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国际化范文

时间:2023-11-28 15:49:02

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篇1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货币体系;金融改革

一、国际货币体系和我国经贸发展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一)现代国际货币体系要求多元化的国际货币

1976年在《牙买加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现代“中心――”的货币制度,美国、日本、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的货币居于国际货币体系的中心,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处于货币体系,通过锚定国际货币制定自己的外汇政策。牙买加体系看似形成了多元化的国际储备,美元、日元、英镑、欧元、特别提款权都能作为储备资产,但美元一直处于核心地位。2010年全球外汇储备结构比重美元占65%、欧元26%、英镑5%、日元3%,即使在2011年受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影响,全球央行减持美元储备,外汇储备中美元比重仍在60%以上。由此可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将仍然是以美元为主的单极储备货币体系。

单一的储备货币体系最大弱点就是风险过于集中,这种风险首先源自国际货币的本质仍是货币。如美元是美国的法定货币,欧元是欧洲的法定货币,发行机构的货币政策更多考虑的是国家或者某个经济联合体的利益。目前美国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导致美元持续贬值就是最明显的案例,在国际责任和国家利益面前首要维护的还是国家利益。

目前的国际条约中并没有针对国际货币的约束性条款。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2007年新决定》中遵循的是平等原则,将各个成员国赋予相对平等的地位,对于成员国使用储备货币干预外汇市场的行为,在《2007年新决定》的原则C中规定:成员国在外汇市场的干预应考虑到其他成员国的利益,包括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如使用美元干预外汇市场,就需要考虑美国的利益。但是没有硬性约束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使用本国货币干预市场时需要考虑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利用美元国际货币的地位,在享受铸币税收入的同时大量发行美元造成美元贬值以转移自身债务,导致其他国家的利益受损却不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可以说,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核心位置的国家相对国家拥有更多的优惠待遇,但却没有承担相应的责任。

牙买加体系没有统一的货币和汇率安排,在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一个“软性”监管组织,汇率归各国所有。这种“无体系的体系”需要强大的自我调节功能才能正常运作。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使国际货币体系缺乏抗风险能力,在发生危机后的自我修复和调节也更加困难,美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大而不倒”,一旦美元或者美国出现一点风吹草动,整个国际经济金融环境都会受到蝴蝶效应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要求。当前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即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又将国际货币体系的其他问题放大,如果要改进和完善牙买加体系,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建立多极储备货币格局,降低美元在国际货币家族中的比重。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力推进多极储备货币体系的建立,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

(二)经贸形势逐步扩大人民币影响力

国家的经济实力和金融开放程度是货币国际化的基础与原动力,从历史经验看,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对外经贸的繁荣发展做后盾,货币国际化将无从谈起。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2010年GDP达到58786亿美元,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目前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贸易大国,贸易总量居世界第三。2009年我国进出口总量超过德国,仅次于美国,其中出口总额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一。

目前我国与东盟、日本和韩国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逆差,亚洲各国对中国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经济增长对亚洲各国经济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对亚洲经济的贡献一步扩大。2009年,我国对亚洲的贸易逆差349亿美元,我国已成为日本、韩国、朝鲜和蒙古等东北亚4国以及印度、马来西亚和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人民币在东南亚各国的流通范围和数量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2001年中泰贸易额为70.5亿美元,2011年增至647.4亿美元;在老挝北部的乌多姆赛、丰沙里和南塔三省,人民币完全可以代替本币流通;较早实行人民币结算的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的边境贸易90%以上使用人民币结算。

二、人民币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目前我国的市场规模和市场效率尚待提高

流通量是货币实现国际化的重要因素,增加货币流通量的办法无外乎两种,一是对外资本输出,二是贸易逆差。我国目前仍属于发展中国家,对资本的需求大于供给,第一条路目前走不通。走第二条路,就必须建设具有相当弹性和稳定性的国内市场,因为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可能加剧本国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这要求实体经济,包括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有相当的弹性。只有保持国内市场对国际商品的持续需求,货币才有走出国门的动力。

近年来,我国消费市场有较快增长,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显示,国内市场规模指数排名第2位,我国市场规模和居民消费能力实现了一定突破。但是,中国经济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居民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同经济总量相比仍然较小,国内消费市场容量尚显不足。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偏向出口创汇,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偏向外贸,内需相对较弱,“三驾马车”中的内需对经济的贡献比例偏低。

(二)汇率制度改革是当务之急

目前西方发达经济体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强调货币的独立性,可以在减少外部因素对本国经济产生影响的同时提高本国货币的避险价值。因此,独立的货币体制是货币国际化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汇率改革的最终目标。

汇率制度改革要考虑国际监管方面的压力。目前,造成中美汇率冲突的主要原因本质上是汇率制度的不同。美国实行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中国实行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牙买加体系没有要求各国实行统一的汇率体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可汇率制度应该根据一国国情制定。但学术界普遍认为货币的国际化和自由化是一种趋势,且主要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也表现出了浮动汇率更优于固定汇有规定率的倾向。浮动汇率体现的是不管原则,固定汇率的维持往往需要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而干预结果可能被认为扭曲了真实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7年新决定》中制定了7项指标,如果成员国的汇率政策出现7项指标中的任意一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可以对成员国进行全面审查。其中第一项指标就是成员国对外汇市场进行长期、大量、单方向的干预。除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也拥有一定的汇率监管权。世界贸易组织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达成的合作协议与《1994年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中的第12条、第18条、第15条都有关于“外汇安排”的规定,由汇率问题引发的争端可以纳入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的管辖范围内。而且世界贸易组织拥有制裁成员国的手段,将汇率问题与国际贸易问题进行捆绑,有可能导致对汇率操纵国施行切实的制裁和惩罚措施。

我国目前的汇率制度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本质上是介于固定汇率和完全浮动汇率之间的中间汇率制度,相较于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还有一段距离。人民币国际化与我国汇率改革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加快汇率制度改革进程是实现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如果不能尽快完成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不仅对人民币国际化会造成影响,在可预见的未来,我国在国际上更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问题而遭受不公正的指责和损失。

