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特质初探

时间:2022-08-18 03:00:25

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特质初探

【摘要】中国传统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代园林的建造要充分运用到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中国传统园林崇尚的是自然美,追求自然山水之美,在设计上讲究师法自然,造园时不对园林进行彻底改造,而是在原来的自然之美上增补一些情感进去,力求把自然中的高中形态都表现出来。

【关键词】中国 传统园林 艺术特质 自然之美

园林艺术的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推陈出新的过程,不会停留在某个时代。无论是中国传统园林还是西方园林都同样遵循着“发展――成熟――衰落”的过程。园林风格的形成是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而来的,是许多人努力的结果,并且与当时的经济、文化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园林从最初的苑囿形式发展到现在的人工山水园林形式,是经过很长的时间而完善来的,凝聚着中国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精华,是非常宝贵的遗产。

中国传统园林不仅在东方园林上产生巨大的影响,其在西方园林上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中国的园林一直都是崇尚“师法自然”的理念。现代西方园林很多设计手法都是源自中国。中国园林的发展源远流长,从夏商周时代就已经有造园记载了,历朝历代都有造园活动。这种活动的起源就是从皇家园林开始的,因为早先时候的园林实际上是一种奢侈品,它不像房屋等建筑物完全是起源于具体的生活、居住等方面的功能需求,包括宫殿都是跟其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的,而园林艺术则是一种精神享受。皇家园林建造的背后需要有强大的财力支持,当时只有皇帝、贵族才具有这种条件。所以,早期的园林都是皇家的。

中国传统造园的设计原型

自然原型。中国优越的自然条件促进了中国农业文明快速发展,而传统的田园风光很明显不能满足古代人的心理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大自然已经不再那么神秘,此时人们更注重感性、注重想象力,人们的乐趣可以从游逛自然山水中感受到。而由于时代的影响,人们有时候不能把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发出来,此时更多的人士选择用山水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即“寄情山水”。北宋著名散文家和诗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因此,游山玩水已经成为文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时尚,而皇室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尤其是王公贵族。因此,在皇宫中偶尔会出现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但是这种以游逛为主要目的,并且主要强调个人的心理感受的中国传统园林也只会表现出复制大自然的自然原型。

艺术原型。基于自然的中国传统园林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真山真水的山水园和人工山水园。无论是哪种园林都要受空间的限制,都很难在有限的空间中表现出无限的大自然。因此,就需要一种媒介引入到自然原型和园林创作之间,很自然,园林设计师们的艺术原型也就是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山水游记,从而营造出诗情画意的园林意境。

从社会功能角度来看,山水画和中国传统园林有着一致性,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二者的心理依据都相同,二者遵循的创作规律和审美规律也都一样。由此可见,在建造中国传统园林时中国山水画的重要性,并且二者关系非常紧密,现代很多的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粉本就是某种画风甚至某幅绘画。中国绘画讲求的创作思想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绘画艺术必须来源于现实世界,但是不是简单的复制,而是要经过画家的一些情感的熔铸,有机结合自然美和人文美从而产生艺术美。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园林所创造出来的自然并不是原始自然,而是经过加工的人工自然。由于中国人独特的观察和思维方式,在创作手法上,为山水画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广阔的创作空间,从而使得画家对自然山水的把握带有超然的主观意象性。自由而流动是中国山水画构图的空间观念,采用的观察方法是运动视点。也就是说,画家没有定格的视点,创作时也不受任何限制,而是通过游逛的观察,根据自己的意图,将内心体悟到的场景重组到画面中来,从而构成的画面是一种模糊的、意象性的。因此,在长期艺术实践中,中国传统山水画家在构图上提出了审美取景的“三远”理论,从而使得画家能够突破画幅的局限。

山水文学的题材是指以山水风景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主,在各种文学作品中把作者的精神品格、审美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反映出来。中国古人作诗撰文讲求章法,而在中国传统造园中也会常常借鉴这些方法。而且,山水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还常常在中国传统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浮现出来。山水诗文不仅要把山川形神之美表现出来,而且还必须把对山水的情感赋予诗中,也就是说,把自然山水的景象通过主观的形容、情绪化使得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情由景生,景为情生,一切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抒感做铺垫。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是硬生生的拼凑,而是要带有诗人的情感进行重新组合而成。

