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范文

时间:2023-03-01 15:49:57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第1篇

推进石油贸易人民币计价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故而“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陆续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对传统的国际石油计价定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发展。如今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人民币近几年来币值保持稳定,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寻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币结算。从严格意义上讲,面对国际上关于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争夺,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战场”

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场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西德州中级原油还是北海布伦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石油等能源是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波动就大大影响基本收益率预期。由于我国议价能力较弱,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较大(2012年升幅达到5.11%),这样,尽管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仅增长6%,但支付金额却增长了45.3%,汇率和石油价格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人民币”体系,这将是人民币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此外,我国还可以与非洲、中东、东盟等贸易伙伴协商,在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中更多地以人民币计价,在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与国际援助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只有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计价中的占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第2篇

国际化的可能收益

自2005年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迄今已升值20%左右。虽然严格来说,在此期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升值幅度并不大,只是对美元升值显著,但因为中国出口商品大多以美元计价,因此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之际,人民币对美元的持续升值就成为许多出口企业不能承受之重。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务院做出了对外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的决定。

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就在之前不久的2008年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和韩国银行宣布签署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38万亿韩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双方可在上述规模内,以本国货币为抵押换取等额对方货币。对于人民币的国际化来说,这一举措也有着很深的意味,因为这是官方第一次输出人民币。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院长赵锡军在接受《中国改革》采访时指出,金融危机其实潜伏着美元在未来的大幅波动,因此中国政府此举不仅可以帮助中国出口企业应对汇兑风险,也有着防患于未然的考虑。

社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研究所的张明博士为《中国改革》记者分析了国务院出台这一决定背后的深刻涵义:首先,这是中国政府对目前人民币在一些东南亚国家的流通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因此可以认为这是官方对人民币事实上在这些区域流通的一种追认;其次,“次贷”危机的暴发使中国政府认识到本币国际化会有多种收益。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如果美元不是国际化程度最高的货币,美国政府也撑不到现在。因此,“次贷”危机让中国政府认识到,虽然中国经济规模快速增长,但因为人民币没有国际化却导致外汇储备巨额的潜在损失,因此有必要让人民币国际化,特别是在中期内让人民币成为一种东亚区域内的通用货币非常必要;第三,未来人民币的国际化必然是从区域化开始。目前,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往来表现为逆差,而一国货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必然要通过贸易逆差来输出货币。由此可以看出。人民币的区域化有着内在要求;第四,人民币国际化有多种方式,它可以以人民币作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来实现,也可以允许中国大陆居民到境外旅游时使用人民币、允许大陆企业在如越南等东南亚国家进行直接投资时用人民币投资、把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等方式实现国际化,而推进人民币成为对外贸易的结算货币则是一个有益的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长期关注并研究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他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不仅是确立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地位的重要战略,也是运用金融手段获得实际经济利益,凝聚和影响周边国家的重要战略手段。

一国货币在成为国际性结算和储备货币后,将会为本国带来巨额的铸币税收入。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准确估算铸币税的方法,但根据钟伟前几年的研究,从1973年到1997年美国经常项目收支累计逆差达到15635亿美元,国际储备仅减少580亿美元,而同时资本项目和遗漏项目的净流入达15056亿美元,从而使美国国际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美国长期保持巨额经常项目逆差的基本条件就是动用全球约2/3的净储蓄。可见美国由于美元充当国际货币所获取的铸币税是十分惊人的。

能够分享铸币税也是多年来欧元区国家以及日本不遗余力地推动欧元和日元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如果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那么也将能分享铸币税的收益。钟伟对人民币区域化后的铸币税收入也做出了估算,即到2010年为152.8亿美元,2015年约为224.6亿美元,2020年约为300.2亿美元。

国际化并非无代价

同美国综合实力在全球处于主导地位一样,在当前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也处于主导地位,而欧元、日元、英镑等则是重要的国际性货币,人民币逐步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也将是世界货币体系逐步改变的过程。赵锡军就认为,人民币走向区域化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的结果,人民币最终能否成为国际性货币也将取决于中国经济实力与其他国家的对比。

