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时间:2022-09-02 01:46:28

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应根据区域与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进行改革。基于中国-东盟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类型,广西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途径可从以下方面考虑:健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等。

【关键词】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一、相关概念与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一)“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概念

进入新世纪以来,大量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的建立,不仅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而且这些院校培养了许多掌握较好知识和技能的适用性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那么,什么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笔者认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是指以社会民间团体或个人为办学主体、以公共财政之外的社会或个人资本为主要办学经费来源,以主要面向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高等教育。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根据社会、市场和行业的需要进行定位,其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也应根据这一定位进行。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

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概念,以下述定义为较具代表性,也能较全面地揭示这一概念的实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主体为了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和一定的培养制度保障下设计的,由若干要素构成的具有系统性、目的性、中介性、开放性、多样性与可仿效性等特征的有关人才培养过程的运作模型与组织样式。它主要由人才培养理念、专业设置模式、课程设置方式、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组织形式、隐性课程形式、教学管理模式与教育评价方式要素构成”。这一概念不但准确地概括了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种构成要素,也体现了模式的固定性、可效仿性以及可重复使用性等特征,反映了这一概念对理论的抽象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三)广西区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概况

截止2015年,广西区内共有本科院校32所,其中应用型学院28所,占本科院校总数的87.5%;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11所,其中独立设置的民办本科院校3所,附属二级学院(独立学院)9所,占广西区内本科院校总数的34.3%;占应用型本科学院总数的39.2%。这些民办本科院校每年为本地区提供以数以万计的应用型人才,他们分布在经贸、电子、教育、加工业和服务业等众多行业领域,较好地促进了北部湾区域的经济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院校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也存在着某些问题,这些问题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紧密相关的。

二、中国-东盟背景下人才需求的数量与类型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全面启动。这一区域包括中、越、泰、菲、缅、印尼等11个国家,总人口达19亿人,是继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之后的第三大自贸区,也是全球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GDP近6万亿美元,贸易总额达4.5万亿美元。自贸区建成后,对泛北部湾地区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合作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中包括中国、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等国家;在我国则以广西区的影响尤为重要:“据GATP模型测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增加106亿美元,与自由贸易区建立前相比,出口增长55.1%。其中对菲律宾、泰国的出口增加最为显著,分别增加31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将增加130亿美元,增长48%。其中主要获益国家是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在中国与东盟各国的贸易合作中,从行业和产品结构看,中国对东盟出口增加最多的将是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对菲律宾和泰国的出口将有显著增长;制成品在菲律宾市场增长将达12亿美元。东盟对中国出口增加最多的产品类别也主要表现在纺织品和服装、机械电子产品和其他制成品。其中,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制成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新加坡的机械电子产品对中国出口增加13亿美元,泰国的纺织品和服装对中国出口增加17亿美元。由此可见,在泛北区域的经贸合作中,影响最大的行业领域和产品结构主要是纺织和服装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制成品,而这些领域对广西区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也将是需求最多的。另据研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所需的人才类型主要有以下一些:保税物流人才;经贸人才;本科层次会展策划与运营管理人才;商务英语人;熟练掌握中国和东盟各国语言人才;熟悉中国和东盟各国事务人才等。特别是在小语种人才培养上,由于自贸区的建成、中国—东盟博览会长期落户南宁,以及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市场对东盟小语种的需求呈快速增长之势。“近年来,随着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广西每年对泰语、越南语、老挝语、印度语、柬埔寨语人才的本科需求量每个语种在600人以上”。但在2009年,广西开设东盟小语种专业的6所本科院校,每年能提供的东盟小语种本科人才仅有200人左右,不管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能满足广西扩大对外开放的需求。根据上述情况,广西区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不仅应在应用型人才的提供数量上有所增长,而且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也应该做出某些改革,从而为泛北部湾经济区提供更多更好的适用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特色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具体途径

考虑到广西区内应用型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和泛北部湾地区人才需求状况,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途径与形式应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健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运行机制上,往往存在着重教学、轻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弊端,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这种不健全的运行机制虽然也能根据培养的目标要求完成各种教学和人才培养任务,但却不利于高校发展和人才素质的全面培养。这是因为:由于轻视科研或科研条件相对不足,不但对高校的学科建设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教师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状况,尽管学生也能较好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但却没有太多的机会参与到科研当中,这不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创新思维的训练,也就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以2012年的数据为例:广西区的12所民办本科院校中,科研立项和经费获取较多的是广西大学行健文理学院,当年该校共获立项83项,加上校内经费支助共获科研经费145万元;其它民办本科院校立项数目一般在50项左右,经费一般在几十万元。这不仅与大学类型的高校相比差距巨大,即使与公办本科院校相比也有一定的距离:如广西财经学院在2011~2015年共获取科研项目880项,年均176项;梧州学院立项102项,获校外经费670多万元;较少的贺州学院也有74项,其中部级2项。大学层次的高校一般都有几百项,广西大学为1437项,科研经费达3.10亿元;广西民族大学为510项,科研经费为3180万元。[6]由于科研立项数目少、级别低(部级项目极少)、来源单一(主要为纵向项目,与企业合作的横向科研项目也很少),因而在科研成果利用、转化、专利申请上也就十分有限。这对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明显是有影响的,也不利于学生接触企业、参与企业实践。当然,民办高校在运行机制上也有一定优势,因为民办高校办学一般是与企业资金相结合的,投资方可提供高校学生一定的校产企业实践机会,这相比于没有任何企业支撑的高校而言,是有可利用之处的。基于以上分析,应用型民办高校应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机制,在“产”“研”上做文章,拓宽与企业合作的路径,多争取科研经费和项目,提高产学研相结合的水平。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改革课程设置

