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3 08:37:21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1篇

一、xx区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在xx区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镇政府所在地建设了广场,中心大街安置了路灯,大部分村也都修通了水泥路。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小城镇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在环境卫生等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实际问题:

一是环境卫生投入不足,卫生死角多。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需投入大量资金,而镇村财力十分困难,存在资金缺口问题。

二是环境卫生监督力度不够。农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较薄弱,人畜混居以及改厕不够全面,卫生环境差,垃圾乱扔乱堆的现象比较普遍,住在集镇所在地街道的居民,垃圾随手往路边扔,而居住在农村里的群众由于还没有建立垃圾填埋场,垃圾大部分往河里倒,造成水源污染,影响群众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三是原有村屯规划不合理。房屋建设杂乱无章,房屋、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统一规划,影响村容村貌,绿化率普遍低下,大多数村没有绿化带。但现要规划整治,没有资金来源。

四是个别群众对收取卫生费实行上门收集袋装垃圾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

五是商品市场与周边地区发展不平衡,易受影响。

二、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领导机制,落实工作责任一是乡镇党委、政府成立村容村貌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卫生工作领导任副组长,党政办、村镇规划、城管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把任务分解到村到户,把责任落实到人,形成职能部门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二是落实村容村貌管理责任制。成立环境卫生监察组,由工作责任心强的干部担任,全面负责环境卫生监察工作,聘请专职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并与他们签订责任书,同时制定了乡镇村容村貌管理细则及垃圾清运管理办法,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三是各村配备土地与规划协管员,明确工作职责,配合乡镇职能部门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作。

(二)宣传工作到位,营造浓厚氛围一是在干部大会、农村工作例会上,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乡镇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宣传村容村貌整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统一镇村干部的思想,增强工作责任感,并进行周密布署,把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认真抓好落实。二是通过张贴标语、出板报、发放宣传材料以及驻村入户宣讲等形式,积极开展“乡镇是我家、美化靠大家”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卫生意识、规划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群众自觉参与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加大整治力度,改善人居环境

一是为提高环境卫生整治效果,建立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把环境卫生监管和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彻底分开。成立环境卫生监察队,由正式干部任队长,专门负责环境卫生监管工作,不参与具体的卫生保洁工作。集镇范围内的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发包给社会人员经营,由其聘请保洁员和垃圾清运员,具体负责环境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及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是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建设。

三是上门收集袋装垃圾。在集镇街道按每户每月收取适当卫生费,单位则按垃圾量收费,每天上午8:00准时出车上门收集并清运垃圾,做到垃圾日产日清。进一步扩大集镇区域的垃圾收集和清运范围。

四是定期开展环境卫生专项整治活动。在重大节日期间,由乡镇政府统一部署,组织各村、各单位、中小学校进行环境卫生大整治,重点清理道路两边的暴露垃圾、卫生死角、废弃土以及乱张贴物等。

五是以点带面,促进农村环境卫生工作全面开展。把中心村确定为环境卫生整治重点村,推行袋装垃圾和集中填埋处理,彻底改善村容村貌,目前正积极做好这些村的垃圾填埋场选址等前期准备工作。

六是积极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单位、文明村及开展爱国卫生月等活动。居民住宅区、单位室内要求做到“六面光”;各沿街店面、住户实行“门前三包、门内达标”;统一组织除“四害”,确保群众的健康安全。

七是全面开展农村改厕工作,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

八是加强牲畜养殖业污染治理,要求建立沼气池等,引导立体种养,污染物达标排放,并严格把好规划和审批关,控制养殖规模,促进生猪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是抓好新农村规划,严厉打击违法滥建行为。结合新农村建设,在重点村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另外针对环境卫生方面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转变群众观念,提高他们的环境卫生和规划意识,增强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继续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为村容村貌整治工作提供资金保障。

3、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力度,一方面是加强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全面实行袋装垃圾、上门收集垃圾、集中填埋处理以及改厕工作,重点做好中心村村容村貌整治工作,以点带面,辐射周边,促进全镇村容村貌的改善。另一方面是加强新村规划建设,进一步做好新农村建设示点工作,统一规划,人畜分离,创建整洁、优美的农村环境。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三)

城镇化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近年来,我市按照“城乡统筹、产城融合、协调发展、分类指导、生态宜居、彰显文化”的原则,大力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结构体系,城乡建设得到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初步形成。

一、我市城镇化发展现状

(一)城镇规划工作得到加强。完成《宣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修编并得到省政府批准,实现了城市近期重点建设用地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全覆盖,教育、农贸、医疗、道路等专项规划和城市空间特色、城市建筑风格控制等规划编制工作不断加强,城市规划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县市区均完成总体规划、控规、重点地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及21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安全保障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对引导城镇发展、改善城镇面貌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

二、我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市已步入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伴随着发展步伐的加快,我市城镇化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偏低。近年来,我市城镇化水平呈现提升趋势,但与全国和周边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年,我市城镇化率不仅低于全国5.9个百分点,比全省最高的铜陵市低29.6个百分点,而且在《安徽省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考核评价方案(试行)》确定的7个二类市中,也只处于中游靠后位置,仅比安庆、滁州市分别高7.1和1.6个百分点,但比淮南、淮北、蚌埠、池州市分别低18.6、10.5、1.6和0.8个百分点。

三是城镇市政配套功能不完善。因为建市时间较短,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城市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管网老化等“城市病”和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统计数据显示,在7个二类市中,20**年我市城市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地面积均处于第6位,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数、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均处于第5位。由于规划的滞后和规划管理力度不大,“骑路建设”的集镇多,形成“马路经济带”,而且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文化娱乐设施缺乏。

四是城镇之间的联动效应不突出。虽然我市“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以错位发展和彰显特色为原则,中心城市与县城形成功能互补、分工明确、联系密切的有机整体”,但宣城市区与县城经济联系疏远,没有建立分工协作关系。尽管宣城、宁国、郎溪、广德城镇密集区的雏形已经显现,但是受条块分割的行政体制的影响,县城之间、集镇之间的竞争性大于合作性,整体协调不够,联动效应较弱,难以形成经济聚集效应和真正意义上的城镇群发展状态。

六是资金、土地要素制约严重。城镇尤其小城镇的建设资金大都以政府投资为主,而目前的财税政策严重弱化了地方政府的投入能力。有数据显示,一个3000人的农村新型社区,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按城市投资50%计算,需要1500万元左右。由于城镇建设所需资金量大,虽然财政投入逐年增加,又采取了多种形式吸纳社会资金,但从总体上看,筹资渠道还不宽、办法还不活,资金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供应不足。近三年来,我市每年建设用地总需求量在4—5万亩左右,而每年省下达分配用地指标只有3000亩左右,加上点供农用地计划指标、追加指标,缺口仍然很大,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三、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建议

第一、统筹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调控城镇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依法管理和建设城镇的重要依据。要把城乡规划作为提升城乡发展质量、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坚持规划引领,建立和完善高起点、高水平、前瞻性的城乡规划体系,引导城镇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加快构建以宣城市中心城区为核心、所辖县城为骨干、中心镇为纽带、一般镇为网络的新型城镇体系,形成“1个中心城市”(宣城市区)、“1个城镇群”(宣宁广郎城镇群)、“3个副中心城市”(宁国、广德、绩溪)、“4条城镇与新型产业带”(芜宣—宣广、宁宣黄高速、徽杭高速连接线、南京—郎溪—宁国—绩溪)的城镇空间发展格局。

第二、产城一体,增强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能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的根本动力。我市要紧紧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两个国家层面发展战略的难得历史机遇,推进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实现产业集聚区与城镇布局相融合、人口板块与经济板块相协调。一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重点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开发园区全面发展加快形成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的新型工业格局。二要继续扎实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合理布局产业园区,强化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企业和项目落户宣城。三要培育和壮大具有区域特色优势的主导产业。根据各城镇的区位、产业和经济结构特点,推进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区域经济品牌。四要加快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市向服务型城市的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金融、社区服务、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娱乐休闲等传统服务业。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2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部署,是推进经济大发展、城乡大变样、文明大提升的战略举措,对于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全面建设小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带旺一片土地,富活一方经济,己成为我县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近期,本人就我县城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调研,对城镇化有了新的认识,新的思考。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10.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1、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一种投资行为来看,直接拉动建筑、建材、装潢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桥梁、房屋建设,可创造建筑工人的大量就业需求,进而拉动建材、冶金、机电等相关产品的需求。2000年以来,我们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使用的目标对镇区规划进行了重新修编,打通了宽32米、共长4.5公里的南北和东西两条主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四横的主体框架,镇区面积扩大到了3.2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万多人。同时我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实施了南北大街亮化工程、XX庄的窗口工程、中心游园工程、市场工程等四大工程,南北大街铺设了25000平方米的彩砖,开挖了下水道,种植了大叶女贞,安装了路灯和无线广播,设置了垃圾箱,架起了过街彩虹,规划了斑马线。**村商业街拆旧建新,还修建了一大二小3个绿岛。在镇区中心位置投资135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多平方米的中心游园。建起了占地1.5万平方米的封闭农贸市场。这些工程需求共吸纳2.8万人从事建筑业,消耗大量水泥、钢材、砖等建筑材料,直接拉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善了消费环境,改变了村镇居民的消费观念,提高了消费水平。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了传统农业社会形态,自然村落被城镇取代,小农消费观念,被市场经济冲淡,农民入住新型城镇化后,消费观念和水平向前迈了一大步,现代家具、电器、电话乃至汽车走入寻常百姓之家。20**年全镇拥有各类市场5个,消费品销售总额达5000多万元,其中新型城镇化居民消费1400万元。新型城镇化居民人均消费水平达4200元,电话、彩电、摩托车的普及率达35%、90%和26%。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7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2017城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相关文章:

1.2017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2.城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4.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5.新型城镇化红色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6.推进城镇化调研报告

7.新型城镇化调研报告

8.抗日胜利纪念2017推荐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9.建设调研报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3篇

__地处秦巴腹地,是__的“南大门”,全县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总人口5.97万人。近年来,全县上下坚持把推进城镇化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按照县城、集镇、新村“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快速扩张,城镇基础日趋完善、城镇面貌极大改观。至__年末,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2平方公里,建成初具规模的集镇9个,城镇居住人口达1.5万人。从自身发展历程看,我县的城镇建设取得了明显成绩,但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县的城镇化建设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与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一是城镇化总体水平滞后。__年全国城镇化率为49.68%,全省达到46.5%,全市达到33%,而我县的城镇化率仅为26.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和全市水平。二是城镇功能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停车场、休闲广场、农贸市场以及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匮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有限。三是城镇规划水平有待提高。规划编制体系不健全,规划的水平比较粗放,规划视野不够宽广,规划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仍然存在。四是城镇集聚辐射效应不强。城镇发展缺乏必要的产业支撑,城镇发展尚停留在行政推动、项目拉动的基础性建设阶段,缺乏人口的聚集和吸引能力,城镇发展的原动力不足。五是城镇建设品位有待提高。城镇建设对自然生态的应用和融合不够紧密,对本土文化和地域特色的挖掘不够深入,对建筑特色和关键节点的处理不够精细等等,独具个性的宜居城镇特色还不够鲜明。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面对这些差距,我们必须借后发之势,在吸纳借鉴中顺应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加快城镇化发展模式转型,推动科学发展、超常发展。