(三)人民币国际化使宏观调控风险增大

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将会有大量人民币流通于国际金融市场,这些游离于我国监管机构控制之外的人民币有可能扰乱我国货币政策的正常运行,削弱货币调控的作用,影响宏观调控的实际效果。历史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和跨国供公司的海外直接投资向二战后的欧洲注入了大量美元,这部分美元被称作欧洲美元,他们金额巨大且缺乏监管,成为国际游资的前身。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目前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国际游资已经达到72000亿美元。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直接导致了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及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人民币实现国际化后,可以预料会有相当一部分人民币成为游离于我国金融管制之外的国际游资,传统的货币政策在这种情况下都将受到影响甚至失效。

三、积极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一)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

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机制。实现国际化需要货币保持较高独立性,这要求人民币的定价机制不能是固定汇率制或者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历史上,牙买加协议之后的国际货币制度正体现了核心货币与货币在汇率制度上的差异,发行国际通货的少数发达国家全部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大部分发中国家实行固定汇率盯住某个发达国家的货币。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单一浮动汇率制;1994年建立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2005年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里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二次汇改”重启,人民币对美元双向波动趋势逐渐明显,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得到加强。下一步改革重点在于进一步放松人民币汇率监管,使市场成为决定我国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力量。

二是基本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近期推出的合格境内个人投资者(QDII2)试点,标志着中国资本账户开放又向前迈进了重要的一步。根据IMF的资本项目交易分类标准,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中完全可兑换的为5项,基本可兑换8项,部分可兑换17项,大约占全部交易项的75%,完全实现资本可兑换是必然趋势。

(二)扩大境外投资规模,将外汇储备变作外汇资产

我国是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一方面源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经济结构中出口占比较大和对境外投资开放程度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人民币不是国际公认的计价货币,人民币在许多场合不能进行贸易结算。2011年,我国外汇储备30446.74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73011亿美元,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外汇储备469.58亿美元,只占中国外汇储备的1.54%。如此庞大的外汇储备主要用来够买国家债务,其中美国国债的占比最大。扩大境外投资范围,从单一投资美国国债转为多元化的投资方向,积极利用外汇储备优势引进国内急需的高新技术和成套工业生产设备,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购买国外优质资产,摆脱对美国国债的依赖,走出中国生产美国消费的怪圈,是中国经济健康发展和提高货币独立性的重要措施。

(三)考虑建立亚洲经济同盟

人民币国际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其战略步骤应该稳扎稳打,逐步推进。首先要实现周边化,推进人民币在港、澳、台三地和越南、缅甸、老挝等国家的流通;其次是要实现区域化,即类似欧元成为区域性的主导货币。在这过程中,亚洲各国对人民币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在新时期需要新的理解,二战后面对崛起的德国欧洲各国必须想出一个万全之策,在这种形势下,法国提出了钢铁联盟,即建立一个跨的独立组织开发和分配德法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处于钢铁联盟控制下的钢铁和煤炭资源只能用于和平目的,这使得在欧洲尤其是德法之间不可能爆发新的战争。钢铁联盟不仅缓解了德国与欧洲各国之间的紧张关系,更为欧洲各国在经济和政治范围内加深合作提供了良好地先例。

亚洲各国普遍处在经济发展的加速阶段,各国对于各种资源尤其是石油的需求日益迫切,有限的资源面对无限的需求必将加深各国的竞争和纠纷。借鉴欧洲经验,建立一个跨国组织联合各国共同开发和利用亚洲的资源如石油,即关系到亚洲各国的长治久安也是人民币走向亚洲的重要平台,整合了中国的市场和亚洲的资源,就能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最强大的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宋鸿兵.货币战争4――战国时代[M].湖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117-137.

[2]甄峰.人民币国际化的动力来自市场[J].中国金融,2012(17):34-36.

[3]李波,刑毓京,郑红.国际汇率监督――规则的嬗变[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3-23.

[4]王思程.对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现代国际关系,2008(8):29-31.

[5]杨小军.当前国际货币体系新特征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金融,2008(11):11-16.

人民币国际化篇2

推进石油贸易人民币计价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石油价格上演了一幕又一幕的跌宕起伏。石油危机与金融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大大增强了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波。石油的金融属性表现得比以往更加突出。石油作为“黑金”已经成为继货币后一种新的泛货币化的价值符号。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猛发展,石油市场与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衍生品市场的联动成为复合的金融体系,扩大了传统金融市场的外延和内涵,形成了石油能源金融一体化趋势。当前的石油危机与30多年前的石油危机最大的不同,就是今天国际石油金融属性正在不断得到强化。石油安全本质上已转变为“贸易—金融”型的“价格安全”模式。这种“价格安全”模式的实质是一国如何参与国际石油定价,对国际石油定价权的影响力问题。

理论上讲,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应该是石油价格上涨的最大受益者,然而,欧佩克国家虽然拥有石油垄断的供给权,却不具备石油垄断的定价权。上世纪70年代,美国与欧佩克达成协议,将美元作为石油的唯一结算货币。这不仅使美国经济在无形中受益,而且成了美国控制世界石油生产、运输和价格,进而主导国际经济秩序的一张独有王牌。因此,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

而中国目前所面临的严峻的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和第三大进口国,但由于没有定价权,我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要付出更多的进口外汇成本,就是所谓的“亚洲溢价”。2003年平均“亚洲溢价”为2.56美元/桶。根据测算,近两年“亚洲溢价”给我国GDP造成的损失达到0.08%~0.20%。

在当前金融全球化及国际货币体系不断变化整合的进程中,一些产油国政府已开始要求其石油买家用美元以外的货币与其结算,故而“石油欧元”、“石油日元”等陆续登场,国际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多样化趋势开始形成。这次金融危机又进一步对传统的国际石油计价定价体系造成严重冲击,进一步推进了非美元化的石油交易发展。如今海湾的产油国,俄罗斯、伊朗等国在与他国的石油交易中都在寻求非美元化。

中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消费国,人民币近几年来币值保持稳定,不少国家都表示愿意接受用人民币结算的方式,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其他国家在石油交易中逐步寻求非美元化,以人民币结算。从严格意义上讲,面对国际上关于石油定价和交易货币的争夺,中国有必要逐步尝试建立“石油人民币”体系。

人民币国际化“第二战场”

