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同困境分析

时间:2022-09-05 12:55:38

文化认同困境分析

摘 要: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文化认同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化认同混乱现象逐渐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本文从文化认同理论出发,通过分析文化认同与文化构成、民族认同、政权以及全球化的关系,进而找出文化认同存在的困境。

关键词:文化认同;文化构成;全球化;困境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0-0206-02

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价值的认同;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它是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

分析文化认同,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其存在某种必然性;而是应该从实际出发,看到文化认同的困境,并从有关困境的分析出发,力求找到文化认同构建的新价值和途径。产生文化认同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果要一一例举也是不大可能的,我们只能力求从大的方向把握,找出那些影响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并展开分析。为此,通过归纳整理,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来分析文化认同的困境。

一、文化认同与文化构成

(一)文化构成

文化构成是指具有不同文化教育水平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这其中文化教育水平的指标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按照现行学校制度分为文盲和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肄业或在校、大学毕业。我国将12岁和12岁以上不识字或者识字不足1500的人成为文盲或者半文盲;二是反应教育程度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就学率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率。

从文化构成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社会被分成了不同的文化阶层。不同的文化阶层都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认同,这些不同类型的文化认同与这个社会整体的文化认同产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是正面的也可以是负面的;但不管如何,这些影响都是确实存在并发生作用的。如果一个社会需要构建整体的文化认同,那么,弄清楚这个社会的文化构成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为只有弄清楚了它的文化构成,我们才能知道它如何对这个社会的文化认同产生影响。

(二)文化构成对文化认同的影响

我们在本文中讨论文化构成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并不是要从文化构成的每个方面去进行,而是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对其进行讨论,而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素就是——教育,包括教育的普及程度以及教育的制度与政策。

1、教育普及程度影响文化认同的受众范围

文化认同是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习得的一种关于共同体的价值体认。在原始社会,这种习得是一种缓慢的自然习得过程,而当人类行进到了文明社会之时,这种习得方式便被由教育所主导的习得方式取代;因此,教育的普及程度也就决定了这种习得方式的受众的多少,换而言之,教育的普及程度影响了文化认同的受众范围。

本文之所以说教育的普及程度影响了文化认同的受众范围,并非是要把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群排除在文化认同的受众范围之外。而是因为,一个成熟的社会有机体,虽然是由各种不同类型的人类群体所组成,但是其中居于领导和支配地位的总是那些受过教育,具有专业知识的群体;而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群体,总是处于一种从属地位,一般来说,他们总是按照社会精英们所确立的规则来生活。因而,根据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规律,我们在分析问题时必须要抓住主要矛盾,而在教育影响文化认同的受众这个矛盾面前,我们要看到,受过文化教育的精英决定着这个社会的文化认同的构建这样一个主要矛盾。

2、教育的制度与政策影响文化认同的前进方向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各级各类的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规则。教育政策则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而不管是教育制度还是教育政策,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也都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并为这个经济基础而服务。

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发展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上层建筑,也就决定了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不同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政策也必然规定了不同的教育体系、目标、方针等等,这些不同因素相互作用与影响,必然推动教育向不同的方向前进和发展。而根据教育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不同的教育发展方向必然也会推动文化认同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从经济基础来讲,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这个大前提决定了我国的上层建筑,也决定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制度和政策,从而推动了我国文化认同也同样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认同方向发展。

二、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

(一)民族认同

民族的概念很多,在我国一般采用斯大林的定义,即民族是指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而民族认同,则是指社会成员关于自己民族归属的一种心理认知。民族认同属于社会群体认同的一种,但是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其一,民族认同的归结点常常指向血统渊源。现代社会的民族一般来说是一种扩大了的群体,在实际的血缘关系上已经很疏远,然而,民族同根这种观念却并不会轻易被遗忘,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民族与血缘联系起来。这种民族同根的观念来自于最初的氏族社会,因为氏族都是以血缘为关系而建立的,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为部落、民族,也正是由于这种对血缘的溯源倾向,使得民族认同比其他认同具有更坚固的聚合性。其二,民族认同的基础是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是民族在共同生活中创造的民族物质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包括这个民族中人们的精神、行为与物质创造活动和结果。不同群体的人们在不同的物质环境中创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而不同群体的人们也正是在这种不同的文化下感悟不同的自我,从而认识到自己的民族归属。共同的民族文化不仅是民族存在的基础,也是民族认同存在的基础。

(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上一篇:孙过庭《书谱》的书学理论述略 下一篇:浅析“姓+职衔首字”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