张明则认为。中国政府将会很小心谨慎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而且这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在可预见的时间里,人民币外流的规模不会很大。所以,从全球范围来看,人民币在短期内挤占美元、欧元、日元作为国际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份额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由于人民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已被看作硬通货,比如菲律宾就已经表示要把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一种,这样如果这些国家储备总额不变的话,其他货币在这些国家的储备份额必然会有所下降。

考虑到这些因素,人民币的国际化显然不会一帆风顺。所以,张明认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应该顺应市场需求去推进,而不要强求。在此过程中,人民币虽会保持长期升值的趋势,但短期汇率风险难以避免。虽然如此,但现在境外对人民币的区域化有明显需求,如中韩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就表明韩国需要输入人民币。在这种情况下,不必考虑汇市的短期压力,而应顺应市场需求不断推进人民币区域化。

但是,人民币走向国际化并不是无代价、无风险的。钟伟就曾指出,一旦人民币成为区域性货币,那么有关人民币的宏观金融政策就不再是独立的国家经济政策,而要综合考虑区域内其它国家金融经济发展的需要,从而带有“区域政策”色彩。

而人民币国际化后必须面对汇率风险,张明对此解释说,在人民币流出之后,境外机构持有大量人民币后,就可能会在一段时间里集中抛售人民币而购入美元以赚取收益,这样将会导致人民币有贬值风险,进而导致人民币汇率的巨幅波动。事实上,1997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就是这样发生的,它给这些国家造成的损伤至今犹存。而目前人民币的远期市场都在香港特区和新加坡,境外机构完全可以利用人民币现货市场和远期市场的联动进行炒作赚钱,最终将会使中国受损。

国际化需要排除障碍

尽管赵锡军表示,学界长时间以来就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问题,因此对当下国务院的决定并不感到意外,但人民币的国际化之路显然还有着太多的障碍需要排除。

赵锡军和张明都认为,中国政府现在还没有完全开放资本账户的管制,许多资本项下的境内外资本流动还受到严格的管制,而且人民币也不是自由兑换货币,这就与人民币国际化必然要求其向外流出相矛盾。因此,要逐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中国政府就必须放松自己的资本管理政策。

但张明同时也强调,在目前国际金融局势动荡不安的情况下,如果中国政府放松资本管理的速度太快,也容易产生一定的风险。如在资本管制贸然放松的情况下,以前大量涌入的国际热钱就有可能会大规模撤出,从而造成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压力。

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境外的居民、企业或政府将持有越来越多的人民币,但在我国金融市场发展滞后的情况下,这些境外人民币显然缺乏可投资的产品,因而将不愿长期持有人民币。因此,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就需要向境外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以人民币计价的投资品,如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股票等。这样,国内金融市场就要在目前向QFII开放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境外其他投资者开放。同时,还要允许境外的投资机构或企业来中国发行以人民币计价的股票、债券等。

同时,人民币要成为区域化、国际化的货币,就需在境外有人民币的离岸清中心。其实,现在香港一直在争取做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钟伟甚至认为香港事实上已经是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事实上,大陆居民通过各种途径每年都会给香港带去大量人民币,相关的估算数据显示,每年在内地和香港之间的人民币流量为188亿元,稳定在香港的存量约为250亿元。但是,由于香港的商业银行只有吸收人民币存款的功能,而不能发放人民币贷款,所以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就缺乏有效回流的机制,从而不利于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境外流通量。

张明进一步分析,要成为人民币的离岸清算中心,第一要有比较良好的市场基础设施,包括信息披露的透明性、完善的法律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的公正性,第二要有大量经验丰富的市场参与者和相关的人才,第三要有充分的人民币和外币的供应,这些条件香港都已具备。但是,因为人民币并不是完全可兑换货币,因此香港要成为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就需要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有较充分的沟通,有定期的信息交换和合作机制。所有这些条件,香港都具有其他国家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而香港最有可能成为未来官方认可与支持的人民币离岸清算中心。

此外,赵锡军也指出,人民币要走向国际化,要成为境外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货币,就需要有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工具,需要有人民币衍生产品市场。

国际化路径

赵锡军指出,目前一种货币国际化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美元的国际化之路,另一种是欧元的国际化之路,这两种模式对人民币的国际化都具有借鉴意义。而且,在人民币走向国际化的初期,需维持人民币汇率一定程度的稳定,这样才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条件。

