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从日元国际化得到的借鉴

时间:2022-08-22 06:32:06

人民币国际化从日元国际化得到的借鉴

作者简介:刘欣刚(1984.11-),男,汉族,北京人,就读于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金融投资与证券实务。

摘 要: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人们对储备货币多样化的要求的提高是对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有益的推动。此文对日元国际化的经历进行剖析,同时比较中国当前金融状况,提出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制约因素,对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日元;人民币;货币国际化

一、导论

货币国际化是一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重要体现,一国货币的推进,不仅能够给本国带来铸币税的收入、降低交易成本与交易风险等直接收益,更重要的是一国货币的国际化的发展能够有效的提高本国的经济地位与“软实力”,反过来就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的发展,所以世界各国尤其综合实力强国均在全力进行本币国际化。IMF对其定义为某国货币在世界范围内超越本国国界自由交易、兑换,最后达成作为国际货币的历程。

近年我国综合国力提高、金融市场逐步完善,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人民币的位置逐步提升。国务院2008年7月批准人民银行新设立汇率司,正式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开放跨境贸易结算在2009年7月正式启动试点。目前人民币在跨境结算贸易投资、离岸市场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暴露了一系列问题,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在学术上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辩:有专门讨论人民币国际化必要性、可能性及实现路径的(郝宇彪,田春生,2011;余永定,2011等),也有分析现有储备货币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教训的(白钦先,张志文,2011;徐明棋,2005;张国庆,刘俊民,2009等)。

由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所以对国际化的研究,我们需要借鉴历史上已有的各国在进行国际化的经历。分析可得知,现在中国经济的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的背景非常相似,通过分析日元国际化面临的各种条件,与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条件对比分析,对日后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正向的借鉴。

二、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综合日元国际化历史资料我们可以观察到,其国际化的道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

(一)初始起步阶段

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元的国际化,起初在国际贸易中日元是被自然使用。日本顺应新的形势,开始逐步实行贸易、外汇自由化的方针,便利了日元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日本1964年4月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由此日元已经向货币国际化走出了最重要的一步。但考虑到日元国际化可能干扰本国金融秩序并会影响本国货币政策的效率,在较长的时间中,日本政府一直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随着20世纪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国停止了美元与黄金的挂钩,各国纷纷实行了浮动汇率制,日元也实行了浮动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也开始发生浮动。为了应对日元对美元的升值给本国出口造成的压力,日本政府鼓励与日本的贸易中使用日元作为计价货币。随着政策的导向,境外居民日元存款和购买日本债券和股票的数量增加,日元在各国的外汇储备中所占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随着时间的推移,日元在国际中的地位不断提升,也为了今后高速发展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关键发展阶段

日元国际化正式启动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加强。在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案,进一步促进了日元国际化的发展。具体进程详见表1:

经过20年的努力,日元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以日元计价的贸易结算比例也在不断提升;在世界各国外汇储备方面,日元的比重也在高速增长,到1991年,日元所占外汇储备比重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为8.5%),日元成为即美元、马克之后第三大国际货币,日元国际化水平也达到了顶峰阶段。

(三)停滞倒退阶段

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经济进入衰退的阶段。伴随着80年代日本金融自由化和市场的进一步开放,泡沫经济的隐患已经悄然存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不景气阶段,主要发达国家先后陷入经济危机,受此冲击,日本经济泡沫破裂,日元国际化开始进入下行通道。泡沫经济崩溃萧条后,自身金融遭受创伤,在国际市场上对日元的信心也受到重挫,日本失去了“宝贵的十年”,其经济萎缩,国际化停滞严重,甚至出现了倒退。

在进出口贸易结算方面,日元的表现也在大大的退步,基本退回80年代中期的水平,表2反映了日元在30年间每十年度国际贸易结算的发展情况。

亚洲金融危机、欧元创立使得日本对日元国际化看到了希望,连续推出措施政策(如1998年大藏省提出的《关于推进日元国际化的政策措施》;1999年“外汇及其他交易委员会”发表的《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世界经济、金融形势的变化和日本的对策》)促进日元国际化①,但效果一直不理想,日元国际化程度不断降低,在低位徘徊。图1为日元及标价资产在多国央行占其外汇储备比重。