(一)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城镇发展的本质所在。推进民生型的城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本质的理性回归和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城镇规模的扩张、还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均是城镇化的外延特性,其内在的本质和目的,在于通过城镇建设,不断改善人的生存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因此,我们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以民生为导向,在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中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民生型城镇化建设是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具有可持续性的城镇化。当前,在自然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背景下,我们推进城镇化建设,不能单纯地追求城镇化建设的速度和效率,应该更加注重提升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内涵,有效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构建和谐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30多年的城镇化发展实践表明,在城镇快速扩张的同时,必然触及到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失地农民问题、征地拆迁问题、农民工进城问题等各类社会矛盾集中凸显。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坚持民生为本,注重协调城镇化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努力实现城镇化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高度统一。

(四)走民生型城镇化之路是实现跨越的必须选择。从发达地区的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必然是城市人口迅速聚集、城市产业高度发展的过程。然而,我县人口规模较小、工业化水平不高的现状,决定了城镇人口聚集和吸引力在一定时间内很难有所突破,仅仅依靠项目投入将无法激活城市人口聚集的内生动力。要实现城镇化建设的跨越发展,必须借助后发优势,将民本思想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打造独具特色、宜居宜业的新城镇,提升城镇聚集力和吸纳力,实现城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一)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更新城镇建设理念。思想解放是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实现__城镇建设的跨越发展,就必须要解放思想,跨越理念和思维的定势。一要树立民生城镇建设理念。牢固树立“建城镇就是建家园”的理念,以改善民生、惠及民生的城镇建设意识,从高处着眼规划,从细处入手建设,将改善民生的措施落实到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真正把城镇建成休闲养生的公园、群众乐和的家园。二要转变建设投入观念。转变“有多少钱就办多少事”、“有多少资金就搞多少建设”的落后思维,树立“办多少事就找多少钱”、“有多少建设项目就筹多少资金”的城市建设理念,大胆经营城市,全力创造财富。三要强化赶超跨越意识。面对我县城镇化建设基础薄弱的客观现状,面对城镇化快速推进的发展趋势,面对周边县区竞相发展的建设热潮,面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期待,我们必须增强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赶超跨越意识,以大项目、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推动城市加快发展、跨越发展。

(二)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提升城镇规划水平。规划科学是最大的节约,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城镇城镇化建设,必须要在规划上舍得花本钱、下功夫。一是城镇规划要科学化。要健全城镇规划体系,加强城镇远、中、近期建设规划的衔接,高起点做好城市建设项目的设计,对政府储备土地和供应出让土地,编制控制性详规,确定用地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规划指标,形成规划文本。二是项目建设要精品化。建筑是城镇的外在表现和载体。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塑造精品的原则,结合自然景观,挖掘人文底蕴,项目不求其大,但求其美;不求其全,但求其精,做到一街一景、一栋一品,走精品化、精致化、人性化的民生型发展道路。三是生态空间要人性化。要依托浑然天成的生态脉络,充分利用山脊、沟谷、崖台、森林等山地资源,规划建设生态休闲公园、绿地或广场,使山与城有机结合,人与山和谐共生,打造“山在城中、城在山中、人在绿中”的绿色、灵动、包容的城市发展形象,彰显秦巴山水小城的灵秀与特色。

(三)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动力。产业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原动力。推进民生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在产业上作文章。一要确定城镇产业规划。要以中高山现

代生态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统揽,建立“猪-沼-蔬菜”和“林-菌-苗木”两个循环产业体系规划和中药材种植、林麝、大鲵等特色产业规划,科学合理规划工业用地和城市综合用地,以城建园,以园兴业、以业兴城,统筹园城共建、园城共同发展。二要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组建农业产业公司化经营平台,集约农村土地、人力资源要素,推动农业产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促进农民脱离土地转化为产业工人;积极搭建企业融资、聚集人才和生产要素的平台,增强工业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其迅速发展壮大,为农村过剩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增强城镇吸纳力和承载力。三要加快产业项目引进。深入推进“全民招商、全民创业”活动,在加大重大产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积极引导现有企业开展对外招商合作,大力培育劳动密集型产业项目,聚集和提振城镇人气,以产业工人的聚集拉动城镇经济的发展。(四)以改革创新为手段,加快城镇建设速度。面对我们滞后的城镇建设现状,实现赶超目标,必须以创新的理念、超常的举措,推动城镇化建设全面提速。一要盘活土地资源。做好“以地生财”文章,健全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统一收购、统一储备、统一供应土地,按照“以资源换资金、以存量换增量、以投入换收入”的经营思路,通过政府城市融资平台或引进与其合作的战略投资者,控制城镇繁华地段和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周边的土地资本,并对其进行储备、开发和经营,促进土地储备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二要创新运作机制。完善以城司、__开发建设公司为平台的新型城市建设投融资体制,建立持续的城建资产与资源注入机制,扩大城建投融资主体的资产规模,提高资产质量和运营能力。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户籍、就业和社会保障机制,确保进城定居享有城镇人口同等的待遇和尊严。三要拓宽运作空间。灵活城镇建设融资方式,采取整合项目、政府投资、银行贷款、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或经营权出让等多条腿走路的办法,引入市场机制,激活民间资金,实现城镇投资主体多元化;积极开辟城市经营领域,丰富城市经营内涵,将土地、河道砂石、水资源利用、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和城镇广告经营权、建筑物冠名权、停车场收费权等无形资产,全部纳入市场运作体系,提升城市经营价值和效益。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4篇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三要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城镇建设的高标准,来源于高起点的规划建设和高效率的管理。要尽快建立健全城镇的执法管理机构,充实管理队伍,建立起正常的管理秩序。明确乡镇政府的城镇管理主体地位,尽快协调解决好“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健全和完善与城镇规模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综合管理机构,实施综合管理、统一执法。用市场经济的手段,聘请经济实力较强,管理经验丰富的物业管理公司参与小城镇的管理。总之,要按城镇的标准,积极探索城镇管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城镇的净化、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高我县城镇化水平。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二)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形式,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是一蹴而就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从立项、完工到产生社会效益,从而拉动经济增长,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从20**年起开始担任乡镇的主要领导,经历了镇区建设的全过程,镇区从杂乱无章到现在的三纵四横的基本格局,从没计划的建设到聘请省设计院设计中长远规划,从窄小的的街道到现在的宽20米的两条共长5公里的主街道,从低矮瓦房到鳞次栉比的商业服务区,处处凝聚了党委政府的心血和汗水,但现在看到对全镇经济发展产生的巨大的拉动作用,从内心感到欣慰。下面我就近几年关于乡镇新型城镇化建设拉动镇域经济的增长谈几点体会。

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表现在投资和消费两个方面。新型城镇化建设首先具有投资功能,又能营造一种新的消费环境,两者交互作用,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巨大的拉力。

3、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了人口从农业中分离的步伐,为实行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条件。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转移了大量的农村人口,而且为农业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创造了条件,农业人口的减少,提高了农民人均土地占有面积,相应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拉动了农民的消费。“农民进城”数量的增加,使本地农民有条件、有可能扩大农业生产规模。

4、新型城镇化建设推动了乡镇企业的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招商引资等方式拉动了经济增长。新型城镇化建设使村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镇企业的二次创业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城镇交通、通信、商贸、学校、文化娱乐等服务设施的逐步配套,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为乡镇企业提供了服务保障体系,促进了工业园区的形成。在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科学规划,兴建了2平方公里的工业小区,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兴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对企业实行专线供电,吸引了100多家非公企业和360多家个体私营企业,形成聚合优势,集结发展。目前区内形成了机械铸造、刺绣、磨料、细木板加工等四大支柱产业,培植了10家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此外,新型城镇化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环境的优化,使之成为招商引资的聚宝盆,吸引了外部企业的青睐,纷纷洽谈入驻。

5、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了现代文明。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现代文明之风的熏陶,人们不再局限于培养普通的体力劳动者,而是着眼于长远目标,迎接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因此文化教育发展资料的消费悄然膨胀。2010年底镇区建有大型广场、群众文艺宫、镇办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群众娱乐活动场所,全镇自发组织文艺剧社30多家。群众对文化娱乐的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历程表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拉动建筑材料的消费需求,建筑工人的生活消费;住宅建设可拉动装饰装潢及家庭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本身还包括生产类投资,这些经济支撑系统的正常运行又拉动大量生产资料的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完善了市场体系,拉动商品交易量的扩大;新型城镇化建设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建设主体提出更高的要求,拉动居民的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可谓新型城镇化建设牵一发而动全身,关联度高,影响面大,显示了强大的经济拉动力。

当前我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面临许多新的机遇。一是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广大农民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生活水平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正确引导农民建房,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顺民心,合民意,必将大大加快经济增长的步伐。二是当前国家正在想方设法启动消费,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启动点之一,抓住机遇,完善政策,必将加快经济的发展。三是XX镇新型城镇化建设起步早,基础好,思路清,在全省有较大的影响,变压力为动力,乘势而上,必将推动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再上新台阶。对于这些机遇,我们认识是清醒的,行动是及时的,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结合不够紧密,就新型城镇化抓新型城镇化的情况多。对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的作用认识不足,在经济建设尤其是在推进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不力。

二是政策措施不到位,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严重匮乏。在前一阶段,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由于现在都是吃饭财政,财政缺乏调节手段,镇本级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发展,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各项功能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深化改革,树立产业观念,加快实施以新型城镇化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

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生产力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产业建设。因此,必须转变视新型城镇化建设投入为非生产性投入的观念,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重要的产业来抓,象抓产业建设一样搞城镇建设。应当认识到:第一,城镇建设对基础设施所作的投入,带动了建材业、建筑业、运输业、机电业、流通业等众产业的大发展;第二,它有效的利用了土地资源,并开发了闲置的土地,培植了新的财源;第三,它拓展了经济发展空间和就业空间,开辟了发展经济的新天地;第四,它的许多基础设施投入本身也是经经济发展的必须的保证。

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三)

从20**年9月份开始,笔者利用工作闲暇对全国各地城镇化建设成效突出的地区进行过考察和研究,同时对晋、豫、陕周边地区的城镇化试点区域进行过调查和了解。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全会也对城镇化做出了具体的战略部署,为城镇化指明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在大量的阅读和学习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城镇化理论与建设的论述后,我们深深地感到中国目前的城镇化建设时机已成熟,而且意义重大,十分必要,同时也感到各地的城镇化热存在着很多问题和隐患,值得社会各界关注。

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围绕中央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的概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五个层面:一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镇化,是以新型农村建设为前提和基础的农村城镇化,从而实现城市、城镇、农村规模、功能互补、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二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是城乡统筹,以工业化、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互动发展,相得益彰;三是新型城镇化的特征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要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依托农村山清水秀、民风淳朴的优势,挖掘当地资源,发挥当地优势,通过就地城镇化、集中城镇化、提升城镇化(改造提升现有小城镇)等多种方式,顺潮流,应天时、用地利,建设舒心、自然、宜居、特色的新型城镇;四是新型城镇化的支撑在于产业,以订单农业、家庭农场、农家旅游、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推动农业发展;五是新型城镇化的目的是发展,通过新型城镇化建设,充分挖掘土地流转的优势,实现农业得发展,农村有活力,农民得实惠的目的,真正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笔者通过梳理城镇化的历史轨迹,进一步揭示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外延,提出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和时代的产物。本文提出,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城镇化建设经历过四个发展阶段:**年-**年,全国上下的城市化是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以乡镇企业和城市改革等来推动城市化进程;**年—**年,城市化全面开展,以城市建设、小城镇、开发区为动力来推进城市化进程;**年10月,***全会后,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扎实推进,尤其后来出现的撤乡并镇,新型社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民拆房盖楼,把城镇化建设推向高潮,主要特点是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城镇化。