事实上,从长期来看,人民币有着升值的趋势。张明解释说,从根本上来说,人民币之所以会长期于值是因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比发达国家快,特别是制造业体现得更为明显。而汇率就是各个国家贸易品的相对价格,谁的生产率提高的快,那么谁就会获得更多的贸易顺差,谁的货币就应该升值。

对于人民币未来国际化之路会怎么走,张明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人民币首先应该成为与中国有密切贸易往来关系的东亚区域内国家间比较重要的计价货币或结算货币、储备货币,在未来东亚货币一体化的过程中,人民币应扮演核心角色。在人民币国际化初期,可能会首先与香港、台湾地区货币汇率固定,形成大中华元,然后与日元一起在整个东亚货币一体化中扮演核心货币的角色,最终与美元、欧元共同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一极。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利弊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经济过程。具体说来,就是它成为既可用于私人用途的货币替代、资本计价、以及贸易和金融交易,同时又可用作官方储备、外汇干预的载体货币。

一、关于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自从金融危机过后,人民币国际化已经成了全球热点问题之一。虽然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对中国经济带来了很大冲击,但不可否认其也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开辟了道路。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究竟会对我国乃至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这段逐步国际化的道路是否会走的顺利,不禁都引起业界的关注。

随着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国际货币体系进入了浮动汇率的时代,汇率的波动已然成为外汇市场上的常态表现。又由于相比战后美国国际地位的下降,以及诸如日本、欧盟的发展,由此行成了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多元国际货币格局。而改革开放三十年多年后的今天,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尤其是金融危机过后,更加展现了中国在国际上经济大国的面貌。人民币有望成为美元、欧元、英镑、日元之后的第五种储备资产。

二、人民币国际化条件分析

(一)它必须是自由兑换货币。

自由兑换也称货币可兑换。是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货币区的居民不受官方的限制,按照市场汇率自由地将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兑换,用于对外支付或作为资产来持有,包括货币完全可兑换和部分可兑换。可兑换不一定能成为国际化货币,但国际化货币必定是可兑换的。例如,港币,加拿大元都是可兑换的但它不能作为国际货币。而已作为国际货币的美元,欧元则一定是完全可兑换的。

(二)国际收支上需保持一定逆差。

货币国家的国际收支上应有逆差,逆差是指满足对方国际收支表上对该国货币的投资储备持有。如果国际收支没逆差,货币就不能输出,对方国家也即无法持有该国货币。但这不是要求国际收支的全面逆差,而是至少在国际收支某个项下有一个长期稳定的逆差。这在美国当时就表现为经常项目的持续逆差,金融与资本账户的持续顺差。

(三)金融体系的完善。

国际货币发行国应具有相对健全的金融体系,开放的金融市场,且具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及流动性。从英、美、德、日这些国家的发展来看,健康稳定完善的金融体系都为他们货币的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通道。中国虽在金融体制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比起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中国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四)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

一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是由该国经济实力相对决定的,人民币的国际化当然也必须要有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后盾,逐步树立起中国经济强国的形象。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实力、经济规模、金融实力、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程度以及其他历史因素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定可能。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利弊分析

人民币的国际化将对中国济济产生怎样影响,中国在从中获取好处的同时也要承担应的风险。其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首先是获取铸币税收入。

铸币税收入即发行成本和发行收益之差,人民的印刷成本很低,而票面价值很大,其间差值就称作铸币税收入。如果人民币实现了国际化则用很小的纸币发行成本来占用别国的物品与资源,也就相当于获得了无息贷款,从中得以获取国际资金来源。

(二)增加人民币稳定性,减少不确定性,降低汇率波动风险。

中国现在已成为了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汇率风险的降低使我国进出口商都可从中获益。这将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经济的健康发展,提高中国国际金融竞争力。人民币国际化也可减少中国对美元等其他国际储备货币的需求,有助于降低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从而减轻高额外汇储备的压力。

(三)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人民币成为了国际货币就可以部分的参与国际金融资源的配置,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发言权与影响力也会随之增加,这对于提高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至关重要。

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货币的国际化将对本国经济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其中必然掩藏了一定的风险。

