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历史?逻辑?启示

时间:2022-08-21 04:20:31

城镇化:历史?逻辑?启示

城镇化,是人类生活与发展型态不断演进的标志,基本上是自然形成的,但其加速,则与工业化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一个典范的例子。改革开放之初,城镇化率不过10%上下,30多年后的今天,已达35%(以户籍人口计)及53%(以居住人口计)。至于中共十之后及下一个五年规划——“十三五规划”,城镇化作为一个核心议题,则与中国未来的内需发展大战略有关。

回看中外城镇化的历史,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1)今之古城有长达两三千年历史者,但有存(如苏州、西安),有亡(新疆高昌、中美玛雅),为什么?(2)《纽约时报》资深专栏作家纪思道曾撰《从开封到纽约》一文,指出1000年前的开封就是当时的纽约,是全球唯一人口超过100万的大都市,但如今风华散去,一个城市为什么盛?为什么衰?(3)进入20世纪以后,全球范围超过千万人的大都会纷纷崛起,但更多的还是中、小城市,甚至十几、二十几万人的小城镇比比皆是。城市有大有小,为什么?还是前面那句话,一切都是自然形成的,市场决定的。也可以找到100%纯人为打造的,如缅甸迁都,及中国西部由兵团建设的城市,是例外,屈指可数。

这就是城镇化的逻辑了。这个逻辑对中国正在兴头上启动的21世纪城镇化大工程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逻辑可以从“市”这个字谈起。市,就是交易。几千年前,人类社会没有工业,非农即牧,农民、牧民散居各处,只生产极少数甚至一样产品,必须通过交换才能满足生活所需。于是在默契之下,定时定点形成“市集”。再进一步,需求日增,形成聚落、小村、小镇。又为了集体安全,乃建城墙保护,是谓城镇城市。所以,凡城镇,多循市场规律形成。

至于城镇的兴、衰、存、亡,除少数与战争有关外,亦多与自然、气候的变异(如玛雅)或科技运输的进步(如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有关。当然,也有极少数受政策影响(如深圳),但后者亦不能排除有很明显的市场规律的因素。所以,对中国的城镇化而言,有两条重要启示:(一)顺其自然;(二)在顺其自然中,为政府的角色与职能正确定位。

顺其自然意思很清楚,换句话讲,要避免人为地造镇,这在当今的中国尤其需要警惕,因为地方政府有很大可能以政策为借口冲动地大搞建设,中央政府对此必须有效地约制防止。

至于政府的角色,主要有三:一是为城镇化的自然发展排除各种障碍;二是为城镇化自然发展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制度、政策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以防止;三是为打造一个高品质的城镇中国,提供有价值的“外部性”服务。

首先,就排除障碍而言,目前城镇化存在的两个障碍分别是关于人口的自由移动,及关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具体地说,这就需要取消城市户籍的限制,及开放农民土地的自由买卖。

其次,关于城镇化自然发展可能产生的问题主要也有两个:一是农地及农业的保障问题。农地、农业、农村对国家社会的贡献绝不止于是农产品及粮食安全而已,还有很多如环境生态、生活传统、价值风俗等外部性的意义,所以应仿发达国家,对弱势的三农给予足够的政策补贴。另一问题则是有序发展,这包括宏观面的城镇间中心与卫星关系的良好布局;中观面的基于可持续发展,对所有城镇建设在资源、环境、生态方面制订统一的标准规格,一体遵行,为21世纪中国的生态城市打好基础;微观面,则是为个别城镇如何基于其各自的地理自然、历史、人文等条件打造独特的风格与风情提供专业性规划意见。

中国的城镇化既有发展上阶段性的任务,又是百年大计,关乎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能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上一篇:浅议煤炭企业的青年员工管理 下一篇:人才测评在中兴通讯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