中国传统园林的意境营造

主体的预设。在任何的创作中都要事先设定好一个主题思想,园林创造也是如此。在进行园林创造时不仅要有一个整体的主题思想,而且在各个空间中都要有一个不同情趣但是要和整体思想相符合的分主题。然后就是把这些主题发挥到实际的建造中去,利用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等景象把主题表现出来,让观赏者能够感受到设计者所要传达的意境。

实境的营造。对于“实境”营造而言,无论是哪种山水都要首先符合自然的规律。而天然山水园在这点上有着较大的优势,园址的自然山水本身就让人能够感受到自然。而人工山水园在这方面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如果要想在庭园空间中创造震撼人心的自然实境,就必须加上山水画的表现手法。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艺术创作一直反对直接复制自然,所关注的不是自然万物本身,而是与其相联系的社会和文化。因此,主张艺术创作要反映生活,也就是说,透过自然现象看人世更为深刻的内容。从而就可以脱离直接复制自然的现象,创造出与表象不同的意象。

意境的深化。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者要使得其设计出来的园林不仅要让游客感受到自然的真实性,而且使游客能够触景生情,从而达到用有限的空间打造出无限意境的目的。因此,园林的设计者要引入诗文,深化园林的虚境,从而使得园林更富有诗情画意,并且这也是有别于西方传统园林的独特的地方。中国传统绘画上的题记和印章,不仅是画面构图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对画境的开拓。而中国园林也常通过匾额、楹联、摩崖题刻、“诗条石”等形式,引入诗文来深化园林意境。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谈及大观园时便论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声色”。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园中景象,因为有了诗文题名、题脉的启示,引导游人浮想联翩,园林意境油然而生。

中国传统园林标志――颐和园

颐和园是中国传统园林中的一大标志。在现存的皇家园林中,颐和园并不算是最大的,但却是保护最完整的。其中清漪园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园林选址是造园的首要工作。从选址的角度来看,乾隆看重的是山水之情。全园的主体变为辽阔的湖区,立面上景色的焦点是巍然的万寿山,而山与水的关系又非常密切。在体量上、情态上辽阔的湖跟巍然的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且二者相互资借,使得自然山水的多种形态呈现了出来。颐和园规模大,景观完备,占据着自然环境和地貌景观的优势,在所有园林当中,皇家园林造景手段和景观内容的丰富性都是其他园林难比的。园林规模大了要赋予其非常丰富的内容,才能显示整个园林的整体结构的完美,其中的每一个景区和景观都要精心的设计。颐和园分了三个区,有宫殿部分、前山前湖和后山后湖,在大的分区里面,根据功能和景观特点又进行了相应的分区。总而言之,乾隆在规划园林时发扬了山水特色,但是又保留了园林功能。

另外,在对清漪园进行建造时,利用开挖水体和掇山叠石,来局部补充和细致加工地形。清漪园在保持原来整体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对原翁山与西湖若即若离的关系进行了改善。首先,打破了原有的“左田右湖”的格局;其次,利用浚湖的土方向南加筑前山东端,形成兜转之势,从而形成了东面“山包湖”、西面“湖包山”的山水嵌合关系。总而言之,清漪园通过区域整体环境调整的山水布局,经过精心设计和安排,创造出富有多重意境的园林实境。比如写仿名山胜景,清漪园都是以天然山水为基础进行山水实境的营造,经过改造后,将大部分主要的山湖都写仿于一园之内。又如宫殿、佛寺建置,它主要是通过建筑群的建置来体现出其意境。清漪园体现意境的方式是通过贯穿式庭院组群组景来实现的,这样不仅使单个建筑造型的体量和色彩得以注重,而且通过建筑之间的布局关系来对整体端庄严谨的宏大气氛来进行营造。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园林发展至今已经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西方国家也已普遍存在,其没有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可见,中国传统园林的作用非常大,并且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园林景观建设最理想的就是利用自然景物再加以感情,可以避免人们在建造人工园林时的各种破坏和浪费。园林是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现代园林的建造要运用中国传统园林的精髓,从而构建出更多优美的人居环境。(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上一篇:关于道德集权民主制的再探讨 下一篇:李梦阳与何景明人生观比较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