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构论文:本科院校校内文化的建立综述

时间:2022-08-27 04:41:22

文化建构论文:本科院校校内文化的建立综述

作者:翁细金 单位:温州大学党委办公室主任

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建构的独特性

大学的文化建构具有独特的传承性、积淀性和不可复制性。从这一维度看,所有大学的文化建构都必须遵循其高品位、学术性、文化育人、引领社会文化发展等同质性的一面。但文化尤其是大学文化,毕竟不是一个超意识形态、超地域的概念,不同政治背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大学,甚至具有相同政治背景、处在同一时期同一地域的不同大学,其校园文化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对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其校园文化建构则具有鲜明的“多源性”、“地域性”和“扁平性”等特点。其一,校园文化的多源性。分析合并型高校的异动情况,自1990年1月到2005年3月,全国共有1041所高校先后进行了424次合并;从1992年1月至2010年6月,共有490所高校(普通高校355所,成人高校135所)合并组建204所大学(普通高校196所,成人高校8所)。纵观这些合并成立的高校,其表现形式有强强合并、强弱合并、弱弱合并等,最少的是由2所学校合并而成,最多的由9所学校合并而成,如新广州大学,2000年4月24日由原广州大学、广州师范学院等9所学校合并组建。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为“弱弱合并”,且所合并的学校在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办学定位、办学性质以及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差异,如扬州大学合并前的各所学校从学科分类上包括了工、农、医、商、教育等,从层次上分为本科、专科以及专门性培训教育机构等,再加上合并后一些院校长期处于多校区分散办学的格局,这就决定了合并型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发展脉络、文化渊源、文化内涵与外延等大不相同。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的校园文化往往是多个主文化与若干个亚文化并存。多源性成为合并型高校校园文化的共同特质。从根本意义上讲,大学合并的实质是文化的融合,只有实现不同校园文化的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实现合并院校从“形”的组合到“神”的统一。因此,对于合并型地方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而言,不仅仅是简单的破与立的问题,更是一个艰难的取与舍的抉择。比如,以谁为主、以谁为辅,继承什么、摒弃什么、发展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都是既深刻、敏感而又非常现实的问题。其二,校园文化的地域性。一方面,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举办,也办在地方,其既姓“地方”,也就势必流淌着“地方”的血液。正所谓“城市孕育大学,大学滋养城市”,一个区域的社会传统文化与其所属大学校园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互“哺”关系。大学校园文化的品位往往是区域文化的品质象征,校园文化发展的取向是区域文化发展的风向标,校园文化发展的水平对社会文化发展具有促进和引领作用。同时,区域社会文化的精髓、特质等对所属高校校园文化也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开放办学是必然趋势,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联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更为紧密。很多学生选择一所大学,某种意义上是在选择这所大学所在的城市。同样道理,一所大学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这所大学的品格与精神,也一定程度上留下了大学所在城市的文化气质。对于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能否准确把握校园文化的地域性特点,并建构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校园文化,是学校能否实现校地互动的前提和基础,对于学校办学能否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的关键所在。其三,校园文化的扁平性。综观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身或者是其组成部分,基本上都是办在地方的本科院校、专科院校、电大、中等专业学校、企业职校、社区学校等。这些学校大多发展历史不长,校园文化底蕴相对单薄,尤其是在办学理念、学术大师、标志性教学科研成果、知名校友以及办学的知名度、美誉度等方面,更是与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重点名牌高校相去甚远。因此,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绝大多数都缺乏文化的制高点和真正的精神核心,校园文化呈现出明显的扁平性特点。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在推进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特别要深入挖掘所合并各所学校的历史传统和人文底蕴,凝炼带有同质性的文脉;要注重研考、整理历史学人的事迹,树立学术精神领袖,并以此理清文脉,造化文人,浓厚文气,逐步消解校园文化的扁平性弱点。多校合并带来的校园文化的多源性、地域性和扁平性等,决定了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构中必须借助传统手段进行内容与路径的创新,强化顶层设计,找准着力点,用文化建构进程来推进学校的合并进程,从而真正完成从形式到实质性的合并,用文化统一共识,凝聚力量,支撑并引领学校科学发展。