信用货币的国际化归根到底需要有资源支撑。目前,人民币国际化也许还缺少更重要的功能资源(能源计价功能)。事实上,货币既是一种价值符号,也是一种价值和财富获取的手段。人民币国际化要真正引领中国由贸易大国、金融小国走向贸易强国和金融强国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一国货币要想成为国际货币甚至关键货币,通常遵循“计价结算货币—储备货币—锚货币”的基本路径,而与国际大宗商品、特别是能源的计价和结算绑定往往是货币崛起的起点。从19世纪的“煤炭—英镑”体系,到20世纪的“石油—美元”体系,其中都演绎了一条国际货币在能源贸易中的崛起路径。

当前,全球的石油等能源金融市场交易几乎全部以美元定价,无论是场内市场,还是场外市场;无论是现货市场,还是期货市场及其衍生品市场;无论是西德州中级原油还是北海布伦特原油。由于“石油—美元”的贸易结算机制,使得能源的所有权与定价权相分离,石油供给者却不能成为定价者。石油与美元挂钩的机制,也使美国拥有强大的石油定价能力,而且“石油—美元”回流机制,更让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资本利得。

据相关统计,当前国际市场流通的“石油美元”达1.4至1.8万亿美元之巨。而这些“石油美元”又以回流方式变成美国的股票、国债等证券资产,填补美国的贸易与财政赤字,使美国长期保持经常项目逆差和资本项目下顺差的平衡。多年来,欧佩克巨额“石油美元”与东亚国家出口型经济形成的大量“商品美元”一起支撑着美国的经济高速发展,也由此构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这样一个稳固的资本流动封闭环,也进而影响着全球财富分配的流向。

石油等能源是以美元计价,美元汇率波动就大大影响基本收益率预期。由于我国议价能力较弱,以及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幅度较大(2012年升幅达到5.11%),这样,尽管2011年我国原油进口量仅增长6%,但支付金额却增长了45.3%,汇率和石油价格对中国的影响还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中国必须加快建立以人民币计价的“石油人民币”体系,这将是人民币货币在国际能源贸易中崛起的新路径,也将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一步。

此外,我国还可以与非洲、中东、东盟等贸易伙伴协商,在能源、矿产、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交易中更多地以人民币计价,在对外工程承包、劳务输出与国际援助中更多地使用人民币,只有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计价中的占比大大提高,才能保证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增长的需求,才能真正建立人民币国际化稳固而坚实的物质基础。

人民币国际化篇3

河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弹指一挥间,始于2005年7月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已经走过了10年。在这10年间,不仅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改革取得了显著进展,而且人民币也正在成长为全球范围内不容忽视的国际性货币。

[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货币储备;汇率市场化

一、引言

人大国际货币研究所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5》显示,据初步匡算,截止今年二季度人民币国际化指数预计为2.9%,人民币与日元的差距不足一个百分点,与英镑的差距大约两个百分点。2014年,美元、欧元、英镑和日圆这四种主要国际货币的份额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人民币、澳大利亚元、加拿大元及其他新兴国际货币的份额有所上升。

根据各国机构的预测,在2027年-2030年间,中国GDP总量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014年,美元国际化指数是55.24,欧元是25.32,英镑4.94,日元3.82,中国尽管经过了很多的努力才是2.47。夏斌指出,因此人民币的理想目标应该是,当中国经济赶超美国之时,人民币和美元、欧元应该是三分天下,人民币国际化指数和今天相比是要成倍增长,起码应该在20以上。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获得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并发挥计价单位、交换媒介和价值储藏的功能,即成为国际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世界多数国家接受人民币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

换句话说,定义国际化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其中,结算职能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三、人民币国际化历程与现状

人民币国际化茁壮成长从2009年起,中国政府开始大力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国政府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目的:一是试图让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经济(特别是中国国际贸易)的国际地位相匹配;二是试图降低政府积累的外汇储备,从而降低美元汇率贬值可能给中国外汇储备造成的购买力损失;三是试图通过人民币国际化及其相应的资本账户开放来倒逼国内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种“三管齐下”的策略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一是鼓励在跨境贸易与投资中使用人民币进行计价与结算;二是大力发展以香港为代表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三是通过央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央行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的方式来满足境外人民币流动性需求。从2009年至今,人民币国际化在上述三个维度均取得了显著进展。首先,人民币已经成为中国在跨境贸易与投资结算领域中使用的重要货币。2014年,经常账户与货物贸易的人民币结算规模已分别达到6.6万亿与5.9万亿元。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占中国跨境贸易的比重则从2010年初的聊胜于无上升至2015年第一季度的超过25%。根据SWIFT提供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第五大国际结算货币。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外商来华投资的人民币结算规模分别达到1866亿与8620亿元。

迄今为止,香港、新加坡、伦敦、台北等地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其中尤以香港为最。截至2014年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已达1万亿元,占香港总存款余额的10%。根据央行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全球主要离岸市场的人民币余额已经接近两万亿元(尚不包含存款凭证在内)。根据BIS的统计,截至2014年底,全球以人民币标价的国际债券的余额达到5351亿元,其中境外机构在离岸市场发行的人民币债券余额高达5305亿元。

从人民币已经取得的国际地位看,被纳入SDR是水到渠成的。据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介绍,人民币目前已经是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以及全球第六大交易货币,有许多的国家和地区货币当局也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当然,IMF的审查还将涉及具体的技术问题。IMF将主要考察两个标准,“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的比重”这一点人民币应该已经满足,但第二个标准,是否已经“可自由使用”,对这一点的认定可能会存在争议。同时,在IMF占有相当高份额的美国的态度也将是一个影响因素。当然,可以期待IMF在审查时采取灵活的态度。

同时,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以及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纷纷申请加入,这对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一个利好消息。不过,亚投行将发挥多种功能,不仅限于人民币国际化,而且目前主要是打造一个制度基础,以人民币作为对外投资的币种,实质性地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能在未来变为现实。

四、人民币国际化三步走

戴相龙认为: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世界1/4,外汇储备占1/3,也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是必然趋势[1]。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人民币的计价结算功能,进一步发展货币互换,扩大人民币在境外的持有,使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第二阶段,扩大境内外合格投资者的数量,全面推进国际货币的双向流动,使人民币成为全球重要的投资货币。第三阶段,实现人民币的汇率、利率市场化,使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展望未来,人民币能否真正成长为国际储备货币,取决于以下三个问题能否得到解决:其一,中国经济能否在未来10年继续维持6%~7%的增速;其二,中国金融市场能否持续发展壮大;其三,中国能否避免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这也正是中国政府今后应着力作为的三个方向。为了让人民币国际化之路变得更加可持续与可预测,第一,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大力发展、完善以直接融资为代表的金融市场,逐步实现金融市场的对内对外开放;第二,中国政府应大力构建宏观审慎监管框架来防范潜在的金融风险。在人民币汇率与利率形成机制尚未充分市场化、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尚未真正到位、国内既有金融风险尚未得到根本性缓释的前提下,中国政府应该在进一步开放资本账户的问题上继续抱持渐进、审慎、可控的态度。

