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助学帮困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

时间:2022-06-13 01:25:52

高校助学帮困工作中的几个问题和对策

摘 要: 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对象。虽然国家和各级地方财政努力实施经济资助,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也时有善举,各个高校也建立了助学帮困机制,但各高校在具体工作中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从高校助学帮困的现状入手,提出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高校助学帮困工作 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改革,学生学费自筹,大众化教育深入,招生规模扩大,高校贫困生人数也不断增加。据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贫困生人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的23.06%。[1]庞大的贫困生群体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点对象。贫困生往往指家庭经济困难,难以支付学杂费,生活水平在当地最低保障线的学生。他们享有与别人同等的受教育权,他们当中也不乏志存高远、勇于奋斗的优秀学子,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成就自身理想是政府、社会和学校的责任。虽然各高校本着不让一名贫困学生因为读不起书而辍学的原则,通过政府、社会、个人等多个渠道形成自身的资助体系,但如何更准确地将奖助学金发放到最需要资助的贫困学生手中,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激励贫困学子成长成才,各大高校都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高校助学帮困工作的基本现状

国内各大高校的助学帮困工作虽然具体做法不一,但基本模式和总体思路非常相似,基本都采用以经济扶持为主和心理教育为辅的双线资助模式。

在这个模式中,先通过“学生申请—学校审核”认定贫困生资格,然后根据贫困生的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和家庭贫困程度等发放相应的奖助学金。在贫困资格认定的过程中,学生填写的《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学校为了确保资助的公平与合理,会设计出较能如实反映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的调查表,其中包含生源地、家庭主要人口数、经济困难成因、人均收入水平、月消费水平等,将表格交由学生填写。同时,为了节约调查成本,学校一般会将《高等学校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的认证工作交由当地部门完成,比如民政部门,由他们盖章证明表格数据的真实性。学校对照认定标准,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商议贫困等级,审核,公示,完成认定,通过认定的学生享受资助。

在学期中间,高校还会开展一些感恩成才励志教育,提倡感恩社会、回馈社会的精神,鼓励贫困生成才,帮助某些问题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向更阳光的方向发展。

二、高校助学帮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认定标准不够完善,贫困程度难以界定。

贫困生资助工作中的第一个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贫困生资格认定,贫困生认定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资助的效益与效率。[2]国内对贫困生的认定主要根据学生的家庭收入水平和学生在校生活的情况,结合对照贫困生认定标准,最终确定。学生家庭收入水平以学生上交的申请材料为主要依据,虽然校方在申请材料的表格设计上做到尽善尽美,但是学生在表格填写的过程中掺杂着许多人为因素,一些学生和家长背弃诚信随意捏造数据填写,这使得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值得怀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当地民政部门把关不严或者出于其他动机为学生加盖公章,就会导致最终认定学生的贫困程度是遵循学生及其家长的主管意愿而非从其实际经济的情况出发。

在认定过程中,对照人均收入是否超标是审核的重点之一。但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且每位学生具体情况复杂,使得认定标准本身存在漏洞。比如有些学生家庭总体收入可以,但入不敷出,他们可能会因为认定标准僵化而失去机会;也有些学生,心理包袱过重,对申请贫困的事情不积极,加上父母连民政部门都不知道,他们有时会直接选择放弃,默默承受巨额学杂费的压力。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我们错漏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

(二)无偿资助凸显弊端,弄虚作假普遍存在。

国内对贫困生的资助存在着无偿为主、有偿为辅的现象。无偿资助使学生产生依靠心理,期待不劳而获,对学生长期发展不利;学生被动接受资助,使他们缺少主体意识,丢失感恩之心;同时,随着贫困生总数的不断增多,无偿资助对国家和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无偿资助弊端凸显,也正因为高校资助的无偿性和资助金额的可观,使得一些学生和学生家长觊觎这本不属于他们的实惠。资助贫困生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发展,本来是一件好事。但在理想主义被现实主义逐渐替代的今天,有些人的物质欲望完全战胜了他们的精神追求,尽管他们家庭并不贫困,但是他们会想方设法通过各种手段编写材料。家长会怂恿学生向学校申请贫困生资格,学生则会背弃诚信骗取助学金。而学校很难一一查证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尤其对于大一新生,由于没有深入接触,缺乏了解,班级民主评议也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学校审核往往以民政部门的证明为依据,以学生自行填写的收入情况为参考,对其进行贫困资格认定,这样很难辨别其中一些造假者。