温州大学校园文化建构的实践与启示

对多源校园文化的博观与约取。对于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构首当其冲的是解决文化“分而治之”的局面。简单的取舍和全盘接收都不符合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规律。温州大学在文化建构的实践中采取博观约取的策略,没有过多地纠结于对历史上各所学校文化渊源的取舍与主次之争,而是对历史上各所学校的文化渊源一视同仁,不因为办学类型、办学层次、发展历史的差异等因素等对其文化采取歧视的态度,并且在对校园传统文化扬弃的基础上,提炼升华成新的校园文化内核。具体做法有:(1)建设统一的精神家园。学校秉持“公共认知、高山仰止、一个不少”的理念,建设校史博物馆。馆藏中较为完整、且实事求是地保留了各所学校办学发展的史迹和文化渊源,每一位校友回到温大,都能在校史馆找到自己的名字及基本学籍情况,看到他熟悉的母校印迹,并不会因为自己曾经的母校不复存在了而有一种被泯灭感和淡忘感。同时,在校史馆藏中专设“今日温大”发展历程陈列区。学校的校史博物馆成了每一位温大人的精神家园。这种“和而不同”的文化建设理念与兼收并蓄的文化胸怀,对传承历史上各所学校的优良传统,促进校园的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确立共同的价值认同。学校确立了校歌,校歌谱曲沿用温州师范学校的校歌谱曲,虽然对歌词进行了必要的完善和创新,但主旨依然凸显“厚培德本、深濬智源”的优良办学传统,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文脉传承和历史溯源性。确立了“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求学问是”是大学带有普遍意义的文化品格,“敢为人先”既是对历史上各所学校“艰苦创业”历程的精神凝练,也是对温州区域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充分体现了校园文化建构的包容性。(3)统一学校的形象标识。重新设计了校旗、校标、校徽,从视觉和形象上统一识别,并将上述形象标识在学校章程中加以明确,强化统一形象识别的刚性和权威性。2.凸显地域性。区域文化与校园文化“互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其校园文化本身就是区域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校园文化与区域社会文化的交融并不会因为大学的围墙而阻断。温州大学的校园文化建构非常注重从区域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使校园文化凸显地域性。比如,学校鲜明地提出要建设创业型大学,一贯倡导师生要“吃温州饭、讲‘温州话’、做温州事”等,这既凸显了作为地方院校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也大大增强了校园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同时,借助于区域社会文化的整合功能和影响力,—155—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校园文化的建构也极大地促进使了多源文化的融合。具体做法有:(1)办学理念凸显地域性。学校章程明确办学理念为“以人为本、质量立校、服务地方、特色取胜、追求卓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目标是“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服务面向为“立足温州,服务浙江,面向全国”等等,这些办学、治校、育人、服务地方理念均带有鲜明的区域性,也从一个侧面凸显了校园文化的区域性特质。(2)文化载体、阵地建设体现地域性。学校创建了温州民俗博物馆、发绣艺术馆(发绣是温州民间工艺美术技艺,被誉为“东方一绝”),建设了八组以瓯越文化为主题的景观雕塑。校园的道路均以瓯越历史文化名人和学校的先贤名字来命名。依托“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阵地,在高雅艺术形态与形式的选择上注重地方性,邀请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李叔同》弘一法师大型原创舞剧等区域优秀传统艺术来校演出。(3)立足于以文化人,培养创业型人才。无论建构怎样的校园文化,其根本归宿都是为了教化人、培养人。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汲取区域文化营养,依托校园文化的区域特质,对于强化人才培养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比较优势。温州大学依托温州区域文化优势和校园文化的创业特质,把对学生“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大力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教学主渠道,努力强化学生创业意识与创业知识教育,开办创业先锋班(辅修专业)、创业管理双专业双学位班(二专业)、经理成长班(校企合作定向培养)、企业接班人班等若干个创业人才培养改革实验班;设立创业辅修学分和公选学分;面向全校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公共选修课。在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和引导学生依托专业优势开办创业工作室,逐步搭建起“学生创业工作室———学院创业中心———学校创业园”三级联动的创业体验教育与孵化体系。