三、人民币国际化从日元国际化得到的指导与借鉴

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宏观背景与20世纪80年代日元货币国际化面临的问题存在极大的相似性,通过具体的指标分析可以为人民币国际化道路提供参考性意见。在以下的数据分析中,由于日元国际化初始发展的这20年对于刚刚起步的人民币发展更具有比较意义,所以笔者选取了日本70年代到90年代的数据与近十年来中国的经济数据进行分析。通过数据的直观体现我们也可以看到当今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机遇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两国都具备着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国际货币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就没有充当国际货币的保证,就难以取得国际社会对该国货币的信心。通过计量数据可以发现,在日本实行日元国际化初期的1970年,日本GDP占世界GDP的比值只有7.16%,而到了1988年增长到了18.59%,虽然90年代受金融泡沫危机的影响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整体上来看日本在世界上还是具有着相当经济地位的。对比来看,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至今除少数个别年份以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维持在10%左右,与同时期发达国家相比处于高水平。我国GDP占世界GDP的比值从2000年的3.72%增长到2010年的9.33%,并且成功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图2)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具备了为推行人民币国际化的经济实力。

(二)两国都表现出本国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压力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日本采取浮动汇率制以来,日元在70~90年代间经历了大幅度的波动,从70年的358.15:1上升到了1990年的145:1,升值幅度高达147%,其中单年最大升值幅度为4156%(1985-1986年),日元如此大幅度的波动严重影响了日元币值的稳定,极大地打击了各国对持有日元的积极性,严重阻碍了日元的国际化道路。反观中国,自1994年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政策,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固定在8.62:1.此后几年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都维持在了827:1,保证了币值的稳定。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出台新政,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美元,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进行浮动。到2010年,人民币汇率已经升到6.769:1,且还存在进一步升值的空间。(图3)通过两国对比可以发现,人民币升值的速度远远低于日元的升值速度,并且比日元的波动幅度更低,目前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还算相对稳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在的中国拥有比当时的日本更好的本国货币国际化的经济条件,但由于国内外政治形势,经济形态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影响,我国货币国际化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缺陷,而这些方面在当初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中也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三)日元与人民币的贸易结算比例很低,在结算结构方面存在不均衡的问题

日元在国际化的推进中,对外贸易中使用本币比例很低是首要问题。表2就已经反映了纵向时期日元贸易结算比的发展,但与同期其他主要国家货币相比还存在着极大的差距,比如在1980年,日元结算在本国进口、出口占2.4%、29.4%,但远低于同期德国马克(45%、83%)及其他强势货币国家。

日本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日本企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依托“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对外贸易总额有着极大的提升,但日本出口的国际市场份额与其他大国相比却很低。20世纪80年代日元国际化开放以来,日元出口贸易总额持续提升,其比重却持续在4.5%至5%里。2008年7820亿美元的出口达到了日本的峰值,却仅占全球比例的4.9%。说明日本进出口的结算不及其他强势货币,因此,尽管日本贸易迅速发展,但国际间结算的货币使用大多都是美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在出口贸易结算方面还尚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的日元,在进口方面则远远落后于世界主流国际货币。(表3)

独特的贸易形式对日元国际贸易中造成反向作用。以日本1989年贸易作为样例(表4),能源和原材料、中间品分别为49.6%和47.6%;美欧地区为54.4%。

所以,日本的贸易结构为通过创新、加工将产品进行出口(大量出口至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获取生产的原材料。日元难与发达国家的在出口中作为结算货币;所以在出口方面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中,对方货币为强势货币很难采用日元结算,并且为了规避频繁波动的汇率风险,发展中国家普遍采取盯住美元的政策,进口方也很难将日益作为结算货币。通过表5来佐证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使用率距离美元还存在巨大的差距。

而我国,通过图4可以从另一个侧面看出,中国当前的贸易依存度指标大大超过了历史时期的日本贸易依存度,现在我国也成为了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巨大的贸易依赖程度结合比例严重失调的内部结构,这两项因素共同加剧了我国进出口贸易问题对人民货币国际化进程的阻碍。