五、结语

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无疑将会越走越宽,但也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波动与风险。中国政府应在推进结构性改革、壮大金融市场、防范金融危机三个方面着力,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增加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应构建多层次合作机制,尽快签署贸易投资协定和全面税收协定等;并为尽快实现大宗商品人民币计价创造有利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努力推动中国标准和人民币使用;产业园区建设应当重视旗舰项目和配套人民币使用;跨境电子商务应当消除壁垒并实现人民币计价结算,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要尽快投入使用。

参考文献

[1]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阻挡的征程.新浪财经.

作者简介

人民币国际化篇4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离岸金融 超主权货币

货币是国家经济主权的体现,因此相当多国家发行本国货币并要求在本国境内的经济交易使用本币支付,外国货币必须兑换成本国货币在本国才具有购买力。例外的是,实行美元化或欧元化等的国家,本国不再发行货币,允许美元或欧元在该国境内使用。另外,也有一些中小国家,允许在本国境内使用外国货币。当人民币发挥诸如美元、欧元的作用,被其它国家广泛接受并用于跨国交易的支付结算以及官方储备时,人民币才成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现钞、非现钞形式以及人民币标价的金融产品在境外流通并被非居民持有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即人民币从境内持有使用到被非居民持有使用的过程,因此,不同时期的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存在差异。通常,将人民币国际化分为三个层次,即国际贸易中使用人民币、国际投资和国际借贷中使用人民币以及人民币纳入其它国家官方储备范围。当人民币完成这三个层次的国际化后,人民币即成为国际货币。根据货币国际化的理论和实践分析,货币国际化一般是从本国货币用于国际贸易结算开始,并以此为契机推动国际借贷和国际投资等跨境交易使用本国货币,货币国际化的高级阶段是被其它国家普遍用于官方储备,这几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本文对有关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问题提出如下观点:

一、人民币国际化需要以人民币自由兑换为前提

1.货币国际化与货币可兑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一是适用范围和状态不同。货币可兑换是指在外汇市场上,可以自由地将本国货币兑换成其它国家货币,或者反向操作。根据国际间经济交易的限制划分,货币可兑换可分为经常项目可兑换与资本项目可兑换。货币国际化是指该国货币可在国际市场上流通,在外国之间或者本国与外国之间相互购买和支付,即本国可用本币向第二国支付,第二国可用此货币向第三国购买商品,第三国可用该货币向第四国投资:本国货币为非居民广泛接受。目前世界上许多种货币都实现了可兑换,但只有美元、欧元、日元、英镑等少数几种货币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国际化。

二是实现的过程不同。货币可兑换取决于货币发行国政府决策,属于政策供给决定的,政府可决定该国货币随时可兑换,而国际化则取决于货币之间的竞争,并非政府政策就可以决定,为需求导向。

理论上两者并不互为前提,但是持有一种不可兑换的货币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持有者的潜在成本。一国货币的国际化高级阶段必然要求该国货币可兑换,但未完全可兑换并不妨碍该国货币的部分国际化,这两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货币可兑换为货币国际化提供了便利条件,而货币国际化是可兑换的肯定和发展。

2.人民币可兑换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充分条件。

如前所述,人民币可兑换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和判断,即根据人民币可兑换后带来的风险和收益决定是否实现可兑换,而人民币国际化虽然也需要政府推动,但能够国际化还是取决于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因此,人民币可兑换并不以人民币国际化为前提,当然,人民币国际化后必然对可兑换提出更高要求,促进中国资本项目的开放,如国际化后必然要求我国的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3.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取决于人民币可兑换的程度

目前履行国际货币职能的均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在货币之间激烈竞争的形势下,货币不可兑换意味着持有这种货币面临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从而增加持有这种货币的成本,进而削弱非居民持有人民币的愿望。如果人民币更广泛地实现自由兑换,居民可以用人民币进行跨境投资、跨境借贷,非居民持有的人民币可以投资境内金融市场,这将促进人民币国际化。从中国目前的情况来看,目前还不具备完全开放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但是,在人民币未完全开放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借贷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计价结算功能。当然,人民币广泛用于储备货币及国际经济交易的结算还是要求人民币自由兑换。

4.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可兑换的关系

人民币的国际化和资本项目的开放是密切相关的。如果资本项目没有彻底开放,人民币不能完全可自由兑换,也就不可能完全国际化。应该看到,货币国际化比资本项目自由化包括更多内容,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例如,香港早已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港币可以自由兑换,但却不是国际化程度很高的货币,甚至不能说是真正国际化的货币。在世界各地都可以买到美元,但并不能在世界各地买到港元,如在中东地区根本买不到港元。而且,实现了资本项目自由化的国家并不一定希望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例如,新加坡很早已实现了新元的完全可兑换,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新加坡对新元的国际化采取的是不鼓励政策。

二、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对于人民币国际化的作用

分析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的现状,不难发现现行的人民币边贸结算是特定环境下的特定安排,与主流国际贸易结算相去甚远。主要表现在:一是现行的边贸结算大多以人民币现钞方式进行,而没有采用采取银行汇款及信用证、托收方式等非现金方式。二是采用了两国央行代表双边政府签约方式以及商业银行对开账户方式来确定人民币的结算地位,类似与新中国成立初期与部分东欧国家间开展的记账贸易模式,而未纳入银行主流结算渠道。因此,人民币用于边贸结算虽然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但其本身与人民币国际化还存在很大距离。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步骤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与国际借贷、国际投资可以同步进行,无须界限分明,错失良机

