完善的辅导员队伍规章制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宏观方面,制定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或总体方案。包括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条例或规定、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中观方面,制定辅导员队伍管理制度,如聘用制度、管理与使用制度、考核与评价制度、培养与培训制度、教育与激励制度。微观方面,辅导员日常管理制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如辅导员工作职责、辅导员班级日常管理制度、政治思想教育工作制度、学生安全教育与安全管理制度、新生教育制度、国防教育制度等。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中观的规章制度较为全面,但宏观和微观层面的制度较为欠缺,甚至是空白。缺乏辅导队伍宏观管理制度会使辅导员队伍建设迷失方向,缺乏微观制度会使辅导员队伍建设和辅导员成长成为空话。

(三)提高待遇,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辅导员归属感、尊重感

提高经济待遇的标准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各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水平和实际情况而定。但笔者认为辅导员经济待遇应该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辅导员经济待遇应该与本校专业教师同酬,经济条件好的学校应偏高或较高于专业教师。同时要在满足工作需要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创设良好的氛围:第一,使全体教职工提高对辅导员工作性质、地位、作用与特点的认识,加强沟通与理解。第二,树立辅导员榜样,加大对辅导员的宣传力度。第三,扩大对辅导员参与学院建设与发展、管理的途径,提高辅导员主人翁意识。如让辅导员对学院建设和发展有知情权,让辅导员参与学院的建设与发展的决策、参与民主评议领导、参与教职工的各种活动等。第四,辅导员对学院建设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能直通学院领导并能得到相应的重视等。

(四)加强培养与培训,提高素质

应建立辅导员培养的平台,使辅导员在学历、职称和专业技能上得到较大的提高。应重视辅导员的培训,按层次分,有岗前培训、提高培训、骨干培训。按内容分,有基础文化培训、专业理论知识培训、技能培训。按形式分,有讲座报告、研讨、比赛、自学等。按组织单位分,有校内培训、校外培训。为使培训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辅导员的培养与培训一定要做到:首先,要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辅导员学习与提高需求,列出培训菜单,有针对性、个性化地培训。其次,制定辅导员培训计划,包括长期、中期、短期规划。再次,重视校内实践培训,创设条件和平台让辅导员在工作中行动中学习和研究。这是最有效、最经济、最省力的培训与提高方式。注重让辅导员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把工作当科研来做,把科研当工作来做,提高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最后,培训时,注重利用辅导员优秀分子和辅导员本身的优势资源,让辅导员培训辅导员,注重挖掘优秀辅导员先进、优秀的资源,给其他辅导员作出榜样,注意挖掘每个辅导员的“闪光点”,作为培训材料和资源,让每一个辅导员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互相激励。让每一个辅导员既成为培训者,又成为受训者。

【参考文献】

[1]邱伟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李儒寿.高校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基本素质[J].高教研究与管理,2001(2)

[3]彭轩雁.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理性思考[J].文史博览(理论),2007(11)

[4]张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5)

[5]孙月琴.高学历辅导员职业倦怠的心理分析与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5)

【作者简介】罗绮科,男,贵港职业学院科研督导处处长,副教授。

(责编 黎 原)

上一篇:EEPO模式下英语专业基础口语教学探析 下一篇:关于西部地方性师范院校改革与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