笔者指出,之所以搞新型城镇化建设,是因为过去的城镇化建设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认识不到位,没有做到以人为本,不征求农民意见,不顾及农民需求,不考虑农民的富裕程度,不着眼方便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二是地方、部门利益作祟,不按客观规律办事,盲目圈地扩城,倚靠土地拉动经济的粗放增长,造成人为地制造城市化现象严重;三是形式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浮躁,土地城市化现象突出;四是农民被市民,农业正常生产经营受损,农民的土地被占用,农村劳动力进城,农村没有资金注入,农业生产力水平下降。

笔者指出,城镇化的作用是无需置疑的,城镇化建设的意义有目共睹,城镇化建设中出现一些偏差也是正常的事情。但地方政府有责任把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到中央精神上,把它建设成有利于国家经济发展、有利于农村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让老百姓拥护的轨道上来。这也是各级政府和广大专家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新型城镇化应该赋予“三农”以新的内涵,即农村环境的城市化、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农民身份的城镇化。既要让农民们享受到城镇化带来的实惠,又要让农民们有事干,更应该让他们的身份城镇化,尽可能让农民与市民享有同等的权利。要保证农民耕地承包权和宅基地的所有权,防止耕地减少后出现粮荒。

二要遵循客观规律,统筹城乡发展。要以发展中小城市为主就地、就近城镇化,建设合乎农民心愿,适合农民生存环境,便于生产和创业的城镇化。要以“输血为主,造血次之。政府主导,农民自发,全社会参与,治标与治本结合,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市民包容农民”的理念统揽整体工作,保证粮农增收,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增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加农业补贴,使之成为发展农业的有效政策工具。

三要分享改革成果,配套体制机制保障。要让城里的资本、技术、人才、信息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以及自然山水有机地相互配置与整合。农民职业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尽快由农业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变,再向公民社会转变。农民的收入由土地上的收入为主尽快向外出打工财产性收入以及第二、第三产业收入为主。要统筹城乡发展,在税收、教育、卫生、养老、就业机会、公共财政、收入分配制度以及政治、经济待遇等方面要公平、正义。要把农民组织起来,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方面要有所突破,要让农民们以“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为主。

四要注重文化建设。要把适合人们需要的文化建设放到重要位置,防止破坏、毁掉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文明,防止让进城农民没有心灵安放的家园,让新城镇留住他们的心和根。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镇化;基本情况与特点;突出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28X(2010)07-0030-03

改革开放以来,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镇化发展一系列重要指示和上海市委、市政府贯彻相关实施意见的推动下取得的,也是和上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的。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2008年底,郊区经撤并后的建制镇有103个,划入市区的镇有5个,共有镇108个。郊区总人口1007.5万人,其中本地户籍人口556.2万人,占55.2%;外来人口451.3万人,占44.8%。本地农村从业人员211.1万人,其中从事农业的人员47.52万人,占20%,从事非农产业的159.36万人,占80%;外来从业人员284.4万人,占55.8%。郊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实现产值12753.56亿元,增长11.5%;投产的“三资”企业8578家,比上年增长2.7%;农业总产值280.35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888.31亿元;郊区财政收入1530.96亿元,同比增长15.4%。2008年,郊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85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9115元;郊区城镇化率达到70.5%,比上年增加4.5%,城镇建成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进入新世纪,上海城乡市政基础设施发展很快,高架道路、地铁、大桥、越江通道等一大批重大工程相继建成,对外交通初步形成了高速公路为主体、郊区骨干道路为依托的快速交通网络,高速公路总里程已达到637公里。

上海郊区城镇化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是通过“一城九镇”和宅基地置换试点,呈现出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特点,走出了一条特大城市郊区城镇化发展和建设的道路。

1.城市化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开展了第一轮大规模的旧区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得到了发展。中心城区面积不断扩大,一大批居民从中心城区陆续迁居到城郊结合部,仅南北高架、内环高架等道路建设,10年中就动迁了280多万人到城郊结合部的乡镇,郊区有31个乡镇在这一轮城市大建设中发展为城市化地区的镇。

2.大型居住区所在地区的镇。20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全市有250多万市区居民需要动迁到郊区。市有关部门经规划、论证,先后在闵行浦江镇、七宝镇,嘉定江桥镇,宝山顾村镇,浦东周康航三镇、曹路镇和松江九亭镇建起了2000多万平方米的6个大型居住区。这些大型居住区所在的乡镇,由于人口集聚、交通改善,教育、文化、医疗和各类社会福利设施逐步改进和提高,带动了商业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市郊经济、社会比较繁荣发达的乡镇。

3.全市产业结构新的布局和调整,带动了一批乡镇的发展。按照建设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要求,进入新时期以后,上海开始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对6300多平方公里的城乡空间做出新一轮总体规划。积极贯彻“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其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点,并推进第二产业即制造业逐步向郊区转移。随着宝钢、石化、汽车城和微电子四大产业先后落户到郊区,有关区(县)和乡镇相继建立起了与这四大产业基地相配套的园区,并促进了所在地区乡镇的发展。

4.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推动了浦东城市化、城镇化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建设,特别是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张江高科技园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和外高桥保税区的陆续建成,使浦东的城市形态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交通网络建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浦东地区的大片农村地区变成了具有现代文明气息的城镇化地区,原来的城镇地区更具规模。

5.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各试点镇建设得到较快发展。按照“一城九镇”的规划目标,松江首先启动新城建设。新城规划建设面积60平方公里,居住人口100万。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建成由7所大学组成的松江大学城,竣工住宅商品房40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40多个设施一流的住宅小区,建成了占地一平方公里的泰晤士小镇。宝山区罗店镇充分吸收大集团的社会资本,参与开发建设,经过7年努力,北欧风貌的新镇初步建成,老镇改造也开始启动。青浦区朱家角镇采取“保护古镇,改造老镇,建设新镇”的方针,由国内5家大集团、大公司筹资建设。一个融文化、历史和现代生活气息的城镇新貌展示在人们面前。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各区(县)和镇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形成了一些特色和特点:一是按照中央精神,结合上海实际,提出符合上海这个国际大都市城镇化建设的路径、政策和方法,这是城镇化发展的一条基本经验;二是把城镇化建设与改革开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组团式联动发展的模式,既可为改革开放增强物质基础,又使城镇化建设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三是坚持产业布局与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相结合,提高城镇化建设的产业支撑能力,六大工业基地实行以工带农、城乡联动,突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和城镇行政划分界限,促进了城镇经济发展,这是上海城镇化发展的独特的基本经验;四是坚持市政基础设施城乡统筹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原则,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鼓励多元筹资,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城镇化发展奠定基础和条件;五是坚持政府主导与各方协同相结合,形成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合力,这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力量源泉;六是坚持从各镇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依靠区(县)、镇自身力量,有力地推进城镇发展。

二、突出问题与瓶颈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上海郊区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瓶颈,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深化细化。中央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都十分强调规划的先导作用,但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矛盾:一是城镇化发展规划与土地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三者之间不够协调。二是规划中产业规划支撑不够,一、二、三产业发展不相协调。三是现有规划存在“三重三轻”的现象,重试点城镇轻一般城镇,重形态轻功能,重新镇轻老镇。四是在规划实施过程中产生的“两大副产品”(即“城中村”和“空心村”)的矛盾日益凸显。五是执行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不够。

2.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地。一是由于政策缺乏连续性、稳定性,原先实施“一城九镇”的乡镇,有的并未列入第二批试点乡镇,致使这几个镇的试点工作踏步不前。二是贯彻落实市政府2009年41号文件精神方面,在建设用地指标、农民宅基地置换的补偿政策、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等方面,贯彻落实的情况并不很理想。三是政策设计的总体思路,对农民的权利保障反映不够充分,限制管住的思路大于鼓励支持的态度。目前还有近10万农民尚未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人口导入配套办法也难以落实落地。

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设施有待进一步配套完善。一是一些大型居住区、新建住宅区以及相当一部分集镇小交通的配套,仍然跟不上。二是城镇范围内有部分村的污水基本上没有纳管,近八成被调查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道路建设方面仍有1.17亿元资金缺口,相当一部分集镇尚处于罐装液化气阶段。三是在教育卫生等公共资源均等化方面,硬件发展较快,但师资、医务力量及人员素质等还跟不上。

4.组织领导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在思想认识上,一些部门领导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够充分,尚未从城乡统筹、加快上海城市发展与转型、突破城乡二元结构的高度来认识和把握;二是在工作作风上,一些市、区(县)部门领导对乡镇基层的情况,缺乏调查研究,缺乏政策的宣传、培训和指导;三是在责任主体意识方面,市有关部门和区(县)、乡镇政府责任主体意识不够强烈,甚至出现“上冷下热”的不对称状况和拖延推诿的现象;四是在组织框架上,市、区(县)、镇(乡)三级组织机构不够健全,特别是工作班子还较为薄弱。

三、若干对策建议

为推进上海市郊区城镇化建设和小城镇改革试点工作,根据我们在10个试点镇调查了解的情况和区(县)、镇干部的反映,我们认为,上海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加快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全国率先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1.关于加强对城镇化建设试点和面上工作领导问题。一是市和区(县)以及有关乡镇都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统筹协调的组织机构和精干的工作班子。这个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要统管“小城镇”试点工作,形成“加强领导,分工协作,狠抓落实,高效有序”的城镇化建设运行机制。二是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特别是工作班子要经常深入到试点乡镇作调查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汇报会、交流会,抓好典型示范,帮助基层同志解决实际问题,推动面上工作。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市发改委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牵头作用,各部门各司其职,形成整体合力,切实提高工作效率。

2.关于科学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问题。抓住“十二五”规划编制的契机,制订地域特色明显、空间布局合理的规划。严格按照“三个集中”的要求,确保农村区域空间布局的优化,各区(县)、乡镇要根据自己的资源优势、产业现状、发展基础等制订有针对性的中心镇,中心村,农业板块,二、三产业板块规划。城镇形态要服从于功能,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建设“组团式、低碳型、环保型”城镇。

3.关于产业支撑问题。支持试点镇高标准、高水平地建设新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商贸区、公共服务区、住宅区,要科学统筹,合理布局,并处理好交通组织、建筑节能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市各有关部门,特别是国有大集团、大企业,要按照市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要求,在项目、产品等方面,采取挂钩或扶持的办法,把需要扩散的项目、产品布点到试点城镇。

4.关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根据“适度超前,优先发展,统筹城乡,远近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郊区延伸。一是组织力量帮助每个镇政府科学制订“十二五”规划中镇域范围内市政基础设施的各类专业规划;二是用5年时间实现大型居住区大交通与公共小交通的有效对接;三是加快建设好所有新城镇的组团式大型污水处理厂,调整完善好郊区新建污水处理厂的专业规则,落实政府资金投入;四是结合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郊区河道的全面整治工程建设,使所有大中小河道基本达到“消除黑臭,变清养鱼”这一目标;五是进一步加大郊区危桥改造力度,5年内使郊区的区镇公路和所有桥梁达到“畅通、安全、迅速、整洁”的公路桥梁框架;六是用5年时间完善郊区每个镇的环境卫生管理服务机构和镇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目标是“清洁家园,优美环境”;七是以行政村为主要单位,实施村庄的综合改造,积极妥善解决好“城中村”、“空心村”问题;八是改善郊区投资环境,降低商务成本,逐步取消郊区高速公路收费;九是建立由市建交委和财政局牵头的资金管理机构,完善市级资金拨付办法,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

5.关于投融资体制改革问题。推进城镇化开发机制创新,组建以镇政府为主体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将规划区内的近中期建设用地,一次或分批次转性或征用,形成政府的土地储备,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也可以将国有资本金入股,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城镇建设投资公司,解决城镇化建设中资金短缺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宅基地置换工作,实施征地留用地制度。开放市政公用资本市场,积极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市政公用设施项目建设,将适宜于通过市场化运作的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推向市场,充分运用国内外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道,为城镇化建设提供更多资金。