这是因为:一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建立在我国庞大的进出口贸易基础之上的,是有着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厚实的物质基础的,也是应运实体经济需要而提供的一项金融服务。二是用于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属于经常账户交易范畴。我国于19%年就实现了人民币经常账户的可兑换,因此人民币用于货物贸易国际结算在法理上是没有障碍的。只是在现行法律上仍受制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中的相关规定。三是货物贸易的国际结算是当今主流国际货币最基本也是最基础的功能,是一项基础性金融服务。货币的国际化应该从此功能开始。

四、发挥香港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用促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离岸金融市场是为规避货币发行国的管制发展起来的,当时的离岸金融中心都是建立在货币发行国以外的地方并由他国来发起建立。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目的,是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前往交易其它国家的货币,以在确保本国货币不受外部冲击的影响下发展国际金融业务。进入20世纪80年代,为应对境外离岸中心的竞争,在本国由非居民参与的本外币离岸交易也逐渐出现,如日本、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人民币是中国的本币,在中国外汇管制逐步放松、金融市场日益开放的情况下,由中国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并无太大意义,因为,就目前发展情况看,金融机构对于居民和非居民的本外币账户均可以在符合监管要求(如短债指标、会计系统上区分账户等)的情况下开立,设立离岸账户的条件已不复存在。此外,国际上己瞄住我国的金融资源,CME推出了人民币衍生品交易,新加坡交易所推出针对我国A股市场的A50股指期货,香港、新加坡等地的人民币NDF交易规模越来越大,己成为影响中国人民币汇率远期定价的主要因素。在境外人民币市场日益壮大之际,在考虑在国内设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现实意义不大且未必有吸引力,现实的考虑是允许非居民直接参与中国金融市场投资。

五、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关系

如前面分析的,国际货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否则持有这种货币的高成本导致其不可能被广泛接受,而自由兑换的货币一般采取的都是浮动汇率制,因为自由兑换意味着供求不固定,那么价格也就不能固定,否则失去价格调节机制会出现供求不平衡的情况,这种货币面临投机冲击将无法保证自由兑换了。人民币国际化意味着非居民可以开放式的赎回外币,内在要求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因为,跨境人民币的流动及其相伴的汇兑活动,势必对人民币汇率产生更大的影响,这需要进一步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促进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降低投机资金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

六、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现实可能性。

本文研究的是人民币为何和如何成为国际货币,但是未来的国际货币是主权货币,还是一种与主权无关的货币,是一个理论上存在争议的问题。创造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但是,这一目标的现实可操作性值得商榷。

1.本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2.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3.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4.从短期来看,由于意识形态和国情不同,国家之间在财政货币政策上的统一非常困难,而且美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决定权,为了维护美元的霸权地位,不可能放弃美元的国际货币体系地位,因此,超主权货币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具备现实可操作性。超主权货币的最大障碍是货币本身缺乏价值基础保障,一旦国际政策发生不协调,这种货币并没有国家主权的保障,购买力将难以实现。而诸如美元、欧元或日元等主权货币,尽管其价值存在不稳定因素,但仍可以在货币发行国实现购买力,缺乏价值保障可能是超主权货币发展的最大障碍。换言之,如果超主权货币得不到主权国家政府的法律保障和国际政策安排保障,它得不到广泛认同和接受,因而不会有产生的现实可能性。

参考文献

[1]黄泽民:“分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国际融资》,2009年第5期

[2]黄泽民等:《货币银行学》,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赵海宽:《人民币可能发展成为世界货币之一》《金融研究》2003年第3期

[4]姜波克、张青龙:“货币国际化:条件与影响的研究综述”,《新金融》,2005年第8期。

[5]《亚太十国支付结算体系》: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人民币国际化篇5

一、问题的提出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人民币已经逐渐走出国门。在中国香港、澳门和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人民币可以局部或者全境通用。人民币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实现了流通和自由兑换,人民币的汇率机制不断完善,金融开放的程度逐步扩大,以及我国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得人民币的国际化有了良好基础。

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分析

(一)外部环境分析

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能够我国获得国际铸币税收益,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可以减少我国巨大的外汇储备所承担的贷款和通胀损失。另一方面,人民币国际化能够增加我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话语权,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人民币国际化给我国带来的好处,会影响到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利益,导致地缘政治关系的恶化。因此,国际货币的发行国会采取措施阻止或者延缓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

(二)内部条件分析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需要经过两个阶段。首先是人民币的区域化,成为我国周边过家以及亚洲的贸易结算和支付手段。然后是人民币的国际化,被全世界普遍接受。这两个阶段的实现是依靠着我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程度。在世界经济发展缓慢的环境下,我国经济的发展也受到一定的影响,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我国金融市场在资本项目上的管制仍然是较为严格的。人民币可兑换程度和人民币资本市场开放度,都处于较低的格局。我国现在的汇率制度使得人民币汇率缺乏弹性,影响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制度上的改变也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外部和内部的分析都说表明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长期性。那么,这样一个长期的过程,必定会在各个领域和方面对我国经济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益处

(一)有利于我金融市场的深化

人民币国际流通量的增加,会使得我国金融市场更加开放。人民币资产的规模交易以及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的最终货币,对我国金融市场的效率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而促进了金融市场深化。

(二)有利于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能够促进我国金融也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缓解金融体系内货币错配状况。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将会有更多的国际贸易、国际资本以人民币为计价货币,我国金融部门会具有明显的优势,从而可以增强中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可促进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发展,海外对人民币的需求有所增加,为非居民提供进行人民币投资或筹资资金手段的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出现和壮大将成为必然。

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经济影响

(一)对人民币汇率造成升值压力和频繁波动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对人民币的需求不仅有境内需求,还有境外需求,并且境外需求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是不断增加的。人民币汇率在人民币的需求和供给中决定。因此,人民币会有持续的升值压力。汇率升值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对出口导向型为主的我国经济来说有较大影响。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会形成人民币离岸的金融中心,如果境内的汇率市场化不完全,完全市场化的境外人民币汇率跟境内的人民币汇率构成冲击。由此,会造成大规模的套汇活动,人民币汇率波动的更加频繁。

(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会增大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使用越来越多,我国境内的银行无法准确确定非居民手中的人民币存量,面临着集中反存和大量提现的压力。能够经营人民币业务的银行也会越来越多,我国境内外银行间的业务竞争,会增大经营成本和风险。

