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上学生的提问技巧

时间:2022-08-17 10:55:40

数学课上学生的提问技巧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这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它的不足之处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做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提倡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注重提高学生的寻疑和质疑能力,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保护和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以下是我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教学;学生

一、破开心理,让学生敢于发问

1.创设宽松环境

教育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到心理安全和心里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那么激发学生提问的关键是要为他们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养出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了鼓励学生有创建的说话,说错了重说;说不完成的,请同学补充:没有想好的想好再说;你认为不清楚的地方可以举手提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当堂进行争论,自由发表意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口语交际氛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在提问过程中出现一些诸如逻辑不清,表述不当等情况,教师不应立即打断学生的话语,而是让学生在说完之后,再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或者请同学补充、订正。教师在关键时刻要扶学生一把,送他们掌声。老师应该采取低起点、严要求、勤训练、上台阶的策略,循循善诱、不厌其烦。

2.给学生时间放开提问

课堂教学一般是教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发现,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我记得上海格致中学刘老师的课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从学生七嘴八舌提出和回答问题的嘈杂声中,你会感到有一股被激发出来的学习热情在涌动。探索出声法教学的刘老师认为,提倡学生出声说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3.尊重学生的劳动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的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纠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与充分的肯定。

二、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

现代教学理论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走下讲台,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培养。

1.唤醒学生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题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去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他们积极思考、自觉实践、主动活波的发展。

2.精心设计问题情境

课堂是学生接受知识、提高能力、增强素质的主要阵地。课堂上,教师经常地引导和启发学生改造、重组和重新解释他们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并且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杨振宁教授讲,他的老师泰勒奇谈怪论多,错误也不少,常常是就多种多样的问题和学生研讨,启迪学生思维,有时争得面红耳赤,常常无法做出最后的结论。就是这种看似无序的不规范的教学,使学生得到了发展,获得了真传。究其原因,与强化问题意识不无关系,问题激活了学生思维。学生带着问题走进了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它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在教学中,教室要巧妙设计问题情境,注重存疑,把问号装进徐盛的脑子里,进而让思想在学生脑袋中产生出来,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经常表现出疑惑、惊奇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和积极地的思维之中。

(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2)教师应善于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生活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日常生活中一些司空见怪的现象蕴含着神奇的数学原理,比如在学习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引导学生提出如下问题:自行车为什么要做三脚架?生活中的四边形都是不稳定的吗?

(3)教师应善于创设竞争情境。

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同时进行合理评价,能使学生树立自信心,促使学生乐于提问。因为学生有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回答问题,这样既能调动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又能使我能问的信心得到激发和强化。教师指导有方,学生更能自获新知,自增其能。

3.教师应善于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质疑问题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像教育家顾明远所说的,“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 精心设计教学步骤,教给学生善于提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能力。

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所涉及的教学问题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对学习内容的再认识,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逐渐明白哪些问题是有价值的,哪些问题是无关紧要的,使学生在以后的提问中能够根据学习内容,有针对性的进行提问。

三、教师不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让学生善问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困难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证明公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虽然人有好问的天性,但主动积极地问题意识、善于提问的能力和勇于挑战权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后天的培养。由于学生学习、生活经验都不足,仅靠胆量和兴趣还发现不了实质性的问题,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识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主动发现问题的过程,并在发现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磁共振全身弥散成像联合核素全身骨显像在骨转... 下一篇:创设有效问题情景,培养探究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