(三)助学贷款作用低下,社会资助有待开发。

助学贷款是一种将学生未来收入投入到现在的个人教育上来的措施,本应是国家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作用很不明显。首先,部分贫困生思想观念守旧,不愿背负贷款,或出于强烈的自尊心而对其敬而远之;其次,银行发放的助学贷款额度偏低,通常不能将学费和生活费问题同时解决,对一些特困学生的实际帮助不够明显;第三,学生还贷信用较差,学校又不具备行之有效的催款能力,导致银行方面设置门槛,增多手续,不愿办理助学贷款。

资助经费来源单一,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高校对贫困生的资助以国家和地方财政为主,社会企业和个人只占一小部分。有些企业的慈善资助因为贫困生缺乏感恩意识而终止,也有些因为校企双方对接不善而找不到资助门路,使学生错失受助机会。所以,社会资源对贫困生资助仍有很大空间。

三、完善高校助学帮困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贫困生认定方法,科学、有效认定贫困生。

通过与贫困生生源地方面建立直接对话与联系,调查学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建立真实可信的贫困生数据库。贫困生认定是助学帮困工作的第一步,保证登记数据的真实性将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有效性和公正性。在实际认定过程中,最难考证的往往是贫困生家庭的实际经济情况。对于大一新生,可采取电话回访、公函回访或实地走访等多种办法相结合的方式,努力掌握每一个贫困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做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也可以对他们的个性有所把握。虽然对每一个提交申请的新生进行调查了解工作量大,但是这有利于以后的工作开展,有利于对这部分学生的综合把握。对于老生,则要强化班级的民主评议,充分发挥班级同学的监督作用,因为同班同学每天都生活、学习在一起,只有他们才最清楚这些同学的家庭经济变化情况,平时生活习性,等等,这可以为老生补充认定和奖助学金发放提供重要参考。总之在认定过程中要不厌其烦,采取综合评定的方式,保证不让真正的贫困生错漏,也避免让弄虚作假的人得逞。

(二)建立动态档案数据库,严惩作假、违纪贫困生。

为所有贫困生建立纸质版、电子版双重档案库,并时时更新。档案库中除包含他们的基本信息外,还应为他们定期补充相应内容,比如奖助学金获得情况、助学贷款申请情况、勤工助学表现情况、学习成绩情况、违纪记录、班级民主评议意见等。整个档案库实行动态管理,方便学校及时了解每位贫困生的现状,指导每个阶段的助学帮困工作,使得资助更具针对性。

明确资助受体的义务有助于增强受助生的主体意识,只有权力和义务对等,才能使资助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对于认定且档案入库的贫困生,他们获得了受助的权力,但同时也应接受监督与评议,将资助金用在该用之处。学校可在每个班级成立生活指导小组,对受助生的生活费用提出合理建议,同时经常监督。一旦发现受助生申请材料造假,或发现受助生违规违纪,应马上根据学校规定进行处罚,不可姑息。只有明确义务,严格要求,处理违纪,才能对那些作假或乱纪的学生有所震慑。

(三)加大有偿资助力度,深化感恩诚信教育。

无偿资助已显弊端,学校应尽量调动学生自主性,加大有偿资助力度。通过多设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组织学生设立校外的勤工助学基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报酬。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重要方式,能避免学生形成等、靠、不劳而获的依赖心理。在岗位的安排上,劳务型岗位与智力型岗位相结合,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在起到帮困作用的同时能够提高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3]同时还要充分挖掘社会力量,拓宽资助渠道,号召全社会帮助贫困大学生,让更多的贫困生得到社会的关爱。在资助工作的进行当中,要同时开展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主题班会、义务劳动、个体谈话、集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培养贫困生的感恩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健全他们的人格。通过贫困生心理状况的跟踪关注和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以便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通过征文集编纂、感恩事迹汇报、励志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树立学校典型,用学生身边的事、朋辈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能够自信、自强、自立,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健康成才。

贫困生问题是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我作为一名高校学生工作者,特别希望能将国家、政府、社会的资助金最科学、最合理地发放到最需要帮助的贫困生手中,使得他们能够受益,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让他们成为祖国和社会的未来栋梁,将来有机会能够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但是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究与改进,助学帮困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戴海群.对建立高校贫困生资助系统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7):80-82.

[2]杨智慧,许娟.高校贫困生资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2(7):176.

[3]李昕.论高校学生资助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09(4):14.

上一篇:创设品牌化与专业化兼具的高职校园英语文化 下一篇:老子思想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