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时间:2022-06-04 01:48:12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

摘 要 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后,高校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度、过程上暴露出诸多问题。本文对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问题进行梳理,探索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 民办高校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民办高校的数量骤然增多,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办学主体的多元化一方面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间的矛盾,一方面也加剧了人才输出的饱和量,就业率、人才培养质量、师资引入等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人才培养是高校生存的根基,200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想要增强综合国力就要大力培养人才,守住教育阵地的坚实堡垒。因此,在面临本科层次同质化的巨大竞争压力下,优化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1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

细观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发展,在政治经济环境以及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下,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性也随之变化。综合型人才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型人才培养,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策略,高校通过通识教育、以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渗透前沿科学的学科体系、文理交叉的综合学科等为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

本文探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四种: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即为学生搭建符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平台,实现“个性自由”,体力与智力,知识与能力协同发展。

(2)人力资本理论,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按照舒尔茨“谁收益谁付费”的原则,将高等教育的投资市场化并实现成本分担和下移,在人才培养上充分把握市场办学机制,以高质量、特色化、专业化为核心竞争力,抢占市场份额。

(3)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理论,即把学生比作“产品”,以衡量“产品”的社会适应性是否达到既定目标,在评价时既要考虑教师教的质量,也要评判学生学的质量。

(4)霍德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与传统言语能力以及数理逻辑能力不同,多元智力强调各种智力要素的独立性和多元存在形式,因此在人才培养上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能,开展个性化教育,充分挖掘并激发学生的智力强项。

2 我国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传统观念的制约与新文化的夹击冲突下,民办高校需要在市场经济中艰难求生。越来越多的民办高校在招生压力下增设专业、发展专科,在功利化政绩观的影响下,虚高、拼凑、美化数字,在人才培养的目标、制度、过程上暴露出诸多问题。

2.1 培养目标同质化

我国绝大部分民办高校在培养目标上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人才,这与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环境相契合,但在人才培养的类型、规格和层次上却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同质化”。这种“同质化”导致劳动力市场中,毕业生的能力素质区分度低,毕业生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格上都无法与市场需求相融合,这种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导致低就业率和低满意度。

2.2 培养制度单一化

大多数民办的管理体制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办学管理体制由于涉及多方利益,既繁琐却又单一。不少民办高校由独立学院衍生而来,脱离母体后更需进一步厘清培养制度。

2.3 培养过程缺乏优秀师资队伍

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由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构成,兼职教师中包括大量退休教师和外聘教师,专职教师中多数为硕士学历,而且以青年教师居多,职称多为讲师和助教,副高级以上职称较少。这样的师资队伍配比下很难形成教学合力,无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最大效力。高校若要将青年教师培养为骨干教师,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本的投入后又难逃人才的流失。培养过程的坚实,依靠的是稳定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

3 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构建

民办高校在激烈的市场冲击下能否可持续的健康生存与发展,关键在于突破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固化的困境,革故鼎新培养出受市场欢迎的人才。

3.1 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培养目标,避免目饲魍

面对当下严峻的就业压力,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直接反应出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只有在人才培养上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和认可,才能满足社会与学生的期望。因此,民办高校应建立起职业素养、综合应用能力、实践动手技能三位一体的、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目标。而这种三位一体又要避免“同质化”倾向,高校要充分了解本地产业结构,深入生产技术前沿,结合自身的办学优势,科学设置三位一体下的细分目标,发挥自身的独特性。

3.2 人才培养规格细化分层,紧跟市场需求

根据多元智力理论,学生的智力结构呈现差异化,为充分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人才培养规格要切合实际的进行细化分层,这种细化要落实到专业设置和课程分类上,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要保证知识的应用性,紧跟市场需要。

3.3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优化考核机制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首先要紧扣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利用校内外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专业特色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实习实践途径等。在实践教学的评价机制上,要分阶段、多途径、全方位考核,科学构建评价体系,适时给予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葛媛媛.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3).

[2] 陈晔.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2(4).

上一篇:谈网络交往对高中生正负面影响 下一篇:高校课程体系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