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时间:2022-08-29 12:29:05

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就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点的教育。一个人的健康程度,影响着人的体质、情感、惫曝气质等,决定着一个人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勇气。而这一切只有通过体育锻炼才能得以改善和提高。因此,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应该努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

体育意识是人们在反复从事体育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活动的总和,是体育活动中人们自觉进行心理活动的高级形式。体育观念完善,其体育活动的自然控制和调节能力也越精确,也越善于挖掘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确保自己充分发挥运动能力,顺利掌握各种动作技术,形成熟练的运动技能,提高运动能力,从而改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

学生一旦有了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同,形成了身体锻炼的需要,便有了终身体育的愿望,在一定的环境和生理条件下就会根据主客观情况的变化,选择适应自身条件的锻炼内容,并能主动探索科学的锻炼方法,客观地评价锻炼效果,成为终身体育者。因此,在教学中将多种复杂、多变的、分散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环境等因素,组合成有利于强化和提高学生体育意识的氛围,无疑对学生能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加强对体育能力的培养

学校体育教学在注重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重视对学生各种体育潜能的开发,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如果从体育活动的行为和方式来看,它是一种自然的强健,自身潜在能力的开发过程。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体育的价值绝非仅仅如此。也就是说,体育仅仅是人类生物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过程。人们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提高自身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也就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过程。

培养观察、思维能力。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如录像联网、电视媒体等)增加对体育内容的了解和掌握,从而开拓视野,激发兴趣。体育活动的项目多,内容包罗万象。就像在进行热身活动时,每次都可采取不同的练习形式,让学生学会更多的活动方式就会演变出许多内容和节奏不同的动作。也可通过游戏提高学生的兴奋性,通过各种轻器械练习提高学生锻炼的趣味性等。

要让学生学会思维,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其他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既要全面又要分清主次,防止和减少观察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如在跳远教学中,首先教师进行正确的示范、讲解有目的地强调动作的整体形象,加深正确的动力定型,并请同学复述动作的概念和方法,再由别的学生补充和完善,以此来增加对理论的理解和记忆。根据教学步骤从助跑、踏板、起跳、空中动作和落地等各环节让学生进行练习。告诉学生每个环节应注意的细节和重点,引导学生观看,让他们相互评判,肯定成绩和找出不足,分析产生错误动作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经常采用这种教学形式,既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又可培养学生敏捷、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中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对策与措施

1.充分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只有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形成健康的人格,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也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学校的健康教育,必须有一支专业知识过硬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是将学生从家庭引向社会的第一座桥梁,应使学生”学会生存”,真正发挥“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作用。目前,应使学校的健康教育顺应”终身教育”,加快健康教育的改革步伐。培养高素质的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并对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各学科的培训,使健康教育的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授之以渔”。

2.健康教育必须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在旧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人认为用健康教育去保护学生的健康是消极的方法,只有参加体育锻炼才是积极的方法。我们认为,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的功能。在我国从50年代开始,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就有了法定的地位。而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起步较晚,人们对此重视不够,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更不理解。因此,如何使学生既受到身体教育,又受到健康教育,就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学校体育工作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提高各级主管部门的认识,真正把包括健康教育在内的学校体育工作同德育、智育教育一样纳入学校教育轨道,使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从位置―队伍―管理落实,保证体育与健康教育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加强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宏观管理,使其逐步规范化。并把健康教育作为必修课纳人体育教育课时内,真正落实2.5+0.5的模式。再次学校要把健康教育、体育教育和品德教育结合起来,以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3.健康教育应注重学生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健康教育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重在加强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对中小学生来讲,应加强日常卫生知识、合理营养知识、正常生活规律、青春期保健知识等内容的教学。以激发学生学习卫生保健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因为中小学生急需一定的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播,其最终日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和习惯,让学生认识到今天没有良好的卫生保健行为和习惯,明天就不会学习和工作,后天就不会生活。

4.现行教育体制必须进行改革

当今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专业彼此交叉,只有身心健全、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能够胜任。然而,现今我国的教育体制,只重视学生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学生身心负担过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和创造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教育质最的提高。只有完成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才能真正推进学校的健康教育。为此,必须改革办学体制,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错误倾向,形成多元化的办学模式,对过于密集竞升重点高中和大学的学生人群进行分流。由于包学费和分配局面的改变,实行自主择业原则,故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这也为健康教育的改革创造了条件。因此,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形成健康自我保护意识,养成科学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方式,追求“运动生活方式”应成为人们的共识。

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正在围绕“健康第一”这个核心而发展。学校教育为了适应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对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多元教育”的互动作用,建立健康教育网络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健康教育的作用,培养青少年儿童良好的生理机能,促使心理健康发展,使其既有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又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为终身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山西大同市第四中学

上一篇: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下一篇:体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