(三)加剧了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我国金融体系随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会逐步开放,国家对汇率和资本项目的管制都会慢慢放松,由此带来的国际投机以及各种金融风险的对我国的金融体系是相当大的威胁。我国的金融体系在应对国际风险方面的建设和经验略显不足,脆弱性的问题就更为明显了。

(四)对我国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削弱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我国的货币政策将不再只对我国有影响。因此,我国在制定货币政策是要同时考虑其他国家的经济情况。并且,人民币的供给将会由于人民币的境外存量的不稳定而更加难以确定,这也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

五、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对策分析

(一)大力发展边境贸易推进人民币的区域化

在目前人民币资本项目下自由兑换依然受限、人民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程度较低、在国际范围内履行国际货币职能几乎没有的情况下,通过边境贸易促使人民币区域化,依然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切入点。

(二)利用我国香港地区人民币离岸中心的重用

我国香港地区作为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对亚洲和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尤其是当人民币还受到兑换和流通上的管制、人民币自由化没有完全实现时,离岸中心是人民币走向区域化关键货币的重要渠道。人民币可以通过这一渠道更加有效地在周边国家流通,发挥更大的国际货币职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更好发展。

(三)建立人民币需求的监测机制

人民币的境外需求的不确定性对人民币汇率有较大的影响,汇率的频繁波动会造成金融的不稳定。能够及时掌握人民币需求的趋势,可以减轻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物价和人民币汇率水平的影响。

(四)调整经济发展的模式

我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出口导向型的,出口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占较大比重。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频繁波动会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对出口贸易产生较大影响。因此,要求我们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减少经济的外贸依赖性,实现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

(五)推进我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实际上一个与完善我国金融体系相辅相成的过程。我国金融体系向国际化发展,放宽对汇率和资本项目的管制,完善国内金融体系的健全程度和开放度。金融体系的国际化能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平稳发展。

参考文献

[1]石杰。人民币国际化战略的现实选择[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第64期

[2]马荣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我国经济的影响[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第4期

[3]巴曙松,吴博。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金融业发展的影响[J]西南金融,2008第4期

[4]余雪琪,罗春艳。论人民币的国际化[J]改革与开放,2009年第3期

[5]邓承武。中越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特点及对当地经济金融的影响[J]南方金融,2005年第3期

[6]穆西安。抓住机遇因势利导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南方金融,2009年第3期

[7]李靖。人民币汇率制度与人民币国际化[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人民币国际化篇6

关键词:跨境贸易;自由兑换;国际化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条件

(一)人民币国际化已达成的条件

1. 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不断落实

2009年开始人民币跨境贸易开始结算试点,原先跨境贸易受制的因素,现在已经得以不断改善。第一,银行服务便利性的提高。随着我国逐步开展了人民币跨境结算试点,允许相关银行开立人民币结算账户,境外非居民能够用于人民币进行结算的境外银行的选择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第二,人民币资本账户可兑换和资金收益率提高。随着人民币资本账户的开放,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呼之欲出,非居民也可以通过QFII等方式投资国内资本市场,境外非居民因持有人民币的资金使用效率不断提高。

2. 中国经济发展迅速

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GDP世界第二大的国家,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3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作为金砖五国之一,被称为“世界工厂”。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持续上升。而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可以说,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二)人民币国际化未达到的条件

1. 国际货币体系的健全

美国、欧盟等国际货币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无限量的发行货币或者债券来融资,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却不具有可行性。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保持足够的外汇储备来解决国际支付问题,否则就容易引发债务危机。这种两极对立会以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表现出来。正是这种两极化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国际资本流动在全球无效地运行。这种尊崇自由流动的货币体系,不断地扩大国家间的资本流动速度以及规模,也引起了发展中国家的虚假繁荣。

2. 西方发达国家的认可

从历史上来看,任何霸权货币都不可能容忍新货币的挑战,霸权货币会通过各种政治经济等各种手段打压后来者。日元崛起之时,美国通过贸易制裁,逼迫日元升值(著名的广场协议)以及敦促日本开放金融市场等手段,干扰日元的国际化进程。在中国经济崭露头角之时,中国、人民币汇率操纵论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近几年更是甚嚣尘上。这些都反映了国际经济货币金融的斗争。人民币国际化将是人民币在国际经济领域抗争的一个过程。

3. 人民币币值的稳定

中国一直以来都是靠三驾马车,即出口、消费、投资来拉动本国经济,而由于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使得出口上游产品更是成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只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这意味着在国内市场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通过增加外需、扩大出口来解决市场经济发展初期不可避免的增长瓶颈。出口导向型经济带来的高速经济增长必然伴随着经常项目的持续顺差。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资涌入,从而引起了资本项目的国际收支顺差。这种双顺差的局面近几年来一直给中国带来严重的输入性通货膨胀压力,给中国保持币值稳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措施

(一)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保持综合国力的持续发展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首要前提。结合美国、欧盟、日本的经验,扩大话语权、建立合作关系、组建离岸金融中心,这些都需要经济的强大为基础。我国GDP保持多年高速增长,我国经济的繁荣,是我国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得以实现的最重要的条件。首先,对外贸易总量与外汇储备增长迅猛,与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其次,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上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保障。金融产品的创新和金融机构管体制的不断改善,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政策逐渐推进,表明金融市场国际化趋势和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十分明确。

(二)审慎对待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

从美国的经验来看,美元国际化的建立是以美元完全可自由兑换为基础的,而欧元和日元并没有经历这样的过程。但是我们要注意到货币可自由兑换是货币国际化的必然趋势。不管是在货币国际化之前还是之后,货币都要实现完全可自由兑换,否则会出现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会影响货币的流动。催生出国内货币市场和国外货币市场,从而影响货币政策的制定,给货币定价带来困难。二是会给货币国的操作带来困难。从而使得国不能及时根据金融环境来采取有效的货币配置措施,进而影响货币的流通,降低流通效率。货币可自由兑换应该配合着资本账户的开放一起进行。需要注意的是,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可能带来国内要素市场将完全敞开面对外部的冲击,同时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制定也会受到外部环境的直接影响。而决定资本账户开放是否有效的因素则包括要素市场是否具有弹性,与国际环境接轨的行业能否在外部冲击下抵抗住以及货币财政政策的制定能否同时带来国内、国际环境的均衡。从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启示来看,众多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具有深度的金融市场、公司治理不完善、政策调控能力有限、没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还不能单独抗衡资本项下完全开放所带来的外部冲击。而结合2008年次贷危机给全球带来的影响看,目前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汇率市场都不稳定,尽管金融创新产品不断涌现,杠杆不断增大,但是国际资本流动越来越倾向于投机性的资产,而投向实体经济部门的资金越来越少。由此资本流动的成本会越来越超过实体经济所带来的利润率。由此从目前来看,对于抵御外部冲击能力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在资本项目完全开放不具有可操作性。因此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经济国家必须审慎看待资本项下可自由兑换。

