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与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探索

时间:2022-08-22 03:55:20

教育政策与中职学生学习生活关系探索

摘 要: 本文从“结构—个人”的关系视角出发,探讨了作为统治阶级意志体现的宏观教育政策法规及以“校规”形态呈现的微观教育政策与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关系,认为宏观教育政策促成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选择、规定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目标,而“校规”则进一步型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并不自觉地与宏观教育政策一同确立了新的“精英主义”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

关键词: 教育政策 中职学生 学习生活

中等职业学校是实施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门机构,中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又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相比普通教育,更受经济、政治及科学技术的制约,呈现时代性、职业性、实践性和专门性等特性。中职学校学习生活是围绕特殊职业学习活动而展开的生命状态,是中职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阿格妮丝·赫勒认为“日常生活是总体的人在其中形成的活动”,它是“历史潮流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结构的关系上,赫勒承认“日常生活的确向我们提示了社会结构和一般发展的一些情况”。[1]也就是说,作为学生日常生活重要组成的学习生活首先是一种对象化的客体,是在学生选择这种生活之前就已经并被塑造并存在着的既定世界。这一点契合“教育”的狭义定义,即“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需要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人”[2],同时也体现了教育活动社会制约性,也就是教育事业受到社会结构的影响,其中就包括受到教育政策法规的影响。这里所指的政策法规既包括国家政权、政党,以及其他社会政治团体为实现自身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政府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现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所作出的明确规定[3],又包含作为学校“内部规则”的规章制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校规”,它对学生具有约束力,是进行学生管理的重要依据。[4]

一、促成了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选择

生活源自选择,选择什么样子的学校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中等职业教育的有关政策法规制约了初中毕业生的教育选择。198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认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和技术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广大青少年一般应从中学阶段开始分流”,并就中等教育结构改革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从此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鄙薄职业教育及职业教育自身质量下滑等原因,普高一直是初中毕业生及家长的首选,除了考虑家庭经济状况、学生发展考虑等因素外,一些政策性原因也迫使学生选择中职教育。比如《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这一“普职比”政策这成了许多学生开展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的缘由。又比如,为了加大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确保和吸引更多的青年学生选择中等职业教育。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吸引青年学生选择中职教育的政策的办法较多,很多政策精神也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但是从现实看中职教育的吸引力还不够,选择中职教育大多是“无奈之举”,这就可能导致许多中职生学习生活的诸多问题,表现为“烦”、“没劲”和对生活的“冷漠”或者表现为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助感”。[5]当然,也有很多家长、学生认同职业教育对个人成长的价值和意义,愿意选择中等职业教育。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对中等职业教育做出选择,都受到了中等职业教育政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还渗透到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二、规定了中职学生学习生活的目标

学习生活作为某一教育阶段生活的主要形态具有与该阶段教育目标不可分割的目的,当前职业教育改革以就业导向为方针,甘愿当工人和农民应该成为中职生学习生活的应有之义,尽管中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但是目前而言,绝大多数中职生毕业之后还是选择就业,这与国家的政策主导不无关系。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作为一种直接以职业技能养成为目的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是从学校到工作进而到生涯的中间生活状态。柯林斯认为“学校主要的活动是教学生接受特殊的身份文化”,一方面学校所教授的专门的职业知识与技能本身就是一种“特殊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学校在社会能力和审美意识培养,以及各种活动过程中“预先为成员将来能符合团体要求而做身份的准备活动”。由于这种学习生活目标的规定性,使得整个中职生的学习生活延续了“工学结合”的特点。职业教育是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的教育体系,应该说与行业企业无缝对接是职业教育的本性使然。然而,由于职业教育管理的变革,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距离曾一度被拉大。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认为“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是“关系到建设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提出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转变”。要求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注重探索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建立学校和企业之间长期稳定的组织联系制度”,为了更好地安排职业院校学生参与顶岗实习,该意见还要求“各地要推进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渗透到学习体系与工作体系中,具有半工半学的特点。2010年7月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更确立了行业指导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方向,使得中职生同时具备了学生及企业员工的双重身份。