6.关于积极推进试点城镇配套改革问题。一是认真落实市政府41号文件制定的有关土地政策问题,逐步实施对非农建设用地权证的确认。二是按照中央要求,加快改革城镇户籍制度。三是切实改善外地农民工的生活、工作、居住条件。四是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与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乡对接、多层次、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民基本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同步协调发展。五是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继续重视在教育、文化、卫生和科技事业等方面向郊区、特别是试点镇倾斜。建立城乡优质资源共享的教育体制,建立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医疗救助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进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6篇

一、我县城镇发展概况及特点

我县现有城镇21个城镇建成总面积46平方公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建设部门的关心指导下,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发展原则,抓规划铸特色,抓建管提品位,抓经营保投入,抓产业强后劲,城镇建设取得了喜人的成绩,李渡、文港、温圳等先后获得全国重点镇、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省小城镇建设示范镇等荣誉称号,呈现出速度快、特色显、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速度快。始终坚持以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非农化,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县城镇化率平均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增速比全省快0.2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0.9个百分点。

特色显。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彰显个性,形成了以酒著称的李渡、以笔扬名的文港等一批极具特色的名镇。

后劲足。始终把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作为小城镇建设的重中之重,去年全县乡镇财政总收入1.6亿元,是20xx年的2.4倍,实现了乡镇经济与城镇建设的良性互动,为城镇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我县城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城镇缺乏聚集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差,绿化覆盖率较低;自来水普及率不高,断头路多;环卫及消防设施不足,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滞后,公共服务设施还不能满足城市的需要。产业基础总体薄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低,南部乡镇和北部乡镇发展不平衡。城镇文化气息不浓,大多特色不鲜明,城镇应有的凝聚力、感染力、辐射力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产业缺乏拉动力。近年来,在全县上下共同努力下,我县形成了初具规模的“七个一”支柱产业,但受科技创新能力低、产业链条短、品牌不响、实力不强、行业恶性竞争等因素影响,发展空间受到制约,无法形成真正特色工业主导产业,不能有效带动相关一、三产业的发展,严重制约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城镇产业用地布局分散,各类性质用地区别不明显,工业用地偏少,不能形成一定规模的服务需求,影响到第三产业发展。

3、规划缺乏制约力。在建设规划上投入较少,规划编制资金短缺,规划内容深度不够,科学性不强,没有把城镇规划与区域规划、产业规划、经济发展规划有机结合起来。规划建设只是对“自发无序”建设的改进,缺乏协调统一的区域性规划指导和调控机制,城镇间、城乡间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结构趋同、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效应。一些城镇规划约束力弱,建设随意性大,市场寄生于道路,沿主干道线型排列,形成只见新街、不见新镇的现象。建筑形体空间缺乏艺术效果,风貌趋同的问题比较突出。

4、政策缺乏推动力。一些制约城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没有及时加以调整,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政策规定没能适时完善,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一是户籍制度限制了人口合理流动。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现象普遍。二是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进城务工人员没有享受到城镇就业人员在就业、创业上的优惠政策,没有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三是现行的土地制度制约,不少农民认为“土地是最牢靠的保障线”,不愿放弃拥有的土地经营权,导致了征地难,影响了城镇建设。

三、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对策建议

根据调研分析,经过深入思考,我认为,××城镇化应遵循的总体思路是:发挥县城和中心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县城为核心,按照“中心隆起、沿线组团、错位发展”的原则,通过中心城市到重点镇的聚集效应的逐级传导,递次推进,最终形成中心牵动、轴线辐射、城乡一体的城镇群、产业带、经济圈,形成县城、中心镇、集镇链接配套、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加速××崛起构建重要载体,为突现追赶跨越提供发展动力。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四个坚持”:

1、坚持规划先行,把城镇起点做“高”

一要大气做总规。高起点是财富,低水平是包袱。要按照“生态环境优、山水特色明、文化品位高、现代气息浓、带动能力强”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动,深化规划的统筹性,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编制出功能明确、错位发展的县城、重点镇、一般镇和集镇总体规划,合理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统筹解决资源重复和分散配置问题,实现城乡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优势互 补和共同发展。同时,要倡导“阳光规划”,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接受群众监督,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

二要精细编详规。抓紧制定产业布局、交通路网、修编土地总体利用和基本农田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并搞好各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在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做好建设用地控制性详规,着重加强对城镇新区、重要地段、重点组团的详细规划和设计工作,把能看得准的先做了,看不准的先放着,给后人留下空间。同时,要做好水电气、通讯、环保、防洪、绿化、防震减灾、历史文化保护等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工作,适应××大建设大发展的需要。

三要严格抓落实。规划向来有“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的说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要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发展的引领和调控作用,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坚决克服规划与建设“两张皮”的现象,决不能让规划成为“纸上画画、墙上挂挂”。必须维护规划的法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一书两证”制定,对未办理“一书两证”的违法建设行为要坚决予以纠正,使规划与建设无缝对接。建立城镇规划联合执法机制,整合城建、城管、国土等部门的力量,成立规划巡查大队,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日常巡查工作,做到关口前移、源头管理,分片包干、每日上报,把各类违反城镇规划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

2、坚持突出重点,把城镇规模做“大”

一要铺好路网拉框架。路网是城镇的骨架与血脉,影响着城镇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引领着城镇发展的方向与框架。首先,要强攻主动脉。重点建好新区骨干道路,畅通新老城区资源流通,拉近主副中心的空间距离,拉开城镇发展框架。其次,要打通断头路。结合组团开发与老城改造,打通断头路、丁字路,健全微循环,完善城区路网,使城区道路真正形成环状循环、连贯顺畅。

二要建好基地育亮点。坚持做大城镇规模与做强城镇实力相结合,根据总体规划,按照“规划先行、产业支撑、设施配套、打造亮点”的要求,结合地方实际,加快推进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吸引农民进城务工,把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建成城镇的发展新区,农民进城的就业区。

三要统筹建设强承载。加快推进老城改造,依托现有建设格局,着重改善交通状况,扩大绿地面积,改善人居环境,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加速“城中村”改造,统筹城乡资源,盘活存量资产,推动城镇发展。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统筹城镇供水、供电、供气、污水管网等公共设施对接,加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殡仪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尽快启动“村村通公交”,加快推进城乡交通一体化。

3、坚持产业支撑,把城镇实力做“强”

一要搞好产业布局。根据区域经济特色,突出城镇产业功能,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推进产业体系建设。按照“统一布局、分工协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错位发展、集群集聚,统筹发展、互利共赢”的指导思想,由有关部门启动产业一体化编制工作,统筹制定中长期产业发展规划,划分各自重点发展产业,明确产业定位分工,实现优势互补,尽量避免产业发展重复投资现象;各乡镇根据“三大圈层”发展规划,加快修订和完善本地的产业总体发展规划和重点专项规划。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项目向园区集聚,关联产业向龙头企业集聚,大项目、大企业向园区集结,走项目产业集聚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实现产业对城镇发展的支撑。

二要培育优势产业。按照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坚持招商引资与发挥能人优势相结合、与做大做强传统产业相结合、与培植新兴产业相结合、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推进重大基础设施相结合、与争资立项相结合,着力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新产业集聚发展,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三要壮大第三产业。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城镇功能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志。要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精神,城镇新区建设要充分考虑服务业发展的需要,规划确定商业、服务设施用地,出台具体配套政策,推动服务业加速发展。加强商业网点规划管理,建设培育商品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配送、新型商贸业态、大型购物中心和电子商务。加快旅游观光、生态农业、休闲娱乐场所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接待水平,加快旅游业发展。

4、坚持改革创新,把城市机制做“活”

一要加快投融资机制改革。资金匮乏是制约××建设的“瓶颈”,仅靠财政投入远远不够,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融资力度。首先,实施多元化、多渠道战略,用好、用活、用足“四块钱”:即招商引资、引进外面钱,争取国债和省市项目资金、争来上面钱,盘活资产、激活闲置钱,启动民资、聚集零散钱。其次,按照“土地支撑融资、融资支撑建设、建设支撑发展”的原则,善于经营土地,建立有形市场,真正形成“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第三,按照“适度举债,加快建设”的原则,进一步整合资产,打捆包装新项目,继续争取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同时按市场化原则,积极创造条件,尽快将供水、供气、公交、污水处理、市政管网、城市路桥、公共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向市场,积极鼓励社会资金、民间资金及外资参与建设经营,形成多元化主体结构,加快城市建设步伐。

二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一是改革户籍制度。实行全县城乡户口管理一体化,在一定范围内试点,逐步取消二元制户口管理模式。继续放宽户口迁移限制,积极为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创造有利条件,鼓励高素质人才进城镇经商落户,共同繁荣城乡经济,推进城镇发展。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劳动力市场,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优化配置职业教育资源,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培训体系,打造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基地。实行城乡统一的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推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对被征地农民纳入城镇就业体系,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积极创造条件,使新落户居民在子女入学、就业、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原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是改革土地使用制度。要在依法、自愿、有偿、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允许集体土地使用权在经过批准以后进行出租、转租、置换、作价入股(或出资)等形式有序流转。按照“社会保障换承包地、住房补助换宅基地”的思路,采取置换或回购退出宅基地,实施“新居工程”、享受廉租住房、自主购房补贴等办法,鼓励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流转承包地”,进入城镇或农村新型社区居住。让有能力、有知识、有头脑、高素质的农民规模经营土地,使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发展,实现农业规模经济、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现代化。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7篇

一、城镇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全县辖10个镇4乡,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61%,小集镇和小城镇建成区面积29.41平方公里(其中县城建7.11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34.2%,低于全国、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全县建成街道61条,总长50.69公里,总面积82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面积123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94平方米,绿地率17.3%,绿化覆盖率22%,城区人均占有公共绿化面积8平方米;建成有一定规模的自来水厂12座,年供水量580万立方米,其中县城年供水量273.7万立方米,县城区自来水普及率达97%;建成农贸市场28个,面积6.1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25平方米;建成共用照明路灯1170盏,其中县城890盏、高杆组合灯3组、交通指挥灯12组;建成简易垃圾填埋处理场2座(县城、广通各1座),日处理垃圾80吨,垃圾桶500只、公厕90座。__县城随城南大道、世纪大街、新禧大街、恐龙艺术广场、商业步行街、南北片区一期工程的实施和广电、电信、电力、公安、工商、城南小学、金山镇 政府、国税大楼等一批重点建设工程相继建成投入使用,__县城建设、发展的城市主体骨架已经形成,并开始散发出现代化城市气息。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绩及经验

(一)加大城镇规划编制和执行力度。城镇规划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居民生活等诸多领域,是城镇建设的法律依据,是指导城镇建设的“龙头”。近年来,通过广泛宣传,深化规划指导建设的规划“龙头”意识,树立了“以科学规划指导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思路,着力以完善各项规划编制体系作为城镇建设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在编制报批完成了《__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及其余13个乡(镇)的集镇总体规划后,并以县城总体规划为依据,编制完成了《__县城道路专业规划》、《__县城给排水专业规划》和《__县城环卫绿化规划》等专业规划;同时,对部分重点和特色村镇编制了专项规划,包括《黑井古镇保护规划》、《黑井旅游景区总体规划》、《黑井古镇旅游开发详细规划》、《炼象关保护规划》、《妥安琅井村建设保护规划》、《妥安羊毛岭村建设规划》、《广通国际物流园区总体规划》;20__年组织完成了全县14个新农村试点村规划编制,20__年组织完成了40个试点村规划编制;20__年,按照十七大统筹城乡发展的精神,促进广大农村依据规划科学地进行建设和整治,高效、低耗、低污染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我局以仁兴镇为试点启动了村庄规划。在编制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城镇规划的执行刚性。一是采取多种传媒加强城镇规划的宣传力度;二是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确保建设项目的依法实施;三是加强对建设项目审批后的跟踪监督和管理,严厉杜绝和查处违反城镇规划的违法行为,全县城镇规划得到了较好的实施。