(一)首先,将面临“特里芬难题”( Terffin paradox)。

什么是特里芬悖论?就是指货币提供国际流动性与其汇率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权衡。当时就出现了对美元的信心危机潮。国际上普遍以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导致美元不断流出,对美国来说就必须是保持长期的贸易逆差,这样汇率就无法保持稳定;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前提就是须保持美元的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顺差国。如此便形成了一个悖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在所难免也会遇到这个难题。

(二)宏观调控的难度将加大。

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之后,就会有大量的人民币在国际上流通。人民币的流入或流出境内,都将增加或者减少国内的货币供给。这就有可能扰乱中国国内货币政策,影响国内宏观调控政策效力的发挥。

(三)人民币升值的信心危机。

一国货币的国际化过程中一般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对外升值。对货币发行过来说,持续的,大幅度的处于升值状态会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对外贸投资及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尤为显著,而且我国持有的大量外汇储备也会由于升值的原因遭受巨大的储备缩水。

终上所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利弊兼有,风险与收益同在。但总的来看利大于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高,资本项下人民币可兑换性正在稳步推进,以及区域性合作项目中人民币的使用。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应以其带来的最小负面影响为前提,不断地进行利弊比较,积极地推动这一进程。(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若谷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2]邹平 郑会荣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研究 当代经济 2011(11)

[3]高海红 余永定 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与条件 国际经济评论 2010(1)

[4]曹远征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人民币国际化 金融市场 中国市场第3期

[4]王思程 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 现代国际关系 2008(8)

[5]李伟军 人民币国际化条件 新财经 金融资本 2011

[6]王惠 赵亚平人民币国际化路径的回顾与思考 经济问题 2013(1)

[7]黄梅波 熊爱宗论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和机遇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11卷第二期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第4篇

自央行2009年启动跨境人民币结算,5年以来,中国已与近30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或货币当局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人民币清算业务逐渐形成全球布局。如今,经历了在贸易领域的快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开始逐渐进入资本项下开放的进程。

随着沪港通的开闸,以及未来“一带一路”投资规划的布局,中国开始进入双向投资发展的新阶段。商务部部长助理张向晨公开指出,中国对外投资金额超过吸引外资的金额,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中国已经到了资本输出的阶段,即将成为净资本的输出国。

“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开放是国际化进程的关键环节,随着各项基础设施逐渐建立,未来开放进程会逐渐加快。”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指出。

5年成绩单

2009年7月,国务院批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人民币国际化的征程开始启动。5年时间内,央行平均每月达成一项进展的频率,使得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七大支付结算货币、第九大外汇交易货币。

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在跨境人民币业务五周年座谈会上指出,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2009年只有35.8亿元,到今年前三季度已超过4.8万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中国第二大跨境支付货币,人民币跨境收支占全部本外币跨境收支的比重已接近25%,货物贸易进出口的人民币结算比重则超过15%。与中国发生跨境人民币收付的国家达到174个。

5年来,人民币清算行布局范围不断扩大,覆盖了包括东亚、东南亚、南亚、欧洲、北美、中东、澳洲等地,使得人民币的海外存量已达2.6万亿元左右。

“从各家大行争相获取人民币海外清算行资格,就可以看出人民币海外业务的空间在逐渐打开。目前,非洲和南美尚未有清算机构的安排,正是各大银行密集关注的问题。”某国有银行海外业务部人士向记者指出。

同时,为了扩大人民币贸易结算外的功能,人民币金融产品也在不断创新中。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人民币债券品种已经包括国债、金融债、公司债、企业债等多品种,发行主体也涵盖境内机构、国际经济金融组织和境外银行和企业等部门。

值得关注的是,英国政府于10月14日发行了30亿元人民币债券,成为中国之外第一个发行人民币计价国债的国家,也创下了全球非中国发行最大一笔人民币债券的记录。

“我一个月内接待了3批德国的客户,想要通过中行来开展人民币结算、融资等业务,这说明海外人民币的认可度提高了很多。”中国银行副行长岳毅用一个细节向记者展示了近年来人民币在海外的受欢迎程度。

拓展投资功能

一般来讲,人民币国际化要经过三部曲,即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储备货币。随着贸易结算货币功能的逐步完善,人民币到了转向成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关键阶段。