(四)两国都尚不具备与国际货币相匹配的金融市场体系

与欧美相比,当时日本的金融资本市场欠发达,日本国内金融市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且在金融市场的国际标准化程度距离发达国家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严重阻碍了其国际化的道路。具体表现为:首先,日本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高度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缺少具有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俱佳的国际金融商品,无法有效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其次,日元汇率的波动让各国中央银行对风险较大的日元商品望而却步;第三,金融开放程度渐渐增大,其金融市场贴近欧美等发达地区的水平,但带来的结果往往是吸纳了海外短期的资金,长期具有投资建设意义的资金的增长数量并不明显。以上种种原因阻碍了日元国际化的初衷,日本政府之后也不断出台新政,希望通过日元区域化的尝试打通迈向国际化的道路。

正如上述可知,货币国际化会受其本国金融市场发展影响。只有高度发达、开放的金融市场体系才能为国际范围内的资产转移,资金流动提供低成本服务。日元国际化失败的教训就是其国内金融市场化程度还不及欧美完善。因此,拥有完善发达的国际金融市场是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也还远不能满足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投资专业化的水平和规模还很有限,这些都是限制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因素。

自我国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政策以来,国家政府一直致力于将上海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开展人民币的国际化道路,根据下表(表6)大致可了解我国金融中心在世界中的位置。

从表7可以看出,上海与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的差距缩小,而且尤其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香港作为我国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国际金融市场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分析我国金融市场的现状,可以发现我国金融中心与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差距体现在以下方面:

由国际清算组织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目前,伦敦、纽约、日本依然是全球的三大外汇交易中心。2010年4月,我国交易量为200亿美元(日均),占全球份额0.4%,伦敦交易量为1.845万亿美元,占比为37%。美元在外汇市场交易币种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在外汇交易中人民币的占比略有增加,但也仅有0.9%,如此份额在国际货币的问题上还不足以具有足够的发言权。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相比,我国金融市场的股票期货(期权)、股指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交易才刚刚起步,无论是交易规模还是制度上都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五)尚未形成有效的市场化汇率与利率决定机制

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保持自身的币值稳定是最大的前提。大家对于持有货币的信心也就是来自于货币价值的稳定和预期未来不会发生较大的波动。日元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短时期内利率水平的及其不稳定性。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出现了经济过热和严重的经常项目顺差,日元被严重低估。随着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日元汇率开始大幅调整(参见表7)。随着《广场协议》《卢浮宫协议》等的签约共识,日本政府放任日元大幅升值,但是日本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仍然保持大量的顺差,使得政府必须购买大量外汇从而造成货币供应大增,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和股市,加剧了国内资产价值的膨胀,导致了经济泡沫不断膨胀。

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在开放经济中,一个国家的金融政策有三个基本目标,即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和资本自由流动而这三个目标只能同时实现其中的两个,即“三元悖论”。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我国实行浮动汇率制,独立的货币政策是政治、经济稳定的必要保证和基础,因此,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呈现持续升值的状态,之后我国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与我国国际收支状况,改变人民币以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增强了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但是,汇率市场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要结合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动态过程,因此,我国在如何协调好三元悖论中三者的动态关系仍然是今后长期重要的任务。

四、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建议

综合本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人民币国际化未来所要采取的发展模式,一定要在充分吸取日元国际化的经验与教训,并结合我国自身独有的政治、经济环境后来开展。面对着国内金融市场发展不足、汇率利率市场化程度不高、贸易结构比失调等问题,我国政府对此还要进行不断的努力改进,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发展边境贸易,推进区域货币的发展

中国与包括港澳台地区在内的东亚经济联系正在不断加强,边贸、消费旅游作为人民币在境外流通的主要渠道。在区域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范围渐渐广阔,为此我们可以积极推进区域货币合作,这不仅能增强货币的使用惯性,提高人民币的计价比重,还可以有效扩大本币使用区域的经济实力。为此,要继续推动东亚货币合作,需要对人民币与其他周边国家货币关系谨慎处理。同时,要继续积极推广人民币离岸业务,并与主要贸易伙伴、周边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扩大人民币在亚欧的影响力。

