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救护”新医药

时间:2022-08-17 06:29:15

资本“救护”新医药

在新医改与政策组合拳的刺激下,医疗健康产业迎来新机遇之时,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在经济不景气时,人们心烦,容易生病,需要去看医生;在经济景气时,人们希望活得更潇洒,体检刚成为常态,整容等又成热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衣食住行”已被“医食住行”取代,整个社会对医疗的总需求也急剧增加。而近年来,在新医改方案实施等利好因素的刺激下,医疗健康行业政策组合拳的推动,使行业迎来发展的新机遇。

清科数据库的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VC/PE角逐医疗健康市场热情不减――2010年中国医疗健康领域共披露132起投资事件,投资金额累计达到13.03亿美元,投资金额和案例数双双达到历史新高;而2011年前三季度累计投资金额,则更加体现出了颠覆性的增长,1~9月所披露的投资金额达到35.24亿美元,这一数值,达到2010年全年的2.7倍。

如此,医疗健康产业进入白热化争夺的关口。当潜在需求被释放,医疗产业的增长空间有多大,该如何把握?政策和监管体系的健全迫在眉睫,行业门槛日益提高,将面临怎样的行业洗牌,企业如何从仿制药转向创新药?医药、医疗服务、医疗器械等如何突破发展瓶颈?

建银国际财富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许小林指出,“医疗健康产业更多的投资机会,实际上是在化学医药、生物制药、医疗设备等方面。现在,可统计的行业数据,都是集中在医药领域。”他指出,“我们暂且不评价新医改本身的成败,但是对医疗健康产业的推动不容小觑。现在,在GDP构成中,医疗卫生产业占比不到5%,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十二五”给中国人究竟提供了什么样机会?北京傲锐东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为无指出,“无论是医药企业还是医院,市场的需求是永远在的,只是政府怎么把市场释放出来。美国政府是通过法律机制,我相信中国政府会越来越把这个市场释放出来。”

医药产业“集中化”

根据苏州工业园区晨健抗体组药物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倪建的观察,资本市场对医药行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两三年前,很多大的医药公司,手上有几十亿现金,他们不敢投创新药,而是专门做仿制药,用自己的销售来竞争。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资本都是主动找到我们,它们都愿意投一些创新药,愿意跟我们投资。”他说。

然而,资本怎样帮助医药行业做大做强?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指出,资本的作用体现在:一是提供资金支持;二是对并不太缺钱的企业,提供增值服务。而这要求医疗行业的投资人需要有一个非常专业的管理团队。据了解,创富的医疗基金团队在该领域平均有20年以上的经验,并且分布在中国、日本和美国。而通过国际化的互动,不仅能把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项目带回来,还能帮助企业去开拓国际市场。

百奥维达中国基金创始人、董事长杨志则认为,“医药企业做大做强还有很多非市场的因素。做强需要核心竞争力,包括技术。医药产业周期性很长,在发展过程中要经过很多次的重组和整合,才能最终完成。现在,有很多大型企业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iDNA 益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周慧君指出,情况正在发生改变。“中国医疗健康旗舰企业,比如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等发展空间很大,两者合并后,要冲击世界三大跨国医疗公司。而国药集团现在的市值和现在最大的市值辉瑞公司比一比,这就是增值的空间。”

九鼎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伙人禹勃则指出,医药行业快速扩容,“十二五”规划和1.13亿元的资本投入,中国医疗市场快速增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医疗的产业要做大、做强有制度方面的限制。比如宏观政策,有很多门槛障碍。而做强则取决于资本界对于创新新药体系的支持力度。“中国有5千多家制药企业,其中真正有战略、有研发、有远大抱负的并不多,它们能活着,但要做大还要有配套政策。”他说。

创富医疗基金合伙人徐天宏指出,国内医药企业有5千家,而美国只有几百家,中国药企未来的发展趋势肯定要通过不断并购,最后变成几百家大型医药企业。医药并购的好处一方面是共享营销渠道,另外一方面是减少研发生产线,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研发中。

他认为,并购除了国内之间的医疗企业的并购,还有很大的机会是跨国并购。“我们最近发现,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或者西方其他一些发达国家有很多的并购机会,尤其美国的制药和医药行业一片哀鸿,有很多中小企业的估值也很高,也有很好的专业技术,对国内有一定实力的企业来说,这些企业都是非常好的并购对象。”

医疗服务盼春天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整体医疗服务,还不能称为一个行业,还是属于计划经济模式,面临几大障碍。截至去年的统计数字显示,90%的医疗服务市场还是属于国有医院,整个医疗服务还是国有医院主导。现在,民营医院在医疗行业有很多市场准入限制,医疗行业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而这种高门槛状况,在短期内就算是领导层有意识要改变,阻力也会很大。

因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财富的主流还是集中在40~70岁之间的这群人,而这些人的思想和消费意识形态,基本上还停留在原来计划经济模式。尽管妇儿思想比较先进,对私家服务的理念比较容易接受,而且现在中国的一胎政策,导致这些人很重视儿童,家庭的重心很容易放在孩子身上,因此妇儿板块是投资者和创业者都感兴趣的一个专业。