11月17日,沪港通正式开闸。中国银行金融机构部总经理徐辰向记者表示,这是进一步发展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的一大举措,为人民币资本项下的进一步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发展最早且最成熟的人民币离岸市场,香港特区金融市场的人民币投资产品最为丰富,其中包括点心债、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人民币货币期货、黄金ETF、人民币权证等产品。但一直以来,人民币回流是香港特区人民币离岸市场的主要问题。

如今,沪港通的开启有效解决了资金回流问题,同时香港特区取消居民兑换人民币限额也会进一步扩大离岸人民币资金池,有助于开发出更多人民币产品。

同时,香港特区以外的离岸人民币市场的投资机会和回流通道也在逐渐打开。2010年8 月,央行允许境外机构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投资。2011 年 12 月,央行开展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RQFII)试点,支持境外机构在境内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陈卫东认为,目前,除了香港特区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渐趋成熟、人民币投资产品日益多元化之外,其他离岸市场可投资、可交易的产品种类和数量仍较为有限,投资收益吸引力不足,投资规模仍然偏小,因此要继续拓展人民币更多的投资功能。

还须长跑

沪港通的开闸使得下一步深港通的启动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也让一些业内人士看到了内地资本市场与其他人民币离岸交易中心资本市场互联互通的可能性,最终实现人民币资本项下的全面开放。

“相比贸易结算的开放,资本项下的开放路径更为复杂,会经历更长的时间期限。”连平向记者表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是提高其在金融领域的使用率,并真正成为其他国家的储备货币。

目前,已经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开始将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今年初,尼日利亚央行宣布多元化外汇储备资产,将人民币份额从2%迅速提升至7%。目前,俄罗斯、东南亚、东欧、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或者正在考虑把人民币作为官方储备货币。

但是这些距离人民币成为主流储备货币尚有很大距离。许多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专家的共识是,想要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投资和储备功能,中国首先要从国内改革开始,加大资本市场的自由化程度,加深金融市场建设,实现汇率自由化。

“在与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密切相连的金融市场化改革中,金融市场开放是一个核心。”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与国际经济研究室主任程炼认为,目前,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主要是通过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机制展开,这种投资机制着眼于境外资金的引入,却无助于国外先进金融技术与金融创新的引入,也难以创造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良性竞争。

人民币国际化范文第5篇

“作为最大的债主,中国将是美元贬值风险的最大受害者”,很多专家深以为忧。人民币国际化乃至最终成为国际上重要的储备货币被认为是根本的解决办法。近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出,无疑是向这一目标迈出了最具实质意义的一步。然而,这个过程有多长?取决于哪些条件?将带来哪些影响?《小康》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两位国内资深的金融专家:中国人民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和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实验研究室主任刘煜辉。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水到渠成

《小康》:近日,上海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将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这是否正当其时?另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与“货币互换协议”有什么不同?

吴晓求:货币互换协议是双边的,协议双方进行贸易和投资时,可以不使用第三国货币,而直接使用本国货币来计价和结算,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汇兑损失。而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则是多边的。

以前人民币还不能作为结算货币,条件也不成熟,大家也不太认同。金融危机之后,美元、欧元,都像在竞相贬值一样。很多人开始对美元、欧元以及其他西方货币开始更多地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作为贸易结算货币会受到全球贸易伙伴的欢迎,从这个意义上可谓正当其时。

刘煜辉:经过多年的发展,人民币国际化所需要的现实的经济格局已经初步具备。最近五到十年中,在泛太平洋地区,已经形成以中国内陆为中心的生产和销售的物质流。从现在来看,日本、台湾、韩国、东盟包括澳州、巴西这样的原料国,他们的经济对我们需求依赖非常大,中国需要从他们那里大量进口核心配件,原料以及能源。对这些国家,我们都存在着比较庞大的贸易逆差,中国需求因此成为他们经济核心的一个重要的成份,成为他们未来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人民币被这些国家逐步接受,肯定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这就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经济基础。

可以看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跟其他国家签订的一些货币互换协议,已经达到了六千到七千亿美金之多,这都是几个月之内完成的!之所以推得这么快,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个现实的经济格局在里面。

从结算到储备货币是市场认同的过程

《小康》: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推出会带来哪些影响?