(三)选择正确的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首先,在地域扩张上,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人民币人民币周边化,即在周边国家逐步推行人民币的跨境交易,促进人民币成为周边国家的结算货币;二是人民币区域化,即在东亚乃至东南亚区域内促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三是人民币国际化,即人民币最终成为世界范围内的结算货币乃至储备货币,实现真正的国际化。

其次,在货币职能上,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推进人民币成为结算货币;二是促进人民币成为投资货币;三是实现人民币成为储备货币。最终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

最后,在货币管制上,可以分为以下三步:一是严格限制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二是放宽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的限制;三是完全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自由兑换。(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Menzie Chinn and Jeffre Franke .Will the Euro Even-tually Surpass the Dollar as Leading International ReserveCurrency , http:/papers.

[2]李婧.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看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北京:国际金融.2011.2

人民币国际化篇7

关键词:人民币 国际化 实现途径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人民币国际化的具体含义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第二,是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为此,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是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

二、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

1.人民币作为支付和结算货币已被许多国家所接受,人民币在东南亚许多国家或地区已经成为硬通货。

(1)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旅游业的兴起而得到发展的。在这些国家可以用人民币购买商品的购物店越来越多,可以用人民币兑换本国货币的兑换店和银行也开始出现。

(2)在中越、中俄等边境地区,人民币的流通使用主要是伴随著边境贸易、边民互市贸易、民间贸易和边境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发展的。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民币已经成为一种事实上的区域性货币。

(3)在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地区,人民币的兑换和使用相当普遍。据专家估算,目前在香港流通的人民币已达700多亿元,成为仅次于港币的流通货币。

由此可见,人民币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广泛接受,人民币国际化处于渐进发展的阶段。

2.主要障碍

人民币国际化道路上仍然存在众多障碍。目前影响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因素包括,人民币国际流通量增长不足;国内金融市场深度、广度和国际标准化程度不足;国际化过程中人民币对外价值可能发生巨大变动,妨碍经济政策自主性。 

三、人民币国际化的背景、条件

1.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来中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我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专家普遍认为,今后10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这就为人民币成为被世界各国和地区可以放心使用的货币奠定了坚实基础。

2.人民币币值的稳定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中国长期以来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为人民币树立了较高信誉,深受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欢迎。近几年治理通货膨胀,维持人民币币值的对内稳定和对外稳定成效显著。在金融危机中,人民币也保持了汇价稳定,为人民币奠定了牢固、可靠的信用基础。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

3.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使人民币国际化迈出积极的步伐。             

2009年7月1日,由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银监会共同制定的《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标志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也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

2010年6月,央行宣布中国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同时,央行等六大部委又联合了《关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专家表示,央行同时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和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范围旨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2010年7月20日,《香港银行人民币业务的清算协议》在香港签署。根据协议规定,允许证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开设人民币账户。此次协议的签署,被相关专家认为是人民币离岸业务的里程碑,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又迈出一步。

4.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提供了广阔空间。

  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使东盟对中国出口、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大幅增长。贸易投资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人民币的境外需求。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比如在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

5.人民币在香港地区的广泛流通和使用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有益经验。

2003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公告:为在香港办理人民币存款、兑换、汇款和银行卡业务的银行提供清算服务。内地居民可以使用内地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香港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港元现钞,香港居民也可以使用香港银行发行的人民币银行卡到内地用于消费支付和在自动取款机上提取人民币现钞等等。这些办法和政策对人民币的境外流通作了尝试,也为人民币的境外流通提供了有益经验。

6.中国拥有日渐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

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向世界先进中央银行的目标迈进,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加速处理,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业务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正在逐步的形成。

实现货币国际化最为主要的是要建立功能完善的外汇市场,尤其是离岸金融市场。从全国整体的经济实力和经济金融环境看,我国目前已具备建立离岸金融中心的条件。只要我国建立起相当规模的国际金融市场,成为国际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就为我国参与世界经济循环提供了重要条件和工具,使人民币国际化更具现实意义。

7.中国有充足的国际储备

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为应付随时可能发生的兑换要求,要求一国政府必须要有充足的国际储备,尤其是外汇储备。根据通行的国际储备需求理论,充足的外汇储备一般应维持在30%左右。中国近年来外汇储备稳步上升,达到并远远超过了同期进口额的30%,为人民币走向国际化之路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8.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人民币国际化机会

全球金融危机已从经济基础和政府信用两方面造成美元本位制基础的松动,给人民币国际化带来了机会。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他们还需要一些其他的稳定的国际化的货币。

四、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在中国境内实行有步骤、渐进式的资本账户下可兑换,同时加强中国金融体系效率。此外,还特别需要大力鼓励和推动外贸企业与境外贸易伙伴以人民币结算。在境外,主要是在香港,可以较大力度地扩大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市场的规模,推进以人民 币计价的股票市场,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不断扩大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资产的规模以及交易水平,其目的是在境外尽快形成与欧元证券和美元证券抗衡的人民币金融市场。这种逐步扩大的、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交易,对于在条件成熟时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将是一个极大的推动。

具体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扩大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范围:除了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等城市之外,将边境贸易较大的省份也纳入试点范围;

  2.建立和完善跨境人民币资金支付清算机制,以转账支付代替现钞支付,为跨境贸易人民币计价结算提供清算平台;

3.我国货币当局可以与人民币跨境流通规模较大的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货币当局签订协议,允许其在一定额度内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欧元等国际货币,以提升周边国家和地区居民对人民币的信心;

4.建设以香港为基地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为我国资本项目尚没有完全开放之前的一个过渡性安排,以消除境外机构缺乏人民币投资与避险工具的障碍。