在素质拓展环节,通过设立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参加创业计划竞赛、开展素质拓展培训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资源整合层面,学校依托温州丰富的企业家社会群体资源,千方百计整合资源,聘请企业家作兼职创业导师,在企业建立创业实践基地,向温商企业、校友企业募捐,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金等等,推动创业教育,支持、服务学生自主创业。此外,在教学与人才培养方面,学校立足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面向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在专业课中融合地方性课程;据统计,近三年有50%左右毕业生留在温州就业,其中本地生源75%在温州就业。(4)科学研究主动对接地方。学校倡导“以贡献求支持,以服务求发展”的服务地方理念,组建了温州市公共政策研究院,成立了温州市世界温州人研究中心和温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创办浙商孵化园和中小企业孵化基地,是温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理事单位,开展“双百”人才联动计划(即选派100位教授、博士赴地方企事业单位开展服务互动,同时邀请地方政、商界及社会名流来校讲学、交流)。学校教师入选温州市决策咨询委员会的人数占其专家总数的一半,温州市三分之二的文化工程研究项目由温大教师承担。3.消解扁平性。注重提升学术品位。大学不仅是知识高地、道德高地,同时也是文化高地。对于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校园文化建构必须要“高”与“深”并举,才能较好地解决文化的扁平化问题。温州大学的校园文化建构,在充分把握“合并”与“地方”两大特质的同时,也牢牢坚守着高校校园文化建构的高品位与学术性,并且深挖办学传统,赋予其新的内涵与外延。具体做法有:(1)高起点建设校园文化阵地。学术是文化的重要范畴,学术性是文化的重要特质。抓住了文化的学术性,也就才抓住了大学校园文化的比较优势,从而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合并型地方院校校园文化的扁平性问题。学校创办了以高品位、学术性为主旨定位的校园文化品牌项目“罗山讲堂”。作客罗山讲堂的主讲人,是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学术理论大家或具有较高知名度与美誉度的社会名流。搭建这样的平台,目的就是能够对校园文化的高层次起点和学术性建构起到一个积极的引领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浓厚校园学术氛围。(2)高标准培育校园文化项目。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品牌战略,评选确立了“百年语文”、“最受学生爱戴的老师”、“新湖创新创业新星”、“华峰品德奖”等一批校园文化品牌项目与活动,并对各个项目、活动实行滚动式评比,建立动态激励机制,通过创建精品,深化校园文化建构的内涵。(3)高层次遴选温大学人。在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设立“瓯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延长考核年限(分为3、6、10年三类考核)。以此来推进学校“大师”级人物的培育和成长,树立真正属于温大的“标杆性人物”、具有温大独特气质的“学术精神领袖”。(4)弘扬“溯初精神”。弘扬“溯初精神”就是在校园文化建构的“深”度上做文章。学校通过整理、研究各所学校办学历史与文化传统,发现“爱国”与“艰苦创业”是各所学校共同的办学特质与精神文脉,而这一共性精神的先行者就是1933年捐建、创立温州师范学校的温州著名爱国爱乡实业家、教育家黄溯初先生。“溯初精神”的内涵就是“光大国族,造福人群”,不仅历史渊源深远,而且在各所学校的办学传统、精神文化方面更具代表性和统领性。学校把传承、弘扬“溯初精神”渗透到学校办学与人才培养的各个领域,使其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力;与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使之转化为学生“入大学、立大志、求大成”的责任行动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突出“溯初精神”主题教育活动的渗透力;与服务社会相结合,提升学校在地方发展中的影响力。可以说,“溯初精神”既是温州大学文化渊源的最深处,更是校园文化的制高点。对于迈入大变革后时代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中国的大学如何坚韧地成功铸就高等教育中国模式,特别是对于众多合并型地方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尽快完成从形式上的合并到实质性的融合、统一,在高等教育激烈的发展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办出自身特色,获得长足发展,校园文化建构始终是重要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和保障,更是带有战略意义的内容和使命。

上一篇:地方校园论文:当今校内文化建设途径透析 下一篇:和谐社会论文:和谐社会下校内文化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