吴晓求:在金融危机走势不确定的情况下,美元包括其他货币都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人民币结算方式,对于我们的外贸企业出口应该可以起到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帮助企业规避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稳定外贸企业的利润。同时提升人民币的全球影响力,

从长期看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是人民币国际化一个重要的阶段性的步骤,因为国际化必须要从贸易结算开始,因此,像跨境贸易结算和央行之间的货币互换,应该都在程度不同地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当然也是对改革全球货币体系、建立多元化货币体系一个重要的安排。

刘煜辉:从目前看,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在明显加快,主要的一个促动因素就是,美国和欧洲实行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直接从货币当局购买政府公债的方式来转移危机。这样一来,特别是对中国――全球最大的一个债权国威胁最大。因为以直接印钞票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未来通货膨胀的危险是可以预见的,这对于债权国来说肯定是不利的。总书记和总理都很强调这一点,并在多种场合下敦促美国,希望能保证人民币庞大的美元资产的安全。

从现在来看,中国能够反制的手段并不是没有,但是也都存在着风险。比如短期内,我们可以抛售美债然后换成别的美元资本,或者做一个别的风险机制的安排。但是中国在操作方面还存在着经验欠缺的问题,这都需要我们放开思路,特别是具体的金融操作部门要放开思路,既然人家用一个超常规的货币政策,那我们肯定不能用常规的方式来应对。

从中期来看,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一个非常正确的、一定要推动的方向。因此,周小川行长在G20峰会前抛出一些声音,引发了超级货币这样一个讨论,这都表明,中国对单金货币体系垄断格局的不满,对美元的发行不受约束表现了深切的担忧。因此,中国除了在会上,或者政府层面的利益诉求的表达以外,还要加快推进我们的实际行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个重要的选项。

《小康》:既然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步骤,那么距离最后目标的实现还有一个怎样的过程?需要多长时间来完成?

吴晓求:下一步是人民币自由兑换,最后才是人民币国际化变成储备货币。我认为,人民币自由兑换在两年内就可以实现,这并不是难事。然而,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初级阶段,将来的目标是成为储备货币,至于要实现这个最终目标的整个进程有多长,主要是一个判断问题:基于对中国经济的判断。

从结算货币到储备货币这是一个市场认同的过程,不完全取决于我们。毕竟要人家把你的东西作为宝贝一样拿着,那是别人的事情,人家需要对中国经济实力、宏观经济政策稳定性、人民币未来稳定性、以及对法制法律环境进行判断。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经济实力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产业的竞争力,增长模式的定位等等都是能否得到人家认可的重要指标,这里面是很复杂的。因此,我们也很难判断最终成为储备货币的时间有多长。当然还有一个影响因素就是美元会不会变坏,如果美元变坏了,人们就要拿另外一种货币来替代,这个过程就会缩短。

刘煜辉:第一步是试点贸易当中的人民币计价,下一步可能人民币离岸市场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要建立这样一个离岸的国际金融中心,因为人民币的金融服务这一块下一步必须得跟上了。结算得用他,将来人民币走出去,直接在境外可以发行人民币债券;可以用人民币债权的方式换别人的商品和服务;同时包括中国的金融体系走出去,为这样一个贸易提供一个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贷等。第三步,最后所谓的人民币国际化不就是可自由兑换吗?如果到了这步,实际上就已经完成了国际化的过程了:资本项目完全开放,跨境直接流动。但这步可能要放到最后,要谨慎,不可能一口吃个胖子。从贸易关系上来说,当人民币能够被越来越多的经济体所接受,并且成为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中官方和私人储备的一个重要的选择币种的时候,最后一步放开自然就水到渠成了。甚至最后放开不放开实际上已经无所谓了,因为已经是实质性的了。

通过人民币国际化这个进程,能够促使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向一个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推进,形成这样多元竞争的市场之后,对美元的发行就是一个有效的抵制。

人民币国际化必须与经济结构调整同节拍

《小康》:本币国际化应该是很多有实力的强国的心愿,我们知道日本也曾经努力过,但是并不成功,原因是什么?中国会不会也存有这样的风险?

