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时间:2022-05-29 12:45:15

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学习”的研究背景

客观地说,以往的美术欣赏教学存在许多弊端,诸如,在教与学的方法上,只重视教师对作品的解释,一种标准的诠释充斥着教学的全部,忽视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直觉感受与体验。在讲授内容方面,只对作品的主题、背景、画家的生平轶事进行讲述,而忽略对作品形式结构、艺术语言的感悟与深层剖析在学习评价标准上,只重视统一标准知识的掌握,忽视美术欣赏的个体感受。

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扑面而来,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承认教学过程要开放学习材料,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可一到具体实践,却又难度重重,这些问题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尤其突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目前的美术教师大都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那些艺术作品的标准诠释,是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的,很多教师只懂得传承,还未能找到启发的方法。另外,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缺乏权威性的引领、指点与启迪,许多一线教师都是在独自摸索。②艺术作品强调情感的交流,无论抽象或具象,本身存在着人与作品互动的一种主观情感的流动,对于一幅艺术品的理解,本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当学生对一幅艺术作品出现异议时,教师不知该如何收场。所以,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体验式学习”的界定

所谓体验式学习,是强调知识与学习主体互动联系的学习,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突出学生与教材双向交流沟通,不强求统一认识,而是尊重个体差异,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建构属于自己的富有个性的知识体系。是一种变书本化为人本化的学习。

在艺术作品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高级的阶段,也是最能与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和本质特征相吻合的接受方式。这是因为:首先,体验虽然与知觉阶段的直接性、无概念性有相近似的地方,但是由于它是建立在反思性的、间接性的理解把握基础上的,所以,在体验中包含着对作品中深刻内涵的把握。其次,在体验阶段,虽然也有理解的深刻性和客观性,但是,体验已在作品与主体之间消除了概念、知识、反思性思考的屏障而能直接与作品交流。也就是说,在体验中作品内容完全转化为意味的形式;作品形式也无不闪烁着作品意味的光辉。在主体方面,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被在作品中体验到的自我所取代。正是在体验中,艺术作品与接受者达到了亲密无间、相互融合的统一。就像立普斯所说的那样“我感到活动并不是对着对象而是就在对象里面,我感到欣赏,也不是对着我的活动,而是就在我的活动里面”。这意味着,在体验中,接受者是在艺术作品中感受到的自我,艺术作品的整体意味也是在体验中被给予和被确定的。

三、“体验式学习”的实施策略

对于体验式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主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托,结合欣赏教学的特点,运用体验式学习方法,逐步形成了“课前经历、课中体验、课后探索”三个阶段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经历是过程性目标中的初级阶段,探索是高级阶段,体验则是由经历走向探索的载体。

1.课前经历

新课程鼓励学生调查研究、收集和分析资料,通过多种途径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从中学会分类和整理,提高相应的能力。教师通常的做法是:根据教学内容,预先布置学生收集与之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调查、收集,获得经历知识的过程,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参与意识,对教学的拓展很有帮助。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这样的做法过于理想化,学生常常以应付的心态完成任务,对教学的帮助很小,自然也就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能力了。

如何安排学生“课前经历”的学习策略?我的做法是:“收集”以一种自主选择的形式体现,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有一定范围的选择自。例如,在苏少版八年级美术上册第一单元的欣赏教学中,我提出了两个课前思考题:

①达・芬奇仅仅是画家吗?

②你认为《蒙娜丽莎》是否美?美,美在何处?不美,又表现在何处?

像这样的学习任务,主要以思考题的形式体现,两个思考题学生选一个完成。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主要有3种:①网上信息收集;②图书资料查询;③自主思考分析或亲友帮助。这种课前经历的体验设计,本身题目充满了趣味性,学生完成任务的途径也不再是单一的资料收集,都能有话说。

例如问题②,学生的回答有三种:美、丑和一般,其中丑和一般占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中,我问:蒙娜丽莎丑在何处时,同学主要提到这3点:①没有眉毛;②身材肥胖;③衣着灰暗,像老太婆。例如,没有眉毛:15-16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地区的妇女流行拔掉自己的眉毛,以此作为一种时尚美。身材肥胖:当时妇女以胖为美,这源于原始社会对妇女的生殖崇拜,我国唐代也是以胖为美。

教学中,我有意避开了简单的说教,对于蒙娜丽莎的美,学生经过课前资料的收集、思考,课堂中的争论、理解,学生开始从文化、地域等角度去思索,学生的观念甚至不再局限于对蒙娜丽莎容貌的理解,很多同学开始去体会她的内在特质,这是非常令人惊讶的。在课前收集的过程中,学生得到自由思考、体验的空间,经过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与分析,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2.课中体验