(二)为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程度,需完善金融体系

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是完善金融体系,日元国际化的进程中对完善本国金融体系的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其日元国际化未达到预期目标,对此,中国必须注重金融体制的完善,为人民币国家化创造安全稳定的内部环境。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推进金融创新、改善金融体系

对金融市场融资结构进行优化,促进非政府类、公司信用类债券的发展,促进投资者结构在金融证券市场的多样化,提高在国外市场人民币计价能力,促进人民币在外国的流通和使用。

2.逐步推进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改革

中国金融自由化要走稳步发展的道路,如上所述,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与稳定是基本前提条件。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人民银行需制定稳健的货币政策,获得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主动权,逐步放开人民币离岸规模、有计划的放开资本投资项目,逐步实现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性。

3.加速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

我国目前已经确立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的目标,也为此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措施。因此,要进一步加强金融法制环境建设,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周小川行长提出,上海和香港应在建设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工作中形成互补机制。因其地理位置及历史情况,加之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拥有健全的金融市场和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目前人民币滞留最多的地区,滞留的人民币需要一个合理的回流机制,种种原因都在表明香港对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很大。在香港设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可拓宽人民币投资者投资渠道,在上海还处于发展状态的阶段有效弥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相关政策的连续性与有效性,二者合理分工,共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三)完善人民币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中国还不具备抵抗汇率大幅波动的抵抗能力,需要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使人民币在国际汇率市场中掌握主动权,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第一防止国外金融机构利用汇率波动,对人民币进行套利,引起人民币的大幅波动,需采取不同手动阻止其发生。第二要注意人民币汇率改革市场化后资产价值重估过程中对国内经济造成的巨大影响。总的来说,从长期看,我国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上,应本着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进行“微调”的原则,制定更为合理的汇率区间,实施更为积极灵活的汇率政策,使人民币汇率水平向着更合理的水平发展。

总之,虽然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很漫长,未来遭遇到的问题可能会更加棘手,但是,我们相信,只要政府坚持人民币改革的初衷并且贯彻落实采取的正确政策,未来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景是相当乐观的。

(作者单位:对外经济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 徐明棋.从日元国际化的经验教训看人民币的国际化与区域化.世界经济研究.2005(12):39~44

[2] 张国庆,刘俊民.日元国际化:历史、教训与启示.上海金融.2009(8):56~60

[3] 陈虹.日元国际化之路.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5):65~70

[4] 殷剑峰.人民币国际化:“贸易结算+离岸市场”,还是“资本输出+跨国企业”?――以日元国际化的教训为例.国际经济评论.2011(4):53~68

[5] 何帆.人民币国际化的现实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9(7):8~14

[6] 黄海洲.人民币国际化:新的改革推进器.国际经济评论.2009(7):5~7

[7] 余永定.再论人民币国际化.国际经济评论.2011(5):7~13

[8] 郝宇彪,田春生.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于制约因素的分析.经济学家.2011(11):64~72

[9] 白钦先,张志文.外汇储备规模与本币国际化:日元的经验教训.经济研究.2011(10):137~146

[10] 李建栋,安遥.从日元国际化道路看人民币国际化.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1(8):46~49

[11] 黄达.金融学(第二版)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306~313

[12] 韦亚婷.日元国际化及其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借鉴:[硕士学位论文].东北财经大学,2010.

[13] 刘莹.日元国际化与人民币国际化比较研究――基于国际化条件与政策支持分析:[硕士学位论文].天津财经大学,2011.

[14] Shigeo Naka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 Money,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1995

[15] Dan Ciuriak,Japan’s Malaise:A comment, Wilton Park Conference on Managing the Global Economy:Building Recovery and Equity.2002.25-27

注解

① 具体政策措施,请参看Takagi(2009)

上一篇:浅析全球治理的思想困境 下一篇:浅谈美国“竞争中立”政策及中国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