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初探

时间:2022-09-04 09:50:24

中职院校从业人员职业倦怠初探

近十年来,我国政府对中职院校更加重视,伴随着职教事业的蒸蒸日上,中职院校的从业人员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随之,对教职员工的要求也不断提高。由此,教职员工的身心能量消耗较大,职业要求其不断付出自己的知识、情感、能量等,经常面临超出个人承受能力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职院校的从业人员因面临来自各方的压力而产生的身心疲劳,导致对工作的厌倦。

职业倦怠最早由美国精神病学家费登伯格(Freudenberger)提出,指工作中个体遇到情感耗竭、身心疲劳、工作投入度低、工作成就感下降等消极状态。事实上,在职教师中不少人都曾体验过身体能量的耗竭感、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颈椎劳损、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出现精神疾患。2012年,笔者学校工会曾经对本校教师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仅仅有20%的教师基本健康,处于亚健康的将近八成。

一、职业倦怠形成的原因

在中职院校工作的教职工,与在普通教育院校工作的教职工工作内容虽然有一定的相似。但是所面对的学生却有它自身突出的特点。学生普遍存在着文化基础差、有厌学情绪的情况。中职类学生一般都是不能继续读高中、大学的毕业生,或是被初高中淘汰下来的问题学生,所以目前中职类学校大多数学生文化基础较差(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心理),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所学内容太难。因此,在基础文化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学生上课玩手机的不少,这时候需要老师不停地提醒与督促学生减少这些行为。而与此同时,教学进度是不能因此拖延的,在两难情况下持续工作的同时,教师自然会感到心力交瘁,难以适应,身心疲惫使教师极有可能产生职业倦怠。另外,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不知道自己将来会干什么,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学习,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读这个专业等等,更有不少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及克服困难的毅力,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扰是没有成就感,教师精心备课、组织学生学习,但得不到太多的响应与回报。这就直接导致了教师的职业压力非常大。在讲究教学艺术的同时还需要每一个教师具备较强的课堂纪律管理能力,事无具细,都必须帮学生想到,否则教学效果是很难得到保证的。当精心准备的一堂课无法收到它应有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心理受挫,职业倦怠极有可能产生。另外,学生自我认识有偏差,进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或多或少都有失败感,他们对自己未来的前景十分悲观。所以,有些学生自暴自弃,或是放弃学业,或是抱着混张文凭找个工作的想法。教职工的工作责任重大,教师在工作中经常是需要花大量的精力在思想上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纠正学生思想误区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心理学家认为“所有对他人高度负责的角色,都要经受相当多的内在冲突和不安全感”。教师所要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多重化,换言之,中职院校的教师任务日益繁重。当主观上的意愿与客观现实相矛盾时,职业倦怠也就随之而生。

二、职业倦怠的影响

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教师如果产生职业倦怠,不仅会影响其个体的发展,而且对学生、教育事业乃至整个社会都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教师本身而言,职业倦怠感对抵抗挫折极为不利。职业倦怠不仅严重影响着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亦会造成很大危害。出现职业倦怠的人员,常常会无心工作,在工作中处处充满不满、愤怒、悲观、冷漠等消极情绪,员工无意也无力提高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水平。由此导致教师不注重教学的专业性,不注重教学过程中一些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此时,学生也会因为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感到厌烦,因而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长期对自我情绪的控制乃至被迫的压抑,必然导致其身体上的不适应,持续的精力不济、极度疲乏、虚弱感、抵抗力下降以及失眠、颈椎劳损、背痛、肠胃不适等症状,严重者会出现精神疾患。严重的职业倦怠甚至使教师离职,脱离这一职业,意味着专业人才的流失,从而影响到整个中职教育前进的步伐。

