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时间:2022-09-05 07:44:08

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研究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积极倡导合作、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努力设置开放性的课堂,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迸发出激情,充分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都有所得,让能力在其应有的方面得到彰显,向课堂要效率,从而使课堂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堂效率

爱迪生曾经说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率”。在面对新形势的教学,我们的教育不能只培养一些掌握死知识的机器,而应注意培养身心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人格完善、有个性、具有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世纪新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并为社会进步做出贡献。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质量,一句话,就是向课堂要效率,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呢?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基础。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造出融洽、民主、恬静、活跃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全动性、创造性的原动力,可以使双方尽快进入智慧交流的状态,从而使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俗话说,“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生只有喜欢你,才会认真听你的课,与之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是老师要有无私的爱。让我们的手在责斥时变得轻纤,在时更加温柔,关心爱护每一位同学,真诚地和他们交朋友。做学生的忠实听众,倾听他们的心声,时常与他们进行心灵的交流,主动靠近他们,聊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加入他们的行列与之一起活动,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对他们少一些惩罚,多一些宽容。关系融洽,不但活跃了气氛,而且能调动起学生极大的热情去参与学习。反之,不注意与学生沟通,让学生讨厌你,那么你的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负担,又怎么可以谈课堂效率呢?

二、制定明确、具体、可测量的目标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前提。

教学目标对很好地完成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是完成本节课的有力保障。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课堂步骤的依据,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控整个课堂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尊重学生为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呈主体地位,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密切注视及调控自己的课堂教学。制定明确可行的教学目标可以将教学目标进行量化评价,提高可测性。传统的教学和教学研究一般用教学目的描述学习者预期的学习结果,由于目的规定得太笼统、太抽象,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各人的理解可能相去甚远,因而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测量与评估不能起指导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通常以导学案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导学案上的目标设定就显得尤其重要。学生看导学案时,首先是看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来进行具体课程的学习。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根据自己学生的能力和学情设定具体可行的目标。它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了解预期的学习结果,明确学习目标,进行清晰的学习活动。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时常会遇见教学任务没完成,这也许就是因为课堂经行中某一教学目标未达成而阻碍下一目标的实施过程,此时教师会及时修订自己的教学进度,调整教学进程,完成教学任务。也有教师在一节课结束后常有反思自己的课堂的习惯,检测学生的目标达成度。在反思和检测的过程中同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而进行反思和检测。

如在制定不定积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可以这样制定:①能说出原函数与不定积分的概念. ②能说出不定积分的基本性质和基本积分公式.并会利用其解决问题。③会计算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学生对于说出、会不会这样的字样检测自己所学是否达成目标。

三、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是提升课堂效率的关键。

数学的学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数学课本内容的学习;二是通过课本知识联系实际而获得的数学能力。数学知识是逻辑思维的结果。数学知识、能力的获得来自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实践,来自学生的抽象等思维活动。由此可知,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教材的教学要求,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激发学趣,引导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动口,让他们自主地参与学习,才能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转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发展智力。

四、设置有效的富有挑战性的思维活动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核心。

“挑战性问题”是指学生在课堂上要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或碰到的学习困难,它能引起学生的深入的思考,激发学生强烈的思维活动。它不仅指课堂中所提的一个问句,还包括产生问句的整个学习内容或问题情境。“挑战性问题”应具有以下特征:①非常规性。学生以前未解决过相同性质的问题。②引发认知冲突。面临现象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之间产生矛盾。③不能立即解决。问题的解答或任务的完成需要有效利用数学方法作推理、探索等才能解决。④结果不具有直接的可预见性。⑤引起一定的“焦虑性”心理反映。

总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施展手脚,启发思维、展现智慧和能力的舞台,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建构平台、创设空间,从而让他们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构筑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6

2.李世平:《教育学》,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01

上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体现素质教育 下一篇:浅谈初中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