5.继续积极创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政治、经济条件。中国经济必须持续稳定增长并在亚洲地区保持领先地位,继续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相对稳定,这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同时,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层政府间的交流,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而消除周边国家和地区对我国的担心和疑虑。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各国的直接投资与贸易,改进金融服务,加强对人民币跨境流通的统计监测,设立人民币自由兑换试验区。这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骏 王璀璀 赵娜:人民币国际化与人民币汇率长期走势[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0(02)

人民币国际化篇8

人民币的影响不可低估

我们说人民币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既不是夜郎自大,也不是空穴来风,完全是对人民币在东南亚强势崛起的正确评价。

早在2002年,笔者在越南采访时,每逢购买东西向越南商人递上越南盾,他们总是问:“您有没有人民币。”事隔6年,如今人民币走俏已经不止是越南,而是整个东西亚了。

在老挝、柬埔寨和缅甸,人民币也成为了本国货币的替代品和主要贸易货币。在越南北部地区,90%以上的边境贸易都是以人民币计价结算的。这些国家的老百姓都把人民币作为一种储藏手段。尽管由于我国的货币政策限制,海外的银行并不能接收他们的人民币存款,他们也因此无法从中获得利息,但他们完全处于一种信赖,收集、储存人民币的热情盎然不减。

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过去对人民币热情不高,痴迷于美元,后来他们被一次又一次的美元危机唤醒,将目光投向了人民币。马来西来于2005年放弃了其货币与美元挂钩,转而实行一篮子货币的汇率浮动,目前他们已将人民币作为其外汇储备之一。菲律宾做得更彻底,硬是于2006年签署总统令,要求其央行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据知情者透露,菲律宾的人民币储备是以货币互换的形式,即把一定数额的菲律宾比索运到中国,换取同样价值的人民币资产,并储存在中国央行以取得利息。

在巴厘岛,在马尼拉,在雅加达,已出现专门囤积人民币的小商贩,这些人与各处的货币兑换店联系,一待他们收到人民币便立刻上门收购或兑换,据了解,在这些地方的人民币兑换量都超过了日元。

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据统计,香港每年的人民币流量约为188亿元,如果把掌握在居民手中和其他机构的人民币计算进去,数额接近千亿元。而且这种使用人民币的来势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越来越扩大。正如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说的:“目前全球金融危机虽然带来挑战,但亦为内地推行金融改革提供机遇,可以利用机会推动以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的结算货币,提高人民币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拓展金融版图,中国在行动

东南亚国家对于人民币的热爱,并非应中国要求而为之,而是面对美元危机产生的自觉行动。面对这股时代潮流,中国政府是不是视而不见,麻木不仁呢?也不。实际上,中国在拓展金融版图上也实施了一系列举措,尤其在世界金融危机以后,步代更为加快。

2008年12月4日,中国与俄罗斯就加快促进两国在贸易中改用本国货币结算进行了磋商;12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韩国银行签署了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两国通过本币互换可相互提供规模为1800亿元人民币的短期流动性支持。同时,韩国央行曾对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另外,中国已经与俄罗斯、蒙古、越南、缅甸等周边8国,签订了自主选择双边货币结算协议。

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如何借助香港把人民币业务做大做好,以拓展中国的金融版图,也是中国政府着重考虑的事情。目前香港约有660亿元人民币存款,220亿元人民币债券,以及估计10亿元人民币现钞,规模太小。要在香港发展人民币债券、外汇期货、利率期货等市场,光靠这点规模是不行的。要让人民币在香港搞得风生水起,必须增加人民币在港总量。对此,中国政府明察秋毫,2008年12月19日,当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来北京述职时,中央政府表示,决定在7个方面支持香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在“挺港”的14项措施中,明确提出:允许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这两项措施都为扩大人民币在香港的规模、促使香港发展人民币业务奠定了基础。

人民币走向国际化,

还有较远的路

虽然人民币在东南亚诸国强势崛起,虽然不少人们期待不久的将来,国际货币主要以美元、欧元、人民币等货币为主,从而真正实现国际货币的多元化,虽然美国也一再催促中国开放资本账项目,虽然人民币的国际化,将有利于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中国避免因外汇储备缩水遭受的巨额损失,但中国政府并不为之所动,而是走一步看三步,稳步开放,慎之又慎地进行金融改革。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具备充足的条件。其一,中国必须具有强大的综合国力和较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其二,中国必须具备很强的体制竞争力。其三,中国必须拥有较高的货币政策制定水平和货币管理水平,能恰当地应付国际市场上各种不确定因素和变数。其四,国家必须保持足够规模、产品多样的金融市场。其五,在上述基础上,逐步实现人民币在币值稳中趋升过程中的自由兑换,扩大其计价、支付、储备功能。

要达到上述条件,实现人民币国际化,使之成为国际货币,实事求是地说,那还要走一段较远的路程。而且这个路程还须分阶段,一步一步地走来。

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金融版图的拓展由近至远,逐步辐射开去――先周边化,继区域化,再国际化。如前所述,目前,人民币在东南亚诸国均以“硬通货”的形式出现,越来越赢得了周边国家的欢迎,甚至超过了美元,这应该是人民币在实现准周边化上迈开了扎实的步伐,取得了预期的成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应该乘胜前进,使人民币经过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间)的历练,由准周边化发展为正式周边化,进而步入准区域化。在步入准区域化之后,人民币又经过10年的历练,积蓄更大力量,实现正式区域化,进而步入准国际化。在步入准国际化阶段后,人民币已经相当成熟了,这时候再加一把火,用10年的时间,将它推向国际化,使之成为被地球上的人都接受的国际储备货币。

业内有关专家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除了在区域上必须分三步走,即由周边化进而区域化进而国际化之外,在铸造货币职能上也须分三步走,即先发展成为周边国家的结算货币,在此基础上进而发展成为区域性的投资货币,再在此基础上发展成为国际储备货币。

分三步走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应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积极稳妥开展离岸金融业务(当前我国实行外汇管制,经常项目下的资金出入已经开放,但资本项目下的流动则不被允许。这种只进不出的外汇政策,使得人民币在国际上无法流通出境,国外的市场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国外的人民币也无法找到利息和升值途径,从而在理论上封死了国外政府将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道路),逐步实施汇率的目标管理,不断发展金融市场,提高印钞水平和防伪技能,加强货币管理能力和调控能力,为人民币的国际化打好基础。

上一篇:it技术范文 下一篇:医院经营管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