其实,限制医疗私有化最大的一个障碍就是人才不流通,所有医疗从业人员都圈死在一个医院,基本上不可以多点行医,或者异地行医。由于这个口子不松开,人才不流通,即使你硬件完成和投资完成了,也不一定可以办医院,不能导致人才从三甲医院向私有医院平台流动。谁能够找到突破点,把医疗人才的流动性解决了,谁就有可能在新的医疗改革中胜出。

远盟康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总裁兼CEO邓钜翰则认为医疗和健康服务应区别看待。远盟康健定位在第三方服务商。“我们为什么关注这个行业?这个行业市场非常大,首先保险在整个中国医疗服务体系中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快速增长的中产阶级,以及个性化的医疗服务,都是需要有保险支撑(不是社保)。社保在中国是一个最基本的服务,是广覆盖的低保障,只有商业保险发展才能提供更个性、更好的服务。

而麦迪斯顿(北京)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则看好医疗信息领域,董事长兼总裁翁康指出,两年前,全国IT两会上提出,医疗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在行业应用的最后一座金矿。随着新医改的推行,首次把医疗信息化列为支柱之一。去年,副总理还专门做出了批示,医疗信息化的建设将成为这一轮医改的亮点和突破口。如果说,前几年这个细分市场是光打雷不下雨,现在不仅有政策,有资金,卫生部门也出台了一系列顶层设计的制度和措施。

而在今年上半年某医院信息网络大会上,与会者的一个共识就是,医疗IT的春天已经到来。回顾医疗信息化发展过去近30年的历程,应该是走过了一个很漫长的市场导入的阶段,企业也是经历了大浪淘沙。归纳起来是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医院管理信息为核心,目前90%的医院不同程度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第二个是以电子病例和临床信息系统为核心,现在全国大概20%的医院开始进入到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十二五”规划,在大力倡导的以居民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为核心的区域信息化的建设。

翁康指出,前不久,卫生部公布了“十二五”医疗信息化的整体规划,提出“3521工程”,要建立全国级、省级、地级3个医疗数据中心,有5个包括公共卫生站在内的系统应用,2个数据库和1个专网。这预示着医疗信息化从市场的导入期向快速成长期过渡。由以往硬件为主过渡到以软件和服务业为主,市场也从一个半透明混沌的状态,步入到一个逐渐透明,完全竞争的状态。此时,包括飞利浦、西门子、思科在内的跨国巨头纷纷成立了医疗IT部门;国内包括东软收购了望海康信,用友收购了广东安逸,金蝶收购了会通等等,行业的竞争开始加剧,但是市场的格局还没有最终形成,应该说是一个资本介入最好的时机。

医疗器械新时代

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还处在早期阶段,虽然有一些上市公司,但是这些上市公司主要是以低成本作为竞争力,真正具备较强创新能力和技术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少。据此,富达亚洲风险投资董事、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林蕊指出,下一个十年,重点投资的领域是集中在创新医疗器械这个领域,而现在是播种阶段。

客观上,政策的支持是行业利好的先决条件。近日,科技部完成重点专项《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此外,在新版GMP颁布之后,医药包装行业“十二五”规划也正在酝酿中,其主要的任务是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手段提高行业集中度。

林蕊认为,既使目前有一些企业上市,但它们还是以单个产品,或者在某一个领域相对低端的产品为主,比如在骨科更多基于创伤的领域,还缺乏很好的拳头产品,虽然有了非常好的支架公司,但是在起搏器等心血管领域非常大的领域中,非常缺乏技术含量的产品。在医疗器械领域,很多细分领域都还是空白的,甚至没有成规模的企业,对投资者都是机会。

其实,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跟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有关。在开始时,中国企业在制造成本上面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所以才会出现像迈瑞这样有世界竞争力的企业。而进入下一个阶段时,大家再往更高一层走,在充分依托这样一个制造成本的优势下,去增加创新。

赛富亚洲合伙人徐航指出,“在某种意义上,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非常奇怪的行业,特别是整个行业起点比较低,还在高速发展,赚钱非常容易,但是大公司很少,行业非常碎。因为进入门槛相对较低,很多器械都是地方药监局可以批,甚至于对海外市场从监管来讲,实际上比医药还是要低不少,速度要快不少。”

他说,“在医疗器械终端市场又不是非常市场化。有很多小企业,吃下一两个医院就可以活得很好。虽然行业里的竞争公司很多,但是市场的流程并不透明,而且利润率还相当高。你看很多其他竞争激烈的行业,毛利率很快会降下去,但是这个行业实际上利润率还是相当高的,小厂家很多吃住一两个医院就很舒服,但是让它做大也做不了。”

因此,徐航整体看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因为其市场空间足够大。“是可以出非常大的公司,但是哪些公司比较容易做大?一是家用医疗器械领域,终端比起其他很多东西是更市场化的,有点像消费品的市场,这需要一方面把产品和品牌做好,把销售渠道打开,可以快速复制和快速增长。另外,有一些子行业,相对来讲进入门槛更高,难度更大。”

北京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柏煜则认为,在未来五年之内,家用医疗领域会成为下一个金矿。他的依据首先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需求。“每一个家庭都会有老人,老人居家养老是未来的一个主流,所以居家医疗器械的需求很大。而另一个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已经发生了变化。”他说。

上一篇:石定寰:拨开可再生能源迷雾 下一篇:麦肯锡的中国门徒