(二) 加大城镇建设力度。近年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建设工作,我局结合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争取早日建成“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点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多方谋划,多措并举,把加快推进城镇建设作为全局工作的重心和首要任务。一是按照《__县城总体规划》及城市化发展目标,确定20__年底至20__年,用3年的时间,投资10亿元分三期逐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带动建筑业、 房地产业及其它关联度大的建筑建材产业的发展,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县域经济增长。20__年至今,已启动了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建设项目:包括侏罗纪大街向北延长线、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龙山大道)、世纪大街至__一中东西向24米街(学府路)、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工业大街、龙城中学32米大街及西河河道绿化景观工程等重点工程。建设总投资1.7亿元。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工程投资1.88亿元,完成88.89%。二是按照《__县城总体规划》,以“就近就地搬迁安置”及“解决农民生活出路问题”为原则,在县城规划区范围内规划了西山小区、厂房小区、官洼小区、小台子小区等六个居民居住小区,以此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其中小台子居住小区和官洼居住小区已按照规划启动实施。三是围绕“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广通、碧城等重点中心城镇建设和黑井、土官、罗川等特色小城镇建设,努力构建各具特色、功能完备的城镇体系”要求,把碧城镇与广通镇按综合发展的模式逐步建设成为县城的副中心;仁兴、一平浪、高峰建成以资源开发加工为主的集镇;土官、勤丰建成以发展工业为主的城镇;中村、和平建成以城郊服务型为主的城镇;黑井、川街建成以旅游型为主的特色集镇。全县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成效显著,辐射带动能力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重点发展带动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局。

( 三)城镇建设管理不断得到强化。

1、市容市貌环境卫生管理不断强化。城市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工作,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执法难度大,需要常抓不懈。针对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切实加大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等的经常性管理力度,与县级各部门协同作战,进行专项整治,有效解决市容市貌“六乱”问题,改善了城镇人居环境,树立了__对外窗口的良好形象。

2、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管理不断强化。对建筑行业的管理,坚持规划许可证、设计许可证、建设工程许可证、招投标、开工许可证、工程质量监督、施工安全监管等一系列一条龙的管理制度。一是严格实行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准入登记备案制,加强资质监管,规范市场行为;二是加强建筑业、房地产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三是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建设工程廉政合同》、《建设工地文明施工合同》三合同制度。建筑业、房地产业逐步走上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

3、招投标管理不断强化。推行建设项目低价中标制度,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维护公平竞争交易为工作重心,按全州统一标准和程序运作,严格实行工程建设项目报建制、招标制、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制、招投标备案制、工程监理制、三方取样见证制、工程量增减三方签证制、预结算分离制等制度。对我县管理权限范围内(投资50万元一300万元)的招标工程,严格按相关制度办理。同时,自20__年9月以来,根据省、州有关规定,招标工程必须实行工程量清单招标的要求,为切合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则,依据工程建设项目的不同特点,从节约建设资金和保证工程质量两方面考虑,严格按照省建设厅文件要求,在全州较早采用了《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进行评标,该办法体现了合理低价中标的原则,突出了投标人综合实力的考核,大大节约了招标人的投资,节约了国家和集体资金。采用工程量清单评标后,淡化了标底的核心作用,从机制上杜绝和预防了打探标底信息、泄漏标底的行为发生,从源头上遏制了腐败行为的滋生,大大节约了建设资金投入,采取低价中标后,累计节约建设资金1200余万元。保证了工程交易行为的公平竞争,有效杜绝了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4、工程质量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按照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的要求,严肃基本建设程序,始终重视加强质量管理,把质量管理放在首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一是认真组织做好设计施工图纸的审查,确保设计科学合理;二是认真加强对进场材料的检测及施工过程中(水稳层、级配碎石层等)配合比实验强度等的检测,将检测数据作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依据;三是明确监理单位责任,加强对监理人员的管理,保证监理人员认真负责的履行好监理职责,做到客观公正;四是派出专人到施工现场对工程建设的每个环节进行监督管理,并积极解决施工方遇到的问题,搞好协调,做好服务,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实施,工程质量稳步提高。

5、投资管理不断强化。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节约建设资金,一是在招投标过程中,采取低价中标的原则,合理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二是做好预算审核,合理确定拦标价后进行招投标;三是严格控制工程设计变更增加投资,对建筑材料涨价和不可预见因素等相关问题严格按照工程合同约定条款和相关规定执行,对涉及工程量设计变更增加投资严格审核把关,工程量是否变更由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及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提出,由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决定,工程量变更多少由施工现场甲方代表、监理、施工方共同签证。确保了投资的合理化、规范化管理。

(四)城市建设融资能力不断增强。通过不断的探索,我县城镇建设管理采取政府投资一点、社会融一点、城司投一点、施工方垫一点等办法,在城市建设融资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1、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采取bot、tot的企业化运营方式为城镇建设筹集资金,解决政府投入不足的问题,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与产出的良性循环。深化城镇供水、城市公交、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公用事业的改革,积极推进公用事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在一些方面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一是按照国家和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建立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准入机制,在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开放公用行业建设、运营、作业市场,加快县城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市场化进程,鼓励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伙等多种方式投资开发供水、公交、公厕、污水、垃圾处理等市政公用设施的经营管理。二是做好公用事业产品服务价格的制定和调整,政府规范定价行为,对投融资方式规范化运作做出具体规定,增强投资者的吸引力,吸引投资,促进项目的较快组织实施,让投资者和政府实现双赢。三是采取招标方式选择市政设施、环卫、绿化等非经营性设施的日常养护作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城市道路为载体的道路、绿化养护和环卫保洁综合承包制度。通过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大力吸纳社 会民间资金和各类资金投入市政公用事业,逐步形成了多元投资、多家经营、共同发展的格局,充分利用各种资本来建设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

2、积极建立目储备库。以项目争取资金,搭建融资平台,保证建设事业的持续发展,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县城西河河道排污整治工程、专项普通商品住房小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恐龙艺术广场及商贸步行街开发建设工程、联络线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世纪大街向北延长线建设工程、小北厂至西山村东西向36米街建设工程、世纪大街至__一中东西向24米街建设工程、金山南路向南延长线建设工程、东西向横穿种猪厂32米街至320国道等八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顺利组织实施,“十一五”期间已获得省州补助及信用合作贷款近2亿元,为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为拉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约定施工方垫资建设。在签订施合同时与施工方约定,任何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至工程完工只拨付70%的建设资金,30%由施工方垫资,其余资金一年后支付。并从20__年起,经县委、政府研究同意,所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由施工方垫资70%建设,待工程竣工验收结算后支付其余工程款,由政府按银行同期利率贴息,大大缓解了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难点

(一)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推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虽然逐步建立了政府投资、部门出资、群众集资、开发融资等多渠道筹资的机制,树立了经营城镇的潜力大有可挖思想观念,初步形成了城镇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速度加快,城市环境明显改善。但是,随着经营城市工作的逐步深入和广泛实施,一些问题和矛盾也逐渐暴露出来,从总体上看,经营城市的观念滞后、思路不宽、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力度不大,思想解放、观念更新不够,“等、靠、要”的落后思想还依然存在,严重制约着城市建设发展。

(二)缺乏顺畅的投融资机制,融资难。为推进城镇化的发展,国家和省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城市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扩大城镇建设投融资渠道的政策和规定,为积极推进城镇化提供了政策导向。但经营城镇还是一个全新的理念,需要不断地深入探索和实践,如何经营好城镇,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增强城镇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按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城镇化提高一个百分点,就要增加1.5—2万人口到城镇,城镇建成区面积增加1.5—-2平方公里,按每平方公里需投入1.5—2亿元资金计,每年需投入2.25—3.75亿元建设资金。__县城要实现全州次级城市的发展目标和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至少需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近7平方公里,市政公共设施需投入4一6亿元,根据现有的城镇建设投资体制,难于满足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市场机制不活,发展后劲不足。现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式是以政府为主体,虽然在经营城镇方向作了一些探索,但市场化运作的程度仍然比较低,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还是依赖县财改,既使财政负担加大,又制约了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只有尽快搞活城市建设投融资公司,加快市政公用行业改革步伐,走市场化的路子,盘活城镇资产,为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城镇投资提供平台,扩大投融资渠道,城镇建设才可能有大的突破。此外,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城镇管理水平低、产业支撑不力等问题也制约着城镇化发展,影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尽快改革创新城市建设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来推进城镇化发展,才能解决制约城镇建设发展的资金“瓶颈”。

(四)城镇化建设速度较慢、规模较小。我县多数建制镇是由自然经济条件形成的农村集镇演化而来,普遍存在地域城镇人口偏少,生产要素集聚水平偏低,辐射能力偏弱等问题。城镇化的规模小、力量分散,造成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对资源的利用能力小,对周边的资源和资金的吸引小,使城镇功能的发挥受到极大影响,而且既不利于提高投资效益,也不利于保护耕地和环境资源,最终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不足。

( 五)建设用地矛盾突出。由于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不够,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期把握不准,出现了有项目没土地的矛盾。

四、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一)围绕一个目标。紧紧围绕建立全州中等次级城市及建设“以恐龙文化为背景、山水园林为特色的现代工业城”的目标任务,提高对经营城市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冲破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把经营城市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推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战略举措和关键环节,积极采用bot(建设一经营一转让或移交)、tot(转让一经营一移交)、boo(建设一拥有一经营)、特许经营等方式,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城市建设资金。通过经营城市,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其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使城市的集聚力、影响力、辐射力、竞争力、承载力得到显著增强,真正把城市资源转化为城市资本,发挥城市资产综合效益,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培植两大产业。一是大力培植城镇房地产业。以规划为龙头,以建设为基础,以管理作保障,在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公用事业设施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专项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低收入群众廉租房建设力度和步伐,努力推进城市房地产开发,把房地产开发与推进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拉动县域经济增长。二是大力培植建筑建材业。加强对建筑企业资质、招投标、建筑施工安全、建筑工程质量等监管,进一步规范和整顿建筑建材市场行为,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简化审批程序,创造宽松环境,从政策导向、技术改造、资金筹措等方面积极支持以奕标等企业为龙头的建材业发展和全县建筑企业的改组、改造、合并及资质达标升级,使之培强做大,实现“造船出海”目标,带动地方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

(三)强化“三个责任”。一是强化党建责任制的落实;二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三是强化“责任追究”等四项制度的落实。通过强化三个责任制的落实,进一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好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干部队伍的管理、培训和教育,提高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本领,切实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为建设事业的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人才保障。

