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时间:2022-10-04 12:09:08

论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摘要: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基于江苏四所高校的调研,“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细化辅导员科研方向”是重要经验镜鉴。“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为辅导员科研奠定基础”与“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促进辅导员由经验积累向理论研究的提升”,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路径。

Abstract: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counselor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to make a counselor team profession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xper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f the four colleges in Jiangsu, it obtained very important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strengthening counselors' professional identity, optimizing the counselor's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refining the counselor's scientific research direction. To build counselor's training platform, laying the foundation for thei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 set up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platform, promoting counselors from experience to theory research are the path to enhance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of counselors.

关键词: 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Key words: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counsellor;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promotion path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18-0055-02

0 引言

辅导员是长期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一线工作者。《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均指出了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对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所谓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是指“根据自己所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需要,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研究和调查研究的技能和水准”[1]。可以说,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1 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况

为进一步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建设,笔者在校领导和学生处领导的带领下,对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常州大学四所高校进行为期两天的调研,与对口学院就所关心和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笔者认为四所学校在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方面的工作各具特色,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南京师范大学作为部级辅导员研修基地,在搭建科研平台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成果斐然。近年来,南京师范大学共获得一类课题39项;二类课题106项;取得核心及以上科研成果30余项;获得省级以上科研成果80余项;成功申报教育部思政各类课题8项;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1项;江苏省思政课题10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注重辅导员培养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建立辅导员校内培训体系,实施校外交流计划;组织辅导员申报学生工作专项课题,推动辅导员由经验型向学术型转变。二是制定辅导员职业发展计划,明确辅导员发展方向。三是搭建辅导员学习、交流与成长平台,成立辅导员协会,促进辅导员间的交流与分享,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与素养。

作为江苏省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江苏大学在辅导员科研和职业发展方面举措有力。一是每年设立50万元大学生思政专项科研基金,鼓励辅导员开展相关研究。二是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三是多样化的培养培训形式。如学校每年举办10期“辅导员沙龙”、开展辅导员工作案例评选、职业资格证培训等活动。

常州大学侧重辅导员“双团队”建设,成立了以兴趣为主的辅导员团队和以理论研究为主的辅导员团队,以增强辅导员的归属感,强化辅导员间的交流与体认,形成良好的合作氛围,在提升辅导员理论研究能力的同时,促进了辅导员队伍向职业化、专家化方向发展。

2 江苏四所高校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经验镜鉴

虽然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和常州大学在“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方面采取的具体措施不同,侧重点也各异,但整体而言,四校仍有一些共同的经验值得借鉴。

①强化辅导员职业认同。职业认同是融入辅导员科研热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基础。一是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使辅导员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意义。如江苏大学成立的“辅导员沙龙”,能很好地强化辅导员的价值认同。二是强化辅导员的身份认同,使辅导员切实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如常州大学开展的辅导员“双团队”建设等,级能够有效地帮助辅导员强化身份认同。三是强化辅导员的岗位认同,使辅导员在处理岗位事务时,拥有获得感,提高满意度。如江苏大学辅导员岗前培训,有助于强化辅导员岗位认同。②优化辅导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注入辅导员科研激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保障。一是优化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使辅导员在日常事务处理上更具激情。如江苏大学落实辅导员职级岗位聘任,将辅导员岗位分为四个等级,从而明确辅导员对个人职务晋升的预期。二是优化辅导员职称激励机制,建立稳定的职称评定标准体系,激励辅导员将日常工作经验上升到理论研究,强化辅导员职业发展动力。如江苏大学畅通辅导员职业发展通道,辅导员职称评审独立进行,促进辅导员“双通道”发展。③细化辅导员科研方向。科研方向是浸入辅导员科研感情,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键。一是细化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提高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展辅导员专项课题培训、明确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四个方向,在明确辅导员个体的科研方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细化辅导员团队的科研方向,完善辅导员团队的知识结构,提高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水平。如南京师范大学搭建的辅导员科研平台等,对辅导员队伍的专家化建设注入了强劲动力。

3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

目前,苏州科技大学有辅导员(含副书记,不含民办辅导员)80余人(辅导员的年龄和职称结构如表1)。从年龄结构上来看,30岁以下的占37.5%;40岁以下的占77.5%。从职称结构上看,30岁以下的辅导员全部是初级职称,全校现在仅有高级职称辅导员1人。从辅导员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不难看出,苏州科技大学辅导员队伍以青年为主,职称普遍偏低,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

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专家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认真分析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大学以及常州大学有益经验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路径模型包括两方面:一是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二是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图1)。

3.1 搭建辅导员培养平台,为辅导员科研奠定基础

3.1.1 建立辅导员职业发展机制,共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 ①建立辅导员培训体系。完善管理机制,建立专业化培训机构,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强化对辅导员的岗前培训、工作规范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能力提升培训等,使辅导员具有明确的职业定位和较强的职业能力,形塑辅导员良好职业愿景。②建立辅导员流动机制。完善辅导员考评体系,畅通辅导员合理流动渠道,给辅导员提供合理的政策平台,建立宽松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使考评优秀的辅导员有晋升机会,科研成果多的辅导员有转聘教师的机会。同时,在辅导员的选聘上,应将辅导员队伍结构优化与学生工作需求相结合。

3.1.2 设立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研究资助基金,并配备学术导师 一方面,学校可设立一定的研究资助基金,将学生事务作为一门课题加以研究,不断提升学生管理科学化水平;另一方面,鼓励辅导员参与设计学生工作专项课题,由学术导师系统地指导辅导员的科研工作。

3.1.3 完善辅导员科研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 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推动辅导员从事科研的积极性,让辅导员自觉地努力工作,而保障机制则强化了辅导员对未来发展的稳定性预期。因此,既要建立辅导员职务激励机制与职称激励机制,建立标准化的职务与职称评定体系,为辅导员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又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为辅导员投身科研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支持,强化辅导员从事科研工作的稳定性。

3.2 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促进辅导员由经验积累向理论研究的提升

①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通过经常性的举办或参加学生工作学术交流会、研讨会、培训班等途径,促使辅导员凝聚科研共识,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进而强化辅导员科研意识。②建立校级辅导员科研团队。要从学校全局考虑,结合全校学生工作现状,建立辅导员科研团队,“根据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和研究兴趣融入相关学科”[2],申报相关课题,加强理论研究,促进辅导员在合作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③建立院级辅导员工作坊。在二级学院层面开展辅导员工作坊活动,辅导员在参与工作坊活动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能得到提升,通过积累,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进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④建立辅导员工作论坛。一方面,请校外权威人士,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相关刊物的编辑等,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另一方面,通过辅导员工作论坛,促进辅导员之间关于各类工作的交流与分享,并在资深专家的指导下,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体系,以理论成果指导辅导员日常工作,从而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总之,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学校层面的顶层设计、整体推进,又需要二级学院的分步实施、强力支持。辅导员培养平台与辅导员科研平台的搭建,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职业发展机制的建立,塑造了辅导员职业发展的良好愿景;流动机制的顺畅,则为辅导员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可能;培训体系的完善,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坚实基础;科研激励机制与保障机制的发展,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持久的动力;辅导员工作坊与工作论坛的建立,则为辅导员间的沟通交流与取长补短提供了平台资源。由此,便可形成有激励、有保障、有活力的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

参考文献:

[1]柏路.关于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2(10):78-81.

[2]陈九如,乐程,陈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现状分析与提升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4):17-20.

[3]袁慧兰.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路径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4(Z1).

上一篇:ISM技术在高校课程体系设计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培养小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