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模式为数学施教插上了翅膀

时间:2022-08-29 03:02:46

探究模式为数学施教插上了翅膀

摘 要:探究式教学是在师生互动中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主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阐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探究模式的教学理论意义,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兴趣的探究能力,有效地获取数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问题情境;实践交流;问题解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137-01

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地数学学习,不依赖于单纯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满足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前提下,充分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促使学习方式由传统“接受”式学习变为“合作探究”式变革。过去,重灌输式讲授,轻探究式教学。教师通过大量的练习来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自主探究受到了限制。在探究模式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数学思想,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一、探究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为基,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讨论为前提,以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为目标、以学生生活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的表达、质疑、讨论、探究的机会。探究式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感受数学的价值与知识的奥妙。它的主要优点表现在:(1)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精神与创新能力;(3)有利于学生思维与认识问题能力提高;(4)有利于学生个性得到发展,潜能得以发挥。这些明显的优势,必定是学生终身发展的基本能力。

探究式教学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尝试:

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接受,单纯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注重探索问题并为之解决,从而体验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十几年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以营造良好探究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拓展探究空间;鼓励参与数学实践并进行总结、反思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1、营造良好探究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习兴趣是人积极求知的最实际的内部动力,它直接影响着学习效果。初中数学不能简单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机械的记忆公式、法则、定理等填鸭式,而应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围绕问题去设计教学过程。所设计的问题力求紧贴学生生活,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挑战性,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以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二、创设良好课堂氛围,拓展学生探究空间

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条件。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基在论及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时就曾说:“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引起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所以要想引起学生的大胆探索和回答,创设一个良好的、民主的、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是很重要的。实践证明,教师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言语会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思维活跃,情绪高涨,学习积极主动,敢于大胆地探索。。

三、理论联系实际,参与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概括的理论特点,其研究对象往往并非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而是建构的产物。所以数学知识需要根据教材的特点,让学生亲自参与其中通过实践活动,切身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以增强学生探究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探究过程,体验成功。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无论是成功体验还是失败体验,这种体验具有无可替代性。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喜悦,分享成功,从而更进一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增强了其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决心。

总之,探究式学习方法是注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它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加强对探究式学习的渗透,将探究式学习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让学生自主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自主探索,教师由过去的主宰者转变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未来的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但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其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促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活动,其指导思想和数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一致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能力、教学手段的挑战。

上一篇: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艺术 下一篇:多媒体教学在农广校中专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