(四)狠抓四项工作。一是狠抓社会维稳工作。要以县委书记大接访领导干部大下访为契机,针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中涉及到的规划调整、征地补偿、拆迁安置、占道经营、市容环境卫生整治等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认真进行排查,能解决的尽快解决,不能解决的做好解释说服教育工作,为城市建设创造宽松有利环境,减少建设阻力压力,推进城市建设速度、质量与效益的提高。二是狠抓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要在城镇总体规划的指导下,争取多方支持、多方投入,加快城镇详规、控制性规划 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科学合理确定城镇片区布局,街区建筑风格,广场、园林小品特点等,从而达到城镇规划体系的不断完善,便于城镇规划的调整、控制和组织实施,体现城镇的整体风格和特色。三是在抓好现有8条大街建设扫尾工作的同时,狠抓县城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二期专项普通商品房、低收入廉租房及北片3条道路等建设工程。已开工的要确保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按期完成。没有开工的,特别是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要紧跟和抢抓国家产业扶持政策,加快规划设计、项目列项、评审报批、招商引资等前期工作,努力争取上级资金扶持和融资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推动产业发展,扩大城镇规模,改善城镇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四是狠抓城市管理工作。要把县委主要领导对城市管理作出的新指示和提出的新要求,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做到城市建设与城市管理两手抓,两不误,齐并进。针对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占道经营、园林绿化等城市管理中的“六乱”问题及热点、难点、易反弹问题,与县级相关部门协同作战,增强经常性巡查管理和突击性专项整治相结,着力改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在提高城市的良好形象上加强管理,狠下功力。

(五)做到“五个加强”。一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指导。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镇)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精神,以实施好新修改的《城乡规划法》为契机,坚持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龙头”作用,加强对城镇规划建设中系统地、完整地执行和进行规划调控、管理工作的指导,确保规划依法实施。二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实施管理。对城镇规划区范围内的一切建设活动,严格按照《城乡规划法》、《__省城市规划管理条例》、《__省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加强城镇规划区“一书两证”、村庄和集镇规划区“一书一证”和“开工许可证”及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管理,坚决按程序办理,从源头上管理好城镇规划的实施。三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监督检查力度。城镇规划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无权随意更改,坚决扼制“规划规划,纸上画画,墙上挂挂,不如领导一句话”的不良现象。切实加强对城镇规划的监督检查力度,建立主审人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坚持“办事依据公开、办事程序公开、办事机构和办事人员公开、办事结果公开、办事纪律和监督投诉渠道公开”的“五公开制度”,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只笔,管理一盘棋”,接受社会监督和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四是加强对城乡规划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城镇规划具有法律效力的认知程度,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服务,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减轻贯彻执行城镇规划的难度,减少违反城镇规划建设管理违法行为的发生。五是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合理配备管理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建设高素质的城建干部队伍,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服务。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8篇

一、我县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版权所有

在我县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城镇化发展步伐不断加快,涌现出巴公、南村2个部级小城镇,和巴公、南村、高都3个省级小城镇试点乡镇。全县村镇人均居住面积达26.4平方米,100%的乡村实现了通油路或水泥路。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4.2平方米。全县城镇化率达到30.58%。

1、村镇规划建设有序推进。

全县17个乡镇已有16个完成了规划,其中达到一级规划的5个,二级规划的11个。全县村级规划完成218个,占总数的36%。具体讲,主要呈现出五大特色。

一是乡镇企业主导型。以巴公镇为代表。近年来,该镇涌现出了福盛钢铁公司、179高炉、100万吨焦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带动了全镇经济快速发展,成为我县村镇建设的一大亮点。2004年全国小城镇高峰论坛会议在晋城市召开时,与会专家和学者参观后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是农业产业化带动型。以金村镇为代表。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较好的农业基础,该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霍秀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水北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和部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不仅提高了全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而且推动了村镇规划建设,使之成为以特色农业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小城镇。

三是强村扩张型。以东四义为代表。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该村就编制了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先后建成了大型水泥厂、彩印厂等一批规模效益企业,并成功地对全村住房进行拆旧建新改造,建成了高档次的农民住宅楼区和花园式别墅区,还先后建起了幼儿园、文化楼、卫生所、街心公园、洗浴中心、村办电视台和风景旅游区,成为都市化村庄和全国“亿万农民健康行动”试点村。

四是迁村并点型。以晋庙铺镇草底铺村为代表,大力发展运输业,积极与邻近自然村庄、山庄窝铺迁村并点,成为一个规模较大的宽裕型小康村。此外,巴公镇南山等三个小村共同选址建成了新村,金村镇霍秀村、高都镇泊南、山沟等村也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五是旅游开发型。金村镇境内拥有珏山、玉皇庙、丹河特大石拱桥等著名景点,借助旅游业的开发,促进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了村镇建设。李寨乡凭借沁河大转弯、九女湖和省级文物三教堂等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为村镇建设创造了条件。

2、县城规划建设已经起步。

从2002年起,县委、县政府连续3年把县城建设作为年度工作重点之一,经过几年建设,目前县城总体规划模型、县行政中心和行政办公大楼设计方案及其模型已经制作完成,行政中心详规、控规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以及行政办公大楼已于2004年3月立项,行政中心和凤城南路的500亩建设用地,已报请省国土资源厅批准同意使用。通往县城的凤城桥竣工剪彩,凤城南路全部完成了路基工程。

3、我县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有县无城,功能不全。有县无城是当前我县发展中遇到的一个最为现实的问题。因为有县无城,我们不仅没有一个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更缺乏城镇集聚功能。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县在市区内的国民生产总值每年流失约5亿元,税收流失在3000万元以上。

第二,城镇规模偏小,集聚效应不强。据我国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小城镇的镇区人口要达到3——4万人以上,才能较好发挥集聚、辐射功能。我县镇区人口最多的南村不足20000人,最少的南岭不足500人,平均不足5000人,吸纳农村剩余农动力、集聚乡镇企业的能力较差。

第三,城镇规划水准不高,管理相对滞后。虽然建制镇大都编制了发展规划,但设计水准不高,深度不够。特别是少数领导规划意识淡薄,存在无规划乱建和有规划而不执行规划的现象依然比较严重。

第四,建设资金匮乏。多元化招商引资和投资体制尚未形成,软环境建设尚需加强。

二、实现城镇化的目标任务和优势分析

城镇化建设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高城镇化率的迫切要求。我县作为全省10个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之一,到2020年城镇化率要达到55%。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艰巨的目标。围绕这个目标,确定今后5年我县城镇化建设的初步思路是:以开创村镇建设和县城建设新局面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着力提升城镇功能,增强县城和主要建制镇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农村生产要素的整合、劳动力转移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有泽州特色的城镇化之路。具体要求就是:实施“1113”工程,达到“5446”目标。“1113”工程是:围绕县城建设一个龙头,抓好10个建制镇和10个精品示范小康村建设,规划指导300个行政村建设。“5446”目标是:新增城镇人口5万人,小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0%,人均居住面积40平方米,集中供气、供热60%。

针对我县有县无城、小城镇多而广、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农民企业家投资欲望强烈等特有的县情,泽州特色城镇化的应有之义是:县城应成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尽快把县城建设成为规划科学、功能齐全、品位独特、交通发达、文化繁荣、物流通畅的生态园林城市;中心镇要高标准规划、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形成基础设施配套、具有较强辐射和集聚功能的新城镇;建制镇要突出支柱产业,提高品位,进一步吸引农户向城镇集聚;普遍增强农民向市民转变的意识,发展城镇人口规模,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形成全县别具特色的城镇化网络。

实现上述奋斗目标,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是:

1、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的战略决策,要求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005年7月,总书记在山西视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要求我省率先在全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省政府每年都安排有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和市政府每年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安排的不少于5%的资金。所有这些都为我们提供极好的历史机遇。这是动员全县人民建设小城镇的强大精神动力。

2、财力优势明显,民间资金巨大。我县经济综合实力雄厚,2003年位居全省第二,20版权所有04年跨入中国中部地区百强县行列,排第90位,民营经济名列全省十强县之一。财政总收入每年以两位数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5.52亿元。多年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民间闲散资金,仅农业银行的存贷差就有60亿元。这些是我县建设小城镇的坚实基础。

3、我们有独特的外来财富资源。泽州籍有在外工作的巨商、学者和专家为数不少,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资源。特别是台商郭台铭先生,几年来对省城太原和晋城市有过多次巨额捐赠。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应当捷足先登,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吸引泽州籍在外的名人志士为城镇化建设出资出力。

4、我们有可供借鉴的丰富经验。我们在小城镇建设方面从点到面都取得一些较为丰富的经验,以巴公镇为代表的一批全国和全省的试点镇,为全县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我们还可以吸收借鉴大量的外地先进经验,促进我县的城镇化发展。

三、今后五年的工作措施

1、提高认识,强化理念。要我们要在全县强化抓城镇化就是抓产业的观念。大家知道,我县是资源大县,过去靠煤铁两大支柱产业带动经济发展,但是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枯竭和小高炉的关闭,今后有必要把产业重心转移到城镇化建设上来,使城镇化建设成为新型产业,并以此带动建材、旅游、服务业同步发展,尽快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此,建议县委、县政府能够把城镇化建设作为新型产业写进“十一五”规划,走城镇化建设带动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强化市场作用,推进市场化运作。市场化运作的潜力很大,许多地方的发展经验表明,通过市场化运作,政府不投一分钱,反而还能从城镇建设中得到收益,增加财政收入。为此,我们要按照“政府搭台,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社会化筹资,民营化开发”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市场化运作的力度,启动民间资金,吸引外来资金,切实加快城镇化步伐。

3、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科学指导城镇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合理布局,准确定位,对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城市与乡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规划一经确定,就必须严格执行,利用行政、法律、经济等各种手段,加强监督,保证小城镇建设和管理健康、有序进行,维护小城镇规划的严肃性。

4、典型引路,扶持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县城建设,要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初具规模。在10个建制镇建设中,重点抓住巴公、南村、高都、金村、下村、川底、南岭等有条件的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十一五”期间,要充分利用省、市政府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安排的小城镇建设专项资金,使重点小城镇优先发展。在小城镇建设资金使用上,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快重点小城镇发展。

5、统筹城乡发展,合理使用土地资源。小城镇建设要推行集约用地方式,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工业区集中;引导镇区居民向小城镇居住小区集中,鼓励进镇农民购房和镇区居民集中建房,充分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集约使用土地。要加快对集镇旧区和空心村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建设用地;要采取措施挖掘空闲地、废弃地、荒芜地的潜力,利用闲散土地进行小城镇建设。建议县委、县政府针对财政吃紧的实际,科学决策,市场运作,搞好国有土地资本运营,为城镇建设提供资金,走出一条“以地生财,以地建城,以地兴城”的城镇化发展新路。

6、突出产业带动作用,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各乡镇要根据当地的区位条件、资源特点、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制定优惠政策,出台扶持措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到小城镇投资办企业,培育小城镇产业集群,发展小城镇优势产业,形成小城镇产业特色,使民营企业成为发展小城镇经济的主力军。

7、建立城镇保障体系,解除进镇农民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建立医保、农村养老保险等保障制度,健全完善城镇保障体系。优先考虑学校的合理布局,采取扩大规模、集中办学的方式,使高中向县城集中,初中向小城镇集中,优化教学资源,降低办学成本,提高教学质量,聚集人气,引导人口向小城镇集中。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9篇

一、现状与问题

*直辖以来,通过争取中央投入和吸收各方资本,加大投融资创新力度,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相继竣工投用一批重大项目,新增一批生产能力,办成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投资环境和发展成本有所改善。但是,由于三峡工程长期议而未决,经济社会发展欠帐大,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成为移民安稳致富、产业培育和社会功能再造的“瓶颈”制约。

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一是总体水平较低。2005年库区城镇化率仅为37.3%,低于全市的45.2%;城镇化水平不均衡,最高的巴南达62.9%,最低的巫溪仅15.8%;城镇化质量低,城镇缺乏特色,用地规模扩展远远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二是城镇体系不合理。大城市竞争力不强,中等城市发展迟滞,小城镇发育缓慢,城市间缺乏合理分工,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和经济交往不畅。三是产业空虚问题突出。库区城镇和企业被动迁建,城镇功能尚不完善,要素集聚度低,缺乏特色突出、带动性强的产业支撑。四是社会功能培育不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或剧烈变迁,社会功能再造相对滞后,使潜在社会危机日益显现。