三、职业倦怠的解决方法

1.从个人角度看

正视问题,将自己的职业位置摆正。在应对职业倦怠之前,每一个教师都应有明确的态度,认识到所有的职业都会有一定的职业压力,只不过职教教师职业压力较为突出罢了。尽管职教教师担负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重任,但也应承认自己也是一个普通劳动者,也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问题。学生的正确认识来源于多种因素,教师做到了积极地引导,结果如何,只能用平常心去面对。文化基础课教师要适时调整自己,采用多种方式减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在成就感缺乏的时候,与书本交朋友,用书本来治疗心里的挫折感。在心力交瘁时,与优秀学生沟通交流,分享优秀生的成绩与荣誉。也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心理放松练习,疏导心理上的焦虑,比如音乐、心理放松治疗仪,一方面可以充实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可以调整自己的生理、心理状态,降低肌体的唤醒水平,调节因紧张而紊乱的心理功能,提高沟通能力。

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是真诚、信任和尊重,其桥梁就是沟通。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仅要考虑到自己的需要,而且还要考虑对方可能的心理变化,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争取得到别人的理解和支持。教师多与家人朋友沟通,听取他们的声音,并且倾吐自己的心事。这样,在得到他人理解的同时又可以释放自己,提高业务水平,增强责任心。在业务上,要善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法,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法,用精湛的教学水平让学生折服,培养自己的成就感。在学生管理上,多学习研究教育理论,与同行多沟通,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努力总结经验,汲取教训,不断增强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从管理层面来看

首先,提高教师在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度。决策应该根据正确信息做出准确规则;决策应有可修正的机会和可修正规则;增加教职工代表的参政力度,在形成管理制度之前向职代会提交方案,进行民主修订。这样,既可以提高政务的透明度,又可以更加贴切地了解到一线教师的需求。中职院校管理理念应以教师为本位,采用以人为本位的管理模式,建设和谐校园。另外,在教师授课时间上进行协调,因为职校教师通常都是身兼数职,上课时间与各类活动常有冲突,这时候,如果在后勤上或行政上协助教师解决时间冲突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减轻压力,提升教师的归宿感,同时提升教师的公平感。就分配公平而言,管理者可以根据组织目标的需要运用相应的分配法则。这些法则包括:在分配过程中,摒弃个人的私利和偏见,避免偏见规则;分配程序能代表和反映所有相关人员的利益的代表性规则;分配程序必须符合公认的道德伦理标准的道德和伦理规则。现行中职院校在分配上通常按照资历与职称来分层次,但对资历与职称的权重,却有很大的不同。应听取来自不同岗位教师的呼声,结合学校的实际,做出分配决策。

其次,提高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质量。高质量的培训是缓解教师压力的重要途径。岗前培训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减轻教师压力的,培训内容应包括教师常规工作内容、信息化管理中的信息化操作流程以及办事流程,譬如试卷审核流程、领取流程等。减少教师在办理各项教务或行政事务时的阻碍。另外,在教师培训中,不但要培训其如何从事教学工作,培训其新的教学方法,还要唤起他们对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兴趣,而且还要传授与人交流沟通、团队协助的内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职院校应重视培养教师对职业特性的正确认识,使他们对未来可能面临的压力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以避免压力或使他们在工作中能够坦然面对和处理各种压力。

第三,美国经济学家格兰斯和博克认为,在学校内部形成教师支持系统是十分必要的。中职院校可为教师学术和情感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平台,协助教师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支持系统。一方面可以从管理层面设置专职的协调员进行教学协调,免除教育教学之外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制定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来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这种发展性教师评价机制以教师的再教育培训为基础,结合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意向,确定教师个人发展需求和发展目标,为其提供培训和自我发展机会,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履行工作职责的能力。可以借鉴美国PTRA型教师专业化培训模式,采取计划、教学、反馈、应用循环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这样的支持系统中,可以明显地减轻中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

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消除职业倦怠,是发展中职教育事业不可或缺的部分,值得业界思考与探索。

(作者单位:广州市交通技师学院)

上一篇:欠发达地区社会保险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未雨绸缪,自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