北部湾地区的民办本科院校一般是在2000年之后建立的。由于建立的时间较短,在办学条件上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往往不利于高层次的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这些高校虽然在二级学院或教学单位上一般都有10个左右,学科门类数达5个以上;但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高级职称教师数量较少,加上经费短缺,因而在学科建设上缺少人力、物力的投入,从而难以争取到重点学科建设的机会。譬如在广西区现有的3所独立设置的学院和9所独立(附属二级)学院中,基本上没有省级重点学科,更不用说部级重点学科。在专业设置上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设置结构单一,跨学科专业或交叉学科专业设置的数目不多;专业设置的重复率高;趋向于设置电子、经管、工程类等热门专业;不同专业在招生上存在失衡;与社会需求关联程度低……。当然也不排除部分院校由于走特色化、多样化、优势化道路,因而在专业设置上取得较好的成效。至于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存在的内容陈旧、结构单一、不同类型课程开设不平衡等问题之外,对通识课程不够重视、实践实训课程质量不高也是突出问题。因此,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应给予重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争取建立一些重点学科、实验中心和研究基地。在泛北部湾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中应根据人才需求类型和本校实际情况,在专业设置上即要根据市场需要设置一定量的适用专业,强化经贸、管理、财会、电子、机电、服装、纺织等行业领域相关的专业设置,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形成一些交叉专业、跨学科专业和专业集群,突出东盟小语种等特色专业,并建设一些重点专业、优势专业,以有利于适用人才、特色人才、创新人才、专精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应使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设置比例应科学、适当,对通识性课程、实践性课程也应予以必要重视。以广西外国语学院为例:该校早在升本之前,就已经开设了应用越南语、应用泰国语、应用柬埔寨语、应用缅甸语、应用外国语(印尼语方向)等东盟语种专业,并成功派出2500多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的大学学习,在快速培养东盟小语种人才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构建了“双体制、双校园、双教材、双课程、双教师、双基地、双学分、双证书、双文凭、双就业”的“双轨”模式。这种“双轨”模式不仅涉及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诸多构成要素,培养了许多具有综合技能和能力的毕业生,能将所学小语种充分应用到经管类职业中;同时在专业设置上强调特色、优势、跨学科的理念,也是值得学习的。

(三)改革人才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方式是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构成方面,狭义的人才培养方式是指人才培养的具体操作方法。国内外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中外联合培养:是指国内高校与国外教育机构或相关部门合作办学,在资源上合作共享,先在国内完成专科或本科的数年教育,然后到国外完成本科或研究生教育,也即我们常提到的3+2、2+X等模式。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要在课程、学分、证书等方面进行改革,如提供双联课程、教育凭证互认;而且还涉及到办学方式的改革,如国外高校与国内高校联合办学、办班、办学院等;或是合作办学方在教师、学生方面进行交流、资源共享。2.校企结合:即前面提到的产学结合,是指高校与企业结成伙伴关系,高校为企业提供科研服务和智力支持,企业对高校提供经费支助和学生实践、实训的机会和场所。这种培养方式对高校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践当中,进而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体验各种企业文化、提升就业能力是有帮助的。与校企结合相联系的另一种形式是企业化办学。此种培养方式在国外早有先例;但它又不同于完全独立经营、管理的企业化大学如美国的凤凰大学。3.协同培养:是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进行的协作培养。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在师资、科研和实验设备等方面,一般不能同条件更好的其它类型的院校和科研机构相比。因此,加强校际与科研院所之间在人才培养上的协同创新,有助于改变民办高校在这些方面的“短板”,学习到各种教学和科研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建立分校:这在国内外著名大学的人才培养上,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方式5.校际合作:是指不同类型、不同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我国大陆地区高校与台湾地区高校就有许多在人才培养上合作的典型例子;广西大学与区内的一些应用型本科院校也有合作培养的范例。

(四)改进教学方法,探索适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依然是应用型民办本科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必须途径,因此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模式和组织形式也仍然是必要的。在当前的应用型院校的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即与应用型院校的教学环境有关,也与教师在教学上的熟练程度、教学组织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有关。在对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时,宜从以下方面考虑:重视探究性或研究性学习,根据问题或教学主题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提高课堂教学的互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之中;进行启发讨论式学习,使学生积极思维、增强教学和学习的启示性、互动性……在教学组织形式上,讨论课、习明纳、讲座制、分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等都是是较好形式。教师应了解国内外教学理论的发展现状,对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情境教学理论、人本主义教学理论、合作教学理论等应有较好掌握,并能在实际教学中运用。

(五)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

质量监控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广西区内的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而言,多为新建高校,因而在质量保障上面临着更大的任务。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做好各种评估工作,如本科院校办学水平评估、高校层次的教学评估和院系评估等;二是在上述评估的基础上,加强教学监控和管理,建设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形成一些精品课程;三是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对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进行全面、完整的评价,以保证教育教学的质量;四是加强教师教育、提高教师素质,推进名师工程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产生一批具有较高教学水平、较好教学质量的教师。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

作者:王柏远

上一篇:肿瘤血管生成拟态影像学的新进展 下一篇: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