三、确立了新的“精英主义”价值取向

传统观念认为,学习成绩好、能考上重点高中或重点大学的学生才是“精英”。这种“精英至上”的价值取向曾经被作为批判的“教条”而为人所诟病,而中等职业教育也正在被一种新的“精英主义”价值所“渗透”。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但是事实上,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崇尚精英主义,主要表现为重视升学应试能力训练,忽视就业技能培养;强调“个别精英式”的职业技能辅导,忽视普遍职业技术的养成。根据笔者多年来对中等职业学校领导、教师的访谈,认为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任务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招生,二是职业技能大赛,三是高职考。这三者都是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命所在,招生工作是学校工作的根本前提,尤其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还不是非常大的情况下,没有充足的生源,也就没有足够的财政拨款,学校就无法生存,重视招生无可厚非。此外,职业技能是中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职业技能养成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关键内容,更是职业技术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中等职业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大赛的方式是检验学校的职业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宣传职业教育形象、展现职业教育风采的重要平台,因此,近几年来,从全国到各省市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体系,可以说,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成为当前职业教育的“重头戏”。同时,随着技能的高位迁移,技能型人才的培育越来越需要高学历的文化素质教育作为其基础。因此,中职后的继续教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关心的重要问题,教育部颁布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深入实施五年制贯通培养模式试点,促进中等和高等职教育衔接。”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之间架构了人才培养“立交桥”,“高职考”成为了当前中职学校的“最热潮流”,也有很多中职学校为了迎合不少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和中职学生提高学历的愿望,纷纷与网络大学、成人大学、电视大学合办各种类型的大专班,甚至本科班,当然,这里还有不少是受到了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是,无论是职业技能竞赛还是高职考都是精英主义取向的。职业技能竞赛的重要性使得许多职业学校走上了“效率至上”的“捷径教育”,有的学生过早地被挑选出来备赛、单独吃小灶。由于职业技能竞赛获奖无论对于指导教师或学校都极具诱惑力,因此,高质教师资源、实训资源严重倾向“备赛”学生,造成学校内部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热衷于高职考的学校也是如此,到处洋溢着普高的色彩,一种新的“精英主义”正在形成。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规则制度正向那些有希望获得职业技能竞赛大奖,以及有希望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那些指导上获得成就的教师。那些获奖的、考入高职院校的学生成为了学校的精英、教师的“宠儿”,而那些资质一般的学生又成为教育的“弃儿”,他们无法融入“职业技能大赛”和“高职考”的体制内,得不到更多的教育支持,而再度成为学校教育的“配角”。

四、型塑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形态

学校具有生态系统的特点,而学习生活是一个学生个体或群体生态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应该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而事实上,学校生活是被型塑了的“盆景生态”。“盆景”就是那个“在学生选择这种生活之前就已经并被塑造并存在着的既定世界”,而型塑中职学校学生学习生活这一“盆景生态”的外部力量除了宏观教育政策外,还有学校的规章制度,也就是校规。我们将校规也定义为教育政策法规,校规是以学校纪律为主要内容的行为规范,充斥着似是而非的“应当”或“必须”绝对化要求,包含了法律的、伦理的等含混不清的各种条文,扮演了教化学生,规范秩序的作用。福柯说过“在理性化的趋势下,现代社会逐渐产生了一种纪律化的要求,认为理性化除了应体现于社会制度之外,也应落实与个人的日常行为之中。理性的行为意味着符合礼节、秩序、规章,以及有效率。”因此,学校总是举着某种教育理想的旗帜,设定许多相对应的规范与标准,而后借助各种规训技术,把学生塑造成标准化的个体。中职生被认为是“难以管教”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习惯较差,因此,中职学校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对中职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加以约束,并且有各种各种的督查、检视和惩戒措施。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学校教育游走于社会本位论和个人本位论之间,认为“作为一种培养人的专门活动教育,既要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又要满足个人发展需要”,但是事实上,现在的中职学校教育是“学校本位”的。所谓学校本位就是只培养适应学校教育规则的学生,只培养学校和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因此,顺从/抗争与遵守与违反构成了中职生学习生活的主线内容。“虽然不排除学校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日常性,但学校生活从总体上看是一种制度生活”[6],这种要求同“均衡”、“有序”的学校制度使得学校、教师关注的不是如何将学生培育高技能职业人才,而是关注如何管住学生的“身体”,使其不能产生出破坏校纪校规的“失范”行为。中职业学校不允许学生有任何“失范行为”,并运用压制性的规范惩罚“越轨者”,中职学生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之中。这种制度化的生活必然产生科层制的结构,使得“每日学习生活的开展都不是随意的或按个人意志率性而为的”。[7]

职业教育是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的一环,同时也是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受到教育的外部规律制约,也就是受到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制约。因此,社会结构或宏观政策因素会穿透职业学校的围墙,有意或有意地影响中职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一举一动。职业教育政策法规是影响中职学校学习生活的重要力量。但是,这种重要力量也可能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因此,在制定新的职业教育政策的时候,应该考虑到政策的负功能,有效地避免可能产生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匈牙利]阿格妮丝·赫勒著.衣俊卿译.日常生活[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0:45-54.

[2]王道俊,王汉澜主编.教育学(新编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2.(2):41.

[3]吴遵民.教育政策学入门[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9(1):15.

[4]申素平.教育法学:原理、规范与应用[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3(1):264.

[5]李晓.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生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8.

[6]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1):176.

[7]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0.(1):177.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中职生学习生活的质化研究》(项目编号:Y200907446)阶段性成果之一。

上一篇:高校助学帮困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职教新干线”空间建设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