认知心理学明确指出,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过程,只有让学生参与到艺术的体验活动中,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艺术语言,体验作品表现形式带给主体最初的情感感受,获得丰富、深刻的认知体验,在体验中建构富有个性特色的知识体系,只有在学生自己建构的知识中才能持久。

在实际的美术欣赏教学中,学生的兴趣来得快,也去得快,大多数学生会在第一时间被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震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上教师对作品的标准诠释,兴趣渐渐消失,缺乏学习的内驱力。为此,创设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情境,把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分解成让学生分步体验的过程,让学生细细观察、感受、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思考的焦点直接聚集到艺术作品的内涵上来。

例如,美术课本中对艺术意蕴的解释为:“指艺术作品的内在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知识抽象,教师很难解释,学生很难理解,一不小心就成了枯燥的说教。在教学中,我没有过多纠缠在对“艺术意蕴”的解释上,而是以詹建俊作品《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心,提供七幅形式风格不同但表现的意蕴相近的美术作品,提出问题:“找一找,哪一幅画与《狼牙山五壮士》的意蕴最贴切?说出你的理由。”

学生有了七幅画面的对照,或多或少都能说出作品的深层意蕴。这里选取的七张作品,形式风格不同但表现的意蕴相近,没有统一的答案,学生通过参照、比较、分析,得到较深地感悟。

教学效果明显,主要得益于在教学中,我创设了有利于学生体验的情境。首先教师要对作品的意蕴有准确的把握,然后把艺术作品的深层意蕴分解在让学生分步体验的情境中,这一过程比较难处理,关键在于教师对作品的理解。最后就是在情境中,让学生细细观察、感受、体验,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适时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思考的焦点直接聚集到艺术作品的内涵上来。

3.课后探索

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更强调的是整体性、综合性的学习,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的认知过程,紧紧地伴随着主体的情感过程,使学生获得人们常常称之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那种“东西”。而当这种“东西”一旦“进入主体的潜意识,蛰伏于内心深处,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未来的某次体验中,它们可能突然被唤醒、激活,在一场豁然开朗的兴奋中,转化为主体自觉的意识”。

许多欣赏教学的内容限于课堂的限制,无法展开。所以,在欣赏之余,我会配合教学内容,留一些有趣的思考题或调查任务给学生,以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在课外探索。

例如,在现代派美术作品欣赏的教学过程中,我布置了以下的思考题。

(1)作业形式:课后思考题

思考题目:假设我们正在美术馆欣赏“现代派美术”作品,周围的人们议论纷纷:

①一堆垃圾;

②我的孩子能做得更好;

③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正确的绘画方法;

④他们不过是在画上甩些颜料,再加上个莫名其妙的标题,然后就开口要价;

⑤过去的画很乏味,现代作品总是更有趣些;

……

你赞同他们的观点吗?为什么?你会怎么议论?写一篇小文章(建议字数200字)。

(2)作业形式:调查

配套内容:现代派美术欣赏。

调查对象:学生家长。

时间:课余在家,学生任选。

任务:学生任选教材中1~2幅作品(吴冠中《春如线》、杜飞《静物》、毕加索《曼陀林和吉它》、毕加索《哭泣的女人》、阿佩尔《发怒的风景》),请家长欣赏评述,学生则记录下原话,并整理出小文章(建议字数200字)。

以上一个思考题和一个调查任务,学生任选一个完成,出乎意料,许多学生饶有兴趣地把两个作业同时完成了。以上设计的思考题和调查任务,本身具有了激发学生兴趣的兴奋点。另外,完成作业并不需要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学生并没有把这种作业看成是一个任务,没有负担,没有束缚。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很大程度在于兴趣,因而完成这类课余作业,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是首要的。在思考或调查过程中,学生亲身经历学习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学生伴随问题去研究、发现、体验教学结论形成的动态过程,在过程中思考,在思考中体验,在体验后感悟,在感悟后建构,这一切,除学生本人外,所有的人都无法替代。

体验学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主体作用,亲历性是体验式学习的主要特征,重视人与人的理解与相互合作。经过美术欣赏教学中体验式教学策略的研究,通过“课前经历、课中体验、课后探索”三个阶段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经历过程中体验美术内涵,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根本性的转变,学生经历一种内在的、知识与情感一同成长的学习过程,从而在艺术作品中把主体与客体、直接性与深刻性统一起来,创造出一个让学生情感有体验,心灵有震撼的学习情境。

参考文献

[1]周军.教学策略.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2]谢安平.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

[3]顾颖.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

上一篇:浅议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 下一篇:体育教学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