基础设施供给水平低。一是从交通设施看,网络密度小、等级低,快速通道尚未形成,库区与外部通道、县际、城乡间交通不畅;现代化港口码头能力建设滞后,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尚未充分发挥;农村公路通达深度不够,通畅水平不高,2005年乡镇通畅率为55%(全市为59%)、行政村通畅率为9%(全市为11.5%);铁路缺少纵贯南北的干线,东向通道尚未形成。二是从能源设施看,布局不尽合理,水能资源开发有限,大容量、高参数发电机组少,小煤矿和小火电比重大,安全隐患多,生态环境破坏大;供给网络不完善,电网可靠性差、改造任务重,天然气管网未全覆盖;消费结构不尽合理,以煤为主,比例近2/3;2005年人均电力消费量880千瓦时,仅为全市的75%。三是从水利设施看,缺少蓄水工程,特别是具有调蓄能力的大中型骨干工程;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安全保障度低;病险水库多,渠系不配套,渗漏损失大;安全防护体系薄弱,特别是防治库岸滑坡和抵御洪水袭击的能力较差;水土流失严重,治理进度缓慢。2005年复查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650万,占区域农业人口的54%。四是从市政设施看,承载能力不强,景观水平不高;城市供排水、道路交通、环卫设施建设尚需加强,2005年城市人均道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6.8和3.5平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自来水普及率分别为72%、90%和82%,较全市平均水平略高,但与库区承载长江生态屏障功能尚有差距。五是从信息设施看,供给能力弱,资源缺乏整合,发展水平不高,农村普遍服务任务艰巨,2005年电话普及率、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为35%和90%(全市为52%和95%)。六是从社会服务设施看,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供给能力尚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布局不平衡。

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不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之间,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建设、管理之间,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依托之间,城市建设与农村用地之间,基础设施骨干工程与配套工程之间等,相互衔接不够、统筹协调较差。二是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较低,小城镇和区县工业园区布局不尽合理,对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支持乏力。三是管理缺乏有效整合,效率不高。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布局各自为政,以邻为壑;对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交通和垃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前期、中期、后期各个阶段紧密衔接和研究指导不够。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一方面,库区总体发展水平落后,自身经济实力不足,财力薄弱,资本金缺口大。另一方面,库区地形地貌复杂,挖填方量大,施工难度高,技术措施复杂,抗震要求高,单位建设成本高于其他地区。

二、基本思路与总体目标

库区城镇化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思路是: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城乡关系协调、开放持续扩大、移民生计解决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系统;充分体现库区的历史、文化和山城、江城特点,促进基础设施系统与外部系统和谐共生,实现资源、环境和基础设施系统的可扩展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导向作用和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促进各种基础设施的竞争与合作,引导基础设施系统形成合理结构,最大限度发挥各级各类基础设施综合效能。

根据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现状和趋势,分阶段目标是:到2010年,城镇化率达到现在全市平均水平,基本消除主要基础设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跟上全市平均水平,主要基础设施供给适度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具体发展指标参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突出重点、加快建设,完善功能、增强能力,加快构建衔接主城、辐射周边、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设施平台和城镇化载体。

(一)构建点轴相连、互动并进的城镇体系

市政基础设施作为城镇存在和发展的物质载体,以及城市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前提条件,其发展状况直接影响城镇化的速度和质量。加快城镇化的关键在于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创造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和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城镇居民现代化。

围绕完善设施、培育产业、改善人居,优化库区城镇体系。一是立足于把万州、涪陵、江津建成大城市,科学编制中长期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开展战略性环评和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先行,加快形成各大城市与*主城、国家交通干线、周边城镇之间的高效联通体系。创新城市开发模式,实施必要的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促进资金、土地等要素集约利用。按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责定位,为各大城市集聚要素和有序引导都市区产业、人口和功能疏解奠定基础。二是立足于参与建设*大都市,渝北、巴南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安全稳定、资源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关联互动、高端高效、循环节约、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三是因地制宜,引导县城建设中小城市,有效促进城乡一体化。四是加强村庄整治。完善区县域村庄布局和建设规划,着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产品供给。

围绕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增进人文与环境和谐,提高市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一是加快完善城市道路。积极建设城市主次干道、跨江桥梁、步行系统等,优化城市路网结构,拓展城市空间。二是加强供排水设施建设。充分考虑山地城市特点,加快水厂及供水管网建设,增强供水能力,提高供水水质,保障城乡生产生活用水。竣工投用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项目,积极推广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先进处理技术和工艺,有序推进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市场化,保护三峡水库及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三是建设城市绿地系统。以创建山水园林城市为主线,严格城市绿线管理,划定城市绿地保护禁建区,加强公园、绿化带等绿地的建设和自然风景区的保护,控制、保护、建设好城市的滨江带、山脊线、轮廓线。以城市绿化、公共绿地和城市道路、河道两侧绿化建设为重点,形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绿地系统,展现“山城、江城”特色风貌。四是加大环卫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公厕及粪便、垃圾收集清运设施的改造和建设。五是建设城市减灾预警机制和应急系统。加快建立健全灾害的预警预报和防御决策系统,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预警系统、防灾救灾应急体系、抗灾保障体系,提高对各类灾害的防范能力和赈灾能力。六是认真解决水、电、气、通讯、广电等市政管网存在的布局混乱、重复开挖问题,实行统一规划、建设和管理,创造条件解决地下共用管沟和空间管网统一下地的问题,为广大群众创造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环境。

(二)构建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是基础设施的骨架,是区域发展的先行条件。库区应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需要,以及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和经济布局的特点,发展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促进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的有机互动,有序构筑库区综合交通运输网,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运输优势。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总体要求,加快构筑以水运、高速公路和铁路为骨干、航空为补充,出境大通道、城际快速通道、城乡连贯的库区交通网,提高通达深度和快捷程度。一是加强水运建设。抓好骨干航道和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主城、万州、涪陵枢纽港为中心,加强与公路、铁路、空港等运输方式相互衔接、有机联动,逐步形成水系沟通、干支直达、布局合理、区域成网的内河航运体系,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二是加快公路建设。加快建设出境高速通道和县际公路,提高县乡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建成万开、万宜、垫利、奉巫、渝湘、渝泸、*外环等高速公路;力争开工建设沿江高速公路、*三环、万涪黔快速环网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县际公路,实现县与县之间至少有一条二级公路连接。加快建设农村公路,重点推进乡镇油路和通行政村公路,增加路网密度。三是加快铁路建设。建成万宜、南涪铁路,开工建设渝利铁路,推进达万铁路改造、安常铁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铁路场站布局,增强枢纽功能。四是推进空港建设。完善万州五桥机场功能,积极推进旅游支线机场、江北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及第三航站区前期工作。

(三)构建清洁安全、保障有力的能源供给系统

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的重要保障,能源投资的带动和最终需求的提高均将推动能源供给的持续稳定增长。统筹考虑和规划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结构、布局和能源供给,增强能源对经济的支撑力,须有经济、合理、清洁、可靠的能源结构系统。

围绕充分利用库区天然气、水力、煤炭等能源资源和核工业基础,积极构建清洁安全的能源保障体系。一是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天然气主产区的优势,加强天然气勘探开发力度,提高天然气脱硫能力,完善集气、净化、输气管网配套设施。推进天然气就地开发、就地产业化进程。实施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液化和川渝天然气管道等重大工程。二是加强电力建设。在水能资源丰富的地区积极推进调节性能好、水能指标优的大型水电站和流域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并从资源状况和生态环境需要出发,适度建设高参数、高效率、大容量的火电机组。推进建设武隆银盘和白马电站、珞璜电厂三期、奉节电厂、石柱电厂等重大项目,加快*核电站、库区抽水蓄能电站、朱杨溪航电枢纽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启动建设。加快城乡电网改造,完善库区供电网络,提高电网的输送容量、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三是推进煤炭资源开发。加强煤炭资源勘察和开发,扩大现有煤矿生产能力,确保大型火力发电及经济发展用煤。加强煤矿安全技改,建设奉节青龙等煤矿,增加煤炭供给能力。四是促进农村小水电建设。推进小水电代燃料、农村水电“脱贫解困”、无电村建设和农村电气化等工程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四)构建安全可靠、适应需求的水利保障体系

水是生命之源,人体之本。加强库区水利建设,是保障经济持续发展和居民生活用水的战略措施。

围绕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全面节约、有效保护,加快建成完善的水供给体系、防洪减灾保障体系和水资源安全管理体系。一是增强水供给安全。实施大中型水利枢纽为主的水源工程,建成开县鲤鱼塘、忠县白石等一批大中型水库,推进南水北调三峡水库调水等重大项目。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成一批乡镇供水工程,争取早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实施灌区改造工程,推进建设龙溪河、小江等大型灌区,完善渠系配套。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二是提高防洪安全保障度。结合沿江(河)等地形特点,实施提高防洪能力、治理地质灾害、改善交通条件、美化城市景观、增强服务功能为导向的区县城市沿江(河)综合整治工程。三是加强水资源保护。实施水源地保护和应急系统建设,确保集中供水水源地水质安全。实施生态补偿调节,完成龙溪河等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工程。实施原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重点推进退耕还林(草)、生态修复、“四沿”绿化、地质灾害防治、三峡水库消落区生态保护与整治等工程。

(五)完善资源共享、普遍服务的信息网络

电信通信被誉为国家的神经系统,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作为传递信息的电信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动力。完善信息网络,对推动库区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构建和谐社会等有着重大意义。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通信枢纽和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以提高普及率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结构完善、功能强大、技术先进的信息网络。一是加强通信网建设。固定传输网重点加强网络升级改造,提高网络安全性和可扩展性。移动网重点加快基站和光缆建设,建成窄宽带结合、移动方式灵活接入、信息资源丰富的通信网络。接入网建设重点采用宽带技术和固定无线接入技术等,发展县城、乡镇和社区的宽带综合接入网。二是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容改造广电网络,提高网络可靠性和安全性。加快建设城域数据传输网,重点完善核心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保证网络安全性。按数字电视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有线数字电视的整体平移和转换。三是加强邮政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营销、投递网网点建设,推进局所特别是较大的局(所)电子化改造及经营、生产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营业网点布局,发展农村偏远地区的综合性的流动服务点。四是加强人口、空间地理、宏观经济、社会服务等公益性基础信息资源库建设,着力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力度。五是加强库区公共信息服务苑、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远程教育示范、远程医疗示范等信息服务设施,提高信息服务能力。

(六)构建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社会服务设施

围绕构建和谐库区,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创新,优先发展教育,繁荣公共文化,增进公众健康,维护社会稳定,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共享发展改革成果。

围绕全市建设长江上游科教文化信息中心的总体要求,加快库区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一是促进科技教育优先发展。在科学功能定位、合理区域分布的前提下,推进科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打造三峡星火产业带。完善高教配套设施,推动库区高校加快发展。以农村基础教育为重点,优化中小学布局,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优质资源为着力点,确保每个区县拥有1—2所优质高中,并创建一批市级以上示范高中。以“三化”需求为切入点,大力兴办和加强职业教育。二是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加强公益文化设施、农村文化设施和公共体育场馆建设,到2010年实现县县有图书馆和文化馆、乡乡有文化站。加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及时启动20户以上的“村村通工程”。建设区县“一场一馆一池”体育设施,大力发展社区体育。实施农村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增强农村社会公共服务能力。三是加强卫生设施建设。以农村卫生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实行农民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筹资办法,建立稳定的合作医疗筹资机制。