刘煜辉:日本之所以不成功,就是他的全球贸易逆差关系并没有形成,那是在经济基础并不特别明显的时候就强推日元国际化的结果。

当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时代全球的生产和销售,从初级到中级再到最终产品都是在一个国家完成的,生产链在一个国家很长,不是像现在由跨国公司来组织,每个国家都变成一个产品的一个环节或者一个车间。现在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任何一个国家都很少再能见到从初期到最后产品都在一个国家完成。基本上全球是一个分工协作的关系。当时日本本身是一个严重外向型的经济结构,主要是做加工贸易,两头在外,从海外进口的主要是原料,是一个强顺差国,因此,日本的需求并没有成为人家经济增长的一个的重要条件,人家又怎么会接受你的货币呢?当时的日元从这个角度上说他的弹性是不够的,他只能贬值,升值肯定不行。因为如果升值,整个贸易部门都受影响。美国人抓住这个软肋弄他几下,十几年的时间经济就停在那个地方。

但中国与日本不同,中国城市化的基础比较低,还有这么庞大的人口,是转向内需的一个重要条件。当然中国的经济结构一定要调整,这样就可以避免像日本的日币那样缺乏弹性的风险。如果内需起来了,中国就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发动机,因为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都要依赖于中国的需求,这样你才可能形成基础,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走得顺不顺,不只是取决于基础条件,还取决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可以说转型对中国来说也是人民币国际化一个重要的条件,只有成功转型以后,全球的这些经济体,对于中国的需求和依赖程度才会加深。

为什么目前是美元本位的格局,就因为全球的经济都绑在美元战车上,完全靠美国的需求,在美国由一个复杂的金融部门不断创造出这样一个需求来拉动全球经济的增长。中国有这个条件,因为他是个大国,他不像日本,我们需求的潜力远远没有挖掘出来。但目前我们这一块的潜力是被一些体质和机制方面的弊端束缚了,包括我们增长路径的问题,过度地依赖投资对经济的主导以及收入分配严重不合理等等这些问题都抑制了内需的快速增长。一旦我们把这一块真正解决了,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小康》: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最终成果,我们应如何判断和预期其成败?

吴晓求:成为全球最重要的储备货币之一是最终目地,但储备货币也是一个过程,比如原来你只占全球储备货币1%的比重,现在你占了3%,那就是增长了2%,但无论是1%还是3%,甚至日后的10%甚至更多,都是储备货币。它的比重是一个慢慢推进的过程。目前日本在全球的储备货币只占3%,英国占26%,美元占65%。

刘煜辉: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事情就是一步步推进。现在的基础很好,这么个关系已经形成,这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就积极地去做。无论是货币协议、贸易的人民币计价的问题、市场的问题,这些东西在这个平台上面都将得到加速,只有推到一定程度,现有的国际货币格局才有可能真正被撼动。如果光是喊口号不可能有效地去打破这样一个困局。全球都需要美元,所有国家的经济增长都需要美元,但是美元的发行机制又不受约束,持有美元就会面临贬值的风险,这两者不能统一和协调。但是,如果多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格局形成了以后,美元的发行本身就有了一个约束条件,困境才能够逐步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全球不仅能够接受美元,同时也能接受人民币和其他的货币。

《小康》:在人民币国际化的整个进程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刘煜辉:还是加快我们自身经济结构的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进程,必须和我们的风险监管能力和结构化管理的进度匹配起来,如果不匹配就容易产生一些风险。其实一些国家金融开放、资本项目开放的过程中也出现过这样的问题,资本项目开放自由兑换的进程,超越了经济发展的进程,这个过程中就产生了很多风险,这是要注意的。

亚洲金融危机时就是这样,当时几个亚洲国家的受挫是由于经济结构自身的缺陷导致的,并不是开放本身的问题,资本项目开放和货币自由兑换超越了经济发展的进程,经济结构形成很大的瑕疵,乃至于跨境流动资本一下子找到了这个经济弱点,对之进行一个货币偷袭的话,就很容易发生风险。

事实上,抛开人民币国际化的需求不讲,转型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说也是一个非常急迫的事情,因为中国经济不平衡也是非常严重的,导致中国出现很多问题。比如这次为什么受到金融危机这么大影响?因为你经济的基本面不平衡。

上一篇:医院经营管理范文 下一篇:it技术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