四、政策举措

基础设施既是库区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各级政府提供的重要公共产品。要创新体制和政策,争取中央支持,加大地方投入,集聚社会资本,促进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战略规划统筹和重大项目前期研究

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各系统间的协调发展和高效运行,对促进城镇化及发挥基础设施综合效益极其重要。要加强规划间相互协调,形成合力,特别要加强基础设施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之间的衔接。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布局,统筹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项目之间的协调。在增强城市功能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同时,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加强对各类基础设施规划实施评估,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研究并完善相关规划。

围绕区域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和生态规划、城乡一体化规划等,加强全局性、战略性重大基础设施问题的前期研究,有选择地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根据规划进度逐步安排实施,形成项目间的接续。基础设施建设在有序推进的同时,要集中力量办大事,确保关系全局、带动性强、意义深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运营管理,发挥最大综合效益。

(二)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和建设资本汇集

按照“谁投资、谁决策、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在政府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落实企业投资自,规范政府投资行为,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优化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施投资效益。一是争取中央投入。在市和区县级政府财力较为薄弱、市场体系发育不健全的情况下,中央投入仍是加快发展的重要前提。要围绕国家西部大开发目标及政策导向,推出一批事关全局的骨干性和区域性的交通、水利、能源、市政、通讯等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和专项资金支持,发挥好中央投资的带动作用。二是改革政府投资管理体制。调整政府投资方向,重点支持公益性和公共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行政府投资项目建设管理制,加强咨询评估和稽察、审计、舆论等公共监督,逐步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高政府投资效益。三是创新金融机构支持模式。完善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机制,在市政府、政府投资主体和区县政府三个层面加强协调和沟通,积极争取贷款支持。组建三峡发展银行,培育成为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国家在专项贷款、外国政府贷款等方面给予库区基础设施项目倾斜。四是创新社会资本集聚机制。要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基础设施特别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BOT、BT等形式吸引社会资本在交通、能源、环保和水利等基础设施领域投资;须由财政出资的基础设施项目,也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特许经营制度。五是盘活资产存量。对有现金流的基础设施项目,积极推行产权重组、委托经营、专营权出让等形式;对一时无法转让的项目,可通过质押贷款等筹集建设资金。严格控制重要基础设施项目周边土地开发,其增值收益专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六是严格执行各类项目建设管理制度。认真贯彻国家、市里关于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法规,加强考核,分层管理,落实责任,有序推进,实现基础设施项目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

(三)促进科技创新与集约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科技创新。基础设施的科学建设和合理使用与科技进步密切关联。库区发展要突破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科技进步是关键,其路径不外乎“开源”和“节流”。“开源”指开发建设新的项目,实现替代;“节流”指通过减少消耗,提高利用效率。因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要顺应现代化的需要,加快科技创新和攻关,大力开发、应用和推广各种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科技含量。要制定具体措施,抓好试点和典型,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加强基础设施需求侧管理。基础设施安全最大的威胁在于低水平消费,它受消费意识和利用技术水平的双重制约。因此,必须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实现基础设施利用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广节能节水等适用技术,建立集约型基础设施利用体系,运用价格手段调控电价和水价,促进节约用电和用水。工业节水以提高重复利用率为核心,城市节水以降低管网漏失率为核心;加快再生水回用步伐。严格控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项目,对主要工业用能用水行业的主要产品确定用能用水定额;倡导建立节地、节水型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建立节能、节材的节约型工业体系,建立节省运力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适度消费、绿色消费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

(四)以保障就业和迁徙权为重点促进农民市民化

建立符合城乡一体化要求的农民工社会管理体制,改变对农民工防范式、歧视性的管理方式,将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并突出对农民工的服务,促进农民工有效地融入城市生活。及时、准确、全面地向农民工提供信息,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各种教育培训服务,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规范农民工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相关制度,维护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取消对农民工进城就业的各种歧视性规章制度,在技术资格、健康等条件和要求方面,对农民工和城镇居民一视同仁。统筹规划,积极试点,探索将农民工纳入当地公共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体系。坚决制止和纠正一些城市的行政、执法机关对待农民工的简单粗暴的方式。通过行政服务和法律援助为农民工排忧解难,帮助他们维护基本权益。

五、若干重大问题

(一)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与政府间权责问题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和明确各级政府间的权责,有利于政府履行公共职能、统筹城乡发展和切实改善民生。

合理划分基础设施供给层次。根据市场化程度,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基本属于市场化的类型,即能够回收投资,且能产生资本积累的项目,如电力等具有竞争性质的行业,应在政府统一规划和规范管理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社会资源。二是半市场化的类型,如公路、自来水、污水垃圾处理、农村通信、城镇防洪等基础设施,可以通过公共政策支持和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给予市场补偿相结合,吸引社会投资。三是基本由政府投入的类型,即纯公益性项目和低收费项目,如生态环保、消防、城市道路、农业灌溉、农村人饮等,其建设资金主要由政府征收税费和投入部分经营性项目收益解决。

科学划分基础设施政府间权责。按照权责对称原则,合理划分市和区县两级政府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管理等方面的权责。作为市级政府,一是对接和影响国家重大决策,承担基础设施需求预测、总体布局、中长期建设规划和重大项目实施,促进基础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二是建立激励区县政府相互合作的利益机制和督导机制,让区县将地方基础设施规划融入全市总体规划,并引入竞争机制。三是有效规范基础设施运营商。对强自然垄断行业,规定服务质量、限制产品价格、保护公共利益;对具有替代性的基础设施领域,为竞争提供便利。作为区县政府,一是结合区县实际,完善基础设施规划,组织实施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二是按照分级负责原则,在经济发展、财政实力增强的基础上,增加区县财政对公益性基础设施投入。三是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和部署,协助做好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二)建立库区基础设施稳定投资渠道问题

库区属于国家生态敏感区,城镇化被动性强,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大,市场体系不完善,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能力弱,为适应库区安稳致富、培育新兴产业、完善社会功能等紧迫需要,基础设施必须跨越式发展,急需国家特别政策支持。同时,随库区污水垃圾处理项目逐步建成投用,运行费用越来越大,市及区县财力难以支撑。为此,要争取国家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对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运行给予专项补贴。资金渠道:一是按开发者补偿原则,从三峡电站建设基金中安排部分资金;二是按集团受益者补偿原则,从三峡发电收益中专项列支;三是按地区受益者补偿原则,由国家对长江中下游经济发达城市征收环境税费,用于补贴上游城市环境保护费用缺口。

若上述特别政策暂难实施,可以考虑:一是争取国家比照库区产业发展基金模式,设立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用于库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补助。二是争取国家批准*发行三峡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债券,地方财政逐年偿还债务本息。

(三)处理好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保关系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库区人口密度大,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增长方式粗放,资源、环境矛盾突出。部分地区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维护,对资源采取掠夺式、粗放型开发方式,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突出。为此,要制定并执行生态功能区划和生态保护规划,加强对科学划定的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资源开发“”管理,明确不同生态功能区资源开发方式和生产力布局;加大对水电开发、林业农业开发等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生态环境监管,防止造成新的重大生态破坏;严格保护城市的天然湿地、草地、林地、河道等生态系统和城市渠系和水体;城市绿化树(草)种应推广本地优良品种,严格控制对野生树木的采挖移植;禁止古树、名木异地移栽,防止造成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破坏。

水资源合理配置问题。库区水资源总量充沛,但存在时空分布不均和水环境保护任务突出的困扰。同时,随经济社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水资源配置将面临新的格局。高度关注水资源对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支撑作用,产业发展必须按水资源条件设置,适度限制高耗水产业发展;城市建设不能撇开水资源现状,盲目扩大,须以水资源供给能力为基础。积极推进水资源一体化管理,逐步建立水资源利益协商和补偿协调机制。

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范文第10篇

广西来宾市城镇化调研报告2017

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城镇化的探路者

广西来宾市国家新型城镇化

综合试点评估报告(摘要)

来宾市围绕构建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等模式参与城镇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两大重点任务和试点目标,着力解决好农民想要进来、走得进来、住得下来问题,积极稳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基本打好了基础,并取得初步成效。

一、主要成绩

来宾市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的主要目标就是探索解决中央提出的三个1亿人中的引导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问题;通过一年半的工作实践,初步总结出了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新型城镇化要做到五个基本的经验。

1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要基本能满足1/3以上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需求

来宾市长年在外打工的农民工50万人以上,目标是5年内实现30万名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通过工业园区建设、工业发展至少要安置10-15万人从事制造业,余下的从事服务业和现代农业,部分也可依托高铁、城市群的推动,到周边较发达的南宁和柳州打工。为此来宾市结合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强化了工业园区建设和港产城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基础设施、产业振兴和脱贫三大攻坚战。

2城(镇)区学校建设要基本能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上学需求

来宾市是从一个县城建立起来的地级市,具有县城便利吸纳农业人口的特征,高中全部在城区,初中大部分农村子女迫切要求到城区就读,小学进城就读的量很大。西部地区的欠发达城市,通过解决农村子女进城读书、吸引农村人口进城安家是当前城镇化最快、最现实的举措,也是顺势而为的民心工程。

3城区房价要通过降成本基本调控在农民进城购房可以承受的价格范围

来宾市是从一个农业地区建立起来的工业城市,但工业还很不发达,要吸引大学生来这里创业、吸引农民进城安家就业,必须推行低房价政策,要让他们买得起房。该市实施了支持房地产健康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支持房地产企业壮大发展,保障有效的商住用地供给,把房价控制在大部分农民购房无多大压力的区间(3000元/m2以内)。

4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流转要基本达到让大多数农民放心离开土地、离开农村的水平

要想让农民放心进城,就必须保障其在农村的原有利益。来宾市率先在全区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

5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要基本满足进城农民的需求

进城农民跟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同样的社会保障,进城农民自主选择新农合或城镇医疗保险,落实好社保关系转移接续政策,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医疗费用直接结算,启用社会保障一卡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序衔接。切实提高参保人员的缴费率。

二、存在问题

1农业人口只想进城不想迁移户口

如住房保障、社会保障、土地制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城乡二元化社会政策,造成农业转移人口既想保留农村户籍、享有农村权益,又想在城市打工挣钱、享受城市生活,农村要有房、城里也想有房,造成在城乡之间来回摇摆的现象。

2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难度大

1.资金保障困难。该市是新建市,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扩张期,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力资金投入。

2.PPP项目筛选难度大。该市财力有限,之前新建、在建、改建项目或存量公共资产项目最主要是融资平台公司融资推广建设,大多属于公益性项目。

3.可用抵押资产不足。市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等资产明显不足,且土地价值不高,抵押值小,从银行融资难,融资额小,与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差距大。

3工业化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不够

近年来,该市工业发展下行压力比较大,导致经济稳增长难度加大,对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建设支撑不够。部分领域仍然得不到政策支持,如热电联产政策和扶持铝加工、碳酸钙产业政策等;全市经济发展仍然缺乏大项目、好项目支撑。

4市级难以开展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

自治区实施财政省管县后,市本级财政没有权限参与县(市、区)税收分成或集中县级财力,转移支付补助资金由自治区统一测算和下达县(市、区),进而影响了该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分担机制的建立。

5项目建设用地规划适应不了新型城镇化需要,项目落地困难

一方面是建设规划跟发展规划不同步编制和调整,新型城镇化规划和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了,但建设用地规划不调整,很多规划的建设项目不符合建设用地规划。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到该市的不多,而解决劳动就业问题,需要相当规模的产业项目用地、城镇基础设施用地作为支撑;同时,该市大项目不多,能挤进自治区重大项目由自治区统一解决用地指标的项目很少。

6就业和需求的矛盾比较突出

上一篇: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范文